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妖异录 > 第16章 天命之子

第16章 天命之子

    京师洛阳,北部尉县衙。

    次日午时,袁绍从东郡濮阳赶到北部尉县衙。曹操一手挽着刘备,一手挽着袁绍,来为他们二人做引荐。

    “这位乃本初兄,姓袁名绍,四世三公之家,朝廷肱骨栋梁。”

    “这位乃玄德弟,姓刘名备,幽州涿郡人士,名士卢植弟子。”

    不得不说,曹操做的引荐还是恰到好处的,让人有面子,又不过分吹捧。

    “见过本初兄!”

    “见过玄德弟!”

    刘备袁绍二人分别见礼,袁绍和袁氏家族不太对付,所以他从洛阳城北的谷门入城之后,根本没去袁家,直接来了洛阳北部尉县衙来找曹操。

    “来来来,你们二人随我来!”

    曹操说着,翻身上马引领袁绍刘备往洛阳北城墙方向而去。袁绍刘备不明所以,对视一眼也都上马,跟了上去。

    洛阳北城墙脚下,有一处偏僻的宅子,这里没有旁边街市上那么热闹,倒也是幽静古朴,闲人亦很少到此处。

    曹操在宅前下马,把马栓于旁边树上。

    袁绍刘备也已赶到,依样把马栓到树上。

    随后,曹操便扣响宅门。

    “来了!”

    院子里传出一个清脆的女声,接着便有人从里面打开宅子大门。

    “是你们?奴婢见过曹大人!”

    开门的丫环显然是见过曹操的,见了他后便忙不迭的行礼。

    “免礼,带我们见过夫人!”

    曹操说道,扭头示意身后的袁绍刘备跟上。

    袁绍刘备虽是迷惑,不知道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也都跟着曹操走进了那个院子。

    宅子不大,丫环在前引路,很快三人便来到主室。

    这座宅子,背靠洛阳北城墙,主室坐北朝南,也很是向阳。在北方,通常把主室叫做“堂屋”,即有会客之堂作用的屋子。

    曹操进了主室,见到一个身穿鹅黄色青边绸缎襦裙的女子,倒头便拜:“小侄曹操,见过伯母!”

    伯母?

    袁绍刚想自己如何称呼那个鹅黄襦裙女子,却见那女子缓缓转过身来,竟是自己的生母赵柔。

    “娘……”

    袁绍眼眶一下子红了,扑上去跪倒在地,抱着赵柔的双腿痛哭。

    “孩儿不孝,让您受苦了!”

    赵柔不愧是大户人家的丫环出身,倒也是知书达礼,她没管袁绍,而是先扶住了行礼的曹操:“曹大人说笑了,您可是奴家的恩人,怎么能还给奴家行礼!”

    接着,赵柔又扶住了正在行礼喊“小侄刘备,见过伯母”的刘备,说了句“自家人,不必多礼!”

    然后,赵柔才回过头对袁绍说:“有客人在,先起来吧!”

    随后,招呼奴婢上茶:“青儿,翠儿,快给几位贵客上茶!”

    客套一番,众人落座,寒暄家常。

    原来,赵柔虽是袁绍的生母,却也只是袁逢家一个奴婢。

    当初赵柔生了袁绍之后,尚未出月袁绍就被过继给了二伯袁成,依照古代的传统,此后袁绍就是袁成的儿子,没有什么“亲爹”“干爹”之说。

    也就是,袁绍只能喊袁成为“父亲”,喊袁成的遗孀韩月为“母亲”。

    日后,还要尽量避免与生母赵柔见面。

    本来赵柔给袁逢生了孩子,可以母凭子贵,最起码晋阶成为小妾的。结果因为袁绍被送出去了,这点福利也没了,她还是袁家的一个奴婢。

    又因曾给家主袁逢生过孩子,遭到主母嫉妒打压,袁逢正妻以及正妻所生的两个儿子,袁基和袁术,都把赵柔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常找借口责罚她不说,还总是给她派些脏活累活。

    二十年来,赵柔几乎生活于炼狱之中。

    虽说她才三十五六岁,正是风韵犹存徐娘半老的年纪,本该如同一颗熟透的水蜜桃,却因长年在袁家饱受折磨憔悴不堪,如同一个苍老妇人。

    支撑她活下去的信念,就是儿子袁绍。

    她几乎无时无刻不盼望着,袁成的遗孀韩月能够离开人世,自己的孩子袁绍能够真正当家做主,把自己接过去。

    享福不享福不说,最起码不用再在这人间炼狱受苦了。

    袁绍呢,也是有心无力。

    在当时的大环境舆论氛围下,他也不敢把生母赵柔接回家,不但自己的“嫡母”韩月容不下她,那些叔伯们也不会同意。

    一句话,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变!

    既然他入了袁家,过继给了袁成,那就只能把袁成当亲爹,把韩月当亲娘。

    想把赵柔当亲娘,也不是不可以,放弃袁家的家业。

    古人的这些规矩,说实话是有些违背人伦的,儿子思念母亲,母亲想念自己的孩子,都是人之常情。但是没办法,凡事不能两全,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即便是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高高在上的皇帝,被过继继承帝位之后,也不能违背这条祖训。

    所以通常情况下,当帝王没有子嗣,过继一个血脉近亲为子嗣继承帝位,他在没有真正掌握权力的时候,也是没办法把生母接到宫中享福的。

    只有他真正掌握了权力,才可以不顾众臣的反对,把生母接到宫中,这时候就会同时有两位“皇太后”的存在。

    没有真正掌握权力,就想把生母接到宫中,下场很可能就一个:被皇太后废掉,另立他人继承皇位。

    此刻的袁绍,就是那个还没真正掌握权力的“皇帝”。

    如果他想把生母赵柔接到袁家,就会被“皇太后”韩月废掉,另立继承人。

    这一点,倒也是能够理解,你想继承别人的家业,还要在别人活着的时候,把亲爹亲娘接过来,给别人心里添堵……真当那些富豪权贵都是傻子吗?

    袁绍何尝不知道,生母赵柔正在袁家受苦受难,他只是无能为力罢了。

    一番寒暄过后,袁绍才明白,原来是曹操出面,把赵柔从袁家赎了身。而且,曹操还给赵柔买了一座宅子住,并给她置买了两个丫环。怪不得刚才进门的时候,丫环认识曹操呢。

    听闻这些,袁绍对着曹操就要跪下去叩头感谢,曹操连忙把袁绍扶起。

    在古代,有一些形容人们之间交情的典故。

    比如,总角之交,说的是小时候一起玩一起长大,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发小”的意思。

    “总角”,是因为在古代,小孩子在举办成人礼之前,是不做成人打扮的,只梳两个羊角一样的辫子,盘在头上。

    男孩到了20岁时候,会举办成人礼,束发加冠,戴成年人的帽子,这个仪式称为“弱冠”。

    女孩到了15岁时候,也会举办成人礼,梳发盘头,插上发簪,这个仪式称为“及笄”。

    需要说的是,古人都是以虚岁论年龄,十月怀胎算作一岁,出生那天就是一岁了。

    所以实际上,男孩是19周岁成人礼,女孩是14周岁成人礼。

    《礼记》记载女孩“十有五年而笈”,按照现代算法是14周岁。并且,在此之前两年,女孩子就可以出嫁了。两汉王朝女孩子出嫁年龄是13到20岁,也就是12周岁到19周岁。

    超出这个年龄,就属于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大龄剩女了。

    通常情况下,很少有女孩子20岁还没出嫁的。

    也就是说,在女孩子19岁那年,她的父母很可能着急得在大街上拉人乱问“你结婚没有?没有就把我女儿娶了吧!”“实在不行,让她做小妾也行!”

    简单来说,19岁这年就像女孩子的“保质期”,再不出手真砸自己手里了!

    所以,在古代大多数父母,都会趁早把女儿嫁出去。

    例如东汉著名才女,曾经帮哥哥班固续写《汉书》的班昭,她就曾经自述“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也就是,她嫁到曹家的时候,才14岁。

    这还是虚岁,实际上只有13周岁。

    再比如,东汉的梁皇后梁妠(na),出嫁时只有13岁(实际12周岁),“与姑俱选入掖庭,时年十三”。

    虞美人,名字失传,《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她“虞美人者,以良家子年十三选入掖庭”,也是13岁入宫做了妃子。

    说这些,并不是平民家的子女出嫁年龄不一样,而是只有极少数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女性,才会留下生平事迹记载。我们才会知道,在那个时代,女孩子上初中的年纪,就该嫁人了。

    两汉王朝女孩子出嫁年龄要求“年十三以上,二十已下”,就是当时的普遍标准,上行下效,官方明确规定的要求,就是全天下执行的标准。

    甚至有些时候,把闺女砸手里还会受到朝廷责罚。

    比如,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朝廷就颁布法令,女孩子如果16岁还没出嫁,就要缴纳5倍赋税。(《汉书·惠帝纪》: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倍赋税什么概念,西汉初是十五分之一的税收,后来涨到十分之一的税收。

    汉惠帝元年,又减为十五分之一的税收。

    五倍赋税,就是要缴纳十五分之五,也就是你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要上缴。

    如果现在也这样,看还有几个单身得起的?

    ……

    再比如,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女孩子17岁还没出嫁的,直接由官府许配嫁人。《晋书》记载“冬十月辛巳,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官府指配,那就不管你是瞎的瘸的、老的少的了。

    有可能是身患残疾的“独眼龙”,也可能是四五十岁的“孤寡老头儿”。

    而且如果到了这一步,官府也容不得你不嫁。

    别说你的意中人脚踏七彩祥云了,孙悟空过来了也得耍一套猴戏。

    并且这道圣旨,又把年龄上限往下压了三岁。

    两汉时代是20岁以内,都不算大龄剩女。西晋统一之后,直接要求17岁,也就是16周岁之前,必须嫁人。

    所以你说,闺女长大了,父母急不急?

    别说什么“早恋”,不存在的。

    只要你有意中人,家境还可以,四肢健全,做父母的基本上都不会反对。

    反对个啥,过几年等着官府指配个孤寡老头?

    那年头,男的都打仗快死完了,剩下的,能活下来的,真是有福气了。

    即便你穷困潦倒,娶不上媳妇,官府也会给你发老婆的!

    刚才说的“总角之交”,指的是幼时一起玩一起长大的感情。

    还有一些,比如: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忘年之交……等等,这些我们留到以后再说。

    像曹操和桥玄,就是“忘年之交”。

    曹操才20出头,桥玄已经快70岁了,桥玄却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曹操……这“托孤”托的年龄属实有点大了,托付几个叔叔伯伯让自己照顾?

    抛开这些典故上的交情,在古代还有一种过命的交情,叫做“升堂拜母”。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和孙策的关系极好,不仅把自家路南的豪宅让给了孙策住,还拜见了孙策的母亲,但凡自己有的,孙策都可以随便取用。

    “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这意思,就是拜见对方的母亲,你妈就是我妈,我的就是你的。

    升堂拜母,就如同结义兄弟。

    在古代,对方家里的女眷,尤其是母亲,通常不会见外人的。如果见了,那一定是关系极为亲密,如同亲兄弟一样。

    比如在《江表传》里记载,孙策孙权的母亲,就曾当面告诫孙权,周瑜跟你哥孙策同岁,只比你哥小一个月,我把他当做亲儿子看待,你也要把他当亲哥对待。

    “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孙母连周瑜生月都知道,让孙权把他当大哥,可见二人彼此的感情深重。

    还有,《三国志·吕蒙传》里也记载了,鲁肃曾经拜见吕蒙的母亲,和他结为至交好友,“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也是“升堂拜母”的体现。

    曹操帮袁绍生母赵柔赎了身,救她脱离于水火之中,今日又和刘备一同拜见了袁绍的母亲,三人也算“升堂拜母”如同结义兄弟了。

    也正是如此,才有后来三人之间“亦友亦敌”的复杂关系。

    也正是如此,后来刘备前往冀州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才会派人清扫道路,自己亲自率领众属下,出城两百里迎接刘备……这仪式之隆重,就不用过多解释了吧。

    《三国志·先主传》“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二百里什么概念,就是一百公里啊!

    就是你来河南找我,我直接去河南省边界等你,接上你一起回我家。

    试问,枭雄袁绍的一生,除了刘备还有谁、让他出城二百里迎接过的?

    没有!

    刘备是独一个!

    很多人受演义的影响,觉得刘备只会哭只会逃跑,软弱无能没有主见,啥事都得请教诸葛亮。

    真是把刘备写成傻子了!

    请问,刘备若真是那样的窝囊废,袁绍岂会出城两百里迎接,曹操又岂会把他视为对手?

    别提,《三国演义》篡改了诸葛亮的年龄,让他提前20多年出生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刘备47岁的时候,才和他见面。

    而这个时候,诸葛亮才27岁。

    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打了大半辈子仗了,已经是个年近半百的老人了。

    刘备的前半生,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混出来”的。

    他能以平民之身,与曹操袁绍公孙瓒这些高官权贵二代交往,而且得到这些人的尊重。

    试问诸位,谁能以平民的身份和马某云王某聪交往,且被对方视为至交好友?

    历史上的刘备,也没有像里那样,到处招摇撞骗,动不动就说“我乃中山靖王之后。”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没有皇室身份的。

    他的“皇族血脉”,第一次被人提起,就是“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对47岁的刘备说“你这个皇室后裔,应该扛起来复兴汉室的大旗啊!”

    请问,是刘备不知道自己是皇室之后吗?

    还是说,曹操袁绍吕布陶谦公孙瓒刘表这些人,不知道刘备有皇族血脉?

    若真是刘备有皇族血脉,那他藏得可真够深啊!47岁才被诸葛亮第一个得知。

    当然,刘备的皇族血脉,也不是一上来就“中山靖王之后”了。

    诸葛亮第一次把刘备有皇族血脉口号提出来的时候,也只是说了他有皇族血脉,并没有说是谁的后人。《三国志·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

    在此之后,每当遇到大事,刘备的皇族血脉就会被提起。

    但是,每次都没明说是皇室谁的后代。

    直到刘备登基称帝的时候,才明确身份:是西汉初期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中国历史上,如果只有一个人政治技能点满了,那这个人一定是诸葛亮。

    “以天地为棋局,以诸侯为棋子”,也只有诸葛亮做到了。

    这些,我们后面说到了会详细讲解。

    而军事上,如果只有一个人把军事天赋点满了,这个人就是一代伟人毛爷爷,姓毛名泽东,字润之。

    据说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的男人,做出这番评价的是撰写《中国人史纲》的柏杨老师。我的老乡,也是我的偶像,并且我俩的人生经历很相似。

    我们不谈历史上有几个从未打过败仗的名将,因为这个会有争议。

    但是“兵仙”韩信的最高成就,也不过是两次使用“暗度陈仓”之计。

    在军事上,同一个计谋,很难短期内使用两次。

    除非你的对手很蠢,记吃不记打,不然谁也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栽两次。

    韩信的一生,两次使用“暗度陈仓”之计,都成功了。

    一次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假装要修栈道发兵,实际上绕到陈仓攻击敌后。

    另一次是“木罂渡河、暗度陈仓”,假装要正面强攻,实际上另外派人用瓦罐木板做成“竹筏”渡河,绕到敌后搞偷袭。

    要不说韩信善于偷家呢,你以为我在跟你“对线”,实际上我已经绕到你后面,把你家“水晶”给偷了。

    ……

    但是,韩信再牛,在教员面前,也得甘拜下风。

    “四渡赤水”那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无人能模仿,无人能复刻。

    你以为我要跟你打架,你以为我要逃跑……都不对!我就是遛着你玩儿,玩够了我再走。

    能够开创一个时代的人,岂会是等闲之辈。

    政治唯一的100分是诸葛孔明。

    军事唯一的100分是毛润之。

    这一点,想必不会有人质疑。质疑也不怕,亮战绩嘛!

    两次“暗度陈仓”的韩信都跪下了,还有谁能在“四渡赤水”这种神迹面前站着说话?

    学阮籍吗?

    只负责吹牛,不管报税。

    《晋书·阮籍传》记载说,阮籍曾经登上河南荥阳的广武山,观看楚汉相争的古战场遗址,叹息说“当时天下没有英雄,才让这群臭小子成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古今中外,吹牛批最不要脸的就是这句话。

    你很能打吗,阮籍?

    也不能啊,一生都没啥战绩,没啥过人之处。

    刘邦我们且不说,兵仙韩信也不说。

    那项羽,可是史上有名的万人敌,“百人斩”的记录创造者。单人匹马,韩信的“十面埋伏”数十万大军都困不住他,依然陷阵杀敌突围而出……

    他如果不自杀,怕是全天下没人能奈何他。

    你阮籍一生有啥成就?

    就你那战力,项羽打完仗“十面埋伏”突围出来,都不用休息,还能把你“秒了”。

    文不成武不就,只会吹牛。

    就像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看到电视上奥运比赛,嘲讽那些冠军、人类新纪录的创造者,“这群人都是菜鸡,因为天下没有英雄,才让这群人成名了!”

    所以说,吹牛之前最好先看看自己,撒泡尿照照自己,配不配说那话。

    不然只会成为全天下最大的笑话,遗臭万年。

    韩信项羽要不算英雄,这天下还有英雄吗?

    人类记录的创造者,都不算英雄,那还有谁能算英雄?

    曹操刘备拜见袁绍的母亲,几个人这一聊,就聊了一下午。

    很快,天色晚了,赵柔让丫环们弄了一桌酒菜,几个人边吃边聊。

    曹操本想推脱,可是他知道,若是不让袁绍母子请了这一顿,只怕赵柔心里会觉得亏欠自己更多。

    于是,也没有过多的客套。你帮了别人那么大的忙,别人请你一顿饭,也不算受之有愧。

    赵柔也很懂礼数,席间受了曹操刘备的敬酒之后,草草吃了几口,便推说自己吃饱了,回房休息去了,把剩下的时间,留给袁绍曹操刘备三人。

    这三人,酒过三巡也放得开了。

    边吃边喝边聊,从量子力学到相对论,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到中国发射时速超过30马赫的洲际导弹,从米国宇航员被滞留太空回不来,到中国登月成功、采回月球背面土壤……

    无所不聊,畅所欲言。

    人生得意事之一,无非好友聚一起,把酒言欢吹牛批。

    即便喝多了出洋相,也没人笑你出丑。

    几人这天南地北的一聊,不知道什么时候聊到了天下形势。

    刘备心有愤懑的说道:“两位兄长,不知你们观这朝廷政事如何?如今天下,可还有救?”

    袁绍曹操皆是官场之人,皇帝昏庸朝政混乱,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他们二人如何不知?

    是以刘备一言既出,二人都沉默了。

    天下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如同赵柔生活在袁家,那是完全凭借信念强撑着一口气,才活过来的。

    度日如年朝不保夕煞是难熬,完全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

    刘备许是喝大了,见二人沉默,便一口把杯中酒干了,掷杯愤愤说道:“若小弟有机会,定要让这朝廷换个天!”

    闻言,袁绍呆住了。

    这小老弟,看上去沉默寡言的,是个狠人啊!

    “你若反汉,我必保汉!”

    曹操忽然来了这么一句,也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曹兄……”

    刘备想要说些什么,或许是想说服曹操吧。

    在他看来,这个不把人命当人命、不把老百姓当人的时代,早该结束了。

    倒不如兄弟三个联手,推翻这个时代。

    “都别说了!”袁绍出言打断两人的分歧争执。

    “你我兄弟三人,今日只把酒言欢,不谈政事!”

    这里三人,他年岁最长,袁氏家族也是最声名显赫的,因此他一说话,曹操刘备二人都不再说话。三人便换个话题,随便扯些别的聊了起来。

    只是,袁绍心中,除了震撼,还有些对刘备另眼相看。

    因为,他也对当下朝廷很是不满。

    濮阳县,虽然在他的治理下,人口逆转直升。可是他也知道,眼下全国到处饿殍遍野,老百姓很难找到活路。

    不是老百姓不想找,而是官府根本不给留活路。

    地震洪水蝗灾,各种天灾都在折磨着老百姓,打翻人们的饭碗。而官府那些官员,又一个个贪墨成性搜刮民脂民膏。朝廷却对此视若无睹,不管不问。

    试问,这种天灾人祸轮番折磨之下,老百姓有几个能够活下来?

    家破人亡易子而食,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

    “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这是当时史书上的记载,也是他们能听到最让人难以相信的传闻。老婆都饿到把老公杀了充饥,老公都饿到把老婆杀了吃肉活命,这世道还不乱,有天理吗?

    想反朝廷的,非刘备一人,还有全天下穷苦百姓。

    甚至,还包括袁绍这样心系人民的官富二代。

    袁绍何尝不是对朝廷失望至极,这几年,他也曾多次上书朝廷,甚至拿自己治理下的濮阳县说事……他相信,自己能够治理好濮阳县,就可以治理好全天下。

    如果给他权力,他能让天下变成太平盛世。

    可是,他给朝廷的上书,全都石沉大海。

    他抨击贪官污吏横行那些奏章,全都杳无音信。

    若非他背靠着的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只怕他早就被撤了濮阳县长的官职。

    对此,袁绍也是失望至极,甚至打算辞官还乡了。

    眼不见心不烦,别天下还没变样,自己先给气死。

    豫州沛国谯县,一位老者静坐于院中,注视着夜空。

    此时,天边一道流光划过,老者不由浑身一颤,喃喃自语道:“三星聚而流光起,彗星入紫薇,天下将乱,三个天命之人,终还是到一起了……”

    老者口中的三星,分别是:岁星,荧惑,太白。

    而他所说的“紫薇”,则是自古以来就被奉为“帝星”的紫薇星座,又名“紫薇帝星”。

    老者名叫“天玄子”,是战国初期鬼谷子的传人,也是夏侯惇的师父。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奇人,曾隐居于云梦山(今河南省淇县西,为太行山余脉),在此修行。

    鬼谷子具体有多牛,无人知晓。

    但是据说能学到他一成本事,就能纵横于世,成就一代名家。

    他的弟子,有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张仪,有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庞涓,也有说战国时代的辩论家(说客)毛遂,还有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都是其弟子。

    甚至也有说,连秦朝的航海家徐福,都是鬼谷子的弟子。

    反正师父水平怎么样不好说,也没人见过,弟子倒是一个个都挺牛掰的。

    徒弟带火师父的,鬼谷子还是头一个。

    毕竟,战国时代一共“韩赵魏楚燕齐秦”七个大哥,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同时担任六个国家的宰相……

    你就说,牛不牛吧?

    而苏秦的师弟张仪,则被他用计骗到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

    战国七雄的军政,全被师兄弟俩把持了。

    孙膑庞涓也不必说,战国时代不可不提的军事家。

    庞涓去魏国当了大将军,魏国一时间猖狂无比,跟疯狗似的见谁咬谁,四处出击攻打周边邻国,强如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一的老牌帝国齐国,都得对魏国退避三舍。

    还好齐国找到了庞涓迫害的师兄孙膑,偷偷把孙膑接回齐国当了军师,齐国才在后来反败为胜,狙杀了庞涓。

    像我们都知道的“田忌赛马”,这个谋略就出自孙膑。

    至于毛遂,李牧,徐福,有可能是后人故意攀附,姑且不提。

    这就已经够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几个,都是能够主宰支配战国时代国际格局的人。

    你还想什么,想让师父出场?

    不怕师父一不小心玩嗨了,把战国统一了,就没后来秦始皇什么事吗?

    毫无疑问,鬼谷子是战国时代一位隐藏在幕后的大佬,没人见过他出手。

    就像在《封神演义》里,从未出手过的鸿钧道人一样。

    毕竟,鸿钧道人三个弟子,个个都牛掰的不行。

    大弟子太上老君,是截教和阐教的掌教。

    二弟子元始天尊,是阐教的教主。

    三弟子通天教主,是截教的教主。

    那里的诸天神魔,姜子牙还是元始天尊的弟子,鸿钧道人的徒孙。而姜子牙却是二郎神杨戬和三太子哪吒的师伯,你说二郎神杨戬和三太子哪吒在鸿钧道人面前,差了多少辈。

    小孩子打打闹闹的,让他们玩会儿也罢。

    鸿钧道人要是出手了,大家还有的玩吗?

    就像下课了孩子们在玩游戏,如果老师突然加入进来,孩子们还怎么玩?

    所以,战国时代的鬼谷子从不出手,《封神演义》里鸿钧道人也从不出手。

    《西游记》里,如来出手对付过孙悟空,很明显逼格就低了一些,说明如来的弟子对付不了孙悟空,得他亲自出手才行。这也说明,如来比鸿钧道人低了至少一个档次。

    “元让,你出山吧!”

    天玄子静静地坐着,手握一本书,封面上写着《本经阴浮七术》。“还有,这本书你也带去吧,为师老了,不想为天下事所烦心了,准备颐养天年了……”

    “是,师父!”

    夏侯惇恭恭敬敬的答道,夜空下,他的眼睛闪着亮光。

    以前曹操还在谯县的时候,天玄子推断他是“天命之人”,如今三个天命之人都已出现,且聚拢到了一起,天下风云将变,也是时候让弟子出山去锻炼一番了。

    这个时候,还没人知道三个天命之人,分别是:袁绍,曹操,刘备。

    包括天玄子,他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