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口口相传、世代累积结集而成的。
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老,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1世纪中叶已经基本形成,全部编完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因此,这一时期通常称为梨俱吠陀时代或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诗”。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900年间的一千多首诗组成的总集,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诗歌从极致的敬畏与冥想写到世俗的生活,表达了欣喜的满足之情。生动而富有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因陀罗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是位“劈开大山之腹”,让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动雷霆的人”。一首优美而率真的圣诗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为她的光辉能“驱走黑暗”。这些上佳的诗歌,都形象地展现了早期吠陀时代的生活情景。
这些诗篇中还有对雅利安人的描述。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许多说印欧语的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雅利安人说当地人是黑色的、“没有鼻子的”,并称他们为“蔑戾车”,意思是野蛮人;或称其为“达萨”,意为敌人。
由于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达萨战争的片段,这样就产生了哈拉帕文化被雅利安人灭亡的假说。但是,这种假说并没有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因此现在还无法断定哈拉帕文化灭亡的真实原因。关于雅利安人本身,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一般认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中亚侵入印度,但这同样也还停留在一种假说阶段。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与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不同,他们没有城市,以发展畜牧为生。向神祈祷的主要内容是愿神赐牛,把战争称为“瞿维什提”,意即“渴望得牛”。除牛以外,雅利安人已驯养绵羊、山羊、驴、马和狗。雅利安人杀牲畜吃肉的时候不多,养牲畜主要是为了取得乳汁并用它制成乳酪。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后,逐渐发展农业,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谷物时使用镰刀,并学会了灌溉。狩猎在早期吠陀时代仍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已经有金属用具,如锅,金工所用的金属称“阿雅斯”,可能是铜或青铜;有了皮革工,用牛皮制成桶、弓弦和皮带;木工有细工匠、造房匠和造车匠;交换已经出现,不过还没有货币,牛、黄金和装饰品是交换媒介。
雅利安人生活简单。他们的衣服是用羊毛织成的,食物主要是乳酪、蔬菜和果实。只有在祭祀和宴客时才杀牛,在盛大的节日和家庭集会时可能也吃些肉类。
《梨俱吠陀》已经提到丈量土地。父亲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会上已占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颂歌有些就是妇女编的。一夫一妻制是当时的主要婚姻形式。社会已经出现不同行业,但是行业还未成为固定和世袭,人们并未因行业不同而分化成地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在《梨俱吠陀》的末卷,也是形成较晚的一卷里,第一次提到社会地位不同的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雅利安人逐渐把一些被他们征服的达萨变成奴隶,因此“达萨”一词在印度语中又具有“奴隶”的意思。
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组织仍然存在。部落制度居于统治地位,部落以下有“格拉玛”,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若干家庭组成,以后逐渐变成农村公社。氏族部落组织中还存在民众会议,在部落遇到大事时召开。部落的首领由民众会议选举,不过实际已经世袭。首领的职务主要是军事的,其权力在不断的战争中日益增长。部落中还有村长和正在萌芽中的专业祭司阶层,他们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