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 17 太极中的两个小圆点是干什么的?

17 太极中的两个小圆点是干什么的?

    中国人大抵都见过太极图,然而对太极图的前世今生知者甚少:黑白两鱼,盘旋成圆,这样的图形一开始是怎么形成的?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

    近来,学者们发现了太极图的另一奥妙:在地面上立一个长竿,或者直接测量某固定建筑物在正午时刻(12点)日影的长度,坚持每天记录数据。一年后整理数据,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把这个圆分割成365块,每块代表一天,日期依次排列。再把最短的影长(也就是夏至日的影长)设为0,用最长影长(也就是冬至日的影长)减去最短影长,将所得数据标为半径。其余日子的影长,也都减掉最短影长,所得数据按比例依次标记在360多条半径线上。最后,连接所有标记,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一张太极图。

    最早的太极图,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画出来的。

    有不少人重复过这个有趣的实验,譬如20世纪80年代,田合禄在北回归线立竿测影,记录二十四节气的日影长度,将圆划为24块,连接成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太极图。到21世纪,作家曹书敏在河南省登封市的告成镇测量日影,也画出了太极图。

    把日影图与太极图两相对比,其相似程度之高,可见这不只是个巧合而已。

    不单是日影,一年里夜间时长的相对变化,也是太极。

    这种测量方法并不是到现代才被发现的,只是古代人的发现被遗忘了太久,在此时复现了而已。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它被叫作“因天之序”“移光定位”。

    光影、时间、位置的变化,是“易”的一种形式。

    测量日影,当然要用统一的标准柱,这种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柱子,就叫作“表”。

    于是,表就成了古人理解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工具,也是中国人认识天象,掌握时间变化的计时器。

    汉代学者记载,“表”并非一根孤零零地戳在那里的柱子。在表的最顶端,通常还有两条南北向和东西向十字交叉的木头,叫作“交午木”。

    简而言之,它就是一根柱子,上面顶着个平放的十字架,所谓“一纵一横为午,谓以木贯表柱四出”,意思是到了正午(12点),地上的影子就只有一个“十”字。

    除了正午外,地上的影子都是三条黑线相交,人们依据地面上的刻度确认时间。有大“表”就有小“表”,小“表”倾斜,就是日晷。

    因为有计时的功能,大“表”常设立在人非常多的地方,比如广场上。当然了,这么个好东西,人们实在不愿意浪费它。官方拿它做路标、写告示,百姓在上面涂涂画画,后来有的帝王拿它当平民论坛,让百姓在上面留言、顶帖。

    这不是开玩笑。古时贤明的君王,知道“表”就是言论汇集地,就将它当作“诽谤之木”,让市民尽情留言,写下对时局、朝政的建议与不满。

    然而,这种论坛性质的表因为封建权贵的反对就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成了摆设。到了秦代则直接被拆掉,汉代重新归位后,也没能保留原有的“键政”功能,仅剩一点“虚心纳谏”的象征意义,只被人们用来计时、计里、指路。

    太极图由表测出,原本并不叫作太极图,而叫天地“自然河图”,又叫“两仪图”,本就反映了日影、夜长的变化,这两者都包含在阴阳变化之内。古人对这个图案进行绘制、观察、理解、阐发,使这样简单的图案有了更深的含义。“太极”两个字,就是这样取出来的。

    太极,就是极端、顶点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原点、最初的混沌。

    混沌中生出阴阳两仪,即表及生物所观察、感受到的东西。阴阳两仪生出四象(老阳、老阴、少阳、少阴)。四象再生出八卦,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两两组合,就形成了六十四卦。

    这六十四种卦象,就是“易”的组合变化,是“易”的本真、精髓,可以说囊括了万事万物的道理。

    人们老以为“易”就是算命的,其实算命只是“易”其中一种微不足道的小小应用,被视为末技。人们更重视的,是蕴含在“易”中的“道法自然”的哲理。

    举个例子,上风下山为渐()。“渐”这个卦的意思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人们循序渐进,不可急躁。

    然而成人总会忘记“渐”,譬如一个人本来的能力就是一天读懂两页书,学会一个知识点,那就老老实实读懂两页书,学会一个知识点,不要想着半天学成个大学士,一小时搞懂一个专业。但人总会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进而只能在焦虑中度过一整天的时光。

    现实中,太多人有这种愚蠢的焦虑。由于我们把渐()颠倒了过来,形成了山风蛊()的态势,就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中。

    蛊卦,意味着迷惑、迷茫、焦虑、疲敝,犹如中了巫蛊之毒的可怜人,被邪道驱使,被鬼迷了心窍,似行尸,如走肉,困于当下,满脸疲惫。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整饬修治,振疲起衰”了。

    太极图中一开始没有黑白鱼眼,它大约出现在宋代。宋人把对“阴极阳生”和“阳极阴生”的感受,描绘进了两仪(太极)图里,好让人们明白“易”的道理。

    两个小圆圈的含义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真如藏”,还有的说是“少阳”“少阴”,其实都不对。

    它是阴极盛大时的一点点阳,阳极盛大时的一点点阴;是强盛时的警惕,绝望中的希望,是乐极生悲,也是喜极而泣;无纯阴,也无纯阳,所谓“太阳真火即生于子(时),盖阳无剥尽之理”,阴暗到极端时,光明就要来了。

    在一片黑白中,鱼眼看起来很另类,实际上是提示我们“不同”确实存在,且一定存在;重点不是要我们“接纳”不同,“尊重”不同,而是强调不同是自然而然的,就像风与火,水与木,它不是突兀的。一旦一个世界没有了“不同”,那么就离破灭不远了。

    至此,在古人的绘制下,我们所熟知的“太极图”形成了,这意味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德经》有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福祸相生,此消彼长,也就意味着阴阳变易,无穷无极,没有休止的时候。绝望中的苦人,总是怀着一点希望的。吃喝不愁,过于安逸的人们,反而会生出许多怅惘和抱怨。身在极点的人们向往着改变,那么就一定会有所改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历史如此,人生亦如此。

    明代蒋应镐《山海经》绘本中的刑天

    沃尔特·雷利(Walter Raleigh)在1596年创作的埃瓦伊帕诺玛(Eanoma)

    日影测量所成图案(左)与明代杨向春《心易发微》中的太极图(右)

    [1] 依据元朝太史院尺表计算得来,1公里=2252元里,即1元里≈444米。厉国青、刘金沂、裔培荣:《我国地理经度概念的提出》,载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小组编《科技史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