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初:“好,王员外,爽快。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手续办掉。王员外,你准备好两贯钱。村民甲,你准备好签字。牛里长,你准备收村民甲的秋税。”
王启德:“钱带来了。”
陈初说道:“好,王员外,你把钱借给村民甲。村民甲,你拿好钱。村民甲,你写好借条,借两贯钱,利息二成。本金你荒地收获后自还,利息二成共四百文,由陈初归还。村民甲,填写开荒协议。共申请开荒四亩,其中二亩自种小麦或蚕豆,另二亩按我要求种植油菜或萝卜,不得变更。全部四亩由村民甲耕种,不得懒惰不种,接受陈初科学种植指导。不得反悔,不得违约,否则本金利息全由村民甲承担。”
陈初喘了口气,接着说道:“牛里长,村民甲把刚借到的两贯钱给你完成秋税缴纳,你收钱并给他出具完税证明。王员外,你收好借条,在村民甲填好的一式四份的开荒协议上签字。好,我也签个字。好了,里长,王员外,村民甲,我,各执一份收好。”
就这样,陈初一个一个指导,村民、乡绅纷纷由疑惑、观望、思考、参与,最后到抢着申请。
有的村民就像二十一世纪的人逛街遇到搞活动一样,只是询问,条款询问得清清楚楚,最后被问到要不要试试,回答是“我再想想”。
有的村民听了陈初的解释,脸上露出纠结的神情,明显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申请,不申请,不申请,申请……
也有的村民神情淡然,因为他们家有余粮,所以心中不慌,对申请开荒不是那么迫切。
经陈初审核,最终有二十二户满足要求的村民达成了申请,每户基本都申请了四亩,极少数只申请了二亩。最终,荒地申请共八十亩,乡绅一对一共二十二人共借出四十贯,陈初将获得其中四分之一即二十亩的完全收益,需支付利息借款的二成,即八贯钱给乡绅。
还有需要申请的,可以在以后再申请办理手续。
就这样,热闹的开荒共赢活动,暂时结束了。
不过,签下协议,借来钱还了秋税,申请到开荒田亩只是开始。
接下来,还得里长督促村民赶紧到牛头山开荒,而陈初,改善这些荒地的水况,也成了第一要务。
方法包括:
1、修建水窖。在牛家山的合适位置,例如山谷底部或者山坡的低洼处修筑小型水窖。降雨时,雨水顺着山坡流入水窖储存起来,以备干旱时用于灌溉开荒的土地或者供牛饮用。
2、挖掘池塘。 在山间的开阔地带挖掘池塘。池塘不仅能收集雨水,还可以通过引沟将周边的小股溪流引入其中,增加蓄水量。
3、修建简易沟渠。修建简易的沟渠将小溪、山泉水引到开荒的区域。对于距离较远的情况,可以采用竹管连接的方式进行引水,将竹节打通,然后连接起来,跨越一些地形障碍将水引过来。
4、水车提水。制作一个大型的轮式水车,在水流的推动下,水车转动,通过竹筒或者木槽将水提升到高处的沟渠,再引入开荒区域。
很快,轰轰烈烈的引水基建工程在陈初的建议下,在里长的督促下 ,迅速在牛家山展开。
此外,根据协议,村民开荒用的种子,包括一半申请开荒田亩用于种小麦蚕豆的,由村民购买,另外一半田亩,用于种植油菜萝卜的种植,一半村民自购,一半陈初购买。
因此,陈初还得督促申请开荒的村民尽快购买种子。
好在,借的钱总是要还的。村民申请了开荒,借了钱,总是要还的,所以无论是买种子,还是做引水基建的活,都是很有积极性。
这世上谁也不是傻子。有的人把别人当傻子,其实到头来,傻的是他自己。如果真有傻子,那他活不过第二集。
村民自然不傻。
没借钱之前,需要立刻缴纳秋税,无法承受。
申请开荒后,借钱还了秋税,然后依靠开荒的收获还钱,相当于把秋税缴纳日期延后完了。虽不用交利息,但需要付出再种一定数量的田亩作为代价。当然,四分之三开荒田亩的收成,扣除借的本金就都是村民自己的。
这样,哪个村民借了钱不努力?
今天不努力种田,明天就要努力还钱。
所以,对于陈初的监督,村民也乐得接受。
不得不说,人多力量大。在村民们共同的努力下,牛家山原本杂草丛生、荒乱不堪的山头,已经被梳理得整整齐齐。山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村民们松土,撒种,引水,浇灌,筑土。
陈初本以为挖塘、开渠、制作水车会很费力,没想到他已拿出方案,村民们立刻就行动,很快就完成了。
也是在村民的帮助下,陈初的驴车算是完成了,而且几乎是免费完成的。谁让陈初现在的人气高,人缘好,名声响呢?
做驴车的原料是捡的木材或者村民送的皮料、铁料等,虽然有些局部不那么完美,制作是依靠村里半路出家的野木匠,工艺什么的有点辣眼睛,但不管怎么说,可以用的。
虽然,驴车成品卖相真惨,离陈初系统里的设计底稿,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跟优秀作品更是没有半点关系,但是,比这个时空的马车,还是高了不是一个档次。
最突出的,就是万向转动系统,这个时空,不要说驴车,又有哪个马车会有呢!
所谓万向转动系统,说白了就是驴车可以往任何方向运动,这显然单纯靠控制驴的行走方向是无法完成的。事实上,陈初借助了后世的万向轴、万向轮的设计。
这个时空,在陈初的驴车面世之前,还没有什么万向轴、万向轮,因此,陈初的驴车在野木匠的制作下,哪怕再丑陋不堪,也是划时代的。
有创意的驴车在哪都会闪闪发光,陈初的驴车甫一面世,就引起了村民的围观,最后甚至传到了乡绅王启德的耳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