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茅台故事365天 > 卯卷 酒雄

卯卷 酒雄

    关于时间 郭文斌

    一直在想,一碗粥放不了多久就会馊掉,而且时间越久就会馊得越厉害;而陈年佳酿却是历久弥香。同样的时间,作用在它们身上,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真是一个再美好不过的秘密。

    为什么呢?

    有一天,无意间读到一则“二小”和茅台酒的故事,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969年10月,林彪一伙要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下放到江西劳动。江西的省革委主任程世清是跟随林彪的。周恩来察觉了他们的险恶用心。为了保护邓小平,他煞费苦心,在邓小平被押赴江西的前几天给江西省革委主任打去电话。总理知道这个电话是不好打的,一根黑线直接连到林彪那里,而林彪是写进党章的接班人。必须巧妙地与林彪、“四人帮”一伙周旋,和他们斗智斗勇。

    接总理电话的是省革委办公室主任程惠远。

    总理问道:“程世清主任吗?”

    程惠远听出是总理,心里紧张万分。

    他答道:“程政委外出了,总理。”

    “你担任什么职务?”总理又问。

    “总理,我担任省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名叫程惠远。”

    程世清、程惠远是否一伙的?总理小心地问道:“你和程政委是老乡,一家人吧?”

    程惠远并不想攀龙附凤,急着说道:“不是,不是,我们离得远了!”

    总理又问:“你是军队干部还是地方干部?”

    “我是军队干部。”

    “你是不是和程世清同志一块从济南部队调去的?”

    “不是。我是从装甲兵司令部调来的。”

    “很好,很好!”总理终于放心了。

    这才说道:“邓小平夫妇要到你们那里去。毛主席在‘九大’说过,邓小平同志的问题和别人不同。小平同志主要是去向你们那里的工人学习、锻炼,多了解些情况。现在地方上情况很复杂,有人不怀好心,也许会找他的麻烦。遇到这种情况,他不好处理,你们核心小组要出面多做工作。一句话,就是要多保护,多关心,多帮助他们。”

    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时代,谁不知道“中国第二号走资派”?如果不安排好,邓小平就是走到天涯海角,当地造反派也会围攻他,整死他。总理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他的话各省市有听的,也有不听的,他必须巧妙地借助毛主席在有关会上对小平的定性作文章,才能把邓小平保护下来。

    果然,程惠远被总理如此对邓小平的关怀、周到、细致所感动。把总理的叮嘱详细地记在本子上,并向程世清作了汇报。程世清他们原准备把邓小平一家下放到离南昌几百公里的赣州山区改造,把65岁的邓小平当全劳力,让他整天劳动,住在条件极差的茅草房里。总理几次电话过问后,又加上程惠远从中周旋,程世清不敢造次,只好把邓小平安排在离省会南昌不远的新建县望城坡拖拉机厂,劳动全天改为半天,住茅舍改住福州军区陆军步兵学校校长许光达住过的楼房,习称“将军楼”。名为“将军楼”,其实是早已没人住的支离破碎的空楼。但对落难中的邓小平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而总理这样做,就没有风险吗?

    这个答案谁都清楚。

    可是如果没有当年总理的冒险,现在的中国该是一个什么样子?

    现在的老百姓该过着什么日子?

    悠悠时间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中国大地上更多是馊饭还是佳酿?

    不可想象。

    1985年,中共中央召集部分老同志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在会后举行的午宴上,邓颖超端着一杯茅台酒对小平同志说:“咱‘两小’喝干这杯吧!”

    小平同志想起一幕幕难忘的往事,想起总理在世时常常把颖超大姐叫“小超”,把他叫“小平”,脸上的表情就像邓大姐杯里的琼浆玉液。

    他用同样琼浆玉液一般的声音说了一声“干”,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那一刻,总理告别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但是在当时的“二小”看来,在所有的中国人看来,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

    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陈年佳酿,他的芬芳历久弥新。

    现在,我终于明白,决定了粥馊和酒香的,并不是时间,而是他们的不同的心。

    喝着茅台立新规 赵剑平

    1985年9月23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气氛热烈而宽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同志特别邀请部分退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的老同志共进午餐。出席宴会的还有彭真、邓颖超、薄一波等领导同志。

    邓小平亲切地跟大家打过招呼后,便在餐桌上坐了下来。坐在餐桌上的有李井泉、何长工等21位老同志,全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现在,这些革命功臣都老了。他们平均年龄82岁,平均党龄也有59年了。

    党中央用国酒茅台招待大家,宴会显得格外隆重。

    小平同志望着耀邦同志,用一口纯正的四川话道:“耀邦!还是你来开个头哇!”

    总书记胡耀邦举起酒杯,热情洋溢地说:“祝老同志们健康长寿,长寿长寿再长寿,寿比南山!”

    耀邦同志话一落音,小平同志就带头将端在手中的茅台酒一饮而尽。大家高兴地干完了自己杯中的茅台酒。

    1922年入党的何长工显得十分兴奋。他说:“党中央对退下来的老同志非常关心,我从内心感激党。到今年12月8日我就已经85岁了,党号召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我完全拥护,要从我们这辈人做起,立下规矩,为后人做个样子,决不再搞终身制了。”

    小平同志听了很高兴,说道:“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喝干这杯茅台酒。”说罢,他带头又一次举起了酒杯,跟大家一起干杯。

    须眉皆白的薄一波同志激动起来,即兴作了简短的发言,赞成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小平同志来了兴致,又带头喝完了第四杯茅台酒。

    已经89岁高龄的帅孟奇大姐发言,表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定,不搞干部终身制,年龄大了退下来养身体。她说着,向大家敬了一杯茅台酒。

    小平同志带头鼓掌,喝掉了帅孟奇敬的这杯茅台酒。

    最后,大家为81岁的小平同志有如此健康的体魄,为国家和民族作了如此巨大的贡献而感到无比喜悦,又干了一杯茅台酒,然后愉快地相扶而去。

    后来,人们提及这次宴会,便会想到小平同志与老同志喝的这几杯茅台酒,为新上台的同志更大胆地工作,老同志更放心地去安度晚年立下了新规矩。

    让我们把这绝世内乱一口喝干 牛余和

    一九七六年十月,北京郊区的西山,碧树红叶交互掩映,秋意酣畅。

    叶剑英元帅亲自为邓小平安排的新居里秋阳明媚,老帅李先念来了,大胡子将军王震来了。与小平长期共事的老帅们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或站或坐地交谈着,客厅里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气氛。

    一向快人快语的王震将军环顾一下大家,喊道:“叶帅把那四个家伙抓起来了,全国人民颔首庆幸,今日之聚岂能无酒?”邓小平一拍沙发扶手,一双睿智的眼睛精光四射,哈哈一笑说:“王胡子说的对,民族之幸理应庆贺啊。”扭头吩咐:“快拿茅台!”

    很快厨师就备好了一桌简单的菜肴。宾主纷纷入座,王震将军招呼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人一起一块坐下。邓小平高举起盛满茅台的酒杯,饱经风霜的脸上隐隐透出激动的神情,对长期共事的老帅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让我们仰首把这绝世内乱一口喝干!”带头干掉杯中酒,大家纷纷干杯,仿佛把恶梦般的十年浩劫在挥觞间抛向一边。那天,喜怒绝少形诸于色的邓小平不时畅快地举杯劝酒,很快便红光满面,春风盈怀。后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席间,刚从医院出来不久的邓小平一连喝了二十七杯茅台酒,照样谈笑风声,举止自若。他们从来没见他一次喝过这么多茅台酒。这位即将重返政坛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人,举杯之间,挥开了弥漫神州大地的十年迷雾,深邃的目光穿透满山秋色,望向山下的北京城,延伸到饱经忧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思绪也回到了文革前的那次贵州之行。

    邓小平来到贵州视察工作。在听取贵州省委汇报、视察了贵阳的建设后,小平同志提出要到遵义看看。贵州省委书记周林说:“从贵阳去遵义没有铁路,公路也不好,路窄坡陡,总书记是不是能改到别的地市去视察﹖”小平同志的回答很干脆:“去遵义。”

    一到遵义,邓小平不顾旅途劳累,立即去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看到会址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小平同志显得很兴奋。他不停地向随行人员讲述当年的情景,遵义会议在哪个房间里开的,自己坐在什么位置。吃晚饭的时候,周林端起酒杯说:“总书记一路劳顿,来到茅台的故乡,我们喝茅台吧。”小平同志说:“要得。”随即仰首干了一杯。

    第二天晚上,邓小平同志听取地方干部的汇报。小平同志一边听汇报,一边提问题。邓小平的问题提得很细,当汇报到遵义的经济发展时,小平同志接过话说:“发展名优酒就是你们遵义经济优势之一,首先应大力发展茅台酒的生产,适应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不能千篇一律搞农业,茅台酒就是你们的优势啊。”

    早在1949年10月,开国大典前夜,茅台酒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以此互为敬贺。据中新社报道:开国大典当晚的开国第一宴在北京饭店举行,从厨师选择到菜单酒品都经周恩来亲自审定,主酒为茅台。国运兴,国酒兴,当年为红军疗伤洗尘的茅台酒终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喜酒”。从这个时候起,茅台酒成为国酒。1952年9月,我国有史以来的全国第一届评酒会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不仅批准举行评酒会,而且再三叮嘱,要认真组织,严格把关,评出好酒。评酒会由中国专卖事业总公司主持,全国各地送来了上万种参评样酒,到评酒会正式开会前,已筛选出103种酒样供评酒会品评。经过来自全国的酿造专家、评酒专家及学者的认真评品,最终选出并命名了中国八大名酒,茅台酒名列榜首,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的国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评选,既是历史的认定,又是人民的认定。

    从此以后,茅台酒作为国酒,不仅成为规格最高、彰显高贵的国宴酒、外交礼仪酒,而且成为中国民间弥足珍贵的上乘佳品。同时,党和国家为了茅台酒的生产和质量保证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即使是在“文革”中,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仍在强调“不准污染茅台河水”。

    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周年之际,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瓶50年的陈酿茅台,并为茅台酒厂颁发了收藏证书:“兹因茅台酒与共和国的世纪情缘和卓越品质而尊为国酒,暨在共和国五十华诞中以窖藏五十年开国第一酒晋京献礼而誉为历史见证和文化象征。”茅台酒已经从商品升华为见证历史和象征文化的产物。

    一九七六年的金秋,邓小平为庆祝粉碎“四人帮”而连干了27杯茅台酒的轶事,深深烙印在了国酒茅台的传奇中。

    万里老爷子和茅台国酒 万伯翱

    万里老爷子可谓是高寿而又健康幸福的老人。说起来这恐怕与他始终偏爱国酒茅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老爷子被任命为首任共和国建设部部长时,年仅39岁,是毛泽东时代最年轻的共和国部长。四十二三岁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写信并找他谈话,让他从城建部调往北京市任市委书记、第一副市长。1958年为了给国庆10周年献礼,中央决定建设十大建筑,并任命周恩来为总指挥,万里为第一副总指挥。他和周恩来总理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智力,仅用短短的10个月就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完成了新中国著名的十大建筑。经过半个世纪的考验,这十大建筑“风雨不动安如山”,当年因此大受毛主席表扬:“看了刚建成的人民大会堂,真是大跃进速度啊!你们知道北京市有个市委书记,姓万名里吗?这个人可不简单,他一天就可以走一万里啊!”主席的赞扬,使之誉满华夏。

    在打倒万恶的“四人帮”后的1977年,老爷子被党中央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省军区政委。大权在握之后,他首先考虑的就是让贫苦农民获得温饱,否则就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了。他心里惦记的就是让贫苦农民有衣穿有饭吃,每每看到外出要饭的农民,他都吃不下饭、睡不好,有时甚至会伤心落泪。因为自己也是穷苦出身,岂能忘本!因此,为了给老百姓争个温饱,他不顾极左余威尚盛,冒着(当时不说有杀头之危)随时可丢去“乌纱”、丢掉党籍的危险,支持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在70年代末首先展开生产自救,使这17户农民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华夏大地唱遍了“要吃米找万里”的颂歌。当年老爷子对来自上下的压力和反对毫无畏惧地说:“我已做好了受到各种处理的思想准备,历史会对我正确评说!”

    老爷子调到了中央当了书记处书记,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国家农委主任;在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会上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最关心的仍是农民和农业生产。

    老爷子思想解放,他对酒的欣赏和钟爱一直是“专注”,很“保守”,始终如一。他一生只喝两种酒,一种是被指定为国宴用酒的贵州茅台酒,另一种是中国最早开始酿造的青岛啤酒。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刘邓大军1949年春天攻克了南京,秋天就拿下了大西南,1950年初春万家一家是在重庆欢度的春节。那时,英姿勃勃的万部长(西南军政工业部)和刘邓在一起品尝茅台,庆祝胜利,这可能是他第一次接触茅台酒。50年代初,我随老爷子第一次到贵州,省委书记和军区司令苏振华、杨勇就以茅台接待他们的老战友了。

    1953年,中央将工作重心由战争转入经济工作,老爷子先后被调往中央建筑工程和城市建设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每当宴请重要国外客人时,他均以国酒茅台相待,以示尊重。尤其是50年代后期首都要建设十大建筑,老爷子发挥了城建方面的才干,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规划、设计。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向全国征选了各种最好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解放运输和建筑大军的衣食住行,事无巨细,都必躬亲。在那个“多快好省”的“大跃进”年代,虽然不是“一天等于20年”,但一年之内建起了当时中国最宏伟、最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化建筑,举世瞩目,至今十大建筑经受住了几十年的风雨考验,安如山。

    那时老爷子昼夜指挥战斗在天安门工地上,他说:“我几乎一周就要和周总理见一两次,汇报研究十大建筑出现的各种问题。虽然我们和周总理都年富力强,但日夜操劳也都感到十分劳累。于是,就用茅台酒相互慰问。总理高兴了,有时能喝掉一瓶、半瓶呢!”

    “四人帮”横行时,老爷子没有茅台酒喝了,还被扣上“正在走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等大帽子,关进了大狱。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金秋十月,老爷子在家痛饮茅台,真是“对酒当歌”,“慨当以慷”——不似孟德,胜似孟德了!击碎“四只大闸蟹”,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胜利。

    当了副总理后,有一次老爷子路过南京,和许世友这位豪饮茅台的上将司令痛痛快快喝了茅台,使许司令认为老爷子“够朋友”,把合影照放大三尺挂起来。

    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物品极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各地的朋友和儿女们带来国人过去见不到的“XO”、“路易十三”。开始,老爷子一是感到新鲜,二是盛情难却,“那就开瓶尝尝吧!”那时几乎各地都建立了啤酒厂,还有来自荷兰和德国啤酒之乡的啤酒,老爷子都尝了,最后还是表了态:“没办法,我还是喜欢老两样,喝我的‘茅台’和‘青岛’吧!”我们也觉得老爷子怎么这样“保守”和不接受“新事物”呢?但也无法改变他的初衷,随老人家心愿吧!

    茅台酒14次荣获金奖,被誉为“外交酒”。2002年秋,在北京举行的“茅台杯”第五届全国新闻界网球邀请大赛上,贵州省龙超云副省长专程来京,敬赠给万老爷子一瓶珍藏了50年的陈年佳酿,茅台酒集团的袁仁国董事长特别带来了红色证书,为出席网球赛闭幕式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现任中国网协名誉主席的万里,颁发了“终身热爱茅台酒健康老人”荣誉证书。鹤发童颜的万里老爷子笑容可掬地亲自接过了佳酿和荣誉证书。酒文化又添新篇章!真是琼浆香万里,国酒映嘉祥。畅饮千杯后,尊翁泰而康。

    “茅台”与原子弹的功臣们 乔叶

    时间:1994年10月16日。

    地点:北京昆仑饭店。

    人物:一群白发如雪的老人。

    “三十年前的这时候,我们在喝酒!”静默了片刻,朱光亚首先说。

    “是啊,是周总理专门送给我们的茅台酒。”张爱萍将军深情地说。

    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那时候是用大碗喝的……”

    “一碗接一碗,喝得真叫尽兴啊。”

    “我醉了。”

    “我也醉了。”

    “不少同志都醉了。举座皆欢,举座皆醉啊。”

    又是片刻的静默,众人的神思似乎都回到了三十年前的这一天。

    “喝茅台!”张爱萍将军突然大声地说,“今天也喝茅台!”

    “也用大碗吧。”张爱萍的夫人、新四军老战士李又兰笑着提议。

    “用大碗!”大家异口同声地呐喊。

    1964年10月16日的《人民日报》刊发了两条重要消息:苏联赫鲁晓夫下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天下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东方红》全体人员,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向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汇报演出的首都各界代表庄严宣告:“今天下午三时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所有的人先是一阵惊愕,接着便是狂热欢呼、掌声雷动,当人们觉得掌声也无法表达激动的时候,都使劲地跺起了地板……全场沸腾。

    那个夜晚,茅台酒伴随着研制原子弹的功臣们度过了一个甘美之夜,庆功之夜,历史将会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主任、核试验基地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当时的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玉,著名的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赵九章、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周光召、钱学森、张震寰……

    “来,为三十年前的今天干杯!”张爱萍将军环视大家,举起了酒杯。

    “干杯!”这些平时被医生和家人禁止喝酒的老人们畅开胸怀,一饮而尽。

    ——三十年前,对于核弹研制道路上的那些艰难险阻,他们也是一饮而尽的。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60年代初叶,天灾人祸严重地困扰着我国,当时的苏联政府却背信弃义,撕毁了援助中国原子能工业及全部国防工业的协议,撤走了专家,带走了图纸资料,并停止了原定设备材料的供应。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张爱萍将军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基本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只要各项保障跟上去,1964年我们中国自己独立研制成功核武器是可能实现的。很快,报告被通过,张爱萍被任命为核武器研制基地总指挥。

    “那个时候,你给我们做动员报告,还吟诵了王之涣的诗,你说‘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看来不对头了,我们的基地安在玉门关外,已把春风带过玉门关了。”朱光亚对张爱萍说。

    “那时候我是去向你们学习,”张爱萍说,“我不是专门请你们给我讲什么是原子弹、氢弹吗?我那时只知道山药蛋……”

    一阵开怀大笑。

    一场特殊的战斗打响了。战旗竖起,英雄纷至。这些科学家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这是他们的坚定信念。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蓬断草枯的戈壁沙漠,在马革裹尸的古战场,在短短数年时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来,为先走了的战友稼先,震寰敬酒,祝他们安息!”张爱萍将军郑重地举起了酒杯。

    酒杯默默地碰到了一起。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张爱萍将军缓缓念道。

    “现在轮到我们向您敬酒了!”朱光亚慢声细语地提议。杯未举起,张蕴玉突然焕发出战将的敏捷,第一个把杯举到了张老面前:“为祖国的核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导,现在只剩下你一位了。祝您健康长寿!”

    ……

    这个夜晚,酒杯一次次亲吻在一起,回忆,感恩,怀念,祝福,欣慰,祈愿……全都缠绵在了一起。这些两鬓如霜的老人,经历过火的淬炼,经历过风雨的洗涤,眼神却如孩子般地纯真,如茅台酒般透明。他们此刻再无别念,他们共同的意愿便是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科技进步。为此他们已经付出了自己的所有,无怨无悔。

    “能宽,好酒出好诗,有诗给大家吧?”张爱萍将军对诗人科学家陈能宽点将道。

    “我没有。张老是捷才,还是请您赋诗一首吧。”

    张爱萍沉吟片刻,以酒相伴,慢慢吟道:

    “转瞬已过三十年,春雷震响九重天。

    老友欢聚会往事,友情未艾胜从前。”

    打下济南咱喝茅台 晓航

    有关茅台的故事是很多的,其中有一则关于许世友将军与茅台的故事颇为有趣。

    许世友将军是我军名将,他是河南省新县人。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任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黄麻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48年,国共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北方战场。国民党军被迫改“分区防御”为“重点防御”后,蒋介石令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济南,并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集中17万人的3个机动兵团伺机北援。

    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攻取济南,同时准备打击徐州北援之国民党军。华东野战军遂集中兵力,组成攻城、打援两个兵团,由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统一指挥。攻城兵团由约14万人组成,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打援兵团由约18万人组成,由野战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对这次战役非常重视。毛主席说:济南战役,关系甚大,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作战。中央军委要求用20天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济南战役的任务。但是担任攻城部队总指挥的许世友却说:我只需12天就可以解决。

    果然济南战役打响后,我军进展顺利连连告捷,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深感快慰,所以特意让人给许世友送来两瓶茅台酒。一是犒劳,二是暗喻希望早日打下济南,喝庆功酒。

    许世友接到陈毅送来的茅台酒,高兴地说:“还是陈老总了解我。”不过他没舍得喝,因为他想到了当时担任西线攻城指挥的十纵司令员,他的老战友加老酒友宋时轮将军。据说宋时轮酒量非常大,有百杯不倒、千杯不醉之称,自诩为酒将军,军中只有他的酒量与许世友不相上下。

    此时,如获至宝的许世友拿着酒,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不能喝,不能喝,要喝就和宋时轮一起喝。”于是,他拨通了宋时轮的电话。宋时轮接了电话,许世友在电话里笑呵呵地说:“老伙计,你给我狠狠地打,陈老总送来了两瓶茅台,酒我留着,等拿下济南,我请你喝。”

    “有酒你早就喝光了,还会有我的份?”宋时轮毫不客气地说。

    “嘿,妈了个巴子的,信不过我?打下济南我让酒跟你说话。”许世友马上回应到。

    凭着对许世友将军的了解,宋时轮将军本以为这是许世友将军的玩话,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嗜酒如命的许世友,竟然真的把两瓶酒留下来了。

    事情的发展果真如许世友将军所预料,我军攻势势如破竹。攻城兵团于9月16日晚发起攻击后,迅速突破济南外围防线。经8昼夜激战,至9月24日全歼国民党内城守军,共104万余人,俘国民党军高级将领23人,缴获各种炮800多门,坦克、装甲车20辆,汽车238辆。

    战役胜利结束了,红彤彤的太阳跃出了山岭,阳光透过缕缕云霞,照耀着大地。许世友虽说几天几夜没合眼,此时却毫无倦意,满心全是喜悦。忽然,他想起床头的两瓶茅台酒,于是立即通知宋时轮,来住处一聚。宋时轮不知是酒事,马上赶来。两人见面,许世友变魔术一般拿出了保存完好的两瓶茅台酒,得意地对他说:“我说留着一起喝,你还不信,我可是强压着酒瘾,才没舍得喝掉它。”

    宋时轮大喜过望,二话不说立刻坐了下来。两人是多年的战友加酒友,不仅情谊深厚,而且同样做人豪爽,喝酒豪气,加之两人共有的活跃、好动的性格,所以他们只要到了一起,就打打闹闹,俏皮话说个没完,变着法子寻开心,旁边的部下看了觉得他们不像首长倒像一对老顽童。果然,按着老规矩,两人一人一瓶,不劝不让,一会儿就瓶底朝天,落得个宾主尽欢。

    济南战役的胜利,是我军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它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坚守大城市的信心,锻炼和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攻坚作战能力,因此成为了我军军史上的一次经典战役。不仅如此,两位战役指挥员得胜后喝酒的趣闻也成了一个著名的酒故事,回想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其人其事其酒真是令人神往……

    将军与茅台酒 杨少衡

    将军与茅台酒的故事起自长征。长征中与茅台酒有关的故事很多,将军的这则故事很传奇又很平实,以量和专一取胜。将军说,当年长征路上,他一次喝过一脸盆酒,而且说他不喝其他酒,只喝茅台。

    当今人士饮酒通常以杯计数,古代景阳岗上的打虎好汉武松以碗喝酒,武松豪饮之小酒馆外挂有广告牌,号称“三碗不过岗”,他喝了不止三碗,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长征路上,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成为中国革命的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长征途中将军年纪不过三十,却已是队伍中的一员骁将,不仅以战绩累累,战功卓著闻名,饮酒也称传奇。茅台一脸盆,非豪爽刚烈汉子,眼见已经胆寒。

    时日如梭,一晃过了近五十年,将军声名赫赫,掌军治兵,依然多有传奇。将军的饮酒亦不例外,照样传奇,有如当年长征途中。这一次不是以一饮一盆令人叹服,是因无酒可喝广为惊动。

    将军有一位河南大胡子老乡在军委工作。军委在京西宾馆开会之际,将军的大胡子老乡给一位大军区司令员敬礼,报告了一件事:不久前将军的秘书从南京来到北京,很着急,因为将军没有酒喝,秘书到首都为将军找酒。当时有关方面按照文件规定,以较高的标准,每月为将军提供若干瓶酒。这些酒以一个月为计数单位,实际上只够将军数日之需。数日之后,将军家中只好酒荒。将军年事已高,身体不如当年,已经不再一饮一盆,或者拿大茶杯畅饮,医嘱每餐不得超过二两,如此小酌,似乎不至无酒。将军却有办法对付医生,这个办法就是好客。有客自四方来,不亦乐乎,不喝岂不怠慢?客人到时,将军会早早穿戴整齐,提前站在大门口处,不看客人准点,只嫌客人来得太晚,让他等得着急。这般郑重其事,喜欢有人看他,陪他喝酒,自然所供不足,要闹点酒荒。酒荒当然也与将军的专一有关。世上酒品成千上万,降格以求,遍地有酒,不愁佳客众多。但是不行,多年以来将军不管万千,无论贵贱,偏爱一个,情有独钟,只喝茅台。那个时期物资供应偏紧,特别是茅台酒奇缺,有笑话说找一瓶茅台比找一个老婆还难,所以将军酒荒,他的秘书要北上告急。

    酒荒当然也有办法对付,例如适当作假。有一天将军光临某宾馆,恰酒柜管理员不在,大锁把门,苦无钥匙,珍藏柜中的茅台酒无法取出。有一聪明人急中生智,找来一个茅台旧瓶,装入他种上等白酒,恭请将军品尝。不料将军一尝即火:“这是什么茅台?糊弄人!”原来别人骗得,将军骗不得,几十年钟爱,感觉浑然天成,此酒已如密友,任谁也无法冒充。

    这就愁了秘书,大胡子老乡,还有各位军区司令。将军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名于战史之中,老来无酒,如何说得过去?消息一出,不免四方惊动。司令们说,将军没酒喝怎么能行?要帮助想点办法。于是纷纷援助。将军的战友部下分布各地,闻讯后大家传话查约,去看将军时,什么也别拿,千万要带上一瓶酒,当然务必是茅台。

    于是将军大悦,从此不再酒荒。几年后驾鹤西行,将军没有什么遗留,惟在桌子里、床头柜中、沙发旁找到了老战友送给他的18瓶茅台酒。

    这位将军叫许世友,开国上将,一位传奇军人。沙场传奇豪迈,其中别有醇香。将军与茅台酒,名将国酒,留下了一段佳话。

    “你这是敲我竹杠” 丁济民

    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是不喝酒的,所有喝酒场合都有周恩来代替他喝的。但能写出《沁园春·雪》这样气吞山河伟大诗篇的伟人毛泽东,却酒量不大。该词填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在重庆一经发表,立即轰动山城,并波及全国。

    《沁园春·雪》(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发表后,赢得广泛赞誉。而蒋介石却说,“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要“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一时间“批判”与“反批判”轰轰烈烈,卷起一场空前的文化风云。国民党宣传部门还搞了场“比诗”闹剧,意在弄出一首盖过《沁园春·雪》的词,然后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发表,但始终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只好悻悻然收场。这一闹,倒是使毛泽东诗名大振,在国共两党领袖人物的竞争中,增加了文化人格的魅力。

    范文澜先生称该词“气魄的雄健奇伟,辞句的深切精妙,不止苏辛低头,定评为词中第一首,就是三百篇以下各体诗歌如大雅大明诸篇,但与本篇相较短长,不免尚有逊色。”

    时任《新民报晚刊》编辑的吴祖光先生认为,该词“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似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在晚刊发表该词时加了一则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据说,蒋介石曾问陈布雷:“你看毛泽东这首咏雪词如何?”陈回答:“气度非凡,气吞山河,可称当今诗词中难得的精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是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领导的人民革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正是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红军(和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感,也是领悟该词的关键所在。

    当经历了万里长征的毛泽东,脚踏着黄河边的土地,这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站在滔滔奔流的黄河,这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边,望长城内外,看纷纷扬扬的大雪,顷刻间塑造出一个辽阔雄浑、千姿百态的银色世界,其心为之震撼,其情为之驰骋。大自然排山倒海的气势,赫赫历史排山倒海的气势,排山倒海般向诗人涌来,化作排山倒海般的诗句,这便是“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而建国以后,指挥了三大战役,把蒋介石驱赶到台湾的毛泽东仍然是不喝酒的,也规定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准喝酒。

    但有一年12月26日那天,是毛泽东的生日,卫士长李银桥想庆贺一下。他悄悄走到毛泽东身边,笑着说:“主席,今天是您的生日,大家辛辛苦苦又跟您干了一年,您也该有所表示啊!”毛泽东曾经在党内立下“不祝寿”的规矩,以往也从未给自己庆贺过生日,现在李银桥拐弯抹角的又提了出来,毛泽东想,也该为大家“意思意思”,于是笑着说“你这是敲我竹杠”,并破天荒地同意了,而且主动提出备些酒。李银桥欢天喜地领命而去。他平时有几杯的酒量,但自从跟了主席当警卫后,考虑自己的工作性质和重要责任,便很少喝酒了。毛泽东也许是出于这个缘故,便主动提出上酒。卫士们准备了些白酒和红酒,白酒自然是茅台酒,由李银桥等男同志喝,红葡萄酒则是为毛泽东和女服务员们准备的。那天,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从伟人又走向凡间一样,高兴地举起杯子为大家敬酒:“大家又跟我干了一年,我借这杯酒感谢大家了。”于是,他轻轻在酒杯上抿了一口,便放下酒杯。服务员们都很年轻,见状不依,都撒娇似的要求主席把酒喝掉。毛泽东用他的湖南话一字一板地说:“你们知道我不能喝酒么,咱们定个协议好不好?你们喝酒我吃辣子……我还是吃辣子罢,多吃辣子能成事,酒喝多了会误事。”刚说完,也许觉得说漏了嘴,怕扫了大家的兴,他又马上说:“今天例外,你们尽兴喝,误了事也不打板子、不怪罪!”

    能把诗词写得行云流水一样任意挥洒的一代人杰毛泽东,对酒却始终提不起兴趣。

    这次庆贺主席生日,卫士长李银桥平生唯一一次喝醉了酒。毛泽东有言在先,没有表示不高兴,还亲自张罗着给他打水,递毛巾……

    “周恩来防线” 邹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

    晚间,在招待尼克松及其随行人员的宴会上。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周恩来举起面前的一个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其余的是各种名牌葡萄酒。

    “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译出,自己先笑了。

    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蔚蓝色的火苗闪烁着,周恩来的目光也在闪烁。酒杯里的火苗越燃越小,终于渐渐燃尽。周恩来的目光也出现了瞬间的迷茫,一副怅然若失的淡淡的伤怀鲜明地浮现在脸上,却稍瞬即隐地逝去,眼睛重新一亮,显示出内心的火焰还不曾熄灭,他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望了尼克松一眼,含义无穷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的表演将尼克松总统迷住了。尼克松回到华盛顿以后,曾得意地向他的女儿特里西娅表演茅台酒的利害,当他把一瓶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火。岂知蓝色的火焰跳跃着,竟不熄灭,他大为骇然;碗炸开了,吐着火苗的茅台酒流满了桌面,基辛格曾经幽默地提到此事,“美国第一家庭的成员奋勇协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扑灭,防止了一场国家的悲剧。否则的话,尼克松政府会自作自受地提前收场,比实际发生的会更早些。”

    做完茅台酒的表演后,周恩来端起了服务员新换上的酒杯,茅台酒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已扬名四海,但是,1972年2月21日,星期一的晚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上,电视摄像机拍下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地用茅台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尼克松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目光,终于问了一句:“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

    周恩来笑了笑,带着回忆的神情:“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周恩来把酒杯捏在手指间,注目着转动酒杯,“比这个杯子大。”

    尼克松吃了一惊,继而疑惑地问:“可是今天你没喝?”

    周恩来点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

    尼克松说:“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长征途中攻占生产茅台酒的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部喝光了。”

    周恩来眨动双眼,目光里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说:“长征路中,茅台酒是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

    “让我们用这‘万灵良药’干杯!”尼克松倏地站起举杯……

    在周恩来担任长达半个世纪的领导人期间,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几乎都在和茅台酒打着交道。他的酒量被认为是需要多大的酒量,就有多大的酒量。

    解放后,上将许世友曾因强要部下喝酒也被周总理用别人无与伦比的酒量“整治”过。50年代在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庆祝宴会上,他连喝37杯茅台酒后照样能轻松自如地与将士们亲切交谈。他曾评价茅台酒“比伏特加好喝”“喝时喉咙不疼,不上头”,“能消除疲劳、安定精神”。不论是毛主席在重庆谈判,张治中宴请毛主席和周恩来以及中外人士,朋友和敌人都想让毛主席多喝;还是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前夕,苏联人要和毛主席碰杯喝干茅台酒;以及建国后的若干宴会,周总理都不离左右地巧妙周旋保护毛主席,他都不让不胜酒力的毛主席出面,一切国宴接待外宾都由总理挡驾或代为碰杯,喝干茅台酒,因此被人称为攻不破的“周恩来防线”。

    这称呼,最先缘自重庆谈判。

    还是在1945年的10月8日晚,张治中将军隆重设宴款待参加重庆国共谈判的中国中央主席毛泽东。宴会上,毛泽东受到了极为热情的欢迎,各界名流众星捧月般围住毛泽东,在提出一个又一个关于中国革命命运问题的同时,有不少人要用茅台酒与毛泽东干杯。

    眼看不善饮酒的毛泽东陷入酒阵之中,周恩来机智沉着,左右周旋,巧妙地代毛泽东饮了许多杯的敬酒。对此,当时一位肩扛两朵金梅花的国民党将军当场发出惊人之语:“各位,各位请注意,我现在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重要的军事秘密:今天晚上周先生在为毛先生把守着前沿阵地,我们敬的酒,很难冲破周先生这道坚固防线,大都让周先生给代劳了。”

    对此,作为这次宴会的东道主的张治中将军感慨道:“周恩来先生既是诸葛亮,又是赵子龙,他的忠心与勇气无与伦比!”

    读罢“新闻”笑赋诗 琚敬斋

    1944年寒秋。是夜,当周围渐渐归入寂静,延安枣园窑洞,毛泽东的办公室依然有亮光。

    像往常一样,毛泽东在案头潜心处理着各类文件。当他看到有关蒋介石双十节演说的报道,不禁凝神沉思起来。

    作为跟蒋介石交锋多年的对手,毛泽东对老蒋的底盘可谓了如指掌。毫不夸张地说,蒋介石那边打一个小喷嚏,他这边都能知晓。蒋介石在双十节发表所谓的“演说”,其居心何在?还不是想坚持其独裁统治的一贯图谋?

    对于如何回应蒋的演说,毛泽东已胸有成竹。于是,他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好了一篇名为《评蒋介石的双十节演说》的时评。

    此时,夜已很深了。外间的勤务员打着盹,传来的鼾声忽轻忽重。毛泽东伸伸腰身,笑笑摇头,这毛娃子,到底经不起瞌睡虫的折腾啊!瞌睡虫似乎是不敢侵扰他毛泽东的。他丝毫不觉倦怠。

    瞧着桌上刚写完的时评,毛泽东余意未了。他点上一支烟,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突然间,他想起那张剪报。虽然他已记不清剪报是什么时候送来的,但他记忆犹新,当初他看到剪报上那则有关红军的消息,不禁感叹其荒谬至极,只因当时他有诸多紧要事务要处理,无暇顾及此类无稽之谈。不过,这件事他始终没忘记,总想找机会直抒胸臆。

    眼下他似乎有了点“闲情雅兴”,产生再翻阅剪报的冲动。他急忙来到书桌边,趁着昏黄的烛光,在一堆资料中找寻着。

    翻来找去,他终于找到那张剪报,那是一张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借着烛光,他又把那发黄的剪报浏览了一遍,目光又定格在那则消息上。消息说,红军经过茅台时,不识茅台酒的名贵,下酒窖,用酒洗脚。

    毛泽东将剪报往书桌上一拍,哈哈大笑。他在长沙读书时,即闻茅台酒的大名,曾听喝过茅台酒的墨客渲染此酒滋味如何无穷,并叹其为“天下第一酒”,他不觉也对此酒神往之,倘若有朝一日能亲饮此酒,以饱口福,也不失为一乐事。而这国民党的日报上竟宣称他麾下的红军不识茅台的名贵,用茅台洗脚!此等“咄咄怪事”,又从何说起?

    想当年,红军于长征途中攻下贵州仁怀县的茅台镇,整个镇上酒香扑鼻,人闻之欲醉。为了避免茅台酒厂遭受损失,红军政治部奉军委指示,分别在镇上三家酿造量最大的成义、荣和、恒兴酒厂门口张贴告示,明文规定保护酒厂。将士们也有幸借茅台酒来消除(连日作战所带来的)极端疲乏。喝上几口茅台酒,顿感全身轻松。更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酒具有奇特的药效,比如它能消毒镇痛,可以用它来清洗伤口;它还能治腹泻,能舒筋活血。红军将士们没有不为茅台酒啧啧称奇的。他们焉能不识茅台酒的名贵?焉能做出“下酒窖,用酒洗脚”的愚妄之举?毛泽东越想越觉《中央日报》上的消息可笑,他以浓郁而富有特点的湘音自言自语:“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洗脚就洗脚!”

    笑罢,毛泽东正色而又陷入沉思。当时《中央日报》为何要歪曲事实,作如此杜撰?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嘛!这些年来,蒋介石集团为了铲除“共匪”,除了多方实行军事围剿,还处心积虑地利用《中央日报》作为其喉舌,常常捏造不实之辞,隐瞒事实真相,大肆对我方进行蓄意的诽谤与攻击,以混淆民众之视听。他们之所以发布此类消息,无非是污蔑红军是一群乌合之众,一群无知之徒,以宣泄他们对红军的嫉恨。遗憾的是,他们杜撰的水平委实有些低级。这种低水平的杜撰居然还在他们大名鼎鼎的党报上登载,委实有失斯文啊!毛泽东忍不住又轻蔑地笑了。

    他的目光落在正墙上的一幅名画上,顿时诗兴大发。他从书桌上拿起毛笔,在墨砚里蘸蘸墨,疾步走到正墙边,在那名画上龙飞凤舞地书写起来:

    “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二三杯。”

    写毕,他将笔往砚台上一掷,直觉胸中出一口浊气。又觉室内似飘溢着绵绵酒香,他不经意地抿抿唇,真想开怀畅饮几杯。无奈,此不过为一时之臆想。天尚未明,室内无酒,更无名品“茅台”!他只得悻然作罢。

    茅台酒是用什么神水搞成的 曹征路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会议期间,时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的周林有一天陪毛泽东去杜甫草堂。正是桃红柳绿时节,春意萌动万类争艳,毛泽东兴致勃勃,谈古论今,忽然话头一转,问身边的周林:“你是贵州仁怀人,你说说,茅台现在生产情况怎么样?茅台是用什么神水搞的哟,那么香,那么美!”

    周林生在茅台之乡的仁怀县城中枢,少年时代就对清代著名诗人郑珍《茅台村》印象极深,吟唱过“酒冠黔人国”,醉饮过“荣和烧房”酒,1951年奉调回贵州参加领导工作时,正是茅台酒厂合并几家烧房,由人民政府接管之时,所以也很熟悉情况,毛泽东是问对了人。他回答主席说:“哪是什么神水,开始茅台酒是用杨柳湾的井水,后来水不够用,就用的是你长征四渡赤水的那个水搞的。”

    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嗬,原来有那么多的水。你何不搞它一万吨?人民需要嘛,国家需要嘛,还可以出口换钢材汽车,但是要保证质量啊!”

    那时,正是毛泽东号召全党全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发扬敢想敢说敢做创造精神的1958年。毛泽东的这一番话,后来竟成了周林心中一生的牵挂。

    在大炼钢铁的1959年,他到茅台酒厂说:“对于你们来说,钢铁是元帅,茅台酒是皇上。”他在贵州工作了13年,无论是公开的讲话、插话,还是私下的聊天闲谈,都少不了“你们要注意哩,可不要粗心大意挂歪了茅台酒这块外国人都晓得的牌子啊”这类的嘱托。60年代初,周林亲自送自己的爱人宗英(时任贵州轻工业厅副厅长)到茅台酒厂工作了半年多。据老职工回忆,宗英一进厂就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参与政策决策,调整供需关系,优化领导班子,规范职工队伍,创办职工食堂,走家串户结交朋友,甚至带领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清扫厕所、道路、场坝,给干部职工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说,“共产党的大官就是不同。”

    后来,周林离开贵州后,不管是在哪里任职,也无论个人沉浮进退荣辱处境如何艰难,他都一直以满腔的热情注视着茅台酒的事业。从强调质量、扩大生产、开发新品种,到办子弟学校、修厂志、办报纸、建宾馆和国酒文化城,乃至茅台的“打假”,都倾注过他的心血和遐思。他深知,茅台酒确实不是什么神水搞成的,但要把他搞成神水确实需要用心,需要整整一代人的赤诚和奉献,掺不得半点假。

    周林留下的墨宝不多,但对茅台的征诗索墨作序赋诗等要求总是爽快应承,从不推辞。1985年退居二线时,留下“昔日茅台酒三家,路人闻香醉篱下。美酒自有高人评,何许赛评第二名。欣闻酒厂要修志,堪称国宝第一名。若问总理评酒事,万国齐呼来茅台。”不久又续:“低度美酒新酿成,酱香不减色味醇。借问酒香何处是,赤水河畔茅台村。”

    1996年5月,已经84岁的周林不顾年高体弱,再次来到茅台,写下了:“高楼林立茅台城,十年改革面貌新,唐汉明清酒文化,中外游人绝口称。”直到周林同志1997年6月去世,他还念念不忘茅台人。茅台人也对这些往事历历在数,每每唏嘘。

    毛主席卧室里的茅台酒 宋华亭

    1973年9月的太阳早早地洒进丰泽园里,大玻璃窗上红黑相迭的线绒窗帘反射着耀眼的金光,随着一声门响,毛泽东主席烦燥地走出了他的菊香书屋。

    一夜未眠,早餐也没用就去游泳,这能行吗?值班卫士长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了主席的保健医生,可是等医生赶到的时候,毛主席已经游完了。见医生走来毛主席从躺椅上侧过头来,无奈地说出了《西厢记》里张生的一句台词:“捣枕捶床,无法成眠哪。”

    看着主席一脸的疲倦,医生忧心重重地说:“主席,要不要试试水合氯醛?”

    主席笑呵呵呵地说:“嘴郎中没好药,拿来试试吧。”

    医生知道主席一向不吃水剂药,赶紧补充了一句:“主席,这可是水药啊,味道很不好,又苦又涩,而且还有一点麻一点辣。”

    主席说:“我爱吃辣,这不相干,拿来试试。”

    医生回去拿药了,步履沉重,心事重重。

    也许是生理时钟一向不规律,也许是戎马一生使他的睡眠纷乱不堪,毛主席一生为失眠所困扰,整天不停工作的他多么希望能好好睡上一觉啊。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睡觉和休息耽误了时间,却能换回明天更充沛的工作精力”,可见他是多么渴望自己能有一个好一点的睡眠。一次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谈起失眠,这位元帅毫不掩失地说:“二战时期,无论战事多么激烈,我也要定时入眠。”主席马上接着说:“你真有福气啊。”望着主席满脸羡慕的神情,医生们感到深深的不安和自责,他们不是没想办法,早在福建长汀和江西瑞金时,傅连璋就派人化妆成商人到上海为主席买过凡罗那和葡萄糖粉,从那时起主席就没有断过安眠药,可是经常用安眠药又怕中毒或者成瘾,到底该怎么办,这可难坏了医生们。

    保健医把一小杯药水递到主席的手里,主席很爽快地喝下了,还说:“嗯,味道不错。我不喝酒,这倒像酒。”

    酒!毛主席无意中的一句话提醒了医生,缓解主席的失眠,为什么不用酒来试试?于是医生找来了贵州的茅台酒,又在酒里加了高丽参。知道主席从来不用补品,所以压根没敢提高丽参的事。医生把酒装进两只瓷罐中,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主席的卧室,希望主席睡不着的时候能喝一点。然后他仔细观察,就觉得打那以后主席的失眠状况果然明显地减轻了。主席喝茅台酒了!主席的失眠好转了!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医生兴奋得差点跳起来。可是再细心观察,却发现了问题,原来放进主席房间里的酒一点也没少啊!这是怎么回事?医生百思不得其解,又不敢申张,直到有一天一名警卫战士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主席的房间蛮香呐”,才让这位学富五车的医生大梦初醒。这位小战士刚满二十岁,家在贵州农村,参军时间不算长,说话办事还是一脸的孩子气。那天他打扫主席房间看见了这两罐酒,出于好奇他掀开盖子闻了闻,哦,是家乡的酒吔!这一闻又像回到阔别的家乡,于是思乡心切的他每天打扫主席房间时都要偷偷地掀开盖子尽情地闻一闻,从此主席的房间便弥漫了浓浓的酒香。是酒香让主席安眠,是茅台酒把主席送入了甜美的梦乡!保健医生如获至宝,又不敢向任何人提起,心中的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于是这两罐泡着高丽参的茅台酒就一直摆放在主席的卧室里,直到主席去世。

    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专人清理主席遗物时,不知道是谁喝掉了其中的一罐,这让许多人觉得可惜,大家一商量决定把剩下的这一罐“功勋酒”运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去,好让万人瞻仰,百世留芳。酒是通过火车运送的,那天整趟列车都弥漫着奇异的酒香,几个好酒的旅客还特意跑到餐车问:“车上卖茅台酒了吗?”

    现在这个封得严严实实的玻璃罐就摆放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游人瞻仰着毛主席的遗物,感念着工作人员对一代伟人的深情厚意的同时,鼻子总是要不由自主地嗅一嗅,因为人们真得感觉到了,那浓浓的酒香正一阵一阵地漂过来了呢。

    共和国情缘 戈悟觉

    一个品牌的酒,能和共和国结下情缘,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不过这是真实的。

    这个品牌的酒是茅台酒。

    1950年9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即将来临。国宴上喝什么酒成了个问题。我国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酿酒业,商周青铜器里有大量的盛酒器皿,《周礼》就记载着酿酒方法。我国自古视酒为礼仪,为雅事,有“无酒不成宴”之说。所以国宴用酒是说大不大却绝不可忽视,在众多国产名酒中必须作出选择定夺。各种建议送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总理拍板:“茅台酒”。

    许是茅台酒其时在京华知名度不高,许是连年战事茅台酒在京华断货,偌大的北京城竟然找不到一瓶茅台酒。周总理亲自摇通了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苏振华的电话,让他在国庆节前调运一批茅台酒到北京。苏振华立即通知遵义地委书记陈璞如,陈璞如又通知仁怀县委书记杨用信、县长潘广乾。仁怀县政府很快组织了一批茅台酒日夜兼程启运北京。

    茅台酒国宴上一亮相,受到出席宴会的各国元首、大使和嘉宾的交口赞誉。这种高烈度的白酒一夜誉满天下。中国——茅台酒,有了某种关联的记忆。从此,茅台酒成了国宴和其他重大国事活动的指定用酒。周总理招待外宾,私人宴请,都是用茅台酒。茅台酒也成了中国驻外使馆的必备酒。

    1956年,周恩来在山西视察工作,在农村、厂矿、学校跑了一圈回到省城太原,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深感总理劳累,也知道他好酒量。在简朴的宴席上,一切都是山西地方土特产,山西的名酒——汾酒也稳立在席桌上。

    大家就座之后,总理出人意外地说:“今天,我请大家喝我带来的酒!”

    大家都以好奇的眼光看着总理。总理会用什么酒给大家惊喜、意外和开眼界?是外国洋酒,还是什么?

    随行人员把酒拿来了,周总理说:“我请大家喝茅台酒!”

    周总理为什么对茅台酒情有独钟?这里有着一个在共和国建立之前的故事。讲述者是周总理侍卫长、原武警警卫局副局长成元功和周总理侄子、广州保税局管委会副主任周尔钧。在长征红军三渡赤水前,周总理和刘伯承用茅台酒举碗发誓:喝不过三碗不过河。周总理把景阳冈上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冈”,演义为痛饮三碗歼敌军鼓舞人心。周总理还对他们说过,长征路上茅台酒被看成是包治百病的“万应良药”,治伤,镇痛,解毒,还可治疗伤风感冒。那时茅台酒虽已得过世界金奖,却是土罐子包装,不贵,又是就地取材。周总理用茅台酒治疗感冒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晚年。他感冒很少服药,抓一把花生米,边嚼花生米边喝茅台酒,三杯茅台下肚,出点汗,盖上被子睡一觉,感冒症状就可缓解。

    1998年9月,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在公司办公大楼前,隆重举行周恩来总理塑像揭幕仪式。对开国元勋的缅怀,屹立着;茅台酒和共和国的情缘,屹立着。

    要使茅台永远成为国酒 燕华君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记忆之河奔腾向前,流经一些地方,一些人物和一些故事,关于贵州,关于贵州茅台酒,关于贵州茅台酒和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

    第一时间定格在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茅台镇誉满全球;第二时间停顿于1949年,总理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都指定用茅台酒。

    且慢,单单这两个时间已足以让世人眩目,那么贵州之茅台为何有那样大的魔力呢?秘密就在于茅台镇本身。茅台镇的特殊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时也部分地对茅台酒中香气成分的产生、精化、增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美酒出佳泉,茅台河更堪称一条美酒飘香的河,身为大国总理的周恩来,对于生产茅台酒的水质及周边环境关怀备至,第三时间凝固在1955年,周总理再次强调茅台酒是中国国酒,这个说法不容置疑;紧接着,第四时间呼啸而来,1956年,1958年,周总理曾两次指示:茅台河水不容污染。作为一个白酒喜好者,周总理太知道水质对于制酒的珍贵了。在第五时间1963年,国家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年,周总理心急如焚,他两次派出工作组去茅台酒厂调查,得知茅台镇附近没有受到污染,总理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缓缓落地。1971年初,茅台酒厂党委书记直接接到北京总理办公厅打来的电话,询问茅台河上游的水源情况,有情况要及时报告省委和党中央。

    贵州茅台不负众望,更不负总理的殷切关怀,它在“国酒”的贵冠之下,更加名符其实。它,除了具备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更有一种茅台酒独有的香味“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

    时光流转,流到多事之秋1972年。这一年,林彪事件刚刚过去,周总理心力交瘁地维持着整个国家的局面,一方面,周总理在艰难中关心着受迫害的老干部,一方面又在忙碌频繁的外交事务,就在这一年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与日本关系恢复正常,这一切的背后都深藏着总理的心血,而此时的周总理已被确认患了癌症,在这样错综复杂、行程艰难的背景之下,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计划会议,在这次重要的工业会议上,周恩来拖着疲惫的身体,甚至嘶哑着嗓子在会上作了发言,在强调不能污染茅台河水的问题时,周总理特意脱稿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我要郑重地强调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贵州茅台酒是国酒,是世界上有名声的酒,它对我们的外交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的心里放不下茅台酒,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使茅台酒永远成为国酒!”

    “要使茅台酒永远成为国酒!”这是一个大国总理对茅台酒最高的评价,至今,周总理的指示已镌刻于石碑上,它已成为一种无形资产,更是茅台人精神上的独特物语。

    茅台酒,它的香气成分达110多种,饮后的空杯,长时间余香不散。茅台酒之所以有“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的魅力,是因为它有三个秘密。第一个秘密:独特的地域环境。第二个秘密:特有的红缨子高粱。第三个秘密:复杂的酿造工艺。

    1955年,在一次非正式小型评酒会上,没把茅台酒评为第一,总理知道后很不满意,责成轻工部过问此事。1963年秋,总理看到全国第二届评酒名次时,茅台酒没有排在第一,总理立即指示:茅台酒在哪里评下去,你们必须把它从哪里评起来。

    遵照总理指示,轻工部又反复对茅台酒进行了市场抽样调查,审议,最后专家们一致认为还是茅台酒最佳,又给茅台酒补发了一枚金牌。总理的指示不胫而走,后来被人演绎为“酒不提赶茅台,烟不提超中华”。

    朱老总的疑问 夏凡

    仅仅一个疑问,一蹴而就引发的系列变革,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得一个产品的质量管理和包装骤然间突变,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变革。这样的“地震”,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在科技和经济都尚不发达的建国初期,短时间内产生这样的巨变,可谓难于登天,而对该产品来说,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

    让我们溯历史河流而上,来关注一下这场“地震”的前因后果吧!

    “叮铃铃……”1954年年底的一天,贵州省委书记周林桌上那台保密专用直通中央的电话突然响了。周林顿时精神一凛,稍做调整猛地拿起话筒,屏住气息:“我是周林。”

    “我找的就是你啊!”周林吃了一惊:是朱总司令!

    “朱总有什么指示”周林紧张得屏住了呼吸,生怕漏掉了半个字。

    “你最近喝没喝茅台酒啊?”

    周林不知朱总司令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只得谨慎地回答:“报告朱总,喝过。”

    “味道如何呀?”

    周林一时语塞,顿了一下:“还可以。”

    “光可以还不够啊”,朱总说,“我有这么个疑问,你听一听:打仗的时候咱们的茅台是军酒啊!军队夜行,淌河翻山饥寒交迫喝上一口,嘿!劲儿就来了!所以啊,这个茅台酒给前线后方的战士将官是打足气了的!是立了功的!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了,茅台酒质量反倒下降了,包装也土气跟不上新形势,你们是不是也考虑一下我这个疑问啊,不要一成不变啊!整洋气点!让外国同胞看着顺眼些嘛!”

    接着,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朱总特别指示:“不要片面强调茅台酒的政治性,非搞增产节约运动不可,重要的是质量!另外,是否考虑还是用传统工艺生产为好!”

    挂断电话,一场蓄谋已“酒”的“地震“开始酝酿升级。

    多年以后,周林都无法忘记朱总司令的一番话,这是继周总理后第二个国家领导人对茅台酒如此悉心关怀,令他此后一喝茅台便百感交集。

    当时,作为贵州省省委书记的周林切身感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级较大震感明显。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国家连续投资扩建茅台酒厂,1954年2月,酒厂按食品工业局通知要求,规定茅台酒必须储存三年以后才准许勾兑出厂。同年,茅台酒场筹建化验室,我外贸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赴酒场研究茅台酒包装问题。1957年,茅台酒包装改换成功,“香港商报”,“香港华侨报”纷纷以“茅台新装,华贵优雅,春节宴会,甚受欢迎”为题,进行了报道。1958年,茅台酒出口商标“飞天牌”在上海举行了签定仪式。由香港办理注册,报国务院备案。

    完成了初级整合,“地震”仍震威不减,紧接着,由贵州省轻工厅投资,在酒厂建立了中华瓶子厂。7年间,中国科学微生物所副所长方心芳、国家轻工部部长李烛尘先后到茅台酒厂视察。专家学者们对茅台酒的关注空前高涨。借助余震不断的攻势茅台酒厂的质量管理和包装进行了全面改进,茅台酒厂已初具规模和市场影响力。

    国酒茅台,伟人情怀 薛媛媛

    方毅一句小平同志很喜欢茅台,道出了伟人对茅台的情杯。1993年9月下旬,邓小平女儿邓榕在香港透露:父亲是位深具个性的人物,他既有传奇经历,也有让人不可理喻的行为;他既有伟人的气魄,也有不敢面对事实的记录;他既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有绝不手软的一面。饮酒是父亲一生几样嗜好之一(抽烟、打桥牌也是其嗜好),因此在“文革”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时,母亲便想尽办法替他弄一些酒。粉碎“四人帮”时,父亲当时人在北京,但他并未出来工作,当他得知这普天同庆的消息后,便拿出茅台酒一口气喝了27杯,并痛快地说:要把绝世的内乱一口喝完!可见父亲的气魄和对“四人帮”是深恶痛绝。

    1973年邓小平访韶山毛主席旧居宴会时,邓小平第一个站起来向大家敬酒。他大声地致祝酒辞:“来,让我们为我们党,为毛主席干杯!”那顿饭他喝了4大杯茅台酒。1985年邓小平81岁高龄时,中顾委开会,他还能一席五杯,一杯一口。1986年英国女王访问北京,82岁高龄的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设宴款待,宾主落座,邓小平举起一杯珍藏20年的茅台致祝词,然后一饮而尽,使得客人一片赞叹。那年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结束后,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共同举杯相庆的是茅台。邓小平和世界各国政要首脑、知名人士、科学家等举杯的也是茅台。据方毅同志说,“就在邓小平年岁已高医生不许喝酒时,他也要把茅台酒摆在桌上随时看看,心情就感到舒服。”可见茅台,在邓小平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怀?这种情怀我们要追溯到茅台酒故乡赤水河。

    赤水河是一条美酒飘香的河,茅台就始于“集灵泉于一身,汇秀水而东下”的赤水河。“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就是茅台酒佳韵天成的独特风味和亘古相传的卓越品质。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张广泗向朝廷奏请开修疏浚赤水河道以便川盐入黔,完工后,濒临赤水河的茅台便成为黔北重要交通口岸。“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就是茅台繁忙景象的历史写照。

    然而“茅台”,对于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有它卓越的功劳。据长征女将军李真回忆:“1935年3月,长征到贵州仁怀县茅台镇。由于长途劳累和暂时甩掉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大家都希望能轻松一下。当听到芳香味美的茅台酒有恢复疲劳和治病疗伤作用时,当地群众为了欢迎红军捧出珍贵的“茅台”。红军就用酒揉揉脚,擦擦脸,擦过之后,长途行军的疲乏全消失了。而喝点酒后,因风寒而引起泻肚子的病也好了,多亏茅台解决了当时缺医少药的一大困难。”红军长征胜利了。国运兴,国酒兴,当年为红军疗伤洗尘的茅台酒终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喜酒”。茅台,作为中国的国酒,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1958年的金秋,邓小平一行风尘仆仆来到贵州视察工作后,又马不停蹄来到离别23年的遵义,缅怀遵义和娄山关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作为当年“红星报”的负责人,到参加遵义会议时他已经是中央秘书长。看着当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址及遗物,他思绪万千:长征,人类伟大的史诗,遵义会议,就是史诗最扣人心弦的乐章。他作为如今党的总书记,遵义是他一种永远的纪念,茅台是他一生难以忘却的情怀。他在遵义视察和听完汇报后,嘱咐遵义的党政领导:“发展名优酒是你们遵义的经济优势之一,首先要大力发展茅台酒的生产,以适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三碗茅台渡赤水 鲁敏

    这好酒啊,在老百姓的小日子里,可助兴,可志喜;在英雄豪杰的峥嵘岁月里,则可嘉勇、可明志——下面一段故事呢,说的即是后者。

    时间要追溯到1935年的3月16日,中国红军长征行军,走至茅台镇,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计划,正欲三渡赤水。面对滔滔急流,作为指挥将领的周恩来和刘伯承,合作了这段“三碗茅台渡赤水”的豪情往事。

    那是个晴朗的初春中午,红军在梅子坳、寒婆岭等地成功打败了国民党的地方武装,顺利挺进茅台镇,部队简单休整了一番,正准备三渡赤水河。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的刘伯承向周恩来报告说:“周副主席,渡河便桥已经搭好,毛泽东和同志们已在小学校休息,现在先头部队正准备渡河,请问您还有什么指示?”

    周恩来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又抬头望望当午耀眼的太阳,剑眉一扬,对刘伯承说:“对,差点忘了,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特别任务,旁人无法替代,需要你亲自来完成。”

    “特别任务?”刘伯承暗中思忖起来:刚刚结束的鲁班场恶战,他带领部队成功甩掉尾随追来的滇军、黔军;渡赤水河的一应准备工作已各就各位;休整中的红军正用茅台酒按摩疗伤、促进体力恢复……还会有什么重要任务呢。但哪怕就是天大的任务,他刘伯承肯定决不后退。于是他响亮的回答:“下命令吧!保证完成!”

    “这个命令不大好下啊!”周恩来好像有些为难似的,把眼光调转开去,

    “请周副主席放心,我一定克服困难、保证百分百完成任务!”刘伯承表情凝重起来,为革命,可抛头颅、洒热血,还有什么任务不能完成?

    “真的?”周恩来敲敲刘伯承的胸脯,神秘地一笑,然后侧身喊到:“魏国禄,你把刚才买的东西拿出来,我要交给伯承一个任务。”

    魏国禄笑眯眯地得令而出,手里却捧着个富有当地风情的大竹筒,一股沁人心脾的酒香立刻在他们四际浮动。魏国禄对刘伯承挤挤眼:“到屋子里去完成任务吧,我去炒把黄豆来下酒。”

    哈,原来是喝酒的任务!刘伯承有点喜出望外。他知道,周恩来一向对茅台酒情有独钟,到了这个大名鼎鼎的茅台镇,在紧张繁重的军务之余,他忙里偷闲,向红军战士们介绍茅台酒的悠远历史与独特妙处,同时,还不忘吩咐有关部门给镇上的几家茅台酒作坊贴了保护公告,禁止官兵擅入。

    “你看,这么个任务,打算怎么完成?”周恩来晃晃竹筒,往大土碗里注入两股清流,那浓郁甘甜的酒香更逗得刘伯承舔起了嘴唇。

    “你说咋喝就咋喝!”刘伯承的眼睛已经落在了碗里。这些日子,他带着队伍没日没夜、殚思竭虑,精神与体力一直高度紧张,还真需要一点好酒来调节一下。

    “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冈,我们呢,来个不喝三碗不渡河,怎么样?”周恩来风趣而认真地说。

    “好。一言为定!”两只土碗抬了起来,清脆地一碰,酒花四溅。

    两人相视一笑,一抬脖子,美酒入肠,更壮气势。魏国禄正好送来刚刚炒熟的黄豆,又顺手替他们满上了两碗酒。

    “这也是蒋介石给红军的口福啊。”刘伯承第二碗酒下肚,脸色微红,也开起了玩笑。

    “是啊。”周恩来嚼着黄豆。“蒋委员长以前是送枪送炮,现在又送来了茅台酒,这一笔账,真可以写入史书了,否则真对不起这么地道的酒香啊!”

    就这样,周恩来和刘伯承在谈笑之间,就着最朴素的一把黄豆,连干三碗茅台,真有点“把酒识英难、豪情越赤水”的意蕴!正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所发的感慨:夫英难者,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周恩来和刘伯承,他们曾在最危急的遵议会议上坚定支持毛泽东;而此刻,在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他们又举盏唱和,以酒嘉勇,以酒明志,更显英姿焕发、斗志高昂,充满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与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从而最终迎来长征的光荣胜利。

    ——那三碗淳香的茅台酒,也是这段峥嵘历史的忠实见证啊。

    一场酒席救主席 王棵

    许世友上将善酒,战争年代,终日运筹,军务繁忙,常“月旬不沾”。全国解放以后,许世友稍得闲暇,便恋上了茅台酒。一顿一瓶茅台酒,根本不在话上。常自吹:“喝酒我从来没遇到过对手。”有时难免会逼人强喝,或让酒量不如他的人难堪。据《许世友的晚年岁月》载,有年建军节,他的一对老战友夫妇来看望,问他节日过得好不好,许世友喜孜孜地说:“我中午一瓶茅台喝干了,晚上一瓶见了底,一天两瓶茅台酒,这个节过得还不好?”后来,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别人想劝许世友少喝一点酒也很难做到。

    许世友忠厚少言,但却喜“煮酒论英雄”。他和陈再道是亲密战友,两人都爱喝茅台酒。有一段时间,不管谁弄到茅台,就会通知对方来畅饮。往往是各人面前放一瓶,不用酒杯,也不要酒菜,边谈边喝。酒兴上来,论军事议政事,古往今来评说历代英雄豪杰。许世友在一次喝茅台议历史时说:“不懂民情难为相,不懂地形难为将。诸葛亮作相可以,作将不行。”可见他对诸葛亮的过于谨慎是有异议的。许世友和陈再道都精于棋术,他俩常边下棋边对饮。许世友说:“喝茅台,酒流淌到哪儿,哪儿就觉得舒服,不刮喉不上头,不像别的酒满嘴钻。”

    许世友能喝但早晨却从不喝酒,而是闭门读书。因为毛主席曾让他多读一点书,包括《红楼梦》、《周勃传》,还有许多古籍和中央一些领导人的选集。毛主席对他说《红楼梦》至少看五遍。毛主席还说:“你们只讲武,光爱打仗不行,还要讲点文才行,文官务武,武官务文,要文武结合。”他一直把这些话铭记于心,身体力行。他把《红楼梦》里的很多诗词以及古籍中很多历史上的战例都背下来,高兴时还给老朋友们评说,大有文人风度。

    70年代初,林彪反党集团紧锣密鼓地篡党夺权,要谋害毛泽东主席。而毛主席对林彪集团的阴谋也已察觉,1971年的8、9月间,他巡视大江南北时,便先后同各地的高级干部吹风打招呼,着手进行清除林彪反党集团的准备工作。当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得知毛泽东主席于9月10日将要抵达上海后,便立即乘南京军区的作战值班飞机赶到上海,进行“保驾”。当时,住在北戴河的林彪、叶群通过其亲信得知毛主席巡视的谈话内容后,陷入极大的恐慌之中。9月7日,林立果按照“571”工程既定方案,向其反革命暴动组织“联合舰队”下达了进入“一级战备”的命令;8日,林彪下达批准林立果这一行动的手令。他们密谋在毛主席南行的旅途中将伺机谋杀毛主席。

    国家危难之机,许世友深感情况紧急,刻不容缓。怎样才能挫败林彪反党集团的罪恶阴谋,又不至于打草惊蛇,破坏了主席粉碎林彪反党集团斗争的统一部署。许世友眉头紧锁,心中云海翻腾,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9月10日下午1时,他从毛泽东主席乘坐的专列回到锦江饭店后,果断地采取了一个重要行动,立即主动宴请林彪一伙在上海的死党王维国、周宇池等人,使其无法脱身去向林立果报告毛主席去向,以便掩护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安全驶出上海。酒桌上,许世友将宴席当战场,席间,他一改往日对林彪死党视而不见的藐视和冷淡,谈笑风生,频繁劝酒。既使王维国他们受宠若惊,又令他们心急如焚,几次以不胜酒力为由,欲结束酒宴,去实施他们的罪恶阴谋。许世友看穿他们的用心,便强压怒火,冷着脸色,半真半假地训斥道:“当兵的,活着干,死了算,砍掉脑袋不过碗大的疤,英雄喝酒,狗熊喝水,我请你们喝酒连面子也不给,太不仗义了吧……”王维国他们本来就惧怕许世友,如今又心怀鬼胎,见他发火了,哪敢再作姿态,只得一杯杯喝个不停。直到他们喝得头昏脑胀,估计毛主席肯定已安全远离上海时,许世友才结束了酒宴,拂袖而去,乘飞机赶到南京与毛泽东会面。这席酒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对此,在许世友去世后,王震用了四个“特殊”评价了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

    赌酒 徐国方

    许世友抵达赴宴地点的时候,周恩来已经在门口迎候了,这让他受宠若惊,车没停稳,一只手已经早早地打开了车门。其实,白天受到邀请时他就激动得不得了,吭哧了半天,把两只手搓得通红才憋出来一句完整的话:“下次我给总理打只豹子。”

    许世友一向敬重周恩来,不仅仅因为周恩来是总理,更主要的是他认准了周恩来的为人,打心底佩服周恩来把握全局的能力。这次来北京,他本想处理完公务后就去拜访周恩来,可没想到周恩来会先一步发出邀请,这让许世友惊喜,“打豹子”的话也就脱口而出,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表达他的心情。

    “许司令,”周恩来拉住他的手说“今天我们是小范围宴请,尽可随便。”

    许世友吭哧了半天,随周恩来一前一后进了屋。

    屋子不大,在柔和的灯光里显得简单而温馨。屋子中央摆了桌子,桌子两边摆了椅子。看样子,周恩来宴请的只有他一个人,这让许世友心里又是一暖。

    菜很简单,四菜一汤。酒自然是茅台,周恩来中意茅台,许世友更是嗜此酒如命,两个人对此心照不宣。

    坐定后,周恩来并不急着举杯,而是一脸缓和地同许世友拉起了家常。

    “听说南京有四大喝,哪几个呀?”

    “王平、江渭清、聂凤智,还有我。”

    “听说你排第一么,你们四个到底谁的酒量大?”

    “算是我大吧。”

    许世友憨然一笑,透露出自信。说到酒,许世友感觉自己是有发言权的。在他召集的酒席上,桌上放个大空碗,桌旁站个监酒兵,滴一滴、罚一碗,喝不下、捏脖灌,就是与他同一军阶的将军也不能例外。这样,他因为喝酒得罪了不少人,他却不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没轻没重。

    “打仗你无敌手,喝酒我不信。”

    “总理你别不信,”许世友急了,“喝酒我从没遇到过对手。”

    周恩来笑笑,不紧不慢地说:“我听人说,许司令喝酒不老实,喜欢吹牛。”

    “这是谁说的?妈个X我找他……”许世友腾地站起来,一张脸憋成了酱紫色。

    周恩来连连做手势:“这样吧,我们两个喝,看许司令能不能喝过我。”

    “总理,这,这怎么行?”

    “怎么,连我都喝不过?”

    “不,不是,”许世友又急又为难,“我,我怎么能跟总理赌酒呢?”

    “喝酒不论官大小,只论酒量,许司令要是喝不过我,那就是吹牛。”

    “我要是喝不过总理,我,我……”许世友被激起来了,“我就给总理磕三个响头!”

    周恩来笑着仰了仰身子,“这不行,我不会磕头。”

    许世友挠着后脑勺:“我哪敢叫总理磕头,我只要一句话,许世友喝酒无敌手,一点不吹牛。”那样子,仿佛他赢定了。

    茅台酒香充溢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

    许世友额头上的血管喷张曲折,像急躁的引线,被酒香一段段点燃,又一段段冷却下来。他脸上的肌肉麻木了,眼皮耷拉下来,又被他竭力地掀了上去,越掀越沉重,越掀越力不从心。周恩来则喝得不显山不露水,一边吃着花生米,一边同许世友聊着天。当服务员第三次拿来两瓶茅台酒时,周恩来抿着嘴问许世友:

    “许司令,你要哪瓶?”

    没有回答。许世友粗壮的身体仰靠着椅子往下滑。他想坐起来,用手按住椅子向上撑,但手不听话,硬朗不起来,身体以更快的速度滑到了桌子底下。

    周恩来斟了酒,站起来说:“站起来,当兵的。活着干,死了算,砍掉脑袋不过碗大个疤,英雄喝酒,狗熊喝水,我请你喝酒你连面子也不给?太不仗义了吧……”说着,干掉了杯中酒。

    这些都是许世友劝酒时常说的话,今天被周恩来搬出来,砸在了许世友面前。许世友认输了,一歪身子,想要磕头,却被周恩来一把扶住。

    “总理,我,我服了。今后,你指向哪,我就打向哪……”

    “又说胡话,是毛主席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

    “对,我……,总理叫我死,我,我就不活。”

    周恩来扶起许世友,一脸正色地说:“那我告诉你,喝酒不能强人所难,桌子上不能放空碗,不能搞监酒的。同志间高兴了一起喝点酒是好事,但不能伤和气。你以后喝酒不许超过六杯,半斤。”

    “我,我听总理的。”

    许世友酒醉心不醉,他答应了总理,以后喝酒再没有出过事。当然,遇到了热闹场面,他偶尔还有超过六杯的时候,但次数不多,可以忽略不计。

    英雄美酒千古传奇 徐世立

    许世友将军是一位战功赫赫的传奇英雄,同时也是军中最能豪饮的战将。英雄爱美酒,美酒助英雄,成为民间美传。然而,许世友还有另一美传尚不为国人尽知,即他与茅台酒长达半个世纪血肉一体般的亲密关系。

    1936年红军长征曾四渡赤水,攻占茅台镇后,许世友第一次喝到了用赤水河水酿制的茅台酒,从此与茅台酒结缘,成了他的酒中至爱。解放后,他与茅台酒的故事开始流传,比如他曾与周总理赌酒,各自干尽两瓶茅台,一文一武显英雄海量将相本色。比如他与陈再道将军各执一瓶茅台以酒佐棋,兵来将挡间,茅台的浓香使两位将军如闻当年的赤水硝烟,何其快哉!更有许世友不胫而走的名言:茅台入口如“顺流直下三千尺”,荡气回肠;我感冒发烧从不打针吃药,一喝茅台就好!

    1985年10月22日,80岁的许世友在南京逝世,逝世前竟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情形。许世友病重时经常处于昏迷状态,还有难忍的剧痛,焦急无奈的亲人有一天拿来一瓶茅台酒,用筷子蘸出酒来,往他的口中滴进了两三滴,没想到,这几滴茅台酒让剧痛中的许世友立刻安静了,神志也清醒了许多。有段时间,许世友连续多日高烧,嘴唇肿了,裂了,人难受得嘴唇不由自主地颤动,裂口不断加深和流血。医护人员给他涂抹消毒的注射用水以及起滋润作用的油膏,都不管用。结果,又是茅台酒发挥了奇妙的作用。他们将棉球在茅台酒里浸泡后,在他的嘴唇上反复擦拭,昏沉中的许世友这时一定是闻到了茅台酒馥郁的香气,一直紧闭的上下唇一开一合,居然品尝般的砸吧出声音来。

    最为奇迹的是在许世友去世的前一天。这天,许世友呕吐不止,家人急中生智,用茅台酒将一只酒杯湿润过了,然后递到他嘴边。这时的许世友眼睛突然发亮,呕吐立刻停止。接着,更惊人的事情发生了,早已卧床不起的许世友忽然身体挪动,作出起床的表示。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他竟然坐了起来,而且两脚移动着要下床,最后,他真的站立到了地上!很难想象,一个久卧病塌第二天就要离世的人,会在茅台酒香的熏染中进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站立!

    王震将军在许世友去世后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正是因为他的“特殊”,战争时期的中央高层虽然作出过领导干部在若干场合严禁饮酒的纪律规定,但这一规定唯独不对许世友具有约束力,也就是说,谁都不能喝,只有许世友可以喝。不曾想,许世友不仅生前“特殊”,去世后又独享了另一个“特殊”,即所有中央领导干部死后必须火化不能土葬,这是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与会者签字通过的,但许世友是唯一一个没在火化文件签字的人。毛泽东主席又网开一面,表态同意。因此,在许世友去世后,时任国家军委主席的邓小平为他的土葬签发了特殊通行证。

    特殊之人必有特殊性情。性情中人的许世友曾在生前留下遗言:亲人若要祭奠他,必祭以国酒茅台。这又是一段英雄轶事。在安葬他时,工作人员和他的亲属想到了一起:与其将来祭以茅台,不如现在就将茅台陪伴将军之侧。生者死者,真乃心有灵犀!当时,中山陵8号尚存40多瓶茅台酒,有人提出全部随葬,有人主张放一半,最后想到许世友一生生活俭朴的品性,决定只在棺内象征性地放上一瓶。想必,此举必令许将军眉目带笑连连夸赞“颇合我意”!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特使唐蒙出巡,唐蒙专门绕了一脚,来到贵州赤水河畔,为的就是要畅饮当时名为“枸酱”的茅台酒。随行的他的小夫人不幸病逝,他注定将她在葬在茅台村后的小山上,以与茅乡相守相望。2000多年后,一名轰轰烈烈的大将军虽不能安葬茅乡,却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国酒茅台的眷恋之情,历史与现实相映成趣,成就了古今国酒佳话的双璧。

    喝过茅台步枪也能打下飞机 修正扬

    红军拿下这个小镇几乎一枪未发,鲁班场的一场硬仗之后兵分多路赶到这里,他们还要突破围追堵截继续长征下去,现在需要的是稍稍休整。

    这里是美酒之乡茅台镇,在夜幕和凌晨先头抵达的战士们很快就知道了,浓烈馥郁的酒香,镇上的一家家酒店作坊,作坊外悬垂的酒旗无不告诉他们来到了哪里。空气里弥漫着的醇香让战士们太疲乏的身体不由为之一振。但是纪律严明的官兵只是静悄悄就地驻扎下来。

    由于医疗物质缺乏,听说用酒给伤口消毒十分见效,指战员们向老乡买来茅台酒疗伤,老乡拿到银圆惊诧异常,从没见过这样的当兵的,口耳相传,当主力部队到达时老乡已经是捧出茅台美酒相迎,小镇的墙上也新刷了鲜红的“气死滇军,吓死黔军,拖死中央军”的标语。

    一些望风而逃的土豪家里的大缸,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美酒,战士们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了部队留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这时候战士们里会喝酒的都过足酒瘾,不会喝酒的也都灌上一壶,留下来洗脚活血,舒舒筋骨。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后重新领导红军,在茅台镇的当夜邀请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喝茅台酒。毛泽东好抽烟,喜吃辣椒,不喜欢饮酒,却独对茅台情有独钟。“守夜客来茶当酒,那是没有酒嘛,现在我们守着酒城为什么要茶当酒呢?”说罢端起茅台酒和朱德,周恩来一饮而尽。这时候突然国民党飞机前来轰炸,一阵剧烈的爆炸之后大家却安然无恙。第二天在饮酒的房屋两边山坡山发现两个巨大的弹坑,两个爆炸点相距不足五十米,老乡们都说:“这是酒神在保佑红军啊!”

    在茅台镇休整三天红军继续长征,当摆脱敌人渡过赤水行进到与茅台镇不远的长坝槽时,国民党的队伍被远远的甩在后面,飞机却紧追不舍,轰隆隆的响声越迫越近,两只黑飞机从半空俯冲下来,对红军战士扫射一阵又急急冲上天空,待红军队伍集结行进飞机又追撵上来射击骚扰,如此反复。气得红军战士牙痒痒。尤其可恨的是国民党飞机反复几次之后欺负红军没有重型武器高射炮机关枪,奈何他不得,为了更加准确的攻击红军,飞机飞得又低又矮,机翼掠过连飞行员嚣张的嘴脸都看得一清二楚。

    “老鹰抓小鸡啊,他奶奶的,信不信就给你打下来。”

    刚刚喝过茅台酒的红军战士斗志昂扬,但是话虽如此,但是怎么打呢?没有高射炮和高射机枪,甚至连机枪都没有,怎么打得下来?

    国民党飞机也深知这一点,飞机越飞越矮,越飞越慢,肆无忌惮的追着红军攻击,一会点射一会扫射,轰隆隆的飞机声在红军战士的耳朵里不啻是敌人的狂笑和戏弄,伤亡的战士更是让战友义愤填膺,是可忍孰不可忍,热血沸腾的战士不顾生命危险,在敌机又一次慢悠悠地飞临过来的时候英勇的用肩膀作枪托,架起步枪朝飞机一阵怒射。隔鞋搔痒?敌机驾驶员可能是这样认为的,机腹下的机关枪不紧不慢地回击着,仿佛是对下面步枪的嘲讽。但是很快奇迹出现了,黑色飞机左右摇晃着,好像痒得不行了,不只是痒,而且是打起了摆子,越飞越慢越飞越低,低得就要接近地面,挣扎着爬升,但是再怎么着也飞不高了,最后冒着黑烟一头栽倒在茅台镇附近的小山上。

    另一架飞机在红军的欢呼声中飞得高高的仓惶逃窜了。

    战士们检点步枪,一共计放了八十五发子弹。

    红军战士说:“这叫喝过茅台酒,步枪也能打下飞机。”

    得胜茅台 郑吉平

    解放军炮兵某部七连至今保存着一瓶茅台酒。曾经多少次,战士们就要打开瓶盖来尝一尝国酒的滋味了,但结果却每一回都没啥得就喝,这瓶酒一放放了20多年。这瓶带着传奇色彩的茅台酒,见证了“神炮连”的成长经历,目睹了七连官兵的辉煌历程,不断激励他们牢记人民关怀,不负党的重托,发扬“神炮精神”,争取更大荣誉。这瓶酒,被七连称为“得胜茅台”。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七连被派上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战争相当残酷,条件十分艰苦,但七连官兵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为了祖国荣誉和家园安宁,始终坚守阵地,浴血奋战。

    硝烟弥漫间,到了1985年春,英勇的七连炮兵战士在火线上又过了一个特殊的战地春节。正当他们把思乡的情愫再一次深藏起来,把想家的念头化作保家卫国的无穷力量,这时,连队收到一件珍贵的礼物:贵州茅台酒厂慰问团带着一批“国酒”来前线慰问官兵,上级指挥部门将它们分到连队,以便让前线的官兵都能尝一尝茅台美酒,充分感受贵州人民浓浓的拥军情结,于是,七连也分得了一瓶。

    当时,过年的感觉还没在战士们心底散尽,这瓶酒来得可真是时候。连长和指导员十分理解战士们心情,但他们决定借这瓶茅台酒鼓舞士气。他们把战士召集拢来,问大家:“这瓶酒代表着什么?”战士们回答:这是祖国人民对我们前线将士的关怀。“答得好!”连长说:“后方人民送酒,正是希望我们奋勇杀敌、为国立功!”指导员举起酒:“同志们,这不是一瓶普通意义上的酒,这是祖国人民送给我们的庆功酒!我们决定:这瓶酒,等咱们立功以后再喝!”战士们异口同声喊道:“好!”

    接下来的战斗中,七连官兵出生入死,由于吃苦耐劳、英勇善战,不久,中央军委授予七连“神炮连”光荣称号。因战功卓著,连长和指导员将分别调到上级机关任职。他们与新来的连长和指导员交接工作时,那瓶茅台酒也被一并移交:“记住,等立功了再喝!”

    新来的连长和指导员说:“为什么要等到以后?你们带领七连取得这样大的荣誉,正该用这瓶好酒给你们饯行!”

    可是,老连长和老指导员摇了摇头。他们说:“平时每当我们看到这瓶酒,就想起祖国和人民的亲切关怀和殷殷期盼,就觉得我们应该不断争取更大的成绩。所以,这瓶酒我们不能喝。留下吧,让它继续激励全连官兵,相信连队今后一定还会取得更大的成绩,那时,大家再喝,好不好?”

    全连战士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在七连当过连长、后来调任团部副参谋长的首长要转业了,临走之前来七连道别。七连官兵想起那瓶茅台酒,打算用它来给老领导送行。但老连长说:“这瓶酒见证了咱们七连多少荣誉,怎么能因为我而喝掉呢!”结果,茅台酒还是原封未动。

    转眼,几年过去了。这天,是七连荣获“神炮连”称号的4周年纪念日。而此前,七连充分发挥“神炮精神”,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连队”。连部在纪念日这天举行庆祝活动,上级得知,也派人前来祝贺。经全连官兵一致同意,决定这一次要把茅台酒拿出来庆贺一番了。

    说来也巧,就在连长要打开酒瓶的时候,上级忽然来了指示,命令七连立即执行一项紧急任务。连长说,任务没完成,怎么能喝酒?同志们,咱们完成任务再喝!

    可是,当七连官兵圆满完成任务,把茅台酒重新拿出来时,一时间,大家都觉得这酒还是不要喝了。想想吧,这么多年了,每一回想要喝它,结果都没喝成,理由就是要留着它激励咱们全连官兵,也正是在“不得成绩不喝酒”的精神鼓舞下,咱们七连才接二连三地创造辉煌,无论从多年对它的感情,还是多年来它对七连的鼓励,这瓶酒,都不该喝!

    最后,这瓶珍贵的茅台被决定永远保存,作为七连优良传统教育的实物。从此,这瓶茅台酒有了一个英雄的名字:“得胜茅台”。官兵们特地为它做了一个精美的盒子,盒面写上两句话:“牢记人民关怀,不负党的重托。”至今,“得胜茅台”一直在不断激励七连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为祖国和人民勇立新功。

    总理借酒调粮 罗伟章

    1961年秋,中央召开的第二次庐山会议上,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左”的影响,比较符合周恩来总理内心的想法,使他心情格外舒畅。9月17日,他在杨尚奎和水静夫妇陪同下,离开庐山,驱车一天返回南昌。当晚,江西省委在江西宾馆9楼设宴,招待总理以及早已下山的罗瑞卿夫妇等领导同志。这是典型的便宴,因为经济形势虽有好转,但国家还没完全摆脱困难,餐桌上除了青菜、豆腐、辣椒,讲究些的主要是实惠耐吃的粉蒸肉。

    尽管奔波一天,总理却兴致极高,声音激颤地说:“从八一起义到现在,已经整整34年了,早就想到南昌看看,就是腾不出时间。这次给了我旧地重游的机会,我要多住两天,好好看看这座城市的变化。”他举起酒杯,眼睛闪闪发亮地望着江西省委的同志们:“今天我很高兴,咱们多喝几杯!”

    话音一落,他率先干了杯。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席桌上,不管会喝不会喝,都紧跟总理干了杯。

    开场这样热烈,往后的发展可想而知。大家谈形势、谈生产、谈晚稻,酒杯一刻也不闲着。

    那真叫开怀畅饮。

    江西省委两个主要负责人杨尚奎和刘俊秀,都代表省委轮番向总理敬酒。

    总理满面红光,话也多起来。

    罗瑞卿的夫人郝治平沉不住气了,出来时邓大姐托付她照顾总理,特别关照要注意让他少喝酒。她悄悄摇水静的手,小声说:“不得了了,总理今晚太兴奋了,怕是要喝醉了。”

    “34年了,旧地重游,这是他领导八一起义的地方,能不高兴吗?”

    水静不忍心坏了总理的好兴致。

    这时候,总理正谈论如何加快江西老根据地的建设,如何搞好商品粮和经济作物基地,显得神采飞扬。“你们不是有一支歌子吗?《江西是个好地方》,会唱吧?”他大声问,接着充满感情地说:“这是支好歌。江西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三面环山,还有鄱阳湖,既是鱼米之乡,又是革命的老根据地。这些年你们工作抓得很不错,每年支援国家十几亿斤粮,我代表国务院要感谢你们呢!”

    说到这里,他又干了一杯。

    “总理,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立起身说,并向总理举杯。他喝得也不少,脸上泛着红晕,“南昌是总理领导八一起义的英雄城市,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总理离开南昌34年了,今天来到南昌视察工作,我们心里格外高兴。为总理的健康,我再敬总理一杯酒!”

    总理也站起来,却不像开始那样马上端杯,反而将双臂交叉着抱在了胸前,神秘地笑,笑得刘俊秀有点摸不着头脑。

    “俊秀同志,一杯不够,你要敬我,那就敬三杯,咱们连干三杯。”

    刘俊秀一怔,随即更兴奋了:“好,我敬总理三杯!”

    这下子郝治平可真急了,又摇水静的手:“醉了,不得了,水静,你快劝总理少喝点……”

    水静心里也不踏实了。可到了这一步,又怎么好劝呢?

    “慢着,”总理那边又开始发话了,脸上仍是神秘的笑容,且用人们熟悉的手势阻止刘俊秀,让他别马上喝。“这三杯酒是有条件的。”

    “什么条件?”刘俊秀问。

    “干一杯酒,增加外调粮食1亿斤,我们干三杯,要你3亿斤粮好不好?”

    “总理啊,”刘俊秀苦着脸放下了酒杯,“国务院今年给我们的外调粮任务12亿斤,我们保证一粒不少,坚决完成,再增加3亿斤就是15亿斤了,怕有些困难啊……”

    谭震林站起来助兴:“老刘啊,总理来南昌这么高兴,看你们形势好么,要3亿斤粮你就心疼了?”

    罗瑞卿也站起来鼓劲:“老刘,你既然敬总理,那就真拿出点敬意么!”

    总理摆手,意思是别逼这位省委书记,随后身体稍向前一倾,像算帐先生那样说:“我有调查,江西老表口粮水平比较高,还有储备粮,比严重缺粮的晋、冀、鲁、豫好多了。增加3亿斤虽然有困难,但还是承受得起的。”

    “总理是8亿人民的总当家,总理的心情我也理解。”刘俊秀终于点点头,重新端起酒杯:“可以,3杯就3杯,3亿斤就3亿斤,就按总理的意见办。干!”

    “谢谢江西的同志们。”总理把酒杯高高举起:“干!”

    就这样,总理连干3杯,要来3亿斤外调粮。

    红桥敬酒 尹守国

    1935年2月,根据战事需要,红军要二渡赤水河,实现从川南向黔北的转移。时任工兵连长的王耀南赶到赤水河边二郎滩后,立即查看地形,他发现在这里水流湍急,想从这里架桥过河有些难度。

    王连长和战士们站在河边,他们冲着河对面的燕子崖大喊,说红军回来了。不一会的工夫,对面使过几条小船来。那些当地的干人对红军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他们听说红军又回来了,当然高兴。

    王连长把在这里渡河的打算跟船上的人们说了,那些人告诉他,说在这里有个叫吴九的人,因为他爱喝酒,大伙都叫他酒公,是这里最有威望的水手,可以跟他去商量办法。

    到了对岸,人们把王连长领进一间吊脚木楼里。酒公果然名不虚传,竟然抱着酒葫芦睡着了。在醉梦中还在喊着喝酒,还在骂着当地的恶霸和军阀。有人上前把酒公叫醒,他仍是一副醉眼朦胧的样子。有人指着王连长头上的红星和红袖章给他看时,他才霍地站起来,把酒葫芦递到王连长跟前,说红军同志,喝口酒,压压身上的凉气吧。

    王连长说明来意,酒公的醉意和睡意立即消失了,他显得很为难地说,这么多部队要过河,必须得把桥架得结结实实的才行,可这一时半会的,上哪找那么多架桥的材料呀?

    酒公所说的这个问题,正是王连长担忧的事情。他是工程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他的职业,但红军中有规定,不让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这就给他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正当大伙为材料而犯愁时,酒公突然看到小镇上用木板凌空而架的河街,他说为了红军能顺利过河,我们就把这河街先拆了吧。

    在酒公的号召下,各家的船公都把自己家的船划了过来。他们用竹缆把船联结在一起,再把从河街上拆下来的木板铺在船上,一座浮桥在河面上一截截地向前延伸着。

    王连长在船只间穿越检查时,被风浪打到水里。酒公看到后,过来营救。王连长的左脚被夹在两条摇晃的船之间,船公硬是伸开双臂,把两条船活生生地撑开了。望着王连长被夹得红肿的左踝,酒公把他葫芦里的仅有的一点酒倒在王连长的脚上,给他揉捏着。

    河水受到阻拦,产生很大的冲击力。竹缆被打断了几根,小船开始飘荡,浮桥开始摇摆。王连长顾不得脚痛,立即传达命令,让战士把绑腿解下来,把那些被水冲走的船重新连起来。酒公看到这个情景,他带领着船工们一起,也把头上的头巾解下来,军民一起投入到保卫浮桥的战斗中。

    这时,事必躬行的周恩来副主席赶到桥头,他看到酒公和船工们被春雨淋湿的光头,他郑重地向他们敬了个军礼,命令后勤人员把准备制做红旗的袖章和红布取来,他亲自取下一段,给酒公包在头上。并要求战士们,给每个船工都扎上一条红头巾。

    酒公和船工们没有接受战士给他们扎上的红头巾,他们又把它取下来,用它来加固那些竹缆。经过军民共同努力,一座“红桥”便呈现在赤水河上,远远看去,甚为壮观。

    红军二渡赤水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娄山关,占领遵义城。3月15日来到茅台镇。3月17日,红军又从红桥上三渡赤水。红军牵着国民党军的鼻子,在黔川滇边境游击,最终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3月22日,王连长带着一箱茅台酒,在二郎滩再度与酒公相会。王连长斟满一碗茅台酒,举到酒公的面前。酒公用颤抖的双手捧着酒碗,他动情地说,他一辈子运过千百船茅台了,别说是亲口尝一尝,就是能端到跟前闻一闻味,都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酒公舍不得喝这碗酒,他只闻了闻,又送回给王连长,说还是留给战士们喝吧。王连长笑着说,我们在茅台镇上喝过了,还用它擦了脚,这酒真是神奇啊,你看我现在一点都不跛了。这些酒是周副主席让我特地送给乡亲们的,你们就喝吧。说完他给每个船工都满上一碗,船工们望着手中的酒,都激动的眼睛里噙了泪水,他们都说原来只知道茅台是用来祭祀神仙的,现在他们也能尝到了,这完全是托红军的福,红军才是他们真正的保护神。

    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故事,在当地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当时人们都称那座用红布连接起来的桥叫军民连心桥,称茅台酒为军民情深酒。

    周总理国庆调茅台 邵远庆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国庆节。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一直为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忙碌着。当筹备组向他请示宴会用酒时,周总理毫不犹豫的就把目标定准了茅台。说起来,茅台酒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国酒的特殊角色: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为推动国共两党合作,黄炎培先生亲率5位知名人士出访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人在中央大礼堂为他们举行盛大的欢迎宴会,用的就是茅台酒;重庆谈判期间,周总理和蒋介石喝的也是茅台酒;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招待贵宾们喝的还是贵州茅台……

    当工作人员到商铺买酒时,才发现整个北京城内竟然没有茅台酒出售。时间已经进入9月,距离国庆节仅剩20来天时间。刻不容缓!周总理立即让办公厅拨通贵州省委的电话,又亲自电告省委书记苏振华,令他火速调运一批茅台酒进京。

    接到遵义地委的电话后,怀仁县政府没有丝毫怠慢,立即调集一批老窖茅台酒,准备运往京城。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茅台镇地处深山幽谷之中,背靠大青山,面临赤水河,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这里没有一条可以供汽车通行的公路,想运出去,必须靠人工和牲畜翻山越岭往外搬。更为糟糕的是,怀仁县刚刚解放不足十个月,土匪横行。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想把大批量的茅台酒运送出去,确实不是件易事。

    尽管防范很严,但是,茅台酒要起运进京的消息,还是被盘踞在大青山深处的一伙土匪探知。匪首王麻子一听,顿时眉开眼笑。他仰头接连干了三碗酒,然后把碗一丢,别在腰间的双枪早已握在手中:“弟兄们!告诉大家个好消息。山下的茅台酒要往山外运了,如果不给弟兄们留下,你们答应不答应?”

    “不答应!”上百号人齐声呐喊。

    “喝了茅台酒,我们个个都成神仙了!”

    责任重大,容不得有半点闪失。负责押运工作的是解放军驻地某部一连。接到命令,张连长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知道,大青山群山环峙,峰岭摩天,地势险要。土匪究竟劫不劫?在哪劫?怎么劫?一切都是未知数。根据以往斗争经验,张连长先命令几个侦察员,化妆后沿着押运路线反复侦查,看和平时有没有异常。果然,经过侦查发现,山路上的“行人”明显多了起来,这些人鬼鬼祟祟,时隐时现,完全不像是过路的行人。

    走完第一步,张连长总算心中有数。看样子,他估计得没错,久居深山的土匪,早已对茅台酒垂涎三尺,怎肯放过这个大好时机?从侦查情况来看,敌人这次是志在必得。想从这里运出去,必须得用计策。可是,我在明处,敌在暗处,用什么计策才能引敌上钩呢?

    费了很长时间,一盘妙棋终于在张连长脑海里成了型。

    第二天大清早,一支由骡马临时组成的搬运队,在解放军战士的保护下,浩浩荡荡出了县城。队伍一进山,满林子都弥漫着一股子扑鼻的酒香。不用看,闻一闻就知道马车上装的是正宗的茅台酒。

    走到半山腰,突然发现前面有巨石挡道。张连长一边命令队伍原地休息,一边同押运战士一起到前面清扫路障。刚搬了几块石头,后面就有激烈的枪声传来。显然,土匪们开始动手了。

    战士们正要往回跑,却被张连长拦住。正诧异间,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山摇地动。张连长手指爆炸地点,笑着对战士们说:“没想到吧!这帮土匪不但没抢到茅台酒,却自己抱着炸药见了阎王。活该啊!”

    “刚才那些不是茅台酒啊?”战士们不解地问。

    “准确地说,第一辆马车上敞着口的那一箱是茅台,不然怎会发出酒香?没有酒香,又怎会让这些狡猾的土匪上当呢?至于后面的嘛,装的全都是炸药。只要一个响,就能带动一大片。这样,我们不但能安全地把茅台酒运出去,还捎带着把土匪给歼灭了,真是一举两得呀!”

    “那茅台酒什么时候起运?”战士们好奇地问。

    “你们看!”张连长手指山下。

    大青山脚下,又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出了县城。巨龙一样的队伍顺着蜿蜒的山道,缓缓朝这边行进。不用说,车上装载的,全是酱香浓郁的贵州茅台酒。

    周总理关心茅台酒 吕游

    1971年的一天,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丁零零”地响了起来。党委书记像往常一样拿起话筒:“请问你是……啊,周总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打来电话的人竟然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还没有忘记茅台酒厂,这让他又紧张又兴奋,拿着话筒的手也不由微微颤抖了起来。

    电话那头清晰地传来了周总理那带有浓重口音的熟悉的话声,原来总理是想了解一下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

    “请总理放心,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目前良好,还没有受到污染。”党委书记紧张而又激动地向总理详细汇报了茅台河上游的水源保护情况。

    “如果是这样,那我就放心了!”总理听完汇报后十分满意。最后,总理又在电话中一再嘱咐道,“请你们千万要记住,一定要保持茅台河上游的水源不受污染,有情况要及时报告省委和中央。”

    一条小小的茅台河竟然牵动着一国总理的心。那么,总理为何如此关心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呢?

    原来,茅台镇位于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又称茅台河)的水。古老的赤水河沿茅台镇而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独特而神秘的酱香酒文化。据白酒专家研究,发源于云南镇雄、全长523千米的赤水河水质优良,酸碱适度,入口微甜爽口,又无溶解杂质,且富含有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样的水经过蒸馏后酿出的酒特别甘美。在与茅台镇仅13公里之外的中枢镇和二合镇,曾有多家投资商和白酒生产企业,按照茅台酒的生产工艺,进行过无数次的艰难探索,但至今也生产不出与茅台酒风格、质地相同的酒。

    好水才能出好酒,得天独厚的赤水酿出了茅台酒,此话一点儿都不假。如果水源受到了污染,那么茅台酒的质量将会大打折扣,国酒的信誉也将会受到损失,所以周总理才特别关心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

    1935年红军渡赤水河时,茅台已置镇30多年。茅台百姓捧出一杯杯美酒慰劳红军将士,并帮助他们用酒擦洗伤口。后来,周总理多次提起,茅台酒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立过功。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夜,茅台酒被指定为“国酒”,宴请开国将士。周总理不但多次详细询问过茅台酒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和水质,而且还分别在1956年、1958年两次指示“茅台河水不容污染”。1963年,他又先后两次派出工作组到茅台酒厂调查。1972年初,国务院在召开一次全国重要工业会议上,周总理又作出“为确保茅台酒的质量,维护国家民族的荣誉,茅台河上游数十公里不准建化工厂、不准污染茅台河水”的重要指示。直到“文革”后期,病中的周恩来总理依然不忘茅台河上游的水质情况,还在反复强调“不准污染茅台河水”。

    1963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刚回到北京,还没有顾得上休息,便拿起最近几天的《人民日报》翻看了起来,这已经是总理多年来的一个习惯,不管再忙再累,也要一下报纸。忽然,报上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了总理的目光: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茅台酒从冠军宝座上跌落了下来。看到这则消息,总理的眉头立时皱了起来。他清楚地记得,9年前,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届全国评酒会选出的中国八大名酒,茅台酒是名列榜首、被称为中国国酒的。怎么才过了短短9年,茅台酒竟然从冠军宝座上跌落了下来呢?

    周总理立即通知办公厅让轻工部部长把参加评选的茅台酒样品带来,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轻工部部长一听是总理的指示,哪敢怠慢,马上把参加评选的茅台酒样品带到了总理办公室。总理端着酒杯,仔细地尝了尝他带来的茅台酒样品,脸立时沉了下来,面容严肃地说:“这明明是新酒嘛,怎么能代表茅台酒参加评选呢?”总理停顿了一下后又很内行地说,“只有老窖经过勾兑后检查合格的茅台酒才称得上是标准的茅台酒。你们为什么要拿不合格的茅台酒参加评比,这不是诚心拆国酒的台吗?”见总理发火了,轻工部部长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虚汗,始终低着头不敢辩驳一句。最后,总理丢下一句话:“茅台酒从哪里被评下去的,你们要从哪里把它评起来。”“是,我们一定照总理的指示办!”

    不久,轻工部又组织众多国家级白酒评酒专家经过重新调查、审议,终于给茅台酒补发了一枚金牌。总理得知后,这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毛朱周交心之饮 则鸣

    1934年秋,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一次中国革命史上,几乎所有那些后来在共和国的政治舞台上熠熠闪亮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集体“远足”。谁也不会想到,由于在茅台镇的一次短暂的驻足,这批“远足”者不仅留下了一段佳话,而且在取得政权以后,用自已超凡的智慧,为茅台酒构建了一个无比尊崇的平台,使绝代风华的茅台,成为古往今来的中华第一酒。

    这一天,开完遵义会议,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中心不久,又刚刚二占遵义,打了大胜仗的毛泽东和朱德从遵义一路行来,准备带着红军三渡赤水。走到离茅台不远的盐津河峡谷时,看见有许多红军战士围着一孔温泉,又是用水壶装,又是用手捧,流水的地方,则笑语喧哗,大家争抢着把脚伸到热水里去洗去泡,而且还远远地飘来一股浓郁的酒香。一问之下,原来在红军到来之前,茅台镇一家烧房的十多匹骡马,正驮了20多坛茅台酒送往贵阳,路遇队伍,伙计以为是匪,不敢前进,就把酒坛推下,酒倒在温泉中,自己赶着骡马跑掉了。毛泽东走过去,用手一蘸,果然是酒。他一高兴,就坐在石头上和战士们一起在酒水里泡脚。谁知道这是温泉,那二十几坛茅台酒,差不多有千斤左右,这么多烈酒倾入泉中,化为热气,再蒸腾而上,一般人身在其中是受不了的。毛泽东酒量很小,顿感不适。他后来在1950年接受苏联著名作家费德林的采访时提起这段往事:“开始好痛快啊,脚上长的泡和伤口好像在水里融化了一样,我们陶醉了一阵,接着就差点背过气去,幸好没有发生什么问题。”费德林问他后来如何?毛泽东笑着说:“后来,手也好了,脚也好了,一路平安无事”。

    周恩来当时是随干部团最先进入茅台镇的中央领导人。他一走进这个小镇,就为日日夜夜弥漫在小镇上空的酒气所陶醉。街道的商铺前,东一堆、西一簇,聚集着许多红军战士。他们都是听说茅台酒曾经在国际上获得过金奖和世界名酒称号,前来买上一斤半斤,和战友们你一口、我一口满足好奇心的。也不知道是谁首先发现,茅台酒不仅好喝,而且用来擦脚,可以迅速恢复体力,消除疲劳。于是指战员们嘻嘻哈哈地你帮我擦,我帮你擦,弄得一条原本就酒香弥漫的石板街道上,那酒香更加浓郁了。没过多久,连周恩来也涉“足”于这醉人的行列。

    傍晚,毛泽东、朱德等人也陆续到来。毛泽东说;恩来呀,到茅台了,这可是出世界名酒的地方,不喝一点,岂不可惜?我请你和老总喝一回,可好?周恩来说:好哇,主席有兴致,我和老总当然奉陪。不过,不要主席请,我这里有几块银元,就让几个小鬼去买酒,回来我们痛饮一场吧。朱德哈哈一笑,说我来弄几个下酒菜,包你们满意。毛泽东也是哈哈一笑,说你出钱,老总弄菜,小鬼跑路,那我做什么?周恩来笑着说,主席就等着喝酒吧。毛泽东挥挥手说,那就叫昌奉他们去办吧。多年后,毛泽东的警卫员、已经做了江西省省军区司令员的陈昌奉回忆,当时朱总司令派了军委工兵连长王耀南,周副主席派了自已的警卫员魏国栋,连他三人,用四块银元买了满满的两竹筒散装茅台酒,回来后总司令炒了几样简单的菜。几位首长坐下来,把盏碰杯,边喝边聊,共同展望中国的未来,直到乌鹊南飞,月上树梢。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对他说自己在长征途中曾经一次喝过25杯茅台酒。周恩来提到的畅饮,其实就是和毛泽东、朱德的这次交心之饮。

    解放后,毛泽东曾经对来访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说,四渡赤水之役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说这句话时,毛泽东思绪翻飞,又回到了当年那些炮火硝烟的峥嵘岁月里。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想,正是因为有了茅台镇上与周恩来和朱老总的那一顿开怀痛饮,才激发了毛泽东在三渡赤水之后,决定迅速回师,四渡赤水,直逼贵阳,调出滇军,北上陕甘的大想象和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