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国士无双:重返1977搞科研 > 第245章 建厂准备

第245章 建厂准备

    国营纺织三厂位于南方大型城市,距离港城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公里。

    名单不但标注了这些工厂曾经获得的荣誉,职工人数,后面还详细写下各家工厂擅长的生产内容。

    国营纺织三厂建立于54年,前身为军方直属的军工被服企业。

    十年以后,该厂进行了军转民转制,划归纺织工业部管理。

    生产军用保暖服装,各类纺织品,被服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陈海峰笑道:“既然是徐科长推荐的,我这边没有二话,咱们明天就去国营纺织三厂看一看。”

    “好,我这就打电话安排纺织三厂,做好接待工作。”

    说完,徐军退出了房间。

    和徐军介绍的一样,国营纺织三厂不但职工众多,厂区面积更是大得离谱。

    得知创汇能手,系统里的点子大王陈海峰,准备协调港城企业与内地纺织企业进行合作经营,纺织厂全体动员。

    连夜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卫生大扫除。

    董厂长带领一众厂领导,早早地等在了厂大门前。

    下午一点,一辆吉普车出现在大门前,工厂内外响起了热热闹闹的鞭炮声。

    董厂长快走一步拉开车门,满脸笑容地说道:“徐科长,陈海峰同志,你们远道而来,辛苦大家了,大家是先用餐,还是先参观?”

    自从国家允许国内企业,与港商和外国企业进行联合生产,国营纺织三厂立刻开始做这方面的准备。

    无奈,纺织三厂虽是纺织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厂,却找不出一个擅长与港商,外商打交道的人才。

    加上内地投资合作的风潮刚开始,大批的外商和港商,将注意力放在了经济特区。

    国营纺织三厂所在地,距离经济特区有几百公里的距离。

    位置受限,难以接触外商。

    大家苦思冥想如何与外商搭上关系之际,陈海峰的出现无亚于一道曙光,一道令国营纺织三厂扭亏为盈,获得发展机遇的曙光。

    陈海峰看向徐军,说道:“徐科长,要不咱们先吃饭?吃完饭才有力气参观厂区。”

    “也好,先去食堂吧。”

    徐军点头道。

    几十分钟后,众人吃完午饭。

    董厂长带领众人,开始视察厂里的生产线和车间。

    不看不知道,国营纺织三厂半数以上的车间陷入瘫痪。

    一万多人的大型企业,下面有两个专门用来养活厂知青子弟的大集体单位。

    人数高达三千。

    本身背负大量经济问题的国营纺织三厂,每年还要从少之又少的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来给厂里的知青子弟开工资。

    一步步地恶性循环,导致工厂产能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

    要和外商进行合作,首先要让外商看到,国内企业拥有着与他们合作的资格。

    国营三厂这边恰恰缺少这样的能力。

    建立于经济特区的几家纺织厂和服装厂,由于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统统可以轻装上阵。

    不用养活大量的工人,也不用考虑如何照顾厂里的知青子弟。

    有充足的资金从国外引进先进纺织生产线。

    新型纺织厂比老的国营纺织厂更具竞争力,也更能吸引港商和外商的眼球。

    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有关部门不但削减了下拨给科研单位的经费,即使是部队方面的经费,也受到了削减。

    之前,国营纺织三厂靠着向部队提供过冬被服,能保证生产正常。

    自从部队的资金开始缩减,纺织三厂的生产任务也跟着下降。

    陈海峰严肃的说道:“董厂长。你们厂的情况,我大概已经了解了,要和港城服装企业合作,势必要重启锣鼓另开张。”

    董厂长不解地说道:“陈海峰同志,什么叫重启锣鼓另开张?难道是重新再建一家工厂吗?”

    陈海峰摇摇头,耐心解释道:“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不是让你们再建一家工厂,而是将现有车间的产线进行清理腾空,使用港城企业提供的纺织机械和生产设备,生产新的服装产品。”

    “放弃以前所有老产品,转变观念,生产能够出口创汇,能够为市场所接受的新型服装。”

    眼下,国营纺织三厂设备严重老化,生产车间的建筑存在着倒塌的风险。

    合作之前要先对厂区进行一番重新装修。

    加固车间,确保在生产过程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其次。组织人员进行生产培训。

    做好专门出口创汇的准备。

    生产牛仔裤,运动服,西服,领带。

    各种能够被市场接受,被年轻人青睐的服装商品。

    考察完国营棉纺三厂,陈海峰和张君在当地休息了一天,马不停蹄返回港城。

    黄颖不负所望,找到了一家中等规模的港城服装企业。

    老板姓何,名叫何金茂。

    何家的服装厂也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之前做的是西服和衬衫生意。

    依靠出口海外,服装厂规模一步步变大。

    70年代中期,港城大大小小的服装厂超过上千家,何家的服装出口生意越来越难做。

    何金茂准备找人入股,分担一部分经营压力。

    “陈先生,我是找人入股,不是卖厂,你提出的要求我万难从命。”

    半岛酒店,一楼行政酒廊。

    陈海峰与年过五旬的何金茂对视而坐。

    听完陈海峰的收购想法,何金茂连连摇头拒绝。

    陈海峰的胃口太大。竟然要收购服装厂80的股份。

    一旦同意陈海峰的要求,何金茂将直接从老板,变成给陈海峰干活的打工仔。

    “何老板选择出售部分股份换取资金,既是为了分担经营压力,也是为日后留一个出路,你能看出的事情,我同样也能看得出来。”

    “港城房价正在暴涨,你是打算用这笔钱投资房产生意,我收购的股份越多,你获得的资金就越多,我想不出,你为什么会拒绝。”

    陈海峰淡淡地讲出何金茂的另一个心思。

    谈判之前,陈海峰安排周德龙秘密调查了何金茂。

    发现何金茂对于投资楼盘兴趣很大。

    对陈海峰来说,全资收购何金茂的服装厂不是难事。

    难度不大,问题却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