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时,荒诞不经的骑士传奇在西欧各国早已销声匿迹,但在西班牙却风行一时。塞万提斯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他认为要把西班牙从封建主义的枷锁里解放出来,就必须消灭这种荒诞的骑士文学。虽然塞万提斯已五十多岁,但他决定以创作《堂·吉诃德》来达到此目的。他说:“我的愿望无非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立不住脚,注定要被一扫而空了。”
果然,《堂·吉诃德》出版以后,社会上迷恋骑士的狂热大为减退,西班牙从此再未出版一部骑士。
1605年,《堂·吉诃德》第一部问世,备受读者欢迎,不到一个月就出了三个盗印的版本,封建贵族和教会对此异常惊恐。
《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的长篇。主人公堂·吉诃德是蛰居在拉曼却村的一位穷乡绅,由于读骑士入了迷,决心恢复骑士道,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打抱不平。
一天,他终于身穿其曾祖留下来的破烂不堪的盔甲,提着长矛,骑上一匹可怜的瘦马,悄悄离家去冒险了。
他选中邻村的一位姑娘做他理想的“夫人”,要终身为她服务,立志“冒大险,成大业,立奇功”,帮助被侮辱者与被压迫者。
然而他第一次出师就极为不利,被人打得“像干尸一样”,横在马背上被邻居送回。
家人看到他被骑士害到如此可怜的地步,便把满屋子的骑士一烧而光。
不久他又出马了,这次他还说服了一个农民桑丘·潘沙做他的侍从,答应有朝一日让他做岛上的总督,随之他又干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来。
第三次出马,桑丘终于在公爵的一个镇上当了“总督”。堂·吉诃德迫不及待地要实现他改革社会的理想,结果,主仆二人受尽折磨,险些丧命。
最后,堂·吉诃德败于白月骑士手下,从此卧床不起。临终时,他醒悟了:“我从前是疯子,现在头脑灵醒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他嘱咐他的外甥女,千万不要嫁给读过骑士的人,否则就不能继承他的遗产。
公爵夫妇是上层统治集团的代表。公爵府第表面豪华,内囊早已空虚。为了寻开心,他们不惜指挥上百的奴仆扮演妖魔鬼怪,残酷地折磨堂·吉诃德主仆。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大骂巡逻队(即“神圣友爱团”):“你们是结队的强盗!借神圣友爱团的特权拦路打劫的。”好大喜功的国王疯狂地进行军事侵略,7000名西班牙士兵为保住在突尼斯的果雷塔这座殖民城堡而全部牺牲,无辜士兵尽成炮灰。在国王的残暴统治下,国内外面临重重危机,统治集团往往以挑起宗教冲突或民族矛盾来摆脱困境。被驱逐的摩尔人李果德父女的悲惨遭遇就是对这种反动政策的血泪控诉。人民活不下去了,只好铤而走险。堂·吉诃德不止一次诅咒他的时代为“多灾多难的时世”,是“可恶的时代”。
在第一部中,作者着重揭示了堂·吉诃德性格中的喜剧因素。他带着幻想中骑士的狂热,把风车当成了巨人,把穷客店看成了豪华的城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做魔法师的头盔,把羊群当做军队,把苦役犯当做受害的骑士。
他像骑士一样冲杀过去,然而非但没能帮助别人解除苦难,反而给人们带来灾难;他虽然有善良的动机,但得到的却是危害人的恶果。
堂·吉诃德曾把牧童安德瑞斯从地主的皮鞭下救了出来,自以为做了好事,扬长而去,可他一走,牧童立即遭到更加残酷的鞭打。
后来,安德瑞斯气愤地指责他:“凭我多么倒霉,总不如受您帮忙倒霉得厉害。但愿上帝诅咒您,诅咒世界上所有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就这样单枪匹马地向社会冲杀过去,他“挨够了打,走尽背运,他遍尝道途艰辛”。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在欧洲长篇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欧洲的长篇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作者非常注意塑造人物的性格和编织故事的情节,通过情节的变换交替和发展来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用夸张和喜剧性的表现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莎士比亚
英国大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和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甚至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形象化历史来读。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福镇。他祖辈务农,父亲经营手套生意兼营农业,家境富裕,其父还曾任当地的议员和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