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古代当状师 > 第66章 高手在民间,废物在机关

第66章 高手在民间,废物在机关

    抚宁县衙。

    所有官吏站在县衙的门口,迎接兵部尚书。

    历朝历代,社会都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

    寻常的百姓,能见到县衙的都头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就更别说县令、知府了。

    而县令,能见到知府的也少之又少,或许一辈子都见不到尚书大人。

    何汝大就感觉自己迈出的那一步是对的,抚宁县因为赵梦吉,竟然变成了祥瑞之地。

    “免去一切礼节,立刻让赵梦吉来见我。”

    “何大人,你和谢先生陪同。”

    刘大夏下了马车,快步走进后堂,何汝大、谢大绅紧随其后。

    一炷香的工夫过后,赵梦吉来到县衙。

    “见过尚书大人。”赵梦吉躬身行礼。

    “咱们长话短说。”刘大夏开门见山,“西南出了点小问题,朝廷现在就要施行改土归流。如果有人不服教化,立刻诛杀。你以为如何?”

    “大人,小问题是多大的问题?”赵梦吉略微回忆,立刻想到了米鲁之乱。

    记忆中,米鲁这娘们儿把贵州五品以上官员给团灭了。

    朝廷委派南京户部尚书王轼任左副都御史,调集湖广、云南、四川、土军约8万人,兵分八路围攻米鲁。

    到了第二年的年底,才砍了米鲁,平定了叛乱。

    “大小有什么区别吗?”刘大夏问。

    “如果是小规模的叛乱,可以无视。直接推行改土归流,如有不服者,身高车轮以上的人,尽数诛杀。严重者,灭族。”

    赵梦吉顿了顿,“但如果叛乱规模较大,像是一两万人、万人规模,贸然实施改土归流,只会适得其反。朝廷这些年治理西南,依靠的都是那些土司。如果在叛乱时逼迫他们,他们肯定会参与造反的。到时候,贵州就不是朝廷的贵州了。”

    “嗯,说得很有道理。”刘大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如果这件事我去做,就绝口不提改土归流。”赵梦吉眼里闪烁狠戾之色,“和叛军对峙,下发招安的招数,许诺的东西越重越好。”

    “比如呢?”刘大夏问。

    “陛下收叛乱的头领做干儿子或者干女儿,册封为郡主、王爷神马的。”赵梦吉眼中闪烁一抹狡诈,“对付西南土人不能搞擒贼先擒王那一套,杀一个造反的,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所以,朝廷在稳住叛军首领之后,由军队发布公文给所有的土人,他们可以来军营领取粮食和盐巴。”

    “历年来,叛乱都是极限拉扯,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格局,充其量就是想在贵州做山大王。各大土司也不是铁板一块,朝廷的旨意下发,有第一个来领的,就会有第二个。然后,就可以给他们洗脑了。说皇帝感念他们的疾苦,想给他们分发土地什么的……”

    说到这,赵梦吉不怀好意地看向谢大绅,“这方面,我恩师是行家,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绝对能把土人给忽悠瘸了。”

    谢大绅的嘴角狠狠一抽,见过坑爹的,没见过坑先生的。

    可再想想,刘大夏让他留下,很明显就是要把他给带走。

    何汝大见赵梦吉把谢大绅安排得明明白白,下意识地用手遮住脸,就好像赵梦吉看不见他一样。

    “然后呢?”刘大夏迫不及待地问。

    “然后?”赵梦吉神秘一笑,“然后就让我恩师来说吧。”

    谢大绅虽然不知道所谓的改土归流是什么,但详细分析了赵梦吉的话,也有了清晰的思路,“梦吉,你说的应该是推恩令吧?”

    “恩师,高明。”赵梦吉对谢大绅竖起了大拇指。

    嘶!

    刘大夏倒吸了一口凉气:果然,高手在民间。京城的官吏,全他妈是废物。

    “尚书大人,那下官就托次大,也论论国事。”

    “朝廷要严令各级官吏,不得贪墨土人的食盐和粮食,违令者夷三族。”

    “在施行推恩令之前,要大张旗鼓地搞一次勒石记功,打出的旗号就是土司们和朝廷商量过,决定把土地按照人口,分发给土人。至于奖励……大明朝的散官那么多,正二品正三品给那群土司发下去,不要吝啬。”

    谢大绅喝了一口茶润润喉,继续说道,“如此一来,就可以打所有土司一个措手不及。土人们领到了实惠,自然也不会怀疑这件事是假的。民心所向之后,土司的手下没有了土人,也就没有了军队。所有的土司,全都变成了没牙的老虎,朝廷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嘶!

    刘大夏又倒吸了一口凉气,万万没想到,一个教书匠,心思竟然这么阴险。

    他娘的,这种人不去东厂做太监,有点儿可惜了。

    “尚书大人,下官认为无论是土人,还是贵州百姓,谁让他们吃饱,谁让他们享受太平,他们就归心于谁。”何汝大的眼睛瞬间一亮,“家里有房、有田,手里有余钱,能安安稳稳地繁衍生息,谁会跟着土司造反?只要朝廷的政令落到实处,恩威并施,他们自然也就服从教化了。”

    刹那间,

    刘大夏陷入了沉思,反复地问自己:

    这抚宁县到底是什么地方?

    怎么这里当官的都这么优秀?

    一个学政、一个县令、一个百户,他们竟然有如此真知灼见?

    偌大的京城里面,难道样的就是一堆废物吗?

    土人和百姓,其实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他们都是大明朝的子民。

    他们的所求也不高,吃饱穿暖,享受太平就好。

    可就这么简单的道理,那些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们,却各个都不懂。

    “不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赵梦吉不紧不慢地开口,“他们要的仅仅是活下去罢了。可就这么小小的渴求,历代的朝廷,却都不肯去做,最终导致民怨四起烽火不断。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就写在了史书里面,择优作答就好。”

    刘大夏震撼了,脸也红了,他为自己臊得慌,觉得他这个兵部尚书不称职。

    “说得好啊。”刘大夏重重地叹了一口气,“王国之君,就是看不到路有冻死骨,看不到民间疾苦。那些读书人,口口声声末代君王多么多么残暴,却从来不找灭亡天下的原因……”

    说到这,刘大夏攥紧拳头,重重砸在桌子上,“何大人,谢先生,可愿随我进京?”

    二人相互对望,异口同声,“为国分忧,死而后已,我等愿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