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末年,世道纷乱,人心不古。在那繁华与荒凉交织的京城之外,有一座古朴的葫芦庙,庙内住着一位老僧与一位道士,二人常于月下长谈,论及世间奇缘,每每提及那绛珠仙草为神瑛侍者还泪之事,皆感叹不已。
那日,老僧与道士又坐于庙前石阶上,手捧清茶,论及红尘琐事。老僧道:“昔日那绛珠仙草,因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遂许下还泪之愿。如今人间又有一场奇缘,却不知是何等模样。”
道士闻言,微微一笑,道:“人间奇缘,皆由天定。那甄士隐之女英莲,便是一场劫波的开始。我二人虽欲度脱于她,却恐天命难违。”
老僧闻言,沉默片刻,道:“甄士隐乃是个善人,家道虽不甚富贵,却也温饱有余。只恐那英莲之命,多舛多难。”
道士点头道:“甄士隐命中注定有此一劫,我二人虽有心相助,却也只能顺其自然。只愿那英莲能够度过此劫,早日超脱。”
二人正谈论间,忽见一儒生模样的人走进庙来。那人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却掩不住一股书卷气。他见了老僧与道士,便上前行礼道:“二位师傅,在下贾雨村,乃是个穷儒。因家道中落,无力赴京赶考,特来此地求签问卜,望二位师傅能指点迷津。”
老僧与道士闻言,皆对视一眼,心中暗道:“此人便是那甄士隐命中注定的贵人。”于是,老僧便道:“贾相公,你命中注定有贵人相助。那甄士隐便是你的贵人,你何不去寻他?”
贾雨村闻言,大喜过望,连忙道谢,转身欲去。忽见庙外走进一人,那人身穿华丽,面容慈祥,正是甄士隐。他见了贾雨村,便问道:“相公何人?为何在此?”
贾雨村连忙上前行礼,道出自己的来意。甄士隐闻言,心中一动,暗道:“此人虽衣衫褴褛,却掩不住一股才气。我何不相助于他?”于是,他便邀贾雨村至家中,设宴款待,并许下资助他赴京赶考的诺言。
席间,甄士隐的丫鬟娇杏出来奉茶。她见了贾雨村,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怜悯之情。她暗想:“此人虽穷困潦倒,却也是个读书人。我若能助他一臂之力,也是积德行善。”于是,她便对贾雨村格外关照,使得贾雨村心中对她产生了好感。
酒足饭饱之后,甄士隐便取出银两,交予贾雨村,道:“相公此去京城,务必小心。若得高中,切勿忘了贫道。”贾雨村感激不尽,连忙道谢,辞别甄士隐,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途。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到了元宵节。那晚,甄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甄士隐与家人欢聚一堂,共赏花灯。然而,就在这欢乐的气氛中,却隐藏着一场劫难。
那晚,英莲随家人外出观灯,不慎被一伙歹徒劫持。甄家上下惊慌失措,四处寻找,却始终未见英莲的踪影。甄士隐心痛如绞,却也无计可施。
次日,葫芦庙失火,火势熊熊,殃及甄家。甄士隐的家产被烧得精光,他只得带着家人投靠岳父。然而,岳父家境贫寒,无力接济甄家。甄士隐一家生活困苦,度日如年。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甄士隐常常回忆起昔日的繁华与欢乐,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感慨。他暗想:“人生如梦,富贵如烟。我如今虽落得如此下场,却也曾有过那段美好的时光。”于是,他便开始沉迷于酒色之中,以求解脱。
一日,甄士隐在街头偶遇一位破足道人。那道人手持拂尘,口中念念有词,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甄士隐闻言,心中一动,暗道:“此人言语中似有深意,我何不听他一言?”于是,他便上前与道人攀谈起来。
道人见了甄士隐,便道:“相公乃是个有福之人,却为何落得如此下场?莫非是心中有所牵挂,难以割舍?”
甄士隐闻言,叹息道:“道长所言极是。我虽曾有过那段美好的时光,却终究难逃劫波。如今家道中落,生活困苦,我心中实在难以割舍。”
道人闻言,微微一笑,道:“相公若能割舍心中牵挂,便可超脱尘世,得享仙福。我手中有一首《好了歌》,愿与相公共赏。”
言罢,道人便吟唱起那《好了歌》来。甄士隐听着那歌声,心中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他暗想:“我若能超脱尘世,便可得享仙福。我何不随道人去呢?”
于是,甄士隐便辞别了家人,跟着道人飘然而去。他心中再无牵挂,只觉身轻如燕,仿佛要飞起来一般。他跟着道人走遍了名山大川,访遍了仙家洞府,终于得悟大道,成了个真正的仙人。
而那英莲呢?她虽被歹徒劫持,却也未遭毒手。她机智勇敢地逃脱了歹徒的掌控,流落他乡。后来,她遇到了一位好心人,将她收留为女。那人见她聪明伶俐,便教她读书识字,将她培养成了一个才女。
英莲虽未得富贵,却也过得安稳。她常想:“我虽未得那繁华富贵,却也未遭那劫波之苦。如今生活安稳,便已足矣。”于是,她便安心地过起了自己的日子。
诗云:
僧道谈奇缘绛珠泪,甄家女英莲遭劫波。
贾雨村得助赴京考,甄士隐失女又失家。
破足道人吟《好了歌》,甄士隐顿悟随仙去。
英莲流落遇好人,安稳度日心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