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古代当状师 > 第125章 太祖高皇帝家贫

第125章 太祖高皇帝家贫

    在场的读书人当中,能骑马的其实不在少数。

    但是能在马上搭弓射箭的,只怕就那么寥寥几个人而已。

    “你们口口声声说读书人就应该读书,可是你们的祖……你们追求的圣人大道,却可不是如同你们这般,只知道趴在案牍上,整日里看书!”

    朱厚照忽然感觉,自己才是真正的圣人门徒。

    君子六艺,自己喜欢骑马射箭,勾栏听曲,没事还和老赵打打牌,结账的时候账本都是自己亲自过目,还有自己也喜欢看那些书卷话本。

    朱厚照这么一想,我勒个去,本宫居然是正儿八经的圣人门徒!

    你们这群假读书人,在这里装什么清高?

    我才是正宗的好不好!

    王守仁此刻也是笑了,“既然君子需要学习六艺,什么都要学,为什么不能学习耕地,为什么不能学习军事?”

    “你们看,唐寅兄书画堪称一绝,而徐经兄则擅长天文地理,这些都是吾不曾懂得,可见这天下事事皆学问。”

    “我且问你们单单读书,便能够读懂这些学问吗?那些朝堂的大臣们,翰林院的学士们跟你们一样,只要读书就能明白天下一切。”

    “可是那一篇劝农书你们也看了,也骂了,这个道理难道还不懂吗?”

    哇靠!

    在场的读书人忽然像是被醍醐灌顶了一般。

    王守仁讲述的道理不难,很简单。

    而且都是他们所亲身体验过的。

    他们对于王守仁的这些话,想不赞同都难。

    因为王守仁说的道理,本质上就是他们自己体验过的,只是没有总结出来罢了。

    李东阳此刻心中一震,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自从程朱理学开始大行其道之后,天下的读书人就天天在那里钻研起来了学问。

    比如一本《中庸》,后人给出来了十本注解。

    再后面的读书人,根据这十本注解又开发了一百本。

    后面的读书人看完了十本注解之后,都已经头昏脑涨了,还得再去研究那一百本注解。

    哪里看得完?

    看完之后自己总得再注解一番吧?

    但是圣人的道理,其实就在那一本书当中。

    根本不需要什么注解。

    若是圣人所说的话,自己都去做过了,就好像今天王守仁对他们说的这些道理一样。

    甚至王守仁连一些之乎者也都没有说,他们已经能够非常深刻的理解这些道理。

    因为他们做了!

    所以从前的那些人,就是在钻牛角尖,天天在那里穷首皓经。

    读到了七老八十的时候,还在读书,还在研究。

    甚至是一句话都能够让他们写出来一本书。

    却不知宝山就放在他们的面前,只要他们肯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够轻松的踏上这条大道。

    就像今天的这些人一般,他们甚至都能够自己写出来一部劝农书。

    可纵然那样又如何?根本比不得自己亲自去挖个地来的深刻。

    甚至许多读书人觉得自己没有明悟大道,是因为自己读书读的少了,是因为自己的脑子笨。

    这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坑了太多的读书人。

    只要掉进去了,很难靠着自己出来。

    能出来的几乎都成了思想家,大圣人。

    眼前的小王就是。

    王守仁格竹差点没把自己格死!

    倘若他早知道这些道理,亲手去种几棵竹子,说不定早就知道了竹子的道理。

    王守仁今天在这里,直接把所有的读书人都从这个古怪的循环里面拉了出来。

    圣人的道理复杂吗?

    一丁点都不复杂。

    只是圣人的道理并不是直接拿来用的,而是要自己做过了之后,懂得了真正的圣人道理,这才能够让自己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

    用自己的行动去印证圣人的道理,再用圣人之道去解决问题。

    这样才是一个正确的循环。

    而不是用道理去验证道理,最后得出来的,却是一个古怪的,似是而非的道。

    李东阳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现在好像是明白了什么。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也有过疑惑,为什么要去读这么多的书,为什么要用书中的道理去验证书中的道理,每天抱着书本去参悟?

    现在他终于懂了!

    一切都是错的。

    从前的先生只会教他们,读书读的做够多了,便能够找到那一条可以破解世间一切难题的法门。

    可这样的法门根本没有。

    万事万物都不相同。

    哪怕圣人也不能用一个道理去解释所有。

    他也得弄出来个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不,不对……王守仁这个小子,是在动摇老夫的内心,动摇老夫心中的道!”

    可是李东阳虽然这么想着,却又觉得,好像本来就应该这么做才对。

    “知行合一,致良知……”

    李东阳不停地琢磨着这句话,他甚至有些发呆起来。

    “先生,我有一个问题不解!”

    有人忽然站出来说道,“有人说,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我想问先生,难道这也有错吗?”

    众人眼睛一亮,我去,这个问题很刁钻啊!

    王守仁笑着摇了摇头,“你们只知道半部论语,但是你们可知道那位宰相的戎马半生?”

    “若是没有戎马半生的经历,若是没有真正地去做事,去体会这半部论语的道理,他又怎么能够靠着半部论语而治天下呢?”

    “我就问你们一句,你们这些人别说半部论语,只怕连一整部论语都能背的下来,可是你们现在能去大治天下吗?”

    所有人都不说话了。

    王守仁接着又说道,“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年幼时家贫,根本没有办法读书,也没有办法看论语,可是我大明国祚如何,你们都看见了!”

    “大明立国之后,太祖高皇帝便开始治学,从而天下太平,可你们能说,太祖高皇帝只靠着基本典籍就可大治天下了?”

    王守仁微微一笑,“知行合一,方能致良知,而这良知,其实在我们去做事的时候,早就已经在我们的心里面了!”

    良知,早就已经在我们的心里面了?

    那岂不是,我们早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