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人的想法真奇怪 > 04 真实的侠客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甘愿为知己而死?

04 真实的侠客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甘愿为知己而死?

    历史上的侠客,与武侠里的侠客大有不同。但其甘愿为知己赴死的义气,慷慨激昂的性格,却是非常相似的。

    他们有的是王孙公子豢养的身怀绝技而又知恩图报的门客;有的则是在社会上流浪的“亡命之徒”,犯了事后,在逃亡过程中与人倾心结交,受到邀约,孤身犯险,刺杀目标。

    侠客多出自“屠狗之辈”,而屠狗之辈,又多是“亡命之徒”。

    春秋时的刺客聂政,在老家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带着全家人躲到了外地,以屠狗为业。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原是贵族的公子,精通乐器,因为犯法逃亡,在外地屠狗为生。

    不要以为“仗义每多屠狗辈”的意思,是屠户大多行侠仗义,事实上《水浒传》中的郑屠、《儒林外史》中的胡屠,也是屠户,形象都不好。他们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这个逻辑关系是反着来的。

    侠客多屠户的原因,是这些人多是杀过人的亡命之徒,本应领受死罪,匆忙间拖家带口逃亡外地,只能混迹于底层社会,且选址一定在人员复杂的街区。在底层行业中,屠户的地位是很低的。他们每天都在杀生。而屠户中,又以屠狗最为可耻,最受人鄙视。

    古人认可狗是人类忠诚的护卫,却也并不反对食用狗肉,一如贵族们最爱吃的也是农民最珍爱的牛。但狗屠们所宰的狗,来源是不明的,多半是“鸡鸣狗盗之徒”偷窃而来的。有些狗屠本身就参与这种行动,毕竟杀猪、宰羊是需要成本的,卖狗肉却不需要。因为不需要很多成本,自然成了亡命之徒钟爱的职业。

    屠狗的舆论压力很大,普通人不愿从事,可亡命之徒不在乎。他们已经杀过人了,别人看他们的眼光已经不一样了,再杀几条狗也无所谓。因此,狗屠多是些凶悍绝伦之人,如聂政、高渐离、樊哙,都完美地勾勒出了狗屠的画像。

    狗屠聂政武艺超群,可以以一敌百。他在韩国杀了人,跑到齐国避难。而当时礼崩乐坏,国与国之间的引渡条例基本作废,互不管辖,他得以在齐国的闹市安居。韩国贵族严仲子被韩国国相侠累追杀,逃难到齐国,听说聂政的名声后,请他为自己复仇。严仲子所看重的,正是聂政以一当百的勇力以及光明磊落的脾气。可是,聂政还有个完全不同于其他刺客的缺陷——有家庭。

    在真实的历史中,侠客必须具备“光棍”这一特性。他们舍命在外,不能有家,一旦有家,就会变得贪生怕死。虽然不是为自己贪生,为自己怕死,但总归有碍行动。

    聂政有老母亲,还有个关系非常好的姐姐,一家人其乐融融。严仲子知道此仇若想得报,非聂政不可,于是带着礼物,不断向他示好。聂政每次都拒绝他,不过,严仲子还是找到了他的软肋——孝顺母亲。

    严仲子故意等聂母过寿的时候送上惊喜大礼,虽然最终他们还是没收,但这让聂母非常高兴,也把聂政感动坏了。从那以后,聂政便将自己的生命许了出去。

    聂母死后,聂政主动找到严仲子,要为他报仇。他前往韩国,孤身犯险,冲入重围,竟在相府将侠累杀死,还杀掉了几十名赶来抓人的护卫。等他力气用尽,便将自己的脸皮割了下来,挖掉了自己的眼睛,刺透自己的肚子,将肠胃挑了出来。他就是这样来保护姐姐使她不受牵连的。

    但聂政的姐姐也是豪迈之人,听说韩国国相被杀的事后,立即知道是弟弟干的。于是也跑去韩国,跪在弟弟尸体旁边哭了许久,最终高呼三声“天啊”,然后死在了弟弟的身边。姐弟俩的事迹惊动了天下,引得人们争相传颂。

    在现实中,人人期待结识侠客,却并不愿意成为别人的死士。

    先秦时期,侠义会被别人利用,哪怕自己掏心掏肺,一往无前,也往往成为某些人拱向前去的卒子。聂政姐弟的悲情,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东汉洛阳的刺客联盟“会任之家”,会集了大批流民侠客,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杀手”。侠客们平时的任务,是接受会任之家的委派去杀人,每回行动,会得到数额不等的奖金。会任之家,黑白通吃,相当于现在的劳务中介。他们收钱办事,执行严格的保密条例。达官贵人有什么仇,只要拿着钱找到他们,他们都可以帮忙。他们往往是收取客户十万钱,只给刺客几千,刺客就会抢单去做。刺客,即死士在联盟下做事,就要遵守相应的章程,拼命杀死上级要求杀死的人物,完不成任务,是拿不到钱的。

    当时洛阳遍地杀手,结果就是一到下午下班的时候,满大街都是哀哭和惨叫。每回敲鼓的警报响起,受惊乱跑的人就会把情况搞得更糟,以至于“死伤横道”。刺客们故意挑这个时候下手,就是为了事后好趁天黑隐匿自己。人们就算把鼓敲坏,该抓不到的刺客还是抓不到。

    联盟一边向客户收取高价,一边尽量地压缩支出。他们雇用大量未成年人执行杀手任务,这正是市井中那些崇拜侠客而生起模仿之心的“任侠儿”,是刺客中最便宜的一种。

    任侠儿都是些十几岁的少年,由于没什么教养,又崇尚联盟里素有威名的“大侠”,便心甘情愿地成为这些“大侠”的小弟,有时候是小弟的小弟。他们在成年“侠客”的指挥下做事,收钱极少,有的甚至不收钱,只以忠义激励,他们就能义无反顾地做事。

    任侠儿具体的分工,一般由抽签决定。因为他们平时喜欢拿弹弓打路人玩乐,所以抽签就用弹弓的弹丸。抽到红色弹丸的杀武吏,抽到黑色弹丸的杀文官,抽到白色弹丸的负责办丧事。一个个愿赌服输,绝无怨言。任侠儿就这样变成了得利者的替死鬼。

    不过,大家也不必对历史上的“侠客”大失所望。现实中,还是有不少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大侠崇尚道义,根本不会为权贵去杀无辜之人,也不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和亲疏关系去弹压、震慑弱小。他们明辨是非,热衷于靠武力主持正义,保护弱小者不被欺侮,以刀刃相加的手段,去对抗贪赃枉法的恶徒、贪官。他们有时候甚至为了心中的正义对抗朝廷和官府。

    从古至今,侠义精神代代相传。

    明末清初的大侠裘信甫,为庄氏明史案的受害者申冤奔走,挽救了钱塘陆氏、仁和范氏、海宁查氏三族,使他们幸免于难。

    清末大侠王正谊,也就是闻名天下的大刀王五,原是个走镖的,却有满腔的热血,曾护送不阿附权贵因言获罪而被贬张家口的御史安维峻。他又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兄弟相称,为谭嗣同传授剑术。梁启超非常佩服他们,说他们“以道义相期许”。戊戌变法后,王正谊尽力护卫谭嗣同的安危。在谭嗣同被捕后,他倾尽全力营救。但谭嗣同已经决心赴义,拒绝了王五的好意,这使王五悲痛欲绝。谭嗣同被杀后,因为牵涉甚大,没人敢去收尸,“侠客(王五)伏尸大哭,涤其血殓之”。

    正是因为侠客们仗义疏财、不求回报、为国为民的壮烈情怀,引发了人们的敬仰之情。明清以来,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侠义,如《三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等。

    中,侠客铲除恶霸,扶助弱小,匡扶正义,保护贤官,抱打不平。“侠义之书一续出,人必争先快睹”,一时间洛阳纸贵。凡听书、看书之人,无不生侠义之心。男女老幼,都知道这些感人肺腑的侠义故事,为中的情节拍手称快。于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人们形成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是非观。每当国难当头,英雄儿女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正是侠义思想的印记。

    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舍身换来了后世的和平岁月。他们不为贵族报私仇,把人民当成知己,将百姓视为至亲,以劳苦大众的痛痒为切身的痛痒,为了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守护大众的利益,保护百姓的周全。

    他们是真正的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