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用德泯仇报恩记 > 第53章 四昌合谱 功莫大焉

第53章 四昌合谱 功莫大焉

    宁州樊氏找到了克洪公及秀字辈六兄弟,举族相庆。但他还没有找到宪可公的后裔,他们究竟在哪里呢?

    一天几个长老商议,认为宪可公对宁州樊氏贡献巨大,不管他的后裔在与不在,我们叔江祖后裔不能袖手旁观而不管。

    有一老人说:“古话有云,兄有子而弟不孤。我们将一支过继给叔祖宪可公,让宪可叔祖后继有人。”

    这个提议得到了族民的支持,但是执行起来确有难处。究竟过继哪一支呢?有的同意过继,有的又不同意过继。

    当时几个老人商量采取抽签的办法决定,抽到了就不管你同意不同意,都得过继。

    后来却发生很奇怪的事,过继的这一支,几年以后就接连发生天災人祸,以至失传了。

    只好又抽签确定另一支过继,而其结果让人不可理解,这一支又发生同样的事情,又失传了。这样不管哪一支不敢去抽签了。

    这可怎么办呢?又有一老人提出一个建议:“何不将用德公后裔全部过继一半给宪可公为后裔,这样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于是各房老人们一齐焚香点烛,跪跪拜拜,打筶向用德公请示。

    结果用德公筶示同意。于是就写下了过继字:

    “立过继字人樊用德所有后裔,念叔祖樊宪可公后裔,目前不知去向,吾等奉’兄有子而弟不孤,之古训,心甘情愿共同过继一半给叔祖宪可公为嗣。

    过继之后,将示愈可,宪可二人都是吾等亲祖公。每祭祀扫墓等都会一视同仁对待。特立此过继字为凭。

    用德公全体后裔立

    然后将这过继字,焚烧给祖宗。

    古话说:天地旋转,日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公元1764年)。

    这一年樊玙与同学在南昌参加省试,考试完之后,会同四昌宗先生酌议合纂四昌合谱,聚议者四十。

    哪四昌?所谓“四昌”是指江右樊氏五世祖“昌“字辈四兄弟昌庆、昌盛、昌谔、昌朝之后裔。

    为何只四昌呢?前文已说过,这是由于南宋初渡,卫前军师王虎作乱反叛,被朝廷击败后窜入鄱阳湖畔,抢劫祸害乡民。

    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樊氏昌字辈有三十六兄弟,他们率领乡民反抗奋斗,击退了叛军。

    然而这一战樊氏只留下四昌后裔延续下来,这四“昌”通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枝繁叶茂,而一直沒有合谱。

    这次“四昌合谱”,也是首次合谱。就是为了收流散、合宗族的目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四昌合谱谱局在南昌成立,公推樊玙先生为谱局主编。樊玙受命深知责任重大,即与谱局成员商量具体细节。

    首先要发出通知,这四昌后裔居住分散,初知:

    昌朝之后居盱江即建昌。

    昌庆之后居宁州,湖北。

    昌盛之后居三阳、蜀垅、北山、罗溪、厚自?岱山、利生、柘林、浙岭、郡城等处。

    昌谔之后居泰浦、白沙、柏周、离陂、摄田、馀干、土坊、嵩山、吴库、少城、吴城、安乡、景陵、富池、沔阳、荆州、荆门州、仙桃镇、官田、郡城等处。

    当时交通不便,发出这些通知谈何容易啊!

    其次他们讨论了这次四昌合谱主要任务。

    樊玙说:这次首届四昌合谱的任务第一是要确立古一世祖,也就是鼻祖。

    前明庚午致虛、鍾陽两公膺朝廷之重命,雏纂修族譜,未及詳考,仍舊譜以君雲為始祖,而漢以前缺焉,若得其源而敘次之。

    山圖公云:“寧之宗長有云:遡譜如傳真,一筆不似即是他人,豈敢懸想、意擬、扳扯捏造可以成帙者也。”若求其原本而重訂之,必不可得者,但责有難辭。

    这第二个任务就是收流散,合宗族。比如我宁州樊氏至今还在找失散的宪可公后裔,用德公之兄。”

    全体谱局成员一致同意樊玙主编的讲话。当即他们分工,寻旧卷,确定鼻祖的问题由主编亲自负责,收流散合宗族的任务由各地分局负责。

    于是会后樊玛奔走吳楚,邀集合修併搜尋旧章,勤勤恳恳無日而忘。

    幸默感祖灵为之冥持,至湖北黄州府黄冈县樊家樓,宗兄云:祖父藏有江南世譜一部。

    璵急索之,得是譜而捧讀之,不禁庆幸曰:“誠上天之呵护,祖灵之黙佑,而木本水源之有赖也。”如是哉?洵有如山图公云:“此天合非人力也。”

    細安世譜以益都侯子遲為鼻祖,子遲以下伯叔兄弟数支並存,官爵字行羅列星炳。

    即我祖潜公生知古兄弟,源源本本屡传清晰。且世谱昉自東周,其始著者七世孫讳琅字声之,盖声之隔須祖七世正見聞之,親而編輯之,得其真者也。

    繼緝者,西漢十三世孙彞,東漢二十世孫燁,隋二十五世孫禩,三十一世孫应宾,唐三十六世孫浚明,四十世孫澧,北宋四十四世孫圣学,南宋五十一世孫斌元,五十八世孫渊明,六十六世孫鑰鏞,六十七世孫士遠,明六十九世孙耀邦。

    历代相續不逾百年。以故昭穆井然,行實燦然,爵秩昭然,宇行謐號煥然。一本而来千枝万叶累累若贯珠。

    然信乎所見无异,所闻无异,所传闻无异,此真深切而著明者也。

    昔山图公以流遡源,宦遊偏訪三十載,始得宗公而明辨之,以証二百六十年之訛悞。

    玙也以源遡源,联緝搜尋三十諸,亦得其原本而重訂之,以合二千余年之宗派,亦又不侔而合者也。夫是源流清而祖宗享有主之祀,世次定而子孫无非祭之愆。

    丙戌春持入局内僉曰:其是己丑秋与溱兄隼弟等而校正之,謹仍以子迟为鼻祖,以怀韜公為江广一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