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王启德忍不住跑到陈初的驴车前一看,再看,细看,最后忍不住惊叹:“太,太,太,太厉害了!”
陈初笑道:“一般一般,其实驴车并不能体现设计的真实水平,因为材料不行,制造工艺也差了点意思。”
王启德羡慕地问:“陈初啊,能否给我的马车也弄成这种什么万向转动系统。”
陈初问道:“当然能,不过,王员外,这个设计要收设计费的。”
王启德皱皱眉,问道:“需要多少设计费。”
陈初说道:“看在乡里乡亲的份上,设计费不收你贵,就十贯好了。”
王启德说道:“成交。”
陈初心道,这么爽快?看来卖便宜了。
但说出来的话,不能改口了。诚信很重要,属于无形资产。二十一世纪为什么有的企业家一旦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而有的企业家跌倒了,却很快东山再起?关键在哪?就在于诚信二字。无形资产的加成效果,是无法估量的。
陈初让王启德把要想改装的马车留着,改好以后自会送过去。王启德就放心的离开了。
于是陈初很快在脑子里调出野草系统11,调出设计好的了驴车,以此为模板,修改,再修改,很快根据马匹的尺寸,弄出了马车设计图。
随后通知王启德,让王启德提供木头、铁、皮料等原材料,以及水平高的木匠,在陈初的指导下完成马车的制作。这次陈初可不想用村里半路出家的野木匠完成马车的制作,毕竟,第一次卖设计,陈初想一炮打响。无论是马车的皮囊还是内骨,陈初都要打造出最好的。
果然,交货的时候,王启德非常满意,另外又多给了一贯钱,作为制作指导费。
相当于一个设计卖了十一贯,陈初觉得相当满足了。
最让陈初开怀的是,王启德新改的马车就像是活广告。
只要王启德与其余乡绅走动,其余乡绅眼睛看到王启德的马车,就再也离不开了。
一打听之下,其余乡绅也纷纷找到陈初,要陈初帮忙设计自己的马车,嗯,王启德那样的。当然,给钱的,设计费,指导费,跟王启德一样,也是总共十一贯。
“陈初啊,这是十一贯钱,请收下!”一个乡绅恭敬地递给陈初十一贯钱,并期待地看着他。
陈初笑着接过钱,然后开始询问乡绅对马车的具体要求和喜好。经过一番交流后,他拿出纸笔,开始绘制乡绅心目中理想的马车设计图。
“好啦,我已经把设计图画好了,你们看看是否满意?”陈初将画好的设计图展示给乡绅们看。
乡绅们仔细端详着设计图,眼中满是兴奋和满意。他们对陈初的设计赞不绝口,表示非常喜欢。
“陈初啊,你的设计真是太出色了!我们很满意!”乡绅们激动地说道。
陈初微笑着回应道:“谢谢夸奖,能得到你们的认可我很高兴。接下来,我会指导工匠们按照设计图制作马车。”
随后,陈初带领乡绅们来到马车工坊,亲自监督并指导工匠们制作马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辆辆崭新而华丽的马车出现在众人眼前。
乡绅们欣喜若狂地抚摸着自己的马车,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这些马车不仅外观精美,而且性能卓越,成为了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陈初啊,你真是个天才!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你的!”乡绅们感激涕零地对陈初表示感谢。
陈初谦逊地笑了笑,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还有其他需求,欢迎随时找我。”
就这样,陈初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创意,赢得了乡绅们的赞赏和信任。他的名声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求他的帮助和合作。而陈初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牛家村差不多有十几个乡绅采用了陈初改制的马车,陈初收设计费也是收得不亦乐乎,总共收了一百三十多贯,真是乐开怀了。
不只是乡绅和陈初,村民们都过得很快活,很充实,日子就在这快活充实中很快地过去了。有人说,走得最快的,都是最最美好的时光,还真是这样。
韩峰、孟晓燕的制盐进度条也急速往右滑动。
毕竟,现在是两口锅,两个人,效率差不多翻倍。
原本韩峰一个人的时候,一天也就是制个二到三锅精盐,产量是六到九斤。
现在两个人,孟晓燕还存了跟姐夫竞争的心理,有时候一天会制四锅盐。韩峰自然不可能让小姑娘比下去,在陈初面前丢了面子,也是忙个不停。
这样,现如今,两人一天制盐各四锅,也就是总共二十四斤,竟然成了常态。
八十斤盐,也就是制个三到四天,就能完成。
因此,三到四天后,恰好学堂休假。陈初就带着韩峰和孟晓燕去一趟梁家镇,把盐丢给杂货店的掌柜朱洪,收了钱,再到盐店崔掌柜那买粗盐,依然是八十斤。
陈初觉得,这样也挺好。一来八十斤数量适中,太多了,马车太累,太少了,资金积累慢。每次把八十斤粗盐变成精盐,资金从支出二千七百文变为进账十六贯,资金就增长了十三贯还多。
这个利润也很惊人了,陈初还真怕有心人惦记,所以每次都是低调、低调、再低调。
之所以要带着韩峰和孟晓燕两人一起去,是因为陈初觉得,自己快忙不过来了,必须在制盐及买卖上当甩手掌柜。不然,不要真真没有南下打过来,自己倒是累到了,到时候感慨一句“壮志未酬身先死”,又有何用。
是啊,如今陈初的事太多了,制盐(经办人)、上学堂、指导村民开荒种植 ,有时候得登记新申请的开荒村民及一对一提供资金的乡绅,有时候得帮慕名而来的乡绅改制马车。目前,油布制作还没开始,这也是记事日程上必须完成的事,否则,提高开荒田亩的产量就成了空话。
所以,陈初把韩峰、孟晓燕两人带来,交待相关事宜,就决定从制盐的经营制作中脱离了,完全交给这两人了。
在梁家镇,陈初想起回去就要开始制作油布,就买了一口桐油熬制专用锅。
可不敢跟制作精盐的锅混用。混用的话,要被热心村民戳脊梁骨或者被热心村民骂生孩子没小JJ的。
又买了个木桶、胶,另外多买了几把刷子。还买了些丝巾。没办法,这个时空还没有口罩,真是太不方便了,只好用丝巾代替了,不过防毒效果可能会差些,但有总比没有好。陈初发誓,将来一定要批量制作口罩,一是跟真真、蒙蒙,特别是倭寇打仗时可能用得到,二是为了纪念另个时空的生活。
回到家,陈初建议制作油布,两人自然没有异议。
准备很是充分。
原料:麻布、桐油、胶、木板(平时准备好的)都全了。
工具:剪刀、专用大锅、刷子、晾晒用的绳子也全了。
场地:广大农村到处都是。
人:三枚。
工艺:在陈初脑子里。
开工:a。
灯光:太阳光。
摄影:用不着。
场记:无。
……
先把麻布用清水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灰尘、杂质和可能存在的污渍。清洗后挂上,让麻布充分晾干,确保其表面干燥、洁净。
然后根据实际需要的尺寸,将麻布裁剪成合适的形状和大小。因为陈初准备把麻布代替塑料布盖在田里作物上方,实现大棚种植,所以麻布需要的宽度就是田地的宽度。如果未来是制作类似雨披或帐篷的大型油布,需要对麻布进行拼接,拼接处要尽量平整、紧密,可以使用麻线进行简单的缝合。
接着在干净的铁锅中倒入生桐油,用小火慢慢加热。熬制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使桐油受热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