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茅台故事365天 > 丑卷 酒德

丑卷 酒德

    聂卫平:棋圣、球迷、一瓶绝世茅台酒 张健

    “老聂,小平同志敬酒你都敢不喝啊!”

    1980年代初,聂卫平做为中国围棋队的主将,正冲击“中日围棋擂台赛”。当时,日本的围棋水平超过我国,聂卫平和一些优秀的围棋国手立志决胜。一天,是难得轻松的周末。老聂和队友华以刚两人,应邀来到中南海,和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一起打桥牌。由于早已熟悉,别看牌桌上面对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老聂觉得和老朋友聚会一样,非常放松。

    中午的时候,邓小平设便宴招待大家。这天,面对围棋国手,邓小平兴致很高,他让秘书打开一瓶茅台,端起一杯酒对着聂卫平一举说:“这可是好酒啊,来,咱俩带头,先干了这杯。”聂卫平急忙站起来端起酒杯,有些为难地说:“小平同志,谢谢您!但我早就发了愿了,中日擂台赛上不战胜对手,绝不喝酒。这样,这杯酒我请我的战友华以刚替我喝,您看行不行?”华以刚忙接过聂卫平手中的那杯酒,举向邓小平。邓小平一听,哈哈大笑,说:“好啊!有志气。等你胜了,一定告诉我一声,那时一定再喝。”餐后,邓小平的秘书笑着逗聂卫平说:“老聂,你真行啊,连小平同志给你敬酒你都敢不喝啊。”

    这就是老聂。性情中人,率性真实。果然,他之后连连战胜了日本超一流的棋手,最终成为“棋圣”。大家都知道,他最爱酒,尤其是国酒茅台。也只有这样的好酒,才能配棋圣啊。

    1985年的一天,聂卫平应邀去胡耀邦家做客,胡耀邦总书记悄悄给了他一瓶茅台,告诉他:“这瓶酒可不一般,据说珍藏了很多年。现在只有两瓶了,我给了小平同志一瓶,这瓶给你吧。”贵州茅台酒厂知道了这件事,专门派专家来看这瓶酒,一看大吃一惊!这瓶酒少说也已经有60多年啦!20年代的茅台啊。而邓小平的那瓶已经喝了,可以说这是惟一“存在世上的”的“绝世孤酒”啦。

    老聂把这瓶酒悄悄珍藏了起来。

    70年“孤酒”庆贺足球冲出亚洲

    1988年的一天晚上,聂卫平和中国足球界的几位朋友在一起喝酒聊足球,席间有戚务生、高丰文、徐根宝、容志行等人。原来,老聂从1959年起就是一个痴迷的“球迷”!从50年代到今天,近30年的球迷生涯,和足球界的这些名教头都成了最好的朋友。这天晚上喝酒,就在戚务生家。席间,老聂一高兴,提到了那瓶“孤酒茅台”,当场许诺:如果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将打开这瓶孤酒庆贺。

    一晃13年过去了。2001年秋,中国足球队真的在世界杯入选赛上战胜了最后一个对手阿曼队,破天荒地冲出了亚洲。老聂高兴坏了,约好了中国足协的领导王俊生和几位当年的好友戚务生、徐根宝、高丰文,捧酒践约,开酒庆贺!茅台酒厂董事长季克良应邀特意从贵州赶到北京,当场用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打开“孤酒”瓶塞,顿时一阵醇香扑鼻而来。这瓶“孤酒”年代太久,里面所剩的酒也就还有二两左右,必须勾兑后才能喝。季总精心选用了“50年酒龄”的茅台与“孤酒”来回调和,“孤酒”酒液色泽金黄,煞是好看!一旁的记者们争先恐后,接过酒杯闻了又闻。顿时,满室飘香!

    “老聂,我等你这瓶酒13年了,只可惜自己当主教练时没那福分。”这句话前国家队主教练戚务生一连重复了好几遍。“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天和老聂、根宝、小容(志行)、老高(丰文)一起喝酒,十几个人把我那8平方米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喝得正来劲,老聂发了誓,当时都只当是个笑话,没觉得冲出亚洲那么难,没想到一等等了13年!”

    7年后,老聂后悔打开这瓶“绝世孤酒”

    一晃,又是7年过去,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让老聂这位球迷十分生气的是:这一年,中国足球队失败连着失败。先是在世界杯外围赛上惨败,又在北京奥运会上不仅输球还输了人,红黄牌满场飞。气得老聂在报上连连“放炮”,恨不得自己去当足协主席!有记者向他再次提起7年前他打开的那瓶“绝世孤酒茅台”。老聂说:“别提我那瓶酒啦!今天提起让我心疼!那是多少球迷的痴迷之心啊!如今再次被毁啦。踢得又木又笨,丢人!要是我当足协主席,早出线啦!”

    傅抱石:往往醉后得佳构 吴克敬

    在2008年保利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傅抱石山水佳作《江山如此多娇》现身拍场。然此作非人民大会堂名画《江山如此多娇》,而是傅抱石后来的又一具有历史及纪念意义的佳构。

    早在1959年,画家傅抱石与关山月接受了为人民大会堂大厅创作巨幅国画的艰巨任务,经过多次构思和艰苦创作,最终作品得以成功完成,并得到毛泽东及周恩来的称赞。1962年,傅抱石的好友曾涛将出任阿尔及利亚大使,行前提议傅抱石画一幅犹如《江山如此多娇》式的作品,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水,并将其带到国外,以遣乡愁。依此,傅抱石创作了此幅《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中国画画家,山水及人物兼善。20世纪60年代初,傅抱石在绘画创作中强调中国画的写实特征,带领江苏画家进行旅行写生,此后举办“山河新貌画展”,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他引领的江苏美术群体被称为新“金陵画派”。作品风格更加奔放,气势磅礴,富有时代气息。傅抱石的绘画创作,一方面从实地写生中获取浓厚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又借鉴历代山水皴法,并且结合对地质学的研究,创造了独特的绘画表现技巧“抱石皴”。

    此幅《江山如此多娇》创作于1962年,是傅抱石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山水作品之一。画面中傅抱石运用破笔散锋的“抱石皴”法写出近景崇山峻岭的巍峨形态,远景则运用披麻皴写出水天相接的浩淼烟海。构图饱满,近大远小,以近衬远,以远烘近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画面用笔简练奔放,笔笔精到,疏密得当,酣畅淋漓。此画意境深远壮阔,笔调老辣,墨色浑厚,是在吸收传统山水笔墨技巧之上,与人民大会堂时期的《江山如此多娇》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气息。

    人民大会堂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系傅抱石、关山月二人合作的一幅,它表现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意。两位画家首先从词中感受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阔气势,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要通过可视形象把歌颂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愫表现出来。于是两位画家匠心独运,刻苦经营,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去再现诗词的意境,使诗情画意水乳交融,产生出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在这幅画前,你会觉得做为一个炎黄子孙的光荣,并产生为祖国的繁荣而骄傲的感情。

    这幅作品,在画面上描绘的是云开雪霁、旭日东升时,莽莽神州大地的美丽图景。但这幅画却不同于西洋风景画,因为它描绘的不是某一个实在的景物。虽然画面上也出现山岭、树木、长城、雪原、江海等景物,但它们都不是具体景物的写生。画家描绘它们,不是要表现它们的真实性,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壮美宏伟的画境,以抒发画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因此,画家不仅在画面上集中了最能表现祖国壮丽河山,最能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景物,如苍劲的青松,雄浑的山岩,莽莽平原,绵绵雪岭,长江、黄河的奔腾倾泻,珠穆朗玛峰的横空出世,而且赋予这些景物以某种象征意义。万里长城是我们民族悠久文化的象征,冉冉旭日展示了新中国灿烂的前程。

    这幅作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创作之时,即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他当时对两位画家说,应该把创作这幅画看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关老与傅老认真研究了几天,画出了小稿。但周总理看了画稿后,指示说,画面还要画上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周总理说:“画上红太阳,也是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

    画稿通过之后,关老和傅老开始着手作画。宣纸是用乾隆年间存下来的厚古宣,宣纸足有铜钱那么厚,他们用的笔最大的像笤帚那么大。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创作,《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巨画才基本完成。为此,周总理还特批两大箱茅台酒,送给傅抱石,这成了一段尽人皆知的佳话。傅抱石是爱喝茅台酒的,得到两大箱茅台酒即视为珍宝。平时是不大喝的,只有在创作出美的图画时,才拿出来,喝上两口,以称心中之快。为了强化他的快乐,他还刻了一枚“往往醉后”的闲章,钤在他的得意之作上。

    画作完成后,毛主席在这幅画上还亲自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行草大字。之后,这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山水画,就一直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正厅之上。

    乔冠华与茅台酒 何申

    那是1942年春夏之交,乔冠华在贵阳见到在法国留学时的同学邓迁,老友相逢,分外高兴。邓迁设家宴款待,开了一瓶茅台酒。乔冠华端起酒杯,只觉得酒香扑鼻,一杯下肚,浑身舒畅,连赞:“好酒,好酒!”邓迁告诉他,这就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的茅台酒。从此,乔冠华爱上了茅台酒。

    转年初冬,乔冠华和龚澎在重庆结婚,婚后住在中共代表团驻地曾家岩50号三楼。乔冠华的作息时间是上午睡觉,下午找人神聊,晚上边吸烟边喝酒,边伏案写作,且效率极高。龚澎原本不饮酒,在乔冠华的影响下,也渐渐恋上了茅台。有一次,乔冠华背诵清道光初年仁怀贡生张国华的竹枝词:“一座茅台旧有材,糟邱无数结为邻。使君休怨曲先醉,利锁名缰更醉人。于今酒好在茅台,滇黔川湘客到来。贩去千里市上卖,谁不称奇亦罕哉。”

    龚澎本是才女,当即也背诵了道光年间的秀才郑珍的一首五律:“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

    乔冠华接着又背诵了道光年间仁怀厅同知陈熙晋的诗。龚澎则背陈熙晋另一首咏的茅台酒。乔冠华求胜心切,一口气又背诵了两首。龚澎此时却不再背诗,而说一个个有关茅台酒的故事……于是乔冠华和龚澎夫妻对饮茅台同吟诗话,一时在中共代表团中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为对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准确地加以评论,毛泽东指示组织一个“秀才班子”专门做这项工作,乔冠华自然是其中重要成员。他依然按老习惯边喝茅台酒边伏案写作,写了许多出色的文章。1970年5月,周恩来点名乔冠华为毛泽东起草《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五·二0声明”。乔冠华接受任务后,把自己关在外交部宿舍里,边喝茅台酒,边构思,只花了一个多小时就想好了。他把秘书叫来,边喝酒,边口述,逐句逐句地说,让秘书一字不漏作记录,一篇拟好的初稿很快就出来了。而后,乔冠华又边喝酒,边看稿子,从逻辑结构、行文气势以及是否朗朗上口等方面,字斟句酌,几个小时过去了,一瓶茅台酒喝了一多半,稿子也改好了。他把稿子装进公文包,乘车直奔周恩来办公室。周恩来放下手头工作,和乔冠华俩人边读边议,作进一步修改,直至深夜。稿子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了很满意,召见周恩来和乔冠华,说:“稿子写得有气势,有文采,比前几稿增色许多。”接着,他笑对乔冠华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你写出这篇文章,喝了多少茅台酒啊!”周恩来也笑着说:“没有一斗,至少也有一瓶吧!”

    1970年初秋,龚澎因病去世。在那些日子里,乔冠华常把龚澎生前拍的照片一张一张用放大镜看,边看边流泪。有一次,朋友去看他,乔冠华马上取出一瓶茅台酒,说:“龚澎走了,没人陪我喝酒了,你陪我饮几杯吧!”一杯杯浓香的茅台酒,寄托了他对龚澎的思念,也让他渐渐地从低沉中走出来。

    三年后的冬天,乔冠华与章含之结婚,而婚宴则是住进史家胡同51号才操办的。席间,乔冠华和章含之端起一瓶茅台,先给外交部的几位副部长斟酒。性急的仲曦东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大叫道:“老乔,你开什么玩笑,这是白水吧?”章含之十分意外,也尝了一口,忙问乔冠华:“你从哪里拿来的这瓶茅台?”乔冠华说:“我从饭厅拿来的。”章含之明白了,连忙向大家道歉,说:“老乔拿错瓶子了,他把小保姆灌水插花用的空茅台酒瓶拿来了。”说着,去饭厅重新拿来茅台,给大家一一敬酒。

    乔冠华拿错了酒瓶,大家自然不会放过他,有人说:“舍不得给客人喝茅台,用白水充数,要罚酒!”乔冠华承认:“该罚!”有人说:“白水待客有失礼数,要罚酒。”乔冠华也承认:“该罚!”就这样,新婚的乔冠华一通畅饮,一醉方休。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乔冠华被隔离审查。他内心十分不平,在牛棚里哼成一首诗:“长夜漫漫不肯眠,只缘悲愤在心田。何时得洗沉冤尽,柳暗花明又一天。”他将这首诗写了托人捎给章含之。后来,乔冠华患了肺癌,两次住院手术治疗。1982年12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委托习仲勋、陈丕显在中南海约见了乔冠华、章含之。习仲勋代表党中央宣布:“过去的事情一风吹了,一笔勾销。你是党内老同志,受点委屈要想得开。”

    中央宣布为乔冠华、章含之平反一周后,正是19年元旦。章含之特地请来乔冠华的几个好朋友:夏衍、冯亦代和郑安娜夫妇、黄苗子和郁风夫妇。乔冠华打开了家中尘封已久的茅台酒,高兴地说:“我因为有病,遵医嘱,已经告别了茅台,今天高兴,特地请大家来畅饮几杯。”说完,先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章含之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多饮。乔冠华说:“只今天痛饮一回,以后再不饮酒了。”他频频举杯,请大家一起开怀畅饮,直至微有醉意这才尽兴。醉中,他还背诵了一首《诉衷情》的词,以抒发内心的感慨。词曰:“先烈忠贞为国仇,何曾怕断头!而今祖国红遍,江山靠谁守?虽未终,鬓已秋,长驱倦。你我后辈,忍将夙志,付与东流?”

    这是乔冠华最后一次饮茅台酒了。此后,他再次住进医院,直到当年9月22日离开人世。茅台酒,伴随了乔冠华的—生,终使这位文彩飞扬的大才子在阵阵酒香中,用炽热的情怀面对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周总理与许世友的“茅台酒”缘 温亚军

    开国大将许世友是有名的“喝不倒”,据说,他喝酒最过瘾的一次,是长征经过茅台镇时,他一人喝了一大脸盆,居然没醉,而且打起仗来更勇猛。从那时起,他就认准了茅台酒,别的酒一概不喝。

    解放后,许世友在广州和南京军区担任过司令员,有一段时间,他把能否喝酒与人品联系在一起,把喝酒作为看人老实不老实,豪爽不豪爽的重要标志之一,谁的劝说他都听不进去。为此,有些吃过苦头的部下看不惯许世友的这种做法,向周总理诉苦。总理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对待火爆脾气的许世友,则采用了非常特别的方式。待许世友来北京开会时,周总理向这位“喝不倒”司令发出了邀请。

    许世友如约赴宴,一看只有周总理和他,再无第三人,正疑惑间,周总理说:“许司令,听说你只喝茅台,咱们今天就喝茅台。”

    许世友听了非常高兴,推开服务员,自己拿杯子倒酒,却被周总理挡住了:“许司令,听说你打仗没输过,喝酒从来没遇到对手,怎么还用杯子喝?来,咱们用碗喝,一人一瓶,不要服务员,自己倒。”

    “总理,这怎么行?”许世友没想到周总理会这样喝酒,他有点疑惑。

    周总理说:“怎么不行?来,动手吧。”说着,总理给自己的碗里倒满酒,端起来看着许世友。

    许世友怎肯落后,赶紧倒上酒与总理喝了起来。不到两小时,许世友和周总理各自喝完了两瓶茅台。

    周总理喊服务员又拿来两瓶酒说:“看样子许司令还没喝够,咱们一人再喝一瓶。”

    许世友脸上的表情很丰富,僵硬地笑笑,目光有点飘移了,但他还是点了点头。可是,他那粗壮的身躯已经不听他的指挥,往椅子下滑了。他想坐起来,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挣扎还好,一挣扎滑落得更快。

    周总理说:“许司令,来,坐好呀,接着喝。英雄喝酒,狗熊喝水,我请你喝酒,你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太不仗义了吧……”

    这些话语都是许世友以往劝部下喝酒的常用语,从总理嘴里说出来,许世友的酒醒了一半,当即明白了总理的意图,赶紧说:“总理,我,我许世友,服您了。今后,我再也不用喝酒衡量人了!”

    文革初期,许世友看不惯造反派的做法,又没法改变那种现状,只好借酒浇愁,据说他每天得喝一瓶茅台,要有客人来就得两三瓶,每月最少得五十瓶酒。当时的江苏省计委专门为他按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标准,每月供给他六瓶茅台。从此,全军都知道许世友的酒不够喝。这还不算,1967年1月,上海的造反派冲到南京,一夜间,南京街头贴满打倒“许大马棒”的大字报。造反派很快加大了对许世友的斗争,抄了他的家,撕烂了他的上将礼服。最要命的,是把许世友珍藏的茅台酒全抄走了。这下,许世友受不了,可为顾全大局,他没有冲造反派发怒,而是给周总理打通电话告状:“总理呀,我的家被抄了!”

    周总理吃了一惊,关切地问道:“你没事吧?”

    “我革命大半生,战场上枪林弹雨都不怕,还怕这几个小毛贼?只是可惜我的那些茅台酒了!”许世友在电话里大声叫嚷道,“总理呀,我好不容易才积攒下一些存货,全被他们抄走了,一瓶也没给我留下……”

    周总理心想造反派太过分了,因为许世友没什么财产,值钱的就是工作人员给他四处搜买来的一橱柜茅台酒,他的工资大部分都用来买酒了,不断补充酒橱里的空档。可是,周总理对当时的局势很无奈,他太明白许世友的性格了,一旦惹怒了这个“喝不倒”司令,南京会闹出大乱子的。但总理能做的,只能是要求许世友冷静地面对,绝对不能动怒。

    周总理在电话里哈哈大笑道:“原来只是抄走了你酒啊,不要紧么,世友同志,我送你两瓶茅台酒!”

    “就两瓶?这哪够……”

    周总理赶紧打断许世友说,“礼轻情意重么,这个时候……”

    “不轻不轻,已经够重了。”许世友明白总理的意思,赶紧说:“总理,您的这两瓶茅台,比我那一橱柜酒重多了。谢谢总理!”

    后来,许世友退休后,他的老部下互相传话,去看许司令时,什么也别拿,只要带上一瓶茅台酒就行。1986年许世友去世时,他家贫如洗,唯有老战友送给他的18瓶还没来得及喝的茅台酒。

    诗人郑珍和茅台酒 杨守知

    郑珍是清道光年间誉满西南的文学家、诗人。

    道光二十三年,郑珍取道仁怀进京应试,途经茅台镇。郑珍素慕茅台美景和美酒,遂在茅台镇流连小住。白天,他信步闲游,但见茅台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草木丰茂,气候宜人。晚间,他便邀好友,把酒闲谈,吟诗作赋,追古抚今。

    韶光易逝,转眼已是五日,试期渐紧,郑珍只得痛下决心,决定第二天离茅赴京。当晚,凉风习习,月光脉脉,街上行人,成群,其乐融融,酒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郑珍来到“成义酒坊”,他要在临行前,花十两银子再沽上两坛茅台美酒,一则在旅途享用,排遣寂寞,再则带进京城,与故交新朋分享。

    忽然,他隐隐听到一阵小女孩的哭泣声。他寻声望去,只见离“成义酒坊”不远的街旁,立着一老一少,女孩被老者搂在怀里,正在哭泣。郑珍紧走几步,赶到两人面前,只见老者衣衫褴褛,女孩形容瘦削,小辫上插着一支草标。郑珍忙问情由,才知道老人为了活命,借下当地一个大盐商纹银三十两。现今借期已到,盐商逼债,老人无力偿还,只好卖女抵债。郑珍有心周济,又苦于京城路远,盘缠无多,有心无力。

    正在为难之际,恰好那位放债的盐商,慕郑珍的盛名,差人来请他去写对联,以示风雅。郑珍灵机一动,向来嫉恶如仇的他慨然应允,来到盐商家中。郑珍对盐商说:“写对联可以,但要润笔之银三十两。”盐商却只肯出十两。郑珍说:“先付银子,后写对联。”十两纹银到手,郑珍铺纸挥毫,写下“酒冠黔人国”,丢笔就走。盐商急忙喊住,问他为何不把对联写完?郑珍冷笑道:“我写字向来是二两一字,你给十两,我只能给你写五个字。”盐商不愿在郑珍面前丢失脸面,无奈之下,只得又给了郑珍十两。郑珍接着提笔,写下“盐登赤虺河”,然后弃笔而去。

    郑珍将二十两纹银悉数送给老者。他看银子还是不够,就回到“成义酒坊”,将救急之情告诉老板,想将酒退掉,换回十两纹银周济老者。“成义酒坊”老板被郑珍的真情感动,不仅将十两银子的酒钱原数奉还,还将两坛茅台美酒免费赠送郑珍。郑珍又被“成义酒坊”老板的态度感染,不由诗兴大发,让老板找来纸笔,书赠《茅台村》诗一首:

    远游临郡商,古聚缀坡陀。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迎秋巴雨岸,对岸蜀山多。

    上水无舟到,羁愁几日过。

    “成义酒坊”就是现在茅台酒的前身。而郑珍的一句“酒冠黔人国”亦令茅台酒名扬天下。郑珍在“成义酒坊”前演绎的这一段救女佳话,也随着醇美的茅台酒一起,香飘四海。

    姚雪垠赋诗颂茅台 林森

    1984年4月24日这一天,刘自力(茅台酒厂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北京拜访了写出恢弘之著《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刘自力心里是忐忑的,因为和他心里敬重的一位作家见面,聊到的却是引人迷醉的酒,这是一件让自己不安的事情。在这些德艺双馨的老作家面前,只要稍微露出一丝不太正当的念头,也不会逃过老作家的的眼睛。

    可拜访的过程是却让刘自力大感意外,老作家姚雪垠非但平易近人,而且侃侃而谈,甚至主动聊到了茅台酒。刘自力欣喜不已,自己还发愁怎么提出由头引起话题,姚老主动提出了,那就更好了,两人就酒引出的话题谈得兴趣大起。姚老熟知历史,更是从历史上各个时期对酒的不同看法及发展,谈出了自己的一套看法,这一番谈话,即使在多年之后,刘自力也觉得受益匪浅,这也让他今后很长时间内,致力于对酒的历史发展渊源的研究。

    姚雪垠说,当酒成了一种饮品之后,也日益成了人们所依赖的东西,而同时,伴随着的,却是更多的关于酒后乱性的说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过关于禁酒令颁布的时期,也是当酒盛行之后,往往会产生的,是一种惹人慌乱的景象。更多的酒,除了醉人,也同时带给了饮用者不少的烦恼,酒在让人解忧之时,也破坏身体,不利健康,让酒醒之后头疼如裂。酒意朦胧之时,难免会产生恶心、呕吐甚至发酒疯的情形。于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或许都在寻找一种酒,能真正让我们喝了之后会陶冶性情,使得精神安定不狂乱,使得次日醒来之后,头也是清醒,如浴春风的。

    刘自力知道,姚老这一番话或许也是茅台酒一直在追寻的目标。于是他忍不住喊出来,我们茅台要做的,就是能让人陶冶性情提升品德的酒,而不是那种让人丧乱本性迷失方向的麻醉物。

    姚雪垠大笑,我知道,茅台是一种好酒,我对茅台酒,那可是喜爱得很。

    刘自力不知姚老是不是正话反说,也不作声。姚雪垠大笑,说,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周总理说的。

    姚雪垠先是略为低头,然后一仰头,说:“我对茅台酒是很偏爱的,周总理说它能消除疲劳,安宁精神,真的不假。有时候,我工作久了,感到疲倦时,就喝一点茅台酒,倦意马上就消失,人就有精神,而且灵感也来了。”这话让刘自力心里有了底气,他说,姚老果真也好茅台?

    姚雪垠说,小饮而已,说不上喜好。在写作之时,可也想着,等把长篇写完,应当大醉一场方可。

    刘自力当场拿出一瓶带来的茅台,笑道,姚老,我可是带了上好的茅台来,近日便一醉如何?

    姚雪垠摇头,今日和你一谈,心中早有醉意,这酒就留着下次再喝。比酒更醉人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刘自力笑问,是什么?

    姚雪垠道,读史、吟诗、望月、怀人、游山水、与知交夜谈。今天和你一番交谈,也算对周总理也喜好的茅台好酒有了个了解,自然算是大醉了一番。那酒,那就留着,等我深夜赶稿疲劳不堪之时,再拿出一饮,也提神醒脑倍添灵感。

    刘自力与姚老接着就茅台精神内涵的提升,进行了一番交谈,两人都谈兴很浓,一直谈了好久,刘自力才记起姚老平日难得有休息时间,今天自己又来叨扰这许久,实在不该,当下起身告别。

    姚雪垠又笑起来,先别走,今天我聊得是手痒痒,很想送你们茅台酒一首诗。也算再醉一番也。

    刘自力这才想起自己来找姚雪垠老,本也是想请他题几个字的,可一直不好开口,谈得也把正事忘了,姚老眼色尖锐,自然已经看出他的心意,便主动提出题诗,这便更好了!

    姚雪垠铺好纸笔,刘自力磨墨,姚老略一沉思,挥毫写道:

    著书倦后思美酒,

    小饮芳醪诗兴回。

    梦想长篇完稿日,

    至交欢会醉茅台。

    这字飞舞之间,刘自力看得更是欣喜,因为他已经从姚老那笔墨布局之间,看到了饮酒之后的醉意。那醉意是清晰而纯彻的,不是那种浑了头的醉,这让他感到,自己此行,对酒,对醉,对茅台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则来源于眼前这个挥毫如醉的老人。刘自力有些沉思,又暗暗想道,原来,观人写字,也是可以醉人的。

    畅饮茅台话统一 刘笃仁

    1999年9月,应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邀请,加拿大中国统一促进会副会长、85岁高龄的赵金堂老先生于国庆五十周年之际,来京观礼,与中国驻加拿大前大使宁兆喜重逢,老友相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两位老友相识于1994年,当时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举办了一场春节招待会。在会场一角,宁兆喜见到了赵金堂老人。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赵老先生活跃起来,脸上洋溢出纯洁的笑容,给人春天般的感觉,一点都不像一个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宁兆喜和赵金堂虽说是两代人,但是两人围绕祖国的统一,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对坐着的两个人,似乎能彼此看到对方胸膛中跳动着的赤子之心。隔膜越来越浅,心灵距离越拉越近,最令人惊喜的是,两人竟然还是东北大学的校友,这根纽带一下子把两人拉得更近了。赵老先生个子不高,头发银白,身板挺直,说话速度很快,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给人以风趣健谈的印象。他说,“自1949年离开东北老家,至今已经45年了,这近半个世纪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他的语调里刚毅中透着一丝苍凉,见对面的宁兆喜因为情绪受到感染而变得沉默起来,赵老先生话锋一转,说,“我的夫人可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我的家呀,早就两岸统一了,我想,祖国统一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

    1995年的春节,赵老先生邀宁兆喜和使馆其他人员到家里做客,作陪的是几位台湾老兵。闲聊中,宁先生突然提到,“赵老先生,听说您有一枚国民党的银质奖章,是吗?”“不是奖章,是徽章,凡国民党党龄满40年的党员,都有此章。再过几年,我的党龄满50年,就可以佩带一枚金质徽章了。”话语中,赵老先生显得无比自豪。末了,赵老又认真地补充道,“我加入的可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而不是李登辉的国民党。”说完爽朗地笑了,像一个纯真的少年。宁先生问,“您已经从台湾移民到了加拿大多年,听说您还经常参加这里国民党支部的活动,是什么让您对国民党的事情还如此关心?”这时,赵老先生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神态凝重地说:“因为祖国还未统一,这是我的心病。我多么希望国共第三次合作能早日到来,这关系到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祖国的统一我甘愿付出我的一切。”

    话毕,赵老先生拿出一瓶茅台酒,亲自小心地开启瓶盖,给每人的杯子都满上后说:“这是我存放多年的好酒,一直舍不得喝,总怕好东西独吞会折了我的阳寿。今天,有众位志士同仁的光临,我想是到了分享的时候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就应该喝这特别的酒。来来来,大家都端起杯来,我想和大家商量一件大事,在加拿大组织一个促进中国统一联盟,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大家齐声表示赞成。“那好”,赵老先生庄重地提议,“今天我们就为这个促进中国统一联盟的早日诞生干一杯!”大家都高兴地站起身,举起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

    那年夏天,宁兆喜任满回国,刚出了机场,就给赵老先生打去电话报平安。赵老先生在电话里说,“我年岁大了,不知能不能等到那一天,但我一定要鞠躬尽瘁,为祖国统一尽一份力量。”宁兆喜喉头也有些哽咽起来,低声但有力地说,“您能,您一定能等到那一天。赵老,让我们一起为了祖国的统一并肩作战。”

    四年后,到了1999年9月,于国庆五十周年之际,宁兆喜又同来京观礼的赵老先生在祖国的心脏重逢。赵老先生风采依旧,于五年前宁先生在加拿大时见到他时一样踌躇满志。宁先生一个劲地说,“赵老,您可是越活越年轻了啊!”赵老先生满面春风地说,“我且不能这么快就老呢,我且得再多活几年呢,不看到祖国统一,我这口老气且不能轻易咽下呢!”“赵老还是这么风趣健谈。”宁先生紧紧拉住赵老先生的手久久不放,说,“记得上次在加拿大您的家里喝的是茅台,我家里也存着一瓶呢,是我生日的时候孩子送给我的,一直宝贝一样放着,不知怎么总舍不得喝,家里人常笑我不会享受,好东西光知道放着。今天我终于知道了,这瓶酒是在等您老呀!您说您还有什么理由不赶紧跟我回去喝了它。”说着,不由分说,将赵老先生拽到家里。席间,两个人不由自主地又将话题引到两岸的关系和祖国的统一上,赵老先生欣慰地告诉宁先生,“加拿大的中国统一促进会已经成立了。”“真的!?”“真的!”“砰”的一声,两只盛满了茅台酒的杯子碰到了一起,由于过于激动,酒撒了一些,两个一向奉行节俭的人却都没有流露出一丝怜惜之色。那一天,两个人喝得都有些高了,一半是酒醉,一半是心醉。他们做了同一个梦,在梦里,他们看到一道彩虹架在海峡的上空,无比灿烂。

    邹开良与将军 安庆

    1984年原茅台酒厂党委书记书记周高廉荣升省轻工厅领导,厂长邹开良同时兼任了茅台酒厂的党委书记。也是这一年,集书记、厂长重担于一身的的邹开良终于等来了一个有关茅台酒厂改革和发展大计的一个机遇:一天,酒厂铁算盘——会计科长老李急匆匆在车间找到了邹开良,要他赶快到办公室去,中央派来视察的领导同志在等他汇报工作。中央要来首长,邹开良是知道的,但时间一直没有确定,惜时如金的他便带着自己的“办公桌”到车间来处理一件急事。邹开良的办公桌能带吗?原来邹开良虽然在酒厂工作多年,却没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甚至一张专用的办公桌子。多年来厂办、党办合并一起,黑压压几个人挤在不足三十平方米的一个房间里;所谓“办公桌”就是他身上背的那个绣有“为人民服务”红字的帆布包,邹开良每天就是扛着提包走到那里就在那里办公,打开提包就仿佛伏在了办公桌上。

    国务院派来酒厂视察工作的是老红军、海军副司令员周仁杰。应该说这是邹开良厂长一直在等待的一个机会。他胸有成竹地向首长汇报了三个问题:一是茅台酒厂的过去:解放前这里是成义、荣和、恒心三家私营酒房,酒工不足40人,最高产量不足60吨……听着汇报,将军的钢笔沙沙地记着,脸上绽开了微笑。将军记得最多的是第二个问题,茅台酒厂有二万多平方米的酒库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几百户职工住在油毛毡盖的工棚里,还有的职工住在1950年代时盖的牛棚猪栏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夏天里面热得像蒸笼,冬天寒风顺着窟窿眼儿往屋里灌……老红军听着站了起来,十分感叹地说:“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厂原来是这个样子,惭愧,惭愧啊。”将军摸出手巾揩着额头上的汗,喝了口水,在办公室踱了几个来回,庄重地对邹开良说:“我要给你们撑腰壮胆,需要多少钱?我向国务院汇报。”陪在一旁的李会计听了心里一乐,忙把烂熟于心的数字向首长作了汇报。

    邹开良却摇了摇头,将军以为他嫌会计报的数字少了,不等他开口,李会计又补充道:“现在三材提价,恐怕这个数还拿不下来。”将军把脸掉向邹开良,问:“那你们要多少?”邹开良还是摇头,将军沉不住气了,显得有些生气:“你们也要懂得国家的困难!要有自己克服困难的办法,能把这个数拨给你就不错了。”

    “不,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邹开良连忙向将军解释。

    “那你是什么意思?”将军疑惑了。

    邹开良非常庄重,一字一顿,说:“我们一不要国家拿钱,二不要国家拿物资。”这话急坏了李会计,他心想,怎么回事哟,只图表扬,不顾茅台酒厂的广大职工了。他急得挤眼蹬腿,将军不解,秘书直愣愣地望着厂长,不知道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邹开良终于道出了他的下文,这也是他等着汇报的第三个问题:“上级给我十万可以,一百万也可以,一千万两千万呢?全国有那样多厂,都伸手要,国家怎么办呀!我就要政策,要搞活企业的政策。”他胸有成竹向将军阐述了关于茅台酒厂改革的设想,从生产经营到企业管理再到员工的利益等。将军感动了,他为邹开良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气魄和胆识震撼。那天将军非常高兴,在餐桌上和酒厂的干部职工多碰了几杯茅台酒。

    两个月后,邹开良的改革方案通过将军汇报被国务院批示下来。早已憋着一股劲的邹开良厂长带领全厂干部职工雷厉风行,大胆改革,久已酝酿成熟的成套方案在茅台酒厂全面实施,通过改革的茅台酒厂活了。开阔创新的发展思路开创了茅台酒厂生产经营的良好局面,在茅台酒厂悠久的传统基础上刷写了新的历史记录。从此,如石破天惊,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厂充满勃勃生机。到1991年,短短几年的时间茅台酒厂已经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全国酿酒行业中的佼佼者。

    人逢喜事千杯少 甘桂芬

    前外交部长乔冠华才气纵横,个性鲜明,秉性旷达,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早年以文笔犀利,写国际问题分析文章知名,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一支利笔,两排灵牙,在中国共产党宣传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中,立下汗马功劳。老友评价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

    作为革命队伍中的文化人,乔冠华聪明过人,才华非凡,同时他也有狂放不羁的特点。他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香烟常吸;二是茅台常喝。几十年如一日,“恶习不改,痴情不变”。有了液体的酒和固体的烟作为他灵感助剂,写出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如山峦凝重。

    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据说,每当乔冠华写国际评论前,都要先喝上两口茅台酒,只要有了茅台,他说话就会妙语连珠,诗情勃发,心潮激奋,文思泉涌。他写作的习惯,常常是深夜伏案,边写,边吸,边喝,午夜时分,文稿完毕,一篇朗朗上口的国际评论一气呵成,第二天见诸报刊。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二次大战期间,他在《新华日报》上写系列国际述评,许多读者半夜起来排队等着购买登有他文章的报纸,争着先睹为快,一时洛阳纸贵。毛泽东曾评价“乔老爷”的某篇国际述评文章可顶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

    1971年9月13日下午,林彪和叶群等人乘飞机逃跑,次日传来机毁人亡的消息。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开怀大笑,在家中拿出一瓶未启封的茅台,和同事符浩边喝边聊,并当场赋诗一首“塞下曲”,后来郭沫若曾挥毫将此诗书成条幅并加赞语赠给乔冠华。第二天,乔冠华到301医院看望生病中的陈毅。此时中央还未向陈老总传达“九一三”事件,乔冠华只好以隐喻的方式向陈老总报喜。这种场合不能没有酒。陈毅立即邀请乔冠华和几个老朋友到家里喝茅台。他们一边畅饮,一边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快乐。乔冠华大喊“大快人心!大快人心!”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以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毛主席指定乔冠华为团长组团出席会议。陈毅和乔冠华在外交部共事多年,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这几年患难与共,使他俩感情笃厚。临行前,当时还在患病的陈老总设家宴为他送行,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由衷地高兴。陈毅语重心长,谆谆嘱咐乔冠华任重道远,多多保重。当时已查明患癌症的陈毅,遵医嘱不能饮酒。为了庆贺进入联大与林彪倒台这两大胜利,张茜还是棒出了茅台酒,作为特殊情况开禁。

    在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上,诞生了乔冠华那张著名的照片。1971年11月15日,在中国第一次参加联大会议时,乔冠华代表中国作第一次发言,有记者问他:“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里有何感想?”他的回答造就了那张著名的后来获新闻摄影普利策奖的仰头大笑的照片。他笑得那样自然,那样淋漓尽致,一时间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他的回答是:“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后来,《纽约时报》曾发表一篇关于乔冠华的评论,题目就是“乔的笑”。乔冠华就是用这豪迈的笑声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到了联合国!”翌年秋天,当乔冠华再次去联大开会时,陈老总已离开人世8个月了。据章含之介绍,想到一年前与陈老总欢聚,如今已成故人,乔冠华情不自禁,热泪盈眶。在他出发前夕,写了下面这首《怀人》诗,悼念他敬重的陈毅元帅:“去年出国时,萧瑟门前柳。落叶下长安,共饮黄花酒。今年出国时,景物仍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给皇帝的女儿找婆家 安勇

    1989这个年头,对于茅台酒的掌门人邹开良来说,意味着的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国家对经济做出的宏观调控,让茅台酒厂必须相应地进行紧缩财政开支,减少生产投入。而茅台酒原来酒价就较高,又刚刚做了新一轮的提价,恰逢中央狠刹吃喝风,茅台酒不能上宴席,只好实行社会调控,这样一来,原本供不应求的极品佳酿茅台,竟然出现了销售困难的局面。似乎是一夜之间,中国酒中的至尊圣品,就一下子从神坛上跌落到平地里。全厂职工缺乏思想准备,资金又陷于紧张,厂里制酒的红梁调不进来,制曲停产,用曲告急,就连烧锅炉用的煤都已经扫荡一空。油库只有几百公斤汽油,甚至连出行用车都成了问题……

    小外孙过来缠邹开良时,他正独自坐在沙发上苦思对策。作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他和他的茅台酒所面临的问题,也正是全国大中型企业都同样无法回避的问题,等、靠、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不能勇敢地走向市场,争得一席生存之地,就只能在消极的等待中接受死亡。“生存,还是死亡?”,考验那位丹麦王子的问题,此时也正在考验着邹开良。长期包销的茅台酒急需自找销路,仁怀县几千职工只有靠茅台酒提供的销售收入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他不仅要考虑市场的变化,产品的质量,生产的效益,更无法躲开职工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和渴望的眼睛。他已经知道了最近成都要开酒类展销会的消息,但像茅台酒这样的身价,长期以来就像是养在深宫中的皇帝的女儿,从未做过丢人现眼与别人争饭吃的事,现在却突然要自贬身价,去不去一时他还拿不定主意……

    这时,邹开良的小外孙凑了上来,撒着娇调皮地摇晃着他的胳膊说:“外公,我有个问题要考考你。”邹开良没把外孙的话往心里去,只是应付地点了点头。小外孙见外公点了头就接着问:“农民伯伯说下雨好,能栽秧打田,染布的工匠伯伯又说天晴好,日头足能晒布。外公,你说说天晴和下雨哪个好?”

    “哪个重要哪个就好。”邹开良这时脑袋里正在想着工厂的发展大计,心不在焉地回答道。

    但一向受宠的小外孙对他的回答并不满意,步步紧逼地说:“天晴和下雨两个都很重要。外公,你要好好回答,答不上来就刮鼻子。”

    一向在商场中指挥若定,颇具大将风度的邹开良,现在却没有一点心思跟小外孙闹着玩儿。心里一烦,就顺手推了小外孙一下。小外孙子没防备,一个趔趄跌倒在地上。小外孙委屈地从地上爬起来,一边哭一边跑到外婆跟前去告状:“外公赖皮不讲理,答不上问题就打人。”邹开良见外孙跌倒了,忙走上前抚摸着小外孙的脑袋顶说:“是外公不好,现在外公就好好回答你的问题。”

    他开始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

    毫无疑问,天晴和下雨的问题,也正是茅台酒此时需要解答的问题。国家调控就像是天气的变化,企业无法操纵这种变化,就只能选择去适应它。灵光在他的脑子里一闪,他信心倍增地回答道:

    “天晴和下雨两个都好,下雨天我们就当农民栽秧打田,天晴时我们就做染匠借日头晒布。”外孙对他的回答很满意,连哭也忘了,而邹开良也一下子下定了决心。

    计划包销的部分没有了,但面对普通消费者的一块巨大的市场却打开了。茅台酒让消费者望尘莫及的原因是价格过高,如果一斤的茅台酒来个一分为二,半斤的再来个一分为二,二两的也来个一分为二,买不起的也买得起了。他的这种融一次性、纪念性、经济性于一体的销售战略,很快形成决策,付诸行动:茅台酒变成九种不同包装、规格的产品,一经投放市场就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茅台酒参加了成都展销会,邹开良不但派一位副厂长带队,还请了啦啦队,背着红绸彩带,扎着彩车,敲锣打鼓,游街过巷走在成都。这些举措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仅成都展销会,销售额就高达3500万元。茅台酒从神位上走了下来,又迅速在民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1989年,茅台酒的销售收入比前一年增长了十多个百分点,税收也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8643万元。

    革命元老茅台英雄 龙会吟

    原国家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九十岁高龄,仍耳不聋,眼不花,身强体健,能吃能睡。有人问他的长寿秘诀,他说:“要心胸开阔,不去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还要经常喝茅台酒。”

    李强乐观豁达,酒量惊人,对茅台酒情有独钟,人称“茅台英雄”。

    李强二十岁时就在上海搞地下工作,经常穿梭于上海和他的家乡江苏常熟之间,为迎接北伐军和准备工人武装起义做了大量工作。他的行动曾引起敌人的怀疑,却又抓不到他任何把柄,只能对他干瞪眼。一次,一个名义上是他的朋友实为国民党特务的人请他喝酒,想把他灌醉,从他嘴里套出东西来。谁知几个回合下来,李强越喝头脑越清醒,那家伙却醉得一塌糊涂,把他们的机密泄露给了李强。

    李强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年代,为我党自制了黄色炸药,是我党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自制了我党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为开创我党领导的无线电通讯事业作出历史贡献。每当搞出一项发明,同志们都说要为他设宴庆功。那时候环境艰苦,物资紧缺,李强坚辞不准,笑着说:“等革命胜利后,我们喝茅台酒庆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李强激动不已,吩咐家人买来茅台酒庆贺。他喝茅台酒时,先把茅台酒倒在透明的玻璃杯里,静静地望着那晶莹剔透的液体,无限感慨,随着那酒的芬香,在心中缭绕。他说,一个共产党人,心灵应该像这茅台酒一样,晶莹清澈,通体透明,不能有半点杂质。而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要比茅台酒更醇更浓,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建国后,李强长期担任国家对外贸易部部长,经常率政府贸易代表团出国访问,和外国进行贸易谈判。每到一个国家,访问成功之后,他都要热情地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国茅台酒。从茅台酒的悠久历史,到茅台酒的独特品质,他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指着自己的身体,说:“我的身体这么好,大病小病全无,就是常喝茅台酒的缘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强已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仍然体魄健壮,身板硬朗,经常不畏长途劳累,出国访问。1978年9月,他率政府贸易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访问结束,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为代表团举行答谢宴会。在访问取得圆满成功的欢庆气氛里,老当益壮的李强部长,举着斟满茅台的酒杯,频频向友人祝酒。每次祝酒碰杯,他都一饮而尽,毫无惧色。然后把杯底朝上举过头顶,既给宴会的气氛增添了一分热烈,几分乐趣。又显示出了他对茅台酒的特殊爱好和“茅台英雄”的本色。更显示出他心胸的坦荡和豪爽。

    19年,李强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这时他已年近八十高龄,仍然身心健康,充满朝气,担任了许多社会团体的领导职务。并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继续关心和支持国家的科技事业。他废寝忘食,日夜工作,比在领导岗位上还要忙。亲朋劝他要注意身体,千万别累垮了。他说:“放心,有茅台酒作伴,我的身体永远不会垮。”那些日子里,他顿顿都要喝茅台酒。一杯茅台酒下肚,顿觉精神焕发,全身是劲,好像回到了青壮年时代。

    “茅台英雄”李强的住址,和北京医院太平间近邻。有人问他,身为革命元老,共和国部长,怎么和医院太平间近邻而居?难道就没一点忌讳?他听后哈哈大笑,说:“革命元老也要去见马克思,共和国部长死了也要进太平间。和太平间近邻而居,可以先熟悉太平间的情况,进了太平间就不会迷路了。”每当有熟人进入太平间,李强总要斟上一杯茅台酒,遥遥相祭,说:“老朋友,你要是经常喝茅台酒,也不会走得这么急了。我已经几次去了八宝山,都是走到五棵松,就给挡了回来。阎王爷说你的阳寿还没到,来干什么?我晓得,阎王爷是看我喜欢喝茅台酒,让我再在人间喝几年。”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些话时,酒杯里那琼浆玉液般的茅台酒,晶莹剔透,浓香四溢,向这位革命元老“茅台英雄”送出最美丽的祝福。

    伟人的酒场风彩:会喝酒的毛泽东,能喝酒的周恩来 雪镇

    在现实社会中,担负着一定社会职务的人,很难做到不喝酒,想要劝阻世人都不喝酒似乎更不可能。但要教人多研究一点喝酒的方法,避免酒精的伤害,预防酒精中毒却是十分必要的,爱酒的人更要爱护自己。酒场上如何应付别人的敬酒、劝酒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物的敬酒、劝酒,应对方法也各不相同。毛泽东主席生前不能喝酒,但却很善于应对各种场合,今天我们先讲一个毛泽东宴请米高扬的故事:

    建国前,前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曾到延安访问。某一天,毛泽东单独宴请米高扬,米高扬的酒量很大,宴席上频频向毛泽东敬酒,很有点一较酒量高低的意思。论酒量,十个毛泽东抵不过一个米高扬。为了不驳米高扬的面子,维持宴席上的和睦气氛,毛泽东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便对米高扬说:“中国人有句俗话说‘吃香的,喝辣的’,这个辣的就是指白酒,酒的度数越高,就越辣,所以湖南人有个习惯,喝酒必须吃辣子,一杯赶两杯嘛,今天咱们喝酒,每喝一杯,就吃一个辣子,谁不行就认输。”米高扬觉得论酒量他一定没有问题,于是就同意了毛泽东的建议。双方各自斟满了自己的酒杯,毛泽东端起酒杯,喝干了杯中酒,吃了一个红辣椒。米高扬端起自己的酒杯,喝干杯中酒,刚吃完一个红辣椒,就已面红耳赤了。毛泽东斟上第二杯,喝干,又吃了第二个红辣椒,酒喝得潇洒痛快,辣子吃得有滋有味。米高扬喝了第二杯酒,第二个红辣椒没吃完,就开始抓耳搔腮了。毛泽东倒满第三杯酒,米高扬就说:“不行,不行,这样喝不行。”毛泽东接着说:“怎么,你不能喝了,那就我喝一杯酒,你吃一个辣椒吧。”米高扬说:“不行,不行,我喝一杯酒,你吃一个辣椒。”于是,比赛重新开始,米高扬喝一杯白酒,毛泽东吃一个辣椒,直到晚宴结束,米高扬已是酩酊大醉,主人尽力而为,客人尽兴而归,取得了一个圆满和睦的结果。

    能喝酒,会喝酒,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典范应属已故总理周恩来。2002年的《文摘旬刊》曾转载了一篇周恩来替毛泽东喝酒的故事:1945年10月,毛泽东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10月8日,在毛泽东即将飞回延安之前,国民党的谈判代表张治中将军为欢送毛泽东举办了一次酒会,酒会上各界来宾纷纷向毛泽东敬酒,一杯杯芬芳的茅台酒,端到了毛泽东的面前,在毛泽东的身边,还有一位青年侍者,手捧茅台酒瓶,只要毛泽东的酒杯一空,侍者立即上前斟满。周恩来深知毛泽东的酒量有限,为了保护毛泽东,便紧随在毛泽东的身边,只要毛泽东的酒杯一空,立即将自己手中斟满了酒的杯子递到毛泽东手里,几次之后,青年侍者便向周恩来提了意见:“周先生,上司派我来给毛先生斟酒,我的活都让你干了,不是要打我的饭碗吗?”周恩来和气地对侍者说:“小伙子,这么多人给毛先生敬酒。若是都喝你手中的茅台,毛先生招架得了吗?只要你同意将手中的茅台换成白葡萄酒,我就不给毛先生斟酒了。”青年侍者尊重周恩来的意见,将手中的茅台酒瓶换成了白葡萄酒,国民党方面要员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一位肥头大耳的商人手端两杯茅台酒上前向毛泽东敬酒并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国共合作协议已签字了,以后我们若去延安做生意,不知毛先生是否欢迎啊!”周恩来上前说道:“延安和南京都是中国的土地,只要是中国人,做的是合法的买卖,哪里有不能去的地方?问题是我回答,酒也是由我代喝了。”周恩来接过商人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又有一位花枝招展的小姐上前来给毛泽东敬酒:“我是一位电影演员,很想到延安去合拍一部电影,但听说共产党只讲斗争,不讲爱情,我却只善于拍言情片,不知有没有合作的可能?”周恩来答道:“共产党最尊重劳动人民的爱情,‘白毛女’就是在毛主席的倡导下排演的一部歌颂劳动人民的爱情剧,小姐不如先到延安去观赏一次,再来提这样的问题。”周恩来说完,接过小姐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一位国民党的将军走上前来对周恩来说:“周先生真是一道突不破的防线,我们敬毛先生的酒都让周先生替喝了。”周恩来说:“诸位结识了毛先生这位新朋友,就忘了我这位老朋友。问题是我替毛先生回答的,难道替毛先生喝一杯酒都不可以吗?”这位国民党将军只好点头称是。

    宴会结束了,周恩来不知替毛泽东喝了多少杯茅台酒,虽然满身酒气,但仍然神彩飞扬,毛泽东圆满地应酬了这场盛大的酒会,在重庆人心中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形象,其中周恩来功不可没。

    毛泽东与茅台酒 亦浓亦淡亦从容

    不少人都知道,毛泽东并不喜欢饮酒,但不善饮酒的毛泽东对茅台酒却十分关心。

    有着国酒美称的茅台酒在国内外享有巨大声誉。有些人为了进行仿造,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是几种最先进的现代化科研手段,对茅台酒乃至茅台酒生产地的水文、地理、植物、气象一一进行了全面的反复的研究,企图破译茅台酒的酿酒秘方,但却一无所获。50年代,在一次会议的间隙,毛泽东主席把当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周林请到了自己的身边,亲切地拉着他的手,用一口地道的湖南腔问道:“老周,你不是贵州仁怀人吗?你给我说说,你们的茅台酒究竟是用什么神水搞的?那么香,那么美,让那么多人神魂颠倒地在研究它?”

    老家距茅台镇仅有10多公里的周书记回答说:“主席,哪有什么神水,就是用您长征四渡赤水的那个水搞的。”

    毛主席听候爽朗一笑说:“对我是不是也保密啊?”

    “对主席哪有什么密可保。”

    听到这里,毛主席高兴地说:“果真如此那就太好了!既然有这么多的神水,茅台酒,为何不搞它个一万吨呢?”

    毛泽东和金日成,是战友,也是酒友,这说法一点也不过分。金日成喜欢喝茅台酒,这是许多事实可以证明的。

    远的不说,就说1973年吧。阳春三月,春光明媚,也是饮者兴致最高的时节。金日成向毛泽东提起了茅台酒。毛泽东早就心领神会,他一个电话打到中央军委:“要1952年生产的茅台酒三箱,两箱送给金日成,一箱留在中央用,用飞机送来北京!”

    毛泽东的话,发往中央军委,等于是十万火急的命令。这命令从中央军委发出,那是军令如山倒,立即变成电波,传到贵州,传到茅台酒厂,谁敢怠慢,军法不容。

    1952年,茅台酒厂只有49名职工,刚刚合并三家为一家,生产刚刚恢复,年产茅台酒75吨,盈利只有4万元。可当家做主的工人们就集原三家之所长酿造出来的茅台酒,在全国第一次评酒会上一举夺魁,饮者毛泽东在时隔21年之后,能记起茅台酒在全国八大名酒中名列榜首,指名要金榜提名的1952年生产的茅台酒,不难想象,茅台酒给毛泽东的印象之深刻了。

    关于《西线轶事》的轶事 顾城

    一

    《西线轶事》中的一号首长无意间说的一句话,震动了贵州赤水河畔的茅台酒厂。

    茅台酒厂受到了上级的指责:“你们也总结了,也表了决心,怎么一月份一开始,就有文章批评你们呢?”

    这篇“文章”,就是指《西线轶事》。

    酒厂所有领导的目光都集中在《人民文学》一九八零年第一期第十页第十八行上:“这是‘气死茅台——习水大曲’。”

    天哪!太露骨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句话竟是借一个久经沙场的一号首长的嘴说出来的。啧!啧!啧!啧!

    怎么办?

    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酒厂领导果断决定:北上!派一个最有业务能力和原则性的生产科长北上!星夜直奔北京,找《人民文学》评理,要求“平反昭雪”,更正——习水大曲从来没气死过茅台。

    二

    生产科长风尘仆仆而又庄严地走进东四八条52号《人民文学》编辑部。

    生产科长向一位负责稿件的女同志,转达了茅台酒厂的抗议和要求。女同志听完简直啼笑皆非了,怎么说呢?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文学作品不是报道,更不是批评表扬专栏?《人民文学》不是《市场报》,不登商业广告?

    不管怎么说,也是白费。

    具有原则性的生产科长,坚决要完成厂领导交给的任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了赤水河畔的“江东父老”,他施展出最强的业务能力——每天一上班,他就来到编辑部,自此展开了无限期的静坐运动——

    茅台不能白白被气死。

    负责的女同志终于被感动了:多负责呀!可他的要求答应不得呀——总不能在堂堂《人民文学》上登出“茅台气死习水大曲”的声明呀!

    天无绝人之路。最后,女同志终于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让具有原则性和业务能力的生产科长,去找《西线轶事》的作者本人——徐怀中同志,让他们去商量是办法的办法。

    三

    作家徐怀中,是一位宽和而又富有幽默感的中年军人。他经历过多次战争,访问过不少国家。

    在一套明亮的单元房里,作家接待了生产科长。科长阐述了他捍卫茅台酒的使命。

    徐怀中同志耐心地听着,听着,听着,也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是呀,奉命去打反击战的一号首长,干嘛非得跟茅台酒过不去呢?你说一句“气死茅台——习水大曲”不要紧,人家习水酒厂就多卖了十二吨酒。十二吨!这对酒来说,其量可是相当可观哪。要是茅台酒多卖了十二吨,产值和外汇收入就将增加……不!生产科长强调:问题还不在钱上,在于真理。经过什么委员会判定,习水能气死茅台呢?!……

    作家徐怀中终于笑了,他抬起聪明的眼睛,对科长同志说:“虽然我还不能认为你说得十分有道理,但我可以改,因为你跑了这么多路。刊物上已经发表的没办法了,现在上海文艺出版社要出书,出《西线轶事》的单行本。我可以在书中删去所有不利于茅台酒的话。实在不行,一号首长也可以戒掉习水大曲嘛!”

    生产科长想了想,终于笑了。

    四

    作家徐怀中改完了书稿。关上了台灯。

    书中的一号首长提高了觉悟,绕开了茅台、习水,和一切含有酒精的饮料。

    作家也收获了一个故事。

    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和老战友听,大家都笑了半天。大家都以为故事已经讲完了,可谁知道……一封信装着抗议又飞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了作家的明亮的单元房里。

    信是生产科长写的,大意是:嗯!我们达成了很好的协议,我也向上级领导汇报了,领导很满意。可是!你竟说话不算数,言而无信!你在《广西文学》登载的《西线轶事》中,竟然继续发表“气死茅台”的言论……嗯?!

    徐怀中同志的笑容有点苦了,唉,热心转载的同志们哪,你们考虑问题怎么那么不周全呢?的确,外国有句名言,叫“名誉就是生命”;可中国也有句成语,叫“覆水难收”;何况,这回的“水”并不是作家“覆”的。

    怎么办?

    这个小小的问题并没有难倒徐怀中。他又拿起了笔,风趣地笑笑,在另一篇即将完稿的《没有翅膀的天使》中,巧妙地,却又是重重地加进了一笔——

    你到贵阳马路上去看,年轻妇女们穿的比上海滩还要新派些,洋气些,还要鲜亮些,透明些。所以有那种嘴巴缺德的,就刻薄贵阳女孩子是“茅台酒装了玻璃瓶”……

    茅台酒名甲天下,誉满五洲,是中国的一大骄傲。其酿造技术独特,可谓璞玉精雕,质地醇厚丰满,香味浓郁悠长,这自是不待说的。就说装潢也非同一般,墩墩实实的陶土瓶,没有细长的脖儿,瓶嘴小小的,显得那么粗拙古朴,自成一格。和全世界各种名酒摆在一处,一眼就能认出我们的茅台来。据说外国人只认这种土瓶子。几十年的陈酒,你一装玻璃瓶,人家就摇头了,硬说这是假冒。不过,是不是因此就得出结论,说我们的女孩子们也只能展示出某一种乡土风格,而不允许她们穿得稍微新派些、洋气些,稍为鲜亮些、透明些呢?

    ……

    又是头条,发表在《文汇月刊》今年的二月号上。

    茅台酒厂的领导同志们和他们的上级看到了吗?

    也许看到了——酒和文学艺术从来就有着不解之缘;而且抗议信也没再收到,生产科长也没再见到呀。

    也许没看到——要不,怎么到现在也没收到感谢信呢。

    许世友将军醉罚茅台酒 曹德全

    粉碎“四人帮”后,许世友将军心里非常高兴,在压抑了十年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开地乐一乐了。他想仰天大笑,表达他的豪爽;他想高声喊叫,出出他的闷气;最后,他想喝酒,喝最好的茅台酒,壮壮他的高兴。他决定邀几个朋友来一起喝,把快乐输出给朋友,让大家一起感受他心里的愉悦,要不然他敢叫“快乐”给憋死。

    他写了个名单,让秘书通知一下,又命办公室的人去地下室将他保存的茅台酒取来。下酒菜现成的,就是:山上打来的野鸡,珠江水里抓到的水鸭,还有自家池塘里捞来的鱼虾,只有茅台酒是花钱买的。

    接到电话的和闻讯而来的朋友,把他家的会客室挤得满满的,只好改在司令部的餐厅里。餐厅里排开了15张宴席,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鸡鸭鱼肉,有著名的广州海鲜,有北京的烤鸭,每张桌上都放了两瓶茅台酒。可是许世友发现有点不对,竟有几瓶是盒上贴有“公”字的茅台酒,他立即找来司令部的办公室的人,问是怎么会事儿。

    秘书报告说:“首长,最陈年的几瓶茅台酒,我们给您留着,没舍得拿来。”

    许世友说:“为什么拿公家的茅台酒?”

    秘书报告说:“都一样的。”

    许世友将军放开声音说:“大丈夫做事一锯两扇瓢,公是公,私是私,不要马背上打屁,两不分明。今天是我私人请客,公家的东西丁点不要。拿回去,全部换成贴着“私”字的茅台酒。”

    许世友环视着他的朋友,几乎全部是从战场上杀出来的,他和他们曾经出生入死地向敌人拼杀;在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军事部署时,他曾向他们下过死硬的命令,也曾向他们发过暴烈的脾气,这一次,哈哈,完全不一样了,他要向他们推销他的愉悦和快乐,他要和大家同享茅台酒。

    “砰,砰,砰……”瓶盖开启,茅台酒的琼浆在闪闪地奔流,于是,满大厅里飘起了酒香。许世友望着揭开了盖的茅台酒瓶,笑细了双眼,两只在血与火中冶炼出来的厚重的手掌亲切地抚过胸腹,然后又兜回来,交叉着手指满怀欣喜地按在心窝处,略停了一会儿,他说道:“各位朋友,请听我说几句。我们都是老朋友、老战友了,我心里有几根虫子,你们全都了解得透透的,你们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要请你们喝茅台。以前呢,我向你们敬过茅台,那是出征前我给你们的祝福;也有的时候你们向我索要过茅台,那是你们有了战功,我答应给你们庆功的奖赏;当然,也有过你们找我要茅台,喝闷酒,那是刚刚过去的10年中的事了。今天,哈哈,俱往已!现在,我心里的痛快比大海都深,比高山都高,我要用茅台酒表达我大海和高山样的痛快。一句话,我请你们来分享我的痛快。现在,我自饮三杯”

    他举起水晶杯,一饮而尽,一连三杯,痛快淋漓,滴酒不落。

    放下杯子,他加重语气地说:“现在,我是酒司令。我宣布两条纪律,第一,各人面前有四只螃蟹,其中三只是公的,一只是母的,必须全部吃完,不能让它们再横行;第二,为了庆贺一个伟大的胜利,我们大家共饮三杯酒,三杯之内不许耍滑、耍赖,否则一杯罚一碗。三杯之后,各尽所能,尽兴方休。”

    大家举起杯,叮叮当当一片互相碰杯的响声,齐唰唰地、利索豪迈地喝了第一杯。第二杯也依然顺利干杯。在喝第三杯的时候,有一位将军因为在家里已经悄悄地庆贺过了,已经喝了不少的酒,他把这第三杯酒悄悄地倒给别人了。许世友看见了,他嘿嘿一笑,把一个预先准备好的海碗往桌上一放,倒满了茅台酒。那位将军自恃身强力壮,许世友拿他奈何不得,漫不经心地笑着说:“你尽管倒,反正我已经不能喝了,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许世友已经有些醉意,端着酒来到那位将军面前,只见他“唰”地一声,三下两下,便抓住那位将军的手腕。当那位将军的另一只手来抵挡的时候,只是一闪,也被许世友抓住,许世友紧紧地擒住对方两手腕的穴位,并将之推向对方的下巴,逼他张嘴喝酒。那位将军开始时还奋力挣扎,哪料许世友的功夫何其了得,哪里容他反抗!只一会儿的工夫,那位将军就痛得“哎约,哎约”直喊,只好张开嘴巴乖乖地让许世友灌下那一碗茅台。敬酒不吃吃罚酒之后,他一边甩着手腕,一边呛着酒、喘着气、埋怨道:“许和尚,你个缺德秃驴,下次来赴你的鸿门宴,我一定要带一个营来。”

    朋友们全都笑了起来。“这么大的开心事,这么好的美酒你不喝!该罚,该罚!”

    茅台酒是许世友快乐的源泉,也是他表达快乐的最好方式。

    根据记载,许世友自从杀恶霸除奸人、投向革命之后,没有离开过茅台酒。即使是在长征路上,许世友也离不开茅台酒,那时部队要携带的作战物资和给养甚多,但是不管怎么样,许世友仍让挑夫挑着茅台酒。许世友去世后,工作人员清点他的遗物,他的全部积蓄只有1000多元人民币,没有任何存款。他在世时,安排自己的后事,只给大儿子寄去50元(长子许光又添了些钱,买了几棵松树,做成一个简薄的棺材,备用。后来没用,用的是尤太忠送给他的楠木棺材)。他每月的薪金几乎全部用来买茅台酒。酒与许世友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茅台酒情有独钟,珍而贵之,许世友将军又被称为是“酒神虎将”。

    1980年1月许世友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住南京中山陵8号。

    1985年10月,在他生命的弥留期间,杨尚昆到南京看望他,护理人员在他的耳朵边大声地喊着说:“军委杨尚昆副主席来看望你啦!是代表邓小平主席的!”但是不管怎么喊,许世友没有任何反应,依旧紧闭双眼。许世友那颗伟大而智慧的心脏已经久久摸不到心跳了,所有护理人员都不相信将军会这样撒手人世。他们打开了一瓶贴着许世友将军特殊标有“私”字的茅台酒,把它倒在一团棉球上,用这个棉球擦拭许世友将军的嘴唇,突然,奇迹出现了!大家发现许世友将军的嘴唇动了,心脏有了搏动。他想说话。

    他留给中央首长最后的话是:“……我,完成了……一个军人……”

    这是茅台酒神奇的功效!

    一代虎将,60年戎马倥偬,为共和国建立了赫赫战功的“酒神虎将”在茅台酒的伟力里,跳完了最后一次心跳。他的一生是如此地俭约,如此地豪迈,同时,他又是如此地伟岸和光彩!

    许世友将军得到中央特许装棺土葬。入殓时,朋友们在安排陪葬品时,在他的身边除了两把手枪(其中一把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之外,还放了两瓶茅台酒。

    他的战友在他的灵前向他道别:司令员,你罚我们的和我们互相干的茅台酒,我们都喝了,这是我们敬您的,请收下,在通往天国的路上喝吧。在天上,您的许多战友为您准备了很多茅台酒,等着您去品尝。我们也会不断地给您送茅台酒去。您不孤独!请走好!

    许世友与茅台的不解之缘 马新亭

    一个头发枯黄瘦骨峋嶙的小男孩,跟在赶集的人流后面,眼睛不眨眼地盯着地面,偶尔看见有掉在路面上的青菜叶,赶紧捡起来放进提着的篮子里。突然,地上有一个不知谁家的孩子啃的不干净的梨核,许仕友弯下腰捡起来,吹吹上面的土和好多黑黑的小蚂蚁,津津有味地咬一小口,走几步又咬一小口。这时,他却看见有一个小孩把一个大苹果只咬一口就扔掉了。他站在那里,愣怔住了。

    街上铜锣敲的震天响,引的大人孩子都去看。不多时,便围成一个又圆又厚的人圈。许仕友也跑来,在人墙后面蹲下往里瞅,却无论如何就是看不见。光听见里面又打鼓又敲锣,不时还在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叫好声。许仕友找了个人稀的空隙,往里挤,前面的人往后瞥一眼,吼道:“滚开!”许仕友悻悻地闪开了,一边往别处走,一边用愤怒的眼睛斜那人。许仕友又找一个空隙往里钻,前面的人往后一看,见是许仕友,踢一脚许仕友,说:“挤啥挤。”许仕友抿抿嘴唇走开了。里面又爆发出一阵喝彩声,好像更热闹起来。刚走了几步原想回家的许仕友又忍不住折回来,仍不死心地找了条缝往里挤。挨挤的人见是许仕友,吐口痰说:“想看里面耍猴,回家让你娘把你生高点,小丁点。”

    许仕友一边哭一边跑,踉跄着,趔趄着,愤怒着,痛恨着,号啕着,恼恨着……

    许仕友改变了路线没有往家跑,而是往村南面的小丘陵上跑去。

    许仕友几乎是一口气爬上了丘陵顶。许仕友看着丘陵脚下一条玉带似的小河,几乎是围着丘陵缠绕了一圈才迤逶北去,思绪万千,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许仕友长这么大第一次回忆过去,第一次向往未来,第一次考虑现在。是啊,以前,许仕友是不谙世事懵懵懂懂的活着。苦觉不出苦,甜觉不出甜,冷觉不出冷,热觉不出热,辱觉不出辱,荣觉不出荣。正是这次的奇耻大辱,一下子把许仕友激活了,激醒了。一向心里干干净净的许仕友,这时心事重重。许仕友最强烈的一个念头是复仇。许仕友考虑了半天,发现自已有心无力,没法报仇。自己身体虚弱,又没有身怀绝技超人之处,家境贫寒,又没有什么可依仗的亲朋好友。许仕友几乎是刚刚发现自己只有这块血肉之躯,就是这块血肉之躯还营养不良。想到这里,许仕友又哇哇大哭起来,许仕友哭早早死去的娘,哭从小就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哭遭受的那些白眼、嘲弄和欺负,哭再也活不下去的生活。许仕友突然冒出一个可怕的念头,不如跳进湍急的河里,一死了之。可是,他一下子又觉的可耻起来,死是怯弱懦夫的表现。再说,这波光粼粼的河水,苍松翠柏的山峦,多么美丽啊!许仕友呼一下站起来,大吼大叫道:“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孩子,你在哪里啊!”这时许仕友父不知在什么地方叫喊。“爹,我在这里,我在这里。”许仕友四处瞅着父亲。许仕友父登上丘陵顶,许仕友一头扎进爹的怀里呜呜哭起来,痛不欲生。

    父亲紧紧抱着怀里的孩子,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孩子我听说了,我找你找的好苦啊,你没事吧?好孩子,没事就好。我真怕你有个三长两短。我知道你是一个倔强的孩子。”许仕友趴在父亲的怀里只是一个劲的哭。这怀抱多么温暖,多么安全,多么宽阔。父亲突然说:“孩子,别哭了,我给你去报仇,拼上这把老骨头不要了。”

    许仕友突然说:“爹,我这辈子一定要出人头地,否则就不活了!”父亲惊讶地捧起许仕友的头说:“孩子,你啥时候有了这个念头?”许仕友坐在父亲旁边说:“刚才,只有我出人头地咱家才能不被人欺负。”父亲说:“对是对,可出人头地简直是不可能的,你不知道有多么多么艰难。我小时候也这么想过,也奋斗过。可还是以失败而结束。”许仕友说:“没有结束,你的梦想这不又在我身上延续下来吗?”父亲说:“太难了,世上每一个人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往那个地方奔啊。”许仕友问:“爹,怎么才能出人头地呢?”父亲说:“一般说就是三条道,第一条道是在官场上混,走仕途之路,这条道需要朝里有人。第二条道是在商场上混,走经商发财这路,成为当地的首富,这条道需要有钱。第三条道是在战场上混,成为战功赫赫的战将。这条道需要英勇善战足智多谋,有时用生命作代价。”许仕友想了想说:“这真叫人寒心的,将来我出人头地了,就把这里叫寒心岭,鼓励以后那些和我一样的布衣家的孩子出人头地。”父亲笑笑说:“孩子你可真逗,好像你将来肯定能出人头地一样。”许仕友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也不说失败。即使我死了,我也要让子子孙孙去奋不顾身的走下去。”父亲说:“你这样的孩子世间少有。”许仕友说:“我长大后一定要出人头地,叫别人不敢再欺负咱。”父亲说:“将来有一天你若真能出人头地,也不能欺负别人。”许仕友说:“我不但不会欺负别人,还要给那些受欺负的人讨回公道。”父亲问:“你准备走哪条道出人头地呢?”许仕友说:“我已经想好了,走第一条道咱没有人,走第二条道咱没有钱,只有走第三条道了。我去少林寺拜师学艺,练就一身武功,建功立业。荣归故里!”

    十年寒窗和苦练。许仕友学遍天下武艺,拜遍天下名师,读遍天下兵书。离开了少林寺,参加穷人的队伍——红军。他参加革命后才知道仕就是做官,于是他便把“仕”改为“士”。意思是做革命队伍里的一名士兵。长征途中许世友当上了红军军长,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就餐时,毛主席喝了几口茅台酒,兴致很高,他对许世友开玩笑说:“你现在是军长,统领几万人打仗,不是战土了。你应该放眼世界。”经毛主席这么一提,他果真把名字改成许世友了,并从此和茅台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将军借酒降群魔——许世友将军的传奇故事 田际洲

    毛泽东一生只有两名特别爱喝酒的爱将,一位就是许世友将军,另一位则是井冈山时期红一军团十二军军长的伍中豪烈士。就象毛主席写诗作词一样,伍中豪也象许世友将军喜爱喝酒,忠于我们的党,忠于我党的领袖,热爱我们军队,热爱我们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卓越功勋。正如从井冈山时期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时任红一军团十二军政治委员的谭震林将军讲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伍中豪不是过早地牺牲,毛泽东主席绝对不会如此器重林彪,林彪的历史将会改写。”

    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二年,也是我党路线斗争史上最为尖锐的一年,跨越的地域之广,涉足的人口之多,上自国家主席刘少奇,下至各级地方党政领导,不是被打倒,要不揪出来进行批斗。全国各地各级的造反干将,在林彪、江青两伙夺权势力的鼓煽之下,开始冲击我国千锤百炼的人民军队,抢夺军队领导权,先后以“二月兵变”和“二月逆流”的所谓反革命事件,大势诬陷战功卓著的贺龙、谭振林、黄克诚、陶铸、肖华等一大批军队要害部门的领导,说成是反对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反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打着红旗反红旗,就是年近九十高龄、德高望重的朱德委员长,也被他们扣上“大军阀”、“黑司令”的帽子,被他们揪出来进行批斗。

    中央一级的老革命揪完批完斗完之后还不算完,林彪、江青等人又准备将矛头指向许世友、韩先楚等几位大军区司令,面对实权在握的军区司令,他们有些束手束脚,视他们为眼中钉、肉中刺,却慑于这几位军区司令神威和忠勇,特别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更令林彪、江青一伙十分光火,想亲自插手下去自己手又短,觉得无处下手,便将希望寄托于下面的造反干将,煽动那些头脑发热,近乎变态的造反派向这些“黑司令”、“土匪司令”疯狂地发起进攻。

    六月中旬,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正在传达中央军委一份决议,三千多名造反派手举红宝书,呼着“打到土匪许世友”的口号,冲进南京军区司令部,并将“打倒大军阀许世友”、“揪出张国焘的黑干将许世友”等大幅标语贴到办公室的门上。看到他们要打倒自己的标语,许世友将军气得头发倒竖,怒目圆睁,青筋直冒的拳头一下砸在办公桌上,叫警卫员拿出一瓶茅台酒,并一气喝得精光。他一喝完就紧扎皮带,一边要警卫员给他找过去打过的绑腿,还有草鞋,说是南京呆不下去了,自己又准备回大别山打游击,大别山是我许世友红四军的老根据地。而绑腿、草鞋又到哪儿去找,急坏了他的一班警卫员。

    随即,许世友将军还叫来军区的作战参谋,口授一份电报报告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林彪,请他将之报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电文内容如下:我许世友自大别山参加红军,历时整整四十年,跟着中国共产党打蒋匪、打日寇,再打蒋匪,无限忠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现在有人想打倒我许世友,要把我抓起来游街、戴高尖帽,他们并非真心忠于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他们是想乱党乱军,抢夺我们手中的军权,颠覆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专政,于是我许世友决定,以后谁要来抓我揪我许世友,我就下令开枪开炮,无论是谁,一律格杀勿论。我许世友要杀要剐,一定要由毛主席亲自来抓来杀,我许世友绝不反抗,并早在三十年前在延安就与毛主席私下订立了君子协定。

    许世友将军口授的电报随着一阵电波飞到北京,一下飞上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林彪的案头,一向以阴骛著称的林彪,一看是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发来的,粗略一看,他先是一阵窃喜,以为这下就可以趁机拿掉许世友这位军区司令,安排自己的亲信干将,待仔细一琢磨,胆大包天的许世友不是向自己和亲密战友江青同志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战吗,他可是直接指挥部队的大军区司令,说打还真会打起来,自己与手下的造反干将,哪儿拼得过这些从战火硝烟闯过来侥勇善战的老将。

    素来以打有把握之仗著称的林彪仔细一想,许世友是一大军区司令,手握军权,加上江青时称许世友为周勃之类的人物,弄得不好,他动了真格开枪开炮,主席一怪罪下来,我这个国防部长不保不说,连副主席位置也坐不成。自己搬倒了彭德怀,打倒了贺龙,看来这个许世友更难对付。更令这位副统帅耿耿于怀是,就是这位许世友当年大闹延安,大闹他任校长的抗大,就是因为毛泽东不在枪毙许世友的报告上签字,要不这个许世友早成了康生的枪下鬼,根本用不着自己今天动手除掉。

    林彪板起一幅冰冷的面孔,握着电文翻来覆去看,不禁抖索起来。我林彪这下捅了马蜂窝,着实背上惊吓出一身冷汗,浑身发抖。连许世友将军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位过去战功显赫仅次于彭德怀,当今红如中天的林彪,竟然被自己一个出家的和尚吓得如此程度。谨慎多疑的林彪再一掂量,看来不报告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出面解决,要不以后就没有退路。尽管毛主席如此器重自己,而一言一行就得听从他的指示,要不就会步入刘少奇的后尘,再一下去就没有翻身的余地。他于是抖抖缩缩地要通电话,将此报告毛主席和周总理。

    两天之后,林彪被毛主席叫到办公室,在座的有周恩来、叶剑英。林彪一落坐,还是守着过去的一套,阴骛着眼,板沉着一副面孔,一言不发,静候主席发话。毛泽东望了一眼林彪,微笑着说:“我看这个许世友,准是喝了酒耍酒疯,他发给你和军委的电文我也看了,我请你林彪来,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还有恩来和剑英也在,大家畅所欲言。他许世友过去打仗喝酒,是有我的特别批示,你林彪能喝,我也照样特批。现在没有仗打了,那我也总不能断了他的粮草!”

    坐在主席身边的周总理和叶剑英副主席,相互望了对方一眼,没有说话,专注地听着主席对林彪说:“我刚才与恩来、剑英商量了一下,你马上代表军委,也代表我,去南京见见这位许世友,你们也算是老相识,谅他不会把你怎样,也是征求你本人的意见。如果你不敢去,我毛泽东亲自去,我就不信,他许世友真会向我毛泽东开枪开炮!”

    毛主席指着林彪刚踏进去的门说:“我多次批评江青、陈伯达,他们就是不听我的话嘛,现在许世友一说要开炮轰就怕了起来。前不久,由恩来、剑英传达的我的意见,是谁叫他们冲击我们军队首脑机关,这帮人是不是有什么目的!”主席的话中有话,分明是批评林彪,见于当时他是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而没有明确批评他林彪,是想让他林彪尽早醒悟,知错即改。没想到是,他却与毛主席的初衷背道而驰,且越滑越远。

    林彪心虚起来,知道世界上,还真没有他许世友不敢干的事,自己一去,不就成了送进这位还俗和尚嘴里的肉,许世友恨透我林彪,他还不把我捆绑起来枪毙,就来一个顺水推舟:“主席要去南京见许世友,我安排人员保护主席的安全,以防不测。”林彪说时,望了一眼坐在主席身边的周恩来和叶剑英。两位先是认真听着主席说话,现在他说话时,两位保皇派好象没有他的存在。林彪轻轻地靠近主席,又附在毛主席的耳边拖着尖长的鼻音说:“是不是请主席安排恩来总理马上通知谢富治、江青,马上停止揪斗许世友?”

    主席吸了一口烟,看了一眼沉默不语的周恩来:“恩来啊,我这个当主席的说话他们不爱听,林彪请你这位大管家出面,通知一下中央革命的谢富治、江青,就说你是转达我和林彪的意见,叫他们马上停止对许世友、韩先楚等大军区司令的揪斗,可以说的严重些,谁捅出的漏子叫他们自个负责去堵,许世友、韩先楚等枪毙了谁,打死了谁是自作自受,党中央概不负打死之责,我们还要追究这些的不听党中央号令肆意煽动之人的责任。”

    毛主席的话打消了周恩来的沉静,他站了起来:“好吧,我一定遵从主席和林彪同志的意见,马上就去通知他们”他与身边的叶剑英对视一眼,象似打招呼,起身先握住主席的右手,毛主席用左手拍着恩来的手说:“恩来啊,你感觉到我的手是不是好凉?”周恩来心领神会:“主席啊,你一定要保重好身体,有什么事,你这边一打电话我就会赶过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周恩来总理又来到电话跟前,马上要通了文革小组的电话:“是江青同志吗,我是周恩来呀,我是在主席办公室给你们打电话,是主席和林彪同志委托我转达给你们小组同志一个意见,请你们马上通知你们的人,立即停止对军区要害部门的冲击。林彪同志也在这儿,要不要他与你直接通电话?他特别指示你们,严禁冲击军队的机关部门,严禁揪斗各大军区的领导,意见与主席高度保持一致。下面的人仍不听从主席和林彪同志的指示,那些从战争中闯过来的将军,真的开枪开炮打死打伤人,责任就由你们文革小组来负,请你们必须遵照执行!”

    自向林彪拍发了电报,许世友将军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心想自己还真闯了齐天大祸,顶撞伟大的无产阶级司令部,就是反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他们所谓红司令就是主席身边的红人,一是林彪、陈伯达,再就是江青、谢富治,江青可是主席夫人,再又文化大革命是主席一手发动的,如果主席一追查怪罪,说要我许世友的脑袋搬家不就要搬家。又仔细一想,他毛主席真要我许世友的脑袋,自己也没有怨言,更不会活到今天。他把心一横,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只有听主席亲自发落。他又叫警卫员拿来一瓶茅台酒,仰起脖子咕咕地喝了下去,等候军委毛主席给自己下达的处理意见。

    时间一晃就是一个月,许世友将军没有等到军委处理自己的意见,倒是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的电话,说是叫他马上到上海虹桥火车站来见主席,他一听更是手足无措,他又象出征一样,又喝上一瓶茅台酒,着好军装,扎紧皮带,配上手枪,带上警卫员乘上军用专机飞赴上海。战争年代,他出征之时,就叫警卫员挑着装酒的水壶,格啷格啷的,打了胜仗就以酒庆功,打了败仗要过好长一段日子,再等打了胜仗才喝。战争结束,他外出学习视察,警卫员都会带上几瓶自己喜爱喝的茅台,放在车里。而他这次,临到上飞机之时,警卫员问司令员带不带酒上飞机,他却没有任何表示,一上飞机就呼呼大睡。警卫员心想,许将军心情不好,是不是形势对将军不妙……

    他一下飞机,马上见到了汪东兴,心情激动说:“请你马上带我去见主席!”汪东兴说:“你许世友胆子也是太大了吧,不怕主席来兴师问罪,还真敢来上海来见,不怕我叫人下了你的枪,把你押回北京交给首都的造反派?”许世友却说:“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来下我的枪我也不给,我还是要象一九三七年六月一样,我把自己的枪亲自交到主席手里,由主席亲自发落。”

    汪东兴当胸给许世友一拳:“瞧你许世友能的,连副统帅、主席夫人都不放在眼里!”他马上把许世友带上专列,来到毛主席面前。许世友双足一跺,挺直身板,向毛主席立正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报告毛主席,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许世友奉命来见,敬候主席指示!”

    神采奕奕的毛主席站起身来,一把握住许世友手不放,并风趣地说:“你给军委发来电报,你说要向揪你的造反派开炮开枪,还准备回到大别山打游击,你这一炮开得好嘛。有人一听就害怕了,我叫他来见你他不敢,只有我毛泽东相信你许世友不会向我打黑枪,所以亲自来为我们的许大将军送行。我也怕在北京呆的时间不长,也准备回井岗山当山大王。现在我国人民生活艰苦,没有什么好的礼物送将军,就送两箱茅台酒,还有两台进口小车。酒为我们将军壮胆,至于车呢,是怕我们的许将军年老跑不快,被造反派追赶抓到后搞你的批斗,大别山山高林又密,好让许将军跑得快些!”

    毛主席拉着许世友坐下来,拍着他的手说:“你许世友的为人我早清楚,所以我把南京军区交给你,让你守护我国的东大门,担子不轻哟!有人说你是军阀、土匪,要打倒你,那就要他们先打倒我。我毛泽东就当你的保皇派,你就把心放在这里,他们打不倒我毛泽东,就一定打不倒你许世友。”毛泽东说时,一手拍打自己宽厚的胸腹。

    听到主席这一番话,许世友将军方才舒了一口气,紧紧地握住主席的手,激动地说:“请主席放心,南京军区有我许世友在,只要是主席亲自下达的命令,就是再上刀山下火海,也万死不辞,再打十年二十年的仗,指挥我枪的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你毛主席。还是三十年前那句话,要我交枪,我要你毛主席亲自来,我亲自把枪交到你的手中,其他人休想!”

    许世友将军当着主席的面大骂林彪:“林秃子真他妈的不是东西,简直就是魔鬼,打仗是有功,可他为什么要害死跟随主席出生入死战友呢?他想我许世友听他的指挥调动,那就让他见鬼去!”

    毛主席转身抽出一支烟点上,望了一眼许世友,马上转换话题:“我们今天就谈到这里,你回去一定加强学习,要多看些书,身体一定要保重好,身体可是我们革命的本钱,千万不能垮下来,不要让有的人捡了便宜。你也要注意一下,尽量不要与造反派红卫兵正面发生冲突。我还是那句话,南京军区有你许世友,我毛泽东放心!”

    林彪害怕许世友一事,无意之间由叶群传进江青耳里,林彪叛逃折戟温都尔汗,残余的死党早已清除,江青一伙又乘批林之风,疯狂进行篡党夺权。特别是造反派头目王洪文,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一听江青说,当年的林秃子,就是害怕这位武功盖世的许和尚,一见谋害毛主席的阴谋败露,才叛逃苏修,着实也受到了震慑,哪怕重权在握,而又不得不对这位酒神将军惧怕三分,自己手里没有军队,真要打起仗来,自己肯定不是许世友的对手。江青也在公开场合叫嚣:“我们军队中,地方上有两大土匪司令,第一就是许世友,另一位是韩先楚!”包括陈锡联,三位大军区的司令,都是一道出自大别山根据地。

    党的十大召开不久,中央中央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工作,开始清除林彪集团一些反党乱军的余孽,实行八大军区的司令员相互对调,毛主席亲自主持会议,并委托刚刚在十大上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王洪文在军委常委会上宣布这一项命令。

    在这次会上,许世友将军与其他的战友还惊异地看到,有一个多年不见的面孔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他就是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随刘少奇一起被打倒的邓小平。在党的十大会议上,被毛泽东亲自提名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并在此次会上,又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提名,任命邓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参加中共中央和军委的日常工作,同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许世友将军看到老政委复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老领导打倒又出来,看来我们的党和国家更有希望!”

    毛主席首先作了的发言,王洪文站起来准备下达命令。坐在前排的许世友将军兴奋地喝了一口茶,搁放茶杯时声响较重,却一下吓坏了身为军委副主席的王洪文。他手持军委的命令,嘴里却一字念不出来,呆呆地望着这位武功盖世的酒神将军。毛主席当众骂了一句王洪文真没出息,只好吩咐由自己请出山来不到三个月,曾指挥过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歼灭蒋军一百多万,后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下达这一命令。

    四届人大即将召开,老政委邓小平,又被周恩来总理提名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偷偷跑到长沙来告状的王洪文,却受到毛泽东主席严厉批评:“你不要跟江青搞在一起,你要注意她!”并叫王洪文带话回北京:“总理还是总理,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和人事安排由总理负责,建议邓小平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调任广东军区担任司令员,许世友将军就在叶帅、邓小平亲自领导下,直接指挥了西沙群岛守土保卫战,为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又立新功,并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

    毛泽东主席病逝,许世友将军是在当日凌晨时接到中共中央关于毛主席逝世的绝密电报,是当时为数不多在第一时间知道毛主席逝世人员之一。他一接到通知,立即坐飞机飞往北京,是唯一一位配枪进京向毛主席遗体告别的军政人员,由于痛失领袖和挚友,许世友将军并在毛主席的追悼会后大闹政治局,指着江青、王洪文说:“是你们害死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不放过你们!”在叶帅的劝说下,他才怒气冲冲地离开北京飞回广州。

    试想一下,当年许世友将军如若不巧借酒韵的神威,威慑了林彪、江青两大反革命集团,他本人的命运,以及国家的命运又将是如何,那怕浑身是胆的将军也许都不敢想象。

    许世友舍不下茅台酒 赵悠燕

    听见由远而近的脚步声,许世友将军很快溜回床上,微笑着倚靠在枕头上看着门口。医生和护士进来,说:“许将军,量体温了。”许世友听话地张开嘴,医生抽了抽鼻子,皱皱眉说:“许将军,您又喝酒了。”许世友脸上露出孩子气般的笑容,“只喝一点点,一点点而已。”“您这病绝对不能喝酒啊。这儿,您是病人,我是医生。我得为病人负责。”医生脸上开始严肃起来。

    “行行,听你的,听你的。”

    医生出去的时候,把许世友的家人叫到外面嘀咕了一会。许世友想:还不是不让我喝酒,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想着,便从床头柜抽出一瓶茅台酒,偷偷塞到枕头底下,还用衣服盖严实了,这才满意地睡下。

    这以后,许世友将军就借上厠所之名,将酒藏在衣服里。坐在马桶上,边喝酒边偷偷地乐。那酒,真是好酒啊,入口柔绵,清冽甘爽。这辈子,有这样的好酒喝,真是不亦快哉!不亦快哉啊!

    许世友一边咂巴着,一边想起当年和几个将军痛饮的情景。他觉得喝酒时最能看出人老实不老实,豪爽不豪爽。不是吗?自己本来就是军人,当兵的,活着干,死了算,砍掉脑袋不过碗大个疤,英雄喝酒,狗熊喝水。那天有个将军竟然装狗熊,将酒倒入了别人的杯子,被自己拉着罚酒,后来醉得一塌糊涂,身子都钻到桌子底下去了。许世友想到这儿,不由偷偷乐呵了一下,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又是几大口。

    那是1985年的9月中旬,许世友的病情日渐加重,疼痛也越来越厉害,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因为连续多日的高烧,他的嘴唇肿胀、皲裂,一动,皲裂处就渗出血来。医生给他搽消毒的注射用水,还涂了滋润油膏,但效果都不大。那个战场上面对枪林弹雨都不变一下脸色的硬汉,对着这小小的皲裂却皱起了眉头。一筹莫展的医生那天突然想到用浸过茅台酒的棉球,轻轻地在他的上下唇反复擦拭,既有湿润功能,又起到消毒作用。果然,昏睡着的许世友上下唇本能地开始一闭一合,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嘴唇咂巴着发出婴儿般叭叭的响声,他仿佛又恢复了那副喝酒时的豪爽劲儿。

    那些天许世友出现了昏迷症状,已经完全不能进食了,他的唇却兀自在喃喃蠕动着,女儿伏下身子,凑在他嘴边,依稀听见他在说:“酒!酒!”女儿的眼泪流下来了,她叫工作人员拿来茅台酒,用筷子蘸了蘸,在他的口中慢慢地滴进二三滴。这时,奇迹出现了,许世友立刻安静下来,仿佛疼痛也减轻了,眉头舒展开来,接着,他又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

    这天,许世友显得格外清醒和精神,他突然说饿了想吃饭。家人扶他坐起来端饭喂他吃,饭一入口,“嗷”地一声将饭全吐了出来,边吐边呕。家人吓坏了,不知是谁灵机一动,将酒杯用茅台酒湿润了递给他。清冽醇厚的酒香弥漫开来,那香似是深深沉淀着什么,许世友不由自主地吸了一下鼻子,无神的眼睛霎时闪出光芒,呕吐也立刻停止了。那酒仿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忽然他挪动身子,两脚奇迹般地移下床,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许世友竟然站了起来。

    许世友知道这是回光返照现象,自已时间不多了。躺在床上,他向家人交待了两件事:生前尽忠,死后尽孝。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没有在火化文件上签字,为的是要土葬。我死后,你们要将把我运回河南新县田铺村,葬在我父母的坟墓旁,我在地下要为他们尽孝。第二,我爱了一辈子的酒,这茅台酒是我一生至爱,我死后,在我棺内放上两瓶茅台酒,我便心满意足,不再有遗憾了。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许世友将军在南京医院逝世。遵照他生前的遗愿,遗体运回了他的老家。在他的灵柩里,放了两瓶茅台酒,一只白玻璃小酒杯。一生酷爱茅台酒的许世友将军,在地下亦会因此而安慰吧。

    蒋子龙与茅台酒 王凤博

    一谈到酒,常常令人想“竹林七贤”中以酒得名的“酒圣”刘伶,“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诗中有酒,酒中有诗”的陶渊明,“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乃至“浓睡不消残酒”的女词人李清照等历史文化名人。也许是“酒有别肠,唯文者近”的缘故吧,文人多爱酒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也爱酒,且尤对“国酒”茅台钟情。他认为,茅台酒是酒中的经典。他家的酒柜里始终放着一瓶茅台,当做“镇柜之宝”。

    你若问蒋子龙第一次喝酒喝的是什么酒,他会摇摇头说不记得了,但旋即会告诉你,时隔几十年,他仍清清楚楚地记得第一次喝茅台酒的情形。

    茅台酒在国人的心目中总带有某种神秘感。尤其在温饱尚不能保证的年代,茅台,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只是名酒、好酒的代名词,若非特别的庆典举行或者有特别的人物出场,人们的生活很难与这“流淌着思想的液体”进行一次短暂地交汇。

    一九六五年初夏的一个傍晚,蒋子龙下班后到食堂买饭,食堂小黑板上的几个字牢牢地抓住了他的视线:“茅台——四角(或两个保健菜条)一两”。普通的日子,他没有理由为自己的口福之欲而破费。但茅台酒的神秘魅力却令他在食堂门口转起了圈儿,让他挖空心思地寻找喝酒的理由。最后,这个理由终于被他找到了:自己从部队回到工厂已经安定下来,生活上了轨道,特别是和地方上的文学刊物与报纸的编辑部都联系上了,前天在日报上发表了复员后的第一篇散文,值得给自己庆贺一下!当蒋子龙心安理得地将四角钱的菜票递到炊事员手里,眼瞅着一两茅台倒进饭盒的时候,顿时感到一股香气扑鼻。他情不自禁地当场啜了一小口,只觉一通到底,上下全顺。他赶紧端着酒往宿舍走,谁知一路上酒香四溢,有些鼻子尖的同事也不见外,遇到了就要抿上一小口。等回到自己的房间,饭盒里早已空空如也。但茅台酒的余香还在,蒋子龙就着这余香津津有味地吃了一顿晚饭,而且似乎还吃出些许的醉意。当然,醉意中又有些许的遗憾。

    一九八二年十月,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在美国举行,蒋子龙等八名中国著名作家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每餐必有茅台,甚至在会议中间休息时,除了饮料和洋酒,也有茅台供应,且可随意喝。一开始,蒋子龙以为这是特为中国作家准备的,但他很快发现,一些美国作家甚至比他们更喜欢茅台,每饭必要茅台,几杯茅台下肚,就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又唱又跳。特别是被奉为“垮掉的一代”之父的美国著名诗人、文学运动领袖艾伦·金斯伯格对茅台酒更是情有独钟。金斯伯格性格率真,当喝茅台酒到一定的火候,就拿起总是随身携带的小手风琴,自拉自唱,表情生动,异常可爱。

    有一次吃饭时,金斯伯格在几杯茅台酒的作用下兴致渐渐高涨起来。他红光满面,抖擞着大胡子,对蒋子龙说:“蒋先生,我有一道题,这道题我已经讲了二十年,还没人能答上。今天你若答不上来,就罚喝茅台酒三杯,若答对了,我就自己喝三杯。”

    蒋子龙当时也已带酒意,自然不甘示弱,当即回道:“好,我从五岁起就爱答难题,几十年来还从来没有碰上答不了的难题呢!”

    金斯伯格眯起双眼,有些得意地说:“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酒的瓶子里,你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笑着说:“你用什么办法装进去的,我就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显然你是用你的嘴巴,也就是用语言把鸡装进了瓶子,我也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从装一斤酒的瓶子里面取出来就是了。”

    金斯伯格连连点头,笑着说:“OK!OK!”他忙用一只手掀了掀金黄色的头发,另一只手举着酒杯,一连喝了三杯茅台酒。

    金斯伯格心有不甘,想了想又说:“对贵国的‘文化大革命’,你有什么看法呢?”

    蒋子龙明白金斯伯格的隐含的问题,就反问道:“金斯伯格先生,你认为维纳斯很美吗?”

    “很美,很美。”金斯伯格不假思索地回答。

    “维纳斯的胳膊是断了的,断了胳膊的维纳斯依然很美,是吧?!”蒋子龙机智地笑着说。

    “哦。”金斯伯格一时语塞。

    另一位美国作家眼看金斯伯格又要被罚酒了,赶忙解围道:“来,为了中美两国作家的友谊,大家共饮一杯。”

    “对,我也特别敬我的好朋友蒋先生一杯。”金斯伯格高高地举起酒杯说。

    作家们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直到茅台酒瓶见底。

    在许多外国人的眼里,也许茅台酒就代表了中国,这大概也是那次会议上美国人准备那么多茅台酒的原因。蒋子龙曾回忆说,通过那次的经历,让他对茅台酒不能不高看一眼。七天的会议,然后是一个多月的旅行,就这么顿顿茅台,竟没有一个人喝得失态过。这就是说茅台确有“国酒”的品质,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对得起自己的国家。

    “国酒”不辱使命,我们的作家亦然。文人爱酒,似乎更加天经地义。

    邓小平只喝茅台酒 屈广法

    你知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爱喝什么酒吗?你或许不知道吧,那我就告诉你吧,他老人家最爱喝的就是赫赫有名的茅台酒。你知道他为什么最爱喝茅台酒吗?这事说起来话长,那还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时,当地的群众看到红军是咱老百姓的军队,就多次用茅台酒慰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红军战士,自那以后,邓小平就爱上了茅台酒。据说邓小平的品酒功夫十分高超,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不管什么酒,他只要浅酌一口,就能马上分辨出是不是茅台酒。不但如此,他还能说出这是出厂不久的茅台酒,还是酿制多年的陈年茅台。

    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酒成为我国的国宴酒、外交礼仪酒,而邓小平接待外宾时只喝我们的茅台酒,他用茅台酒款待过英国女王、埃及总统等多国领导人。1976年,邓小平得知“四人帮”被擒后,十分高兴,当即畅饮的也是茅台酒。一次,邓小平为许世友祝八十大寿,他为许世友带去的还是茅台酒。可见邓小平真爱喝茅台。

    关于邓小平只喝茅台酒,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个故事发生在1982年10月31日,这天是中国的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在北京过60岁寿辰。邓小平对此事十分重视,他决定举行宴会,隆重地为西哈努克亲王祝寿。宴会地点就安排在了北京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

    宴会开始前,邓小平亲切会见了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邓小平对西哈努克亲王说:“你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今天是你的60岁大寿,我们今天专门为你举行宴会,祝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接着邓小平又谈了他对国际形势的看法。西哈努克亲王一边认真地听着邓小平的谈话,一边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会见之后,午宴开始了,大家落座后,服务员就毕恭毕敬地为邓小平与西哈努克亲王等人斟上酒,接着邓小平就微笑着举起酒杯,与西哈努克亲王碰杯,碰过杯后,邓小平就喝了一小口杯里的白酒。喝过之后,只见他轻轻地放下酒杯,并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然后,他就问侍立在旁边的服务员:“今天喝的是什么酒?”服务员一听邓小平问她,就毕恭毕敬地回答说:“五粮液。”邓小平听后没有说话。服务员不知道邓小平为什么要这样问她,但看邓小平不悦的神色,又感觉到首长好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当时在场的一位陪同领导十分了解邓小平,知道他不爱喝五粮液,只爱喝茅台酒,就赶紧把服务员叫到一边,小声地对他说:“邓小平同志只喝茅台酒,快把五粮液换成茅台酒。”服务员一听非常紧张,急忙离开了。过了几分钟之后,该饭店的一位负责人面色紧张地送来了茅台酒。在此期间,邓小平一直没有说话,当他将斟满的茅台酒抿了一小口,品出确实是茅台时,才满意地轻轻点了点头,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接着,年近80岁的邓小平同志高兴地干了三杯茅台酒。饮完第一杯酒后,邓小平向西哈努克亲王介绍了茅台酒悠久的历史。西哈努克亲王喝过茅台酒以后,感觉的确是好酒,就十分感动地对邓小平说:“尊敬的邓小平先生,衷心地感谢您用茅台美酒为我祝贺生日,我将永远铭记在心里。我将永远感谢中国人民对我的深情厚谊。”第二杯酒干掉后,邓小平又谈起了中美关系。饮完第三杯酒后,邓小平又向西哈努克亲王介绍了中苏关系。西哈努克亲王对邓小平这位伟大战略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深表钦佩。

    宴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结束了。

    送走外宾后,四川饭店的职工想邀请邓小平与他们合影留念,邓小平高兴地答应了。于是职工们就兴高采烈地与邓小平站在一起,接着摄影师就用相机拍下了这难忘而有意义的一瞬。

    半瓶茅台 阴玉军

    1951年的10月的一个夜晚,位于朝鲜半岛的开城显得格外寒冷。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硝烟和火药味不时袭来,让人不寒而栗。

    夜已经很深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工作室里依然灯火通明,由志愿军代表团党委书记李克农主持的集体会议仍在紧张地进行着。会议是从上午10点开始的,先由一线谈判的朝鲜人民军代表南日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邓华汇报了当天的谈判情况,接着就开始研究以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军代表团提出的战俘问题。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异常激烈。李克农一边倾听着大家的发言,一边记录着。他发觉以往张口妙语连珠,行文洋洋洒洒的乔冠华今天出奇的沉默,就和他开了句玩笑:“乔指导员,是不是没茅台喝了就不开口了啊?”李克农的话引得大家一阵哄笑,给沉闷的会场带来点轻松。大家都知道乔冠华有两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嗜好:一是香烟,二是茅台。可最近由于美军的狂轰滥炸,志愿军的日用品供应十分紧张,他存留的一瓶茅台也早见了底。

    见被点了将,乔冠华就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中央估计战俘问题不难达成协议,我多少有些担心。最近范佛里特总部军法处长汉莱的声明是个信号,他竟污蔑我方杀害战俘。”说到这里,他摸起身边的茅台酒,习惯性地去品。摸起瓶子,才想起早没酒了。又随手点了支烟,使劲地吸了一口,接着说:“奇怪的是杜鲁门竟于汉莱声明的第二天,声称中国军队杀害在朝鲜的美军俘虏,是一百多年来最野蛮的行为。一个大国的总统,居然支持连国防部都否认的一个集团军军法处长的声明,这不是一般情况,似乎道出了美国决策集团有可能要在这个问题上做什么文章。我没有把握,但我提醒同志们研究这个问题。”

    李克农听了,点点头:“乔指导员提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我们不能认为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就以为谈判易如反掌了。这是非常错误的。下面我们再来考虑考虑具体的应对措施。”

    会议结束的时候,夜已经很深了。别人都去休息了,乔冠华还要继续工作。他要将今天会议讨论的具体方针策略,形成文字上报中央、金首相、彭老总。

    乔冠华在卧室外面的工作室猛吸着烟,来回踱着步。他皱着眉头沉思着,不自觉地去抓茅台瓶子。伸出手去,猛个丁地想起什么,刚要收回来,不料手里却有了个瓶子。

    “李队长,你怎么来了?”乔冠华惊喜地问。

    “知道你没酒思路就不通畅,我给你送酒来了。”

    “这怎么行,李队长?我不能要你的。”乔冠华知道,李克农年事已高,而且患有风湿病,这茅台是代表团专门给他准备暖身子的。

    “别客气了,我知道你需要酒提神。放心,我那里还有半瓶呢。你赶紧整理吧,毛主席和周总理还等着看我们的消息呢。”

    乔冠华接过那半瓶茅台,猛地灌了一口:“你放心吧,李队长。整理完我马上给你送过去。”茅台下肚,乔冠华顿觉精神抖擞,思路流畅。他马上口授内容,旁边的参谋伏案疾书,记录下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忙活完了。乔冠华接过来顺了一遍,又做了一些改动,便拿着文稿去找李克农过目。

    李克农正坐在朝鲜式的土坑上批阅文件,他视力微弱,眼睛几乎要贴到炕桌上面看东西。接过乔冠华的文稿看了一遍,又和乔冠华商量着改了几个地方,然后签上字,说:“行了,赶紧发电报吧。”一旁的参谋赶紧让人去发了。

    发出去之后,两个人便耐心地等待着北京的回电。刚才乔冠华光注意文稿了,现在才发觉李克农不时地龇牙咧嘴。

    “是不是风湿病又犯了?”乔冠华关心地问。李克农痛苦地点了点头。

    “不是还有半瓶茅台么,赶紧给李队长拿来喝点。”乔冠华吩咐李克农的参谋。

    警卫员却没动。

    “怎么了,赶紧去啊。”

    “对不起,乔指导员,已经没有茅台了。那半瓶前天晚上我加班整理李队长的讲话,困倦了,李队长给我提神了。剩下半瓶,刚才都给你拿过去了。”

    乔冠华一听,眼睛涩了:“李队长,你怎么……”

    李克农微微一笑:“没关系,等国内再运来茅台,你还我一瓶就是了。”

    “好,一言为定。”

    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