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平行世界朱允熥发起冲锋 > 第41章 东海王

第41章 东海王

    “首领,我此刻怀揣着一条沉甸甸的消息,犹如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朱允熥的幕僚,张武,语气中带着几分凝重,继续说道,“在燕王府的深墙大院之中,隐匿着一位非凡的人物——道衍和尚,世人多知其法号姚广孝,却鲜有人知他乃是我们明教席应真大师的高足。此人不仅精通佛法,更对儒家经典、道家哲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堪称三教合一的奇才。自洪武十五年那场宫廷巨变,马皇后与虞王相继离世后,他便悄然投身于燕王府,成为了燕王朱棣麾下一位不可小觑的谋士。”

    “而更令人费解的是,一年前秦王朱樉的突然离世,其背后似乎也有姚广孝的影子在若隐若现。坊间传言,他欲借‘屠龙术’之秘,助燕王成就九五之尊,颠覆大明江山。此情此景,是否该请席应真大师出山,以雷霆手段清除这个潜伏的威胁,以绝后患?”张武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急切,显然对姚广孝的威胁深感忧虑。

    朱允熥闻言,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抹冷冽的光芒。姚广孝这个名字,对他而言并不陌生。幼时,他曾从义父口中听闻过此人,那是一个被冠以“野心勃勃”与“智慧超群”双重标签的僧侣。未曾想,昔日明教的高徒,竟会转投朱棣麾下,更与秦王之死扯上关系,这其中的曲折与阴谋,令人不寒而栗。

    “暂且按兵不动,”朱允熥沉吟片刻,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刚刚重返大明,根基未稳,不宜轻举妄动。当务之急,是彻底摸清应天城的局势,了解各方势力的动向,再制定出一套周密的策略。姚广孝虽强,但只要我们准备充分,自有应对之策。”

    张武闻言,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深知首领的决策自有其道理,于是躬身领命:“遵命,首领!我会即刻派遣精锐探子,深入燕王府及周边地区,搜集一切有关姚广孝的情报。同时,也会加强对秦王死因的调查,力求揭开真相。”

    “很好,”朱允熥点头赞许,“记住,我们的行动必须如影随形,悄无声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我们不仅要保护自己,更要保护那些支持我们、信任我们的人。”

    “另外,”朱允熥话锋一转,“派人秘密联络我们在朝廷中的盟友,告诉他们我已归来。告诉他们,大明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去守护,去改变。让他们知道,我们并非孤军奋战,而是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后盾。”

    “是,首领!”张武应声答道,随即转身离去,步伐坚定而有力。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仅是传递消息的使命,更是关乎大明命运的重大责任。

    朱允熥目送张武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他深知,前方的道路将布满荆棘与坎坷,但他也坚信,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改变大明的命运。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们将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在遥远的海岛上,朱允熥度过了数个不眠之夜,他的身影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坚毅。每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情报如同潮水般涌来,每一份都承载着大明皇朝的风云变幻。他宛如一位深谙棋局的智者,冷静地分析着每一步棋的走向,静待着那个足以改变大局的时机。

    这段日子里,朱允熥不仅密切关注着应天城的动向,还与散布在朝廷中的众多盟友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些盟友,有的是对他忠心耿耿的旧部,有的是因利益纠葛而不得不依附于他的家族。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为朱允熥传递着朝廷内部的最新情报,使得他虽身处孤岛,却能对大明皇朝的局势了如指掌。

    一日,海风轻拂,朱允熥再次召见了他的心腹爱将——张武。张武一身戎装,面带忧色,显然是有重要消息要汇报。“首领,应天城的局势愈发复杂了。”他沉声说道,“皇上已经多日未曾露面于朝堂之上,朝中大臣们人心惶惶,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有人猜测皇上龙体欠安,更有甚者传言皇上已至弥留之际。而在这关键时刻,太子朱允炆虽暂代朝政,但其威望与能力却难以服众。”

    张武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的人还发现,最近淮西勋贵的府邸或其周边地区频繁出现锦衣卫的身影。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那场震惊朝野的胡惟庸案。依我看,皇上极有可能在去世前再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以彻底清除朱允炆登基路上的潜在威胁。而我们的盟友蓝常汤等家族,正是这场风暴中的首当其冲者。”

    朱允熥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呵呵,看来我们的这位皇帝陛下真是老谋深算啊。”他淡淡地说道,“但他恐怕万万没想到,我们会在这样的时刻回归。”

    张武闻言,急忙问道:“首领,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朱允熥站起身来,走到窗边,凝视着远方的大海,沉声道:“传令下去,让船队立即做好出发的准备。我们要给应天城送上一份大礼!”

    “大礼?”张武一脸疑惑地问道。

    “对,大礼。”朱允熥转过身来,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我们要占领东海周边的几座重要城池。这些城池将成为我们宣布回归的领地,也是我们向整个大明皇朝宣告我们实力的象征。这份大礼,足以让整个应天城为之震动!”

    张武闻言,顿时恍然大悟,连忙应声道:“遵命,首领!我这就去安排!”说罢,他便匆匆退下,去执行朱允熥的命令了。

    数日后,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平面上时,朱允熥带领着庞大的船队和数万大军,如同天降神兵般出现在东海之滨。他们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短短数日之内便连克数城,将东海一带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大明皇朝,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位消失了数年的皇孙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为何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回归?又为何能带着数万大军迅速占领东海一带的城池?

    而在应天城内,太孙朱允炆和朝廷大臣们也是震惊不已。他们未曾料到朱允熥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回归,并且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东海一带的城池。这使得他们原本就紧张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料。

    在乾清宫中,年迈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怒火攻心,当场吐出一口鲜血,整个人显得萎靡不振。他深知自己最担忧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朱允熥的回归无疑会打乱他所有的计划。原本他计划通过蓝玉案等手段为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清除登基的障碍,结果却没想到朱允熥会在这个关键时刻回归并占领东海一带。

    现在朱元璋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继续处决蓝玉等人以巩固朱允炆的地位,那么势必会影响军心士气;而如果放弃处决蓝玉等人以安抚军心士气,那么又会让自己的计划功亏一篑。更让他担忧的是自己几个儿子的野心和北元残余势力可能趁机北上作乱导致江山不稳。在这一刻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与无奈……如果不处决蓝玉等人,那之前的心血全部白费,而且好大孙朱允炆的皇位依然不能稳固。无论怎么做,朱元璋发现,只要朱允熥回来,朱允炆的皇位就无法稳固。

    “皇祖父,您感觉如何?”朱允炆急如星火地踏入寝宫,他的步伐中带着几分慌乱与焦虑。当他目光触及到朱元璋那略显苍白的面容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担忧,脱口而出的话语中充满了关切之情。

    朱元璋微微睁开双眼,那双历经沧桑的眼眸中闪烁着坚毅与沉稳。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朱允炆不必过于紧张,缓缓说道:“朕无大碍,只是年岁已高,身体难免有些不适。你且坐下,朕有要事需与你共商。”

    朱允炆闻言,连忙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心中却如同翻江倒海般难以平静。他深知,皇祖父此时召他前来,必是有重大之事。于是,他定了定心神,恭敬地问道:“皇爷爷,您是想谈论关于允熥弟弟的事情吗?”

    朱元璋轻轻颔首,眉头紧锁,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凝重:“正是。朱允熥那逆孙,竟在此时回归,还率领了数万大军,占据了东海数座城池。此等行径,实乃大不敬、大不忠也!朕欲问你,对于此事,你有何对策?”

    朱允炆闻言,脸色顿时变得苍白如纸。他未曾料到朱允熥会在此刻突然发难,更未料到对方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他深知自己并非军事天才,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之中,四周皆是波涛汹涌,无处可逃。

    然而,作为大明王朝的储君,他不能也不允许自己表现出丝毫的软弱与退缩。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慌乱与不安,然后恳切地望向朱元璋,说道:“皇爷爷,孙儿自知才疏学浅,难以担当此等重任。但孙儿愿意聆听您的高见,并尽自己所能去执行您的命令。”

    朱元璋见状,眼中闪过一抹赞许之色。他深知朱允炆虽非军事奇才,但其心性纯良、为人宽厚,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于是,他缓缓开口,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朕的打算是,先派遣使者前往东海,与允熥进行谈判。我们要探明他的真正意图,看看他是否还有回心转意的可能。毕竟,他也是我朱家的子孙,若能和平解决此事,那自是最佳的结果。”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语气突然变得严厉起来:“但若是谈判失败,朱允熥那逆孙仍执迷不悟、意图谋反的话……那我们也只能诉诸武力了!朕虽年迈,但心中仍有热血未冷!我大明王朝,岂能容忍这等叛逆之徒的存在!”

    朱允炆闻言,心中顿时涌起一股热血。他深知皇祖父的决心与意志不可动摇,也明白自己作为储君的责任与使命。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险阻,他都要与皇祖父并肩作战,共同守护这片大好河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允炆与朱元璋共同商讨对策、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他们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战争,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疏忽。

    而与此同时,在东海的战场上,朱允熥也率领着他的大军与朝廷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整个战场都被笼罩在一片硝烟与战火之中。

    然而无论战况如何激烈、无论伤亡如何惨重,双方都没有丝毫的退缩与畏惧。

    在明朝的动荡时期,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政治抉择,其中对朱允熥的处置尤为关键。而此时,在东海一隅,朱允熥正以非凡的胆识和深邃的洞察力,对他的领地实施着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他首先着眼于改善民生,下令废除了长期困扰百姓的人头税制度。

    这一决策,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东海的每一寸土地。朱允熥深知,人头税的不公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更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于是,他借鉴古代智慧,推行了“摊丁入亩”这一创新性的税收政策。他通过派遣墨家子弟,这些以技术见长、擅长传播的学者,前往各城池张贴详尽的公告,向百姓们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新政策的意义。

    公告中,朱允熥以平易近人的口吻说道:“乡亲们,请听我一言。从今往后,在本人也就是东海王的这片土地上,人头税将成为历史的尘埃。我们将以土地为基准,推行摊丁入亩,让税赋更加公平合理。土地是农人的根本,也是国家的根基。因此,拥有土地者需按土地面积缴纳税赋,土地越多者,税赋自然越重;而土地少者,税赋也将相应减少;至于那些无地可耕的百姓,你们将无需再为这莫名的税赋而忧愁。”

    同时,朱允熥还提出了“官商一体纳粮”的举措,旨在打破官商勾结的陈规陋习,确保税收的公正与透明。他深知,官员与商人的特殊地位往往使他们能够逃避税赋,将沉重的负担转嫁给无辜的百姓。因此,他决定让官员和商人也加入到纳税的行列中来,以实现真正的税收平等。

    为了确保新政策的顺利实施,朱允熥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他大幅提升了清廉官员的俸禄,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他派遣街头混混四处宣传新政策的好处,让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东海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混混虽然平日里名声不佳,但他们却以独特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将新政策的优点传达给了广大百姓。

    百姓们听闻这一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他们纷纷称赞朱允熥的英明决策,认为这一政策将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一些贪官污吏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开始暗中策划逃离东海王朱允熥的势力范围。至于那些清官们,他们则在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期待着新政策能够带来更加清明廉洁的官场风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东海地区的这一系列变革犹如惊涛骇浪,不仅在当地激起了层层涟漪,更如狂风骤雨般迅速席卷至繁华的应天府,使得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这场变革的根源,源自一位名叫朱允熥的明教教主,他以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才智,在东海地区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新风暴,其影响力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当这股变革的浪潮传至皇宫深处,朱元璋这位历经沧桑、深谋远虑的开国皇帝,也不禁为之动容。他凝视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既有对朱允熥才华的赞赏,也有对自己既定决策的坚定。朱元璋深知,皇位传承之事,关乎国家兴衰、社稷安危,不容丝毫马虎。然而,朱允熥的出色表现,却让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既为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孙子而感到骄傲,又为自己的决定可能引发的皇位纷争而忧虑重重。

    在奉天殿内,气氛异常凝重。百官们身着朝服,神情肃穆,他们围绕在朱元璋身边,纷纷进谏。他们指出,朱允熥在东海地区的所作所为,虽看似为民请命、革故鼎新,实则是在暗中笼络人心、积聚力量,其背后隐藏的,很可能是对皇位的觊觎和反叛之心。

    他们引用古籍中的典故,列举历史上的相似案例,力陈朱允熥行为的危险性,并一致建议朱元璋放弃先前的怀柔政策,转而采取更为果断的武力手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息这场潜在的叛乱。

    面对百官的谏言,朱元璋沉默良久。他深知,这场变革背后所蕴含的力量和复杂性远非表面所见。朱允熥的才智和胆识固然令人赞叹,但他也清楚,皇位的传承必须遵循既定的规则和程序,不容任何个人情感和私欲的干扰。于是,朱元璋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无论朱允熥的意图如何,他都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将皇位传给早已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会对朱允熥的行为置之不理。相反,他开始秘密部署,一方面加强了对东海地区的监视和控制,以防朱允熥的势力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他也开始着手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确保皇权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