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甜听后,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过往的经历如同梦魇般缠绕着她,让她在施与受之间挣扎不已。她曾是天真的孩童,后来却因世态炎凉,变得谨慎而防备。但观主的话,如同一缕清风,轻轻吹散了心头的阴霾。“好,我会铭记观主的教诲。”她的回答虽简短,却透露出了决心。
张观主并未深究她的心思,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难以言说的秘密。白甜的经历虽坎坷,但她的心地纯净,天赋异禀,这便是他最看重的。此刻,他心中却盘算着另一桩事——这位女娃娃,若能随老友同行,或许能得一番机缘,也是一件美事。
“老夫观你骨格清奇,眉宇间隐隐透出仙灵之气,似有宿命般的仙缘在等待着你。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你可愿吃苦受难,踏上修行之路?”他的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考验。
而命运的巧妙安排往往超乎想象。正当张观主思考如何将这份机缘送给白甜时,一对意外的访客打破了山观的宁静——一位面如冠玉的和尚与一位气宇轩昂的道士并肩而至。他们的到来,如同命中注定,让白甜不禁暗自思忖:难道自己的霉运真的用尽了,转而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这和尚道士,并无半分怪异之相,反倒是浑身透着一股超然物外的淡然。他们的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洞察人心,又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慈悲。这一刻,白甜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勇气,她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晨曦微露的温柔光线中,白甜仿佛被一层神秘的光辉轻轻笼罩,那双眼眸中闪烁的,不仅是对世界的好奇,更有一种洞穿尘世的超脱与淡然。老道的话语,如同古老卷轴上的秘密咒语,缓缓展开一幅非凡的画卷。
“提及这两位故交,一者乃云游四海的逍遥道士,步履轻盈,不染尘埃;另一则是化缘于红尘的智慧和尚,手持佛珠,心怀慈悲。世人或笑其行径异于常人,但他们却自在如风,乐在其中。近日,这二位奇人竟不约而同地聚首京都,实属难得。论及修为,他们已是炉火纯青,小甜啊,你何不随他们,共赴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师父”诱惑,白甜心中却泛起了层层涟漪。她深知,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里,每一份机遇都需紧紧抓住,正如她多年来逃亡生涯中学会的,机遇如流星,稍纵即逝。然而,渺渺真人的话却如同清泉,浇熄了她心中的急躁。
“孩子,你眼中闪烁着不凡的光芒,那是慧根所在,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你的道路,将由你自己来书写,无需依附于任何人。若你愿意,不妨与我们同行,在这广阔的天地间,老道与大和尚愿做那引路的灯塔,为你驱散迷雾,护你周全。”
两人相视一笑,心中皆明,虽不能以师徒相称,但这份缘分足以让他们的世界更加多彩。他们深知,白甜身上的秘密与潜力,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一抹亮色,而今日种下的善因,终将结出意想不到的善果。
白甜的心中,既有忐忑也有期待。她坦诚以对,尽管身份特殊,但她从不曾伤害过任何人,内心纯净如初雪。她的回答,温柔而坚定:“我虽懵懂无知,却愿以真心相待,只怕路上会给二位添诸多不便。”
渺渺真人闻言,笑容更甚,那笑容中既有对晚辈的疼爱,也有对未知旅途的憧憬。“无知并非障碍,它正是探索的。我们相遇,是缘;同行,更是福。或许在这条路上,我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最终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对你的指引,更是我们自身修行的一部分。”
于是,白甜挥别了清虚观中的温馨与不舍,踏上了那场迟到了一年的奇妙旅程。而所谓的“京都事了”,原来是一段不为人知的秘辛——他们悄然造访荣国府,只为探望那位曾经的通灵宝玉,如今却沉醉于荣华富贵之中,无法自拔的宝玉公子。那宝玉,身披金玉,环绕脂粉,早已忘却了前世的誓言与使命,只愿在这温柔乡中长醉不醒。面对老友的到访,他心中既有惊喜也有不安,生怕这难得的平静生活会被打破。然而,这一切,都将是他们旅途中最难忘的篇章。在那晨光初破的黎明,两位仙人——渺渺真人与茫茫大士,如同古老传说中的幽影,悄然降临于尘世边缘。他们本想对那传说中能通天彻地的通灵宝玉进行一番点化,却不料,那宝玉竟似狡兔三窟,躲闪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两道略显错愕的仙影,在风中怅然若失。
“忆往昔,女娲补天遗落的瑰宝,沐浴万载日月精华,一朝开窍,本应步入仙途,光耀寰宇。奈何如今,它却似那叛逆少年,甘愿沉沦凡尘,着实令人扼腕叹息。”渺渺真人轻叹,眸中满是对通灵宝玉未来命运的忧虑。
茫茫大士则以一种深邃莫测的眼神望向远方,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笑:“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待它历经红尘劫难,自会寻得归属。或许,正是这些磨砺,方能铸就其不凡。”他的心中,已悄然布下一盘大棋,静候时机成熟。
佛门广开方便之门,不问过往,只盼众生向善。茫茫大士心中暗自思量,即便是这顽石般的通灵宝玉,若能某日醒悟,皈依佛门,亦是大功德一件。更甚者,若能顺道引领那神锳侍者步入清净之地,此行便是功德圆满,至于与老友间的些许“争执”,不过是修行路上的一段小插曲罢了。
白甜,这位误入红尘的旁观者,凭借着她敏锐的洞察力,悄然洞悉了两位仙人的微妙心思。她心中暗笑,道门讲究自然之道,强调个人修行;而佛门则主张慈悲为怀,广结善缘。两者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殊途同归,皆是为了度化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