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妖异录 > 第15章 枭雄和奸雄的初次会面

第15章 枭雄和奸雄的初次会面

    幽州涿郡涿县,刘家聚。

    刘备站在家门口的古桑树下,那匹一人多高的枣红色骏马,被他拴在家门口的篱笆墙树枝上。虽然他从伯父刘元起那里要过很多钱,但是这些钱一分都没拿来补贴家用。

    所以家里的房子,还是老样子,破烂不堪。

    刘家倒也没少被刘元起接济,但是刘母何琳也是一分没花,全都给刘备存了起来。

    这对母子,一个是一分没留,全都拿来结交同学们了。另一个是一分没花,全都存着留给儿子备用了。

    所以表面上看,刘家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没有半点变化。

    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刘备不再是那个衣着寒酸的少年了,而是一个经常骑着骏马身穿华服的“贵公子”。当然,这一切在乡邻们看来,也是笑话。

    背地里,不知道多少人嘲讽刘备,骂他是“败家子”,有钱也不拿来补贴家用。

    刘备家里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他自己却打扮得如同贵公子,一身衣服就要几百两银子,一匹骏马更是价值上万两银子,妥妥滴“豪车”啊!

    所以,街坊邻居们嘲讽他是个“败家子”,有钱不知道拿来补贴家用,也是情理之中。

    普通人,哪能理解枭雄的思维?

    为啥说刘备胯下一匹骏马,就价值上万两银子呢?这也是有据可考,不是信口胡说的。

    《后汉书·灵帝纪》记载,公元181年,骏马一匹卖到了200万钱。

    当然,刘备让伯父买马的时候,马匹的价格还没这么贵。

    然而181年,那是普通马匹卖到200万钱一匹。

    刘备买马,是精挑细选的,购买自己喜欢的骏马,所以折算成181年的普通马匹价格,不算过分。

    那200万钱,折合银子是多少两呢?

    《汉书·食货志》记载,“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千。”

    朱提银,是当时成色最好的银子,每八两是一流,可以兑换1580五铢钱。

    普通银两,每8两只能兑换1000五铢钱。

    也就是,一两银子可以兑换125五铢钱。

    200万钱,除以125,等于16000,是一万六千两银子。

    所以,刘备购买一匹骏马,大概花费了一万六千两银子。

    ……

    那么,200万钱为什么等于两万多亩地的收入呢?

    《汉书·食货志》记载,在战国之初,李悝【kui】曾对魏文侯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

    也就是说,战国时代的粮食产量是“每亩地产粮约一石半”,大概180斤。

    到了汉代,西汉的晁错对汉文帝上疏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当然,这里《汉书·食货志》对晁错的《论贵粟疏》记载是错的,漏写了一个“三”字。不然,战国时代都已经亩产“一石半”了,你汉朝才“百亩产百石”……

    生产科技还倒退了,一亩地退化成产粮一石了?

    《汉书·食货志》的记载错误,多亏了荀悦的《前汉纪》纠正。

    《前汉纪·文帝二年》记载,晁错的上疏是这样说的“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

    对比《汉书》和《前汉纪》,晁错的话几乎一模一样,但是产量差了三倍。

    汉代粮食产量,不可能比春秋战国时候还低,所以《汉书》记载的不准确,《前汉纪》的记载才符合逻辑。

    也就是说,汉代粮食产量已经提升到了“亩产三石”,比战国初期翻了一倍。

    亩产从180斤,翻到了亩产大约360斤。

    两汉时代,正常年景下,一石粮食大约卖30钱。

    一亩地产粮三石,大约可以卖90钱。

    200万钱,除以90,就是22222亩。

    所以东汉末年一匹骏马卖到200万钱,就是农民两万多亩地的收入。

    五口之家,能耕种100亩地,一匹马约等于两百多户农民的全部收入。

    两百户五口之家,就是1000人,差不多等于现在一个村子一年的全部收入。

    所以说,当时一匹骏马,妥妥等于现代一辆顶配豪车!

    刘备站立于自家门口,手拿折扇轻轻摇摆,看上去颇有几分贵公子的气质。

    他的面前,傲然挺立着一个花季少女,那是他的青梅竹马,赵灵儿。

    赵灵儿虽然只有十五六岁,但是身材颇为“有料”。

    那么大,衣服紧绷着,一副呼之欲出的样子。换算成现代单位,得有“D”以上吧。

    赵灵儿据说是赵国王室的后代,祖上从邯郸那边迁过来的,也是刘家聚为数不多的外姓之一。

    赵地自古出美女,从李斯进谏秦始皇嬴政的《谏逐客书》,到后世文人才子的诗句,都可看出“赵女”在古人心中的分量,那简直就是美女的代名词。

    例如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史书上称她“绝好善舞”,意思是姿色绝佳长袖善舞,这属于是标准的身材长相舞姿都一流的绝色美女了。

    而在《谏逐客书》中,李斯更是用了两个不常见的成语来形容赵女之美。

    原话是“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意思是跟秦始皇说“你要真的驱逐所有的‘外国人’,那像你母亲那样沉鱼落雁倾国倾城的绝色赵女,可都要被赶出秦国了……”

    这是陈述事实,也多少有点威胁意味儿。

    “随俗雅化”“佳冶窈窕”是两个不常见的形容美女的词语。

    说句实话,沉鱼落雁倾国倾城这类词,多少有点庸俗,有点“烂大街”了。

    我没有李斯那样的才华,只能用点庸俗的成语来形容美女。

    而李斯不但用了“随俗雅化”“佳冶窈窕”来形容赵女,更是把地域缩小限制在了“赵地”(今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一带)。

    要知道,地域面积越大,越不好考证。

    我说“江南出美女”,那江南涵盖的面积大了去了,即便派人去调查考证,也很难有结果。

    你没找到,我可以推说那是你运气不好,没遇到美女。

    全国那么多地方,李斯直接把地域缩小到“赵地”,这就不难考证了。

    好比你说“我们村出美女”,你们村有多大?

    大不了派人把你们村所有人都集结,挨个登记。

    有没有美女,还不是一目了然。

    所以,李斯没说楚女,没说齐女,没说燕女,没说秦女……很明显,赵女在姿色上,是碾压这些地方的。

    他不可能,也不敢在给秦始皇的《谏逐客书》上信口开河。

    你说赵女漂亮,老子派人到赵地一看,全是歪瓜裂枣烂番薯矮冬瓜,那你这不是“欺君之罪”?

    我相信,李斯说赵女漂亮,那肯定赵女就很美。

    毕竟李斯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他可是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臣,是“秦王扫六合”的肱骨之臣,是大秦帝国的宰相。

    至于后世文人,比如李白写过“赵女长歌入彩云, 燕姬醉舞娇红烛。”

    这里“燕姬”是为了对仗“赵女”,不见得燕姬就有赵女那样的地位。

    明朝的何景明写过“赵女通宵侍御床, 班姬此夕悲团扇。”

    这里对仗“赵女”的,直接换成了“班姬”,不再是“燕姬”了。

    清朝的陈维崧则写道“雪登麦积秦筝苦,雨歇丛台赵女娇。”

    对仗“赵女”的,干脆换成了“秦筝”,连人都不是了,变成了乐器。

    很明显,在姿色这方面,赵女做到了艳压群芳难求一败,多少有点江湖大侠“独孤求败”那意思了。

    所以诸位记住了,再遇到乱世,先把邯郸打下来就完事了!

    刘备看着眼前的赵灵儿,没有说话。

    事实上,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很多时候,即使面对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刘备也是沉默的。

    “备哥哥,你真的要走么?”

    赵灵儿捻着衣角,怯生生的问。

    “嗯!”

    刘备的回答也很简洁,因为他想不到该怎么和赵灵儿解释。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走?”

    赵灵儿又问,不敢抬头看刘备的眼睛。

    书上说,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敢看他(她)的眼睛,不敢跟他(她)对视的。

    什么,哪本书?

    就这本书啊,我说的!

    “今天!”

    刘备的回答,依然简洁,多一个字都不说。

    “啊?这么快,你等会儿就要走了么?”

    赵灵儿抬头看了刘备一眼,旋即又低下了头,脸上红得像秋后的晚霞、春日的茶花,羞得能滴出水来。

    “嗯!”

    刘备的回答,还是只有一个字。

    这要放到现代,男女之间这样聊天,怕是要把天聊死,妥妥的“话题终结者”。

    遇上脾气不好的女生,可能当场就发飙了,“你‘嗯’你奶奶个腿,多说一个字会死啊!姑奶奶陪你聊天,你一副半死不活爱理不理的样子,吃老鼠药了?”

    不过,赵灵儿似乎根本不在乎这些。

    又或者,有些女生就喜欢男人“高冷的气质”?

    “那,备哥哥,我们还会……再见面吗?”

    “会吧!”

    “你走了以后,会不会想我?”

    ……

    “会吧!”刘备沉默了一下,还是说出来了这两个字。

    “嗯嗯,那你走吧!”

    赵灵儿仿佛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明显开心了起来。

    “好!”

    刘备转身,准备去牵马。

    “等一下!”

    赵灵儿说道,刘备刚转过身,就被她凑上来“啵”的亲了一下。

    嗯?不讲武德,搞偷袭?

    刘备愣住了,还没体会是啥味儿呢,自己的初吻就这么没了?

    “备哥哥,你要早点儿回来,我怕我爹会让我嫁人!”少女娇羞的跑开了,边跑边留下这句话。

    刘备愣在原地……

    片刻之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解开马缰绳,纵身一跃跨坐在马背上,双腿一夹马肚子,纵马而去,只留下身后一道淡淡的烟尘。

    彼时还没有马镫,双腿夹一下马肚子,就是驾驭骏马的“常规口令”,就像喊一声“驾!”

    兖州东郡濮阳县,袁绍坐在县衙大堂看公文,青霜从外面走了进来,手中提溜着一个白色毛茸茸的东西。

    “喏,斩了!”

    青霜把那个白色毛茸茸的东西往地上一丢,对袁绍说道。

    袁绍定睛一看,居然是胡杏儿的头……

    不!确切地说,是一颗“白狐”的头。

    《山海经》上所记载,形似狐而有九尾的那种动物,并没有留下名字,所以袁绍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动物。只能因为它和白狐相似,暂且叫它白狐。

    “你把胡杏儿斩了?”

    “斩了!”

    青霜一脸傲娇的答道,“不过很可惜,元神被逃掉了!”

    “啊?”

    袁绍开心了一半,心情又变得沉重起来。

    “但是你放心,它已经元气大伤,短期内不可能再出来害人了……”青霜又说道。

    你下次能不能一口气把话说完?搁这儿搞悬疑呢?

    袁绍忍不住在心里腹诽,这姑娘大山里出来的吧,在这玩“山路十八弯”呢!

    “那就好……”

    “禀大人,京城来信!”

    袁绍话还没说完,一名衙役推门进来,手中拿着一封书信。

    东汉时代(公元102年),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革新工艺,最终发明了更为先进的造纸技术,史称蔡伦发明的造纸为“蔡侯纸。”

    因为在纸张上书写,比刻画竹简更为方便,也易于携带,所以这项技术广受人们欢迎。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造纸技术到袁绍这时候已经很成熟了,也很常见。

    虽然贵是贵了点,比竹简成本高,但是那些达官贵人都是不差钱儿的人,依然深爱纸张。

    袁绍打开书信,是曹操写来的,邀请他去京城一趟,说是要给他一个惊喜。

    袁绍也没多想,去就去呗!

    反正青狼和胡杏儿的事情解决,濮阳这边,暂时也没什么要紧的事了。

    于是,袁绍就让衙役喊方明过来,给他交待一下,说自己要出一趟远门,让他处理好濮阳这边的工作。不多时,方明过来,看到地上的白狐头,忍不住对袁绍一番恭维。

    大人!您实在是太勇猛了,我对大人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打住,打住!

    袁绍让方明闭嘴,细心的跟他做了……工作的交接。

    随后,方明恭恭敬敬的退了出去。

    “你要离开濮阳了?”

    青霜凑上来问,美目闪烁荧光,盯着袁绍。

    “是啊!我去京城一趟,刚好濮阳这边也没什么要紧的事了。县衙你可以继续住着,反正也……”

    “我也走!”

    不等袁绍说完,青霜就抢着说道。

    “你也走?”

    袁绍没明白是什么意思,是要和自己一起去京城吗?

    “对啊!在这待了这么久,我也该离开了。放心吧,若是有缘,我们以后还会再见的!”青霜说道。

    看样子,她是打算离开濮阳县。

    “啊?”

    袁绍没想到,青霜这就突然要离开了。

    “嗯!”

    青霜似乎也没打算解释、自己要离开的原因。

    “那好!有缘再见。”

    说真的,袁绍心里还是有几分不舍的。青霜是个很特别的女孩子,跟他以往见过的所有女孩子都不同。至于说,具体哪里不同,他又说不上来。

    反正,就是有那种感觉,青霜和别的任何女孩子都不同。

    “有缘再见!”

    青霜说着,缓缓退了出去。

    袁绍开始低头收拾行李……

    既是“有缘再见”,那若有缘,以后就还会再见的。

    若是无缘,以后不得相见,那去送她做个告别,又有何必呢,徒增伤感。

    袁绍不知道,青霜出了县衙,来到一处偏僻的墙角后,忽然化作一道青光,消失于天际。而与此同时,他放在卧房那把宝剑,也已经消失不见。

    那把宝剑,古人评为“十大名剑”之一,名字叫做“青霜”。

    刘备来到京城洛阳的时候,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确切地说,是被洛阳城和外面的对比震惊了。

    外面的帝国各州郡,几乎都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老幼妇孺皆是面有菜色饥肠辘辘,甚至路边还偶尔能看到冻死饿死之人,无人收敛只能曝尸荒野……

    然而,京城洛阳却是一派盛世景象。

    那些衣衫褴褛的难民,守城官兵根本不让他们进入洛阳城。

    城内城外,仿佛两个世界。

    城内是天堂,城外是地狱……

    因为洛阳城内,是沿街叫卖的小贩,是脑满肠肥的富商,是锦衣华服的美妇,是嚣张跋扈的权贵,是欢声笑语的垂髫,是慈眉善目的老翁……

    总之,除了城门口维持秩序的官兵,城内一派欣欣向荣太平盛世的景象,宛若人间天堂。

    这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无论任何时候,有权有钱的人,都不可能受了委屈。

    这种景象,把刘备深深的震撼到了。

    这世上,有公平可言吗?

    像自己这样的“贱民”,生来就是给有权有钱的人做牛马的。

    那些有权有钱的人,他们付出劳动了吗,付出了多少劳动?

    他们不用劳动,却享受着这世上绝大部分穷苦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他们不种地,却吃着粮食喝着粮食酿造的美酒……

    他们不捕鱼,却享用着渔民吃不起的海鲜河鲜……

    他们不织布,却穿着这世上最华贵的衣服,甚至一件衣服可能是平民好几年的生活开销……

    他们不放牧,却吃着牛羊肉、胯下骑着价值昂贵的骏马……

    他们不打猎,却吃着山珍野味、穿着貂皮大衣……

    ……

    所以,什么才是公平?

    多劳者,未必多得。

    多劳者,定是牛马!

    这一刻,刘备忽然觉得,那些因贫困娶不起老婆,生不起孩子的人,反而走的是一条解脱之路。

    因为,他们不用再生下“小牛马”,继续为那些有权有钱的人服务了!

    他们没有后代,给上层的人继续当牛做马了。

    与此同时,刘备心中也坚定了一个信念,他要推翻这个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时代。

    那个时代,或许依然有人生活在底层。

    但是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辛苦劳作了一辈子,却避免不了饿死街头的宿命。

    刘备的华贵外表下,藏着的还是一颗贫苦农民的心。他来自底层,更清楚底层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虽然他借用伯父刘元起的财帛包装了自己,但他清楚自己骨子里还是底层人。

    ……

    城南的东汉国立大学(太学)门外,一群人在此忙忙碌碌着,旁边的禁卫军尽职的站着,将行人和里面那群忙碌的人分割开来。

    刘备是从东汉朝最北边的幽州来的,进入洛阳城的时候,走的是洛阳城的北门——谷门。

    洛阳城北面,有两座城门,一座是西边的北城门,叫做“夏门”。

    另一座靠近东北角的北门,则是“谷门”。

    刘备身穿华服胯下骑着骏马,守城官兵还以为是哪家的富贵子弟,自然没有过多盘查,直接放他入城了。

    进城之后,刘备一路南行,看到了城里的“繁荣兴盛”,也看到了人间的不平等。

    朝廷设立的国立大学“太学”,是在洛阳城南。

    古时候的洛阳城,旁边就是洛水(今河南省洛阳市的洛河)。洛阳城在洛水北岸,而太学则坐落于洛水河畔,在洛水南岸。也就是说,太学并不在洛阳城内。

    刘备一路疾行,从谷门入城,穿过洛阳城,在洛阳城的南城门“开阳门”出城。

    洛阳城十二座城门,分别是:

    北面西门“夏门”,北面东门“谷门”。

    东面最北的叫“上东门”,中间的叫“中东门”,南面的叫“秏门”(可不叫“下东门”,“下”这个字古代很少用,更不会用在帝都城门上。)

    洛阳城的西面,和东面一样,也有三座城门。

    西面最北的城门叫做“上西门”(古代北上南下,北方为“上”)。

    西面中间的城门叫做“雍门”。

    西面最南的城门叫做“广阳门”。

    在洛阳城的南面,则是有四座城门,最东面的就是“开阳门”,城内的人通常会走此门出城,城外也正对着“太学”“辟雍”“明堂”“灵台”等皇家建筑。

    南面从东向西数,第二个城门就是“平城门”了。

    平城门跟皇宫南宫的南门套着,南宫南门也叫“平城门”,所以这个城门是由皇城守卫军接管的,京城卫戍部队无权干涉,这个城门也是皇宫里的皇上和妃子经常出入洛阳城要走的城门。

    所以,平城门外,很少看到普通人。

    平城门,正对着“明堂”和“灵台”,便于皇帝出宫去这些地方举行活动。明堂相当于“人民大会堂”,灵台是“国家天文台”,这些都是历代帝王经常会去的地方。

    在平城门往西,南门的第三座城门,叫做“小苑门”。

    小苑门再往西,洛阳城南门最靠近西边的,这座城门叫做“津门”。

    津,在古代是渡口的意思。津门之外,则是洛水的码头,所以这座城门才被叫做“津门”。

    刘备一路穿行,倒也是不费力气。

    因为北方地势平坦,修的路大多都是横平竖直,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不容易迷方向。

    来到开阳门外的洛水旁边,刘备就被那一排排皇家禁卫军镇住了。没办法,这个“工程”是皇帝亲自指派的,所以自然也要皇家禁卫军来维持现场秩序。

    闲人勿近,这四个字虽然没有被写在牌子上,挂于醒目之处。

    但是往来的行人也都知道啥意思,不会主动靠近。

    “呔!站住,干什么的?”

    看到刘备靠近,旁边的禁卫军就大声呵斥。

    “这位官爷,家师卢植字子幹,在此奉圣上之命校订‘四书五经’。在下刘备,想要见一见家师,烦请官爷代为通报!”刘备陪着笑脸说道,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那位执勤的皇家禁卫军,原本还想把刘备赶走,听到“卢植”的名号后,立马换了一副表情。

    “原来是卢太守的弟子啊,你且稍等,容我去通报!”

    没办法,卢植的名号在当时太响了。

    如果说蔡邕是“当世第一才子”,那卢植毋庸置疑就是“当世第二才子”,仅次于蔡邕。

    而且,这两位大儒,那都是深得皇上器重的。

    奉旨校订“四书五经”,这份工作可不是谁都能应聘的。

    所以,既然是卢植的弟子,皇家禁卫军也不敢怠慢。

    不多时,那名通传的皇家禁卫军出来了,“进去吧,卢太守在里面!”

    卢植是师父,弟子要见师父,师父当然不可能出来迎接。

    只有长辈见晚辈的时候,晚辈才得出来迎接。

    这些礼数,刘备自然都懂,便随着皇家禁卫军的指引,进入了太学之中。

    这里不愧是国立大学,东汉帝国最高学府。金砖碧瓦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连那门前的台阶,都是青玉铺成,看得刘备直想扣下来几块,揣进兜里。

    “师父好!”

    刘备来到卢植面前,庄重站立行了一礼。

    为人师者,如师如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所以“师父”这个词,在古代是分量很重的。不像现代,都被出租车司机抢了去了!

    “来了?”

    卢植抬头看了刘备一眼,仍旧低下头去,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一方面,刘备只是卢植诸多弟子中,很不起眼的一个。

    在卢植印象中,刘备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一副纨绔子弟官富二代的样子。

    另一方面,这份工作乃是皇上所指派,背后的大老板可是皇上,也容不得半点懈怠。

    刘备呢,也从没想过做一个刻苦用功努力读书学习的“好孩子”,这样的人固然可以给老师留下深刻好印象。但是,同时也失去了和同学们融入到一起的机会。

    不是吗?

    别人几个关系要好的,出去喝花酒了,撩妹子了,聚餐野炊了……

    而你,却呆在学校里,窝在寝室里,用功读书……

    怎么和别人融入到一起,怎么和别人成为朋友?

    有得必有失,你在这边得到一些东西,就会在那边失去一些东西。

    那些只顾用功读书,忽视了人际交往,浪费了人脉资源第一张关系网“同学网”的人。即使将来学有所成,往往也是为公孙瓒曹操袁绍这样的官富家族打工当牛马的命。

    “嗯,来了!”刘备的回答,毕恭毕敬。

    卢植对他的态度,刘备早已预料到了。

    毕竟他在别人眼中的表现,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混吃等死的二世祖。

    卢植也没有再说话,而是继续自己的工作,很认真的翻阅着“四书五经”,查找其中是否有疏漏,或者誊抄错误的地方。

    四书五经,皆是成书于先秦时期,最晚的也没有晚于战国。

    而此时已经是东汉末年,两汉王朝之前的数百年,再加上两汉王朝加起来的400年,所以“四书五经”即便成书最晚的,也距此时过去了五六百年。

    更有甚者,成书较早的可能已经有七八百年了。

    在古代,这些书籍都是人工誊抄上去的。

    错别字,或者有疏漏的地方,在所难免。

    所以,不要认为你看到的史书记载,或者古书记载,就一定是“真的”。

    且不说这些书,有些记载也是作者听说的。

    就算是作者亲身经历,记录了下来,谁能保证后世之人誊抄“复刻”的时候,没有纰漏?

    不服的人,大可以亲自试一试,抄写一部几十万字的书籍,看看抄完之后能不能保证百分百零失误。

    很显然,是人就有可能会失误,不然书籍出版也不需要编辑校对错别字了。

    此时卢植等人的工作,就相当于出版社编辑所做的事。

    想要应聘这份工作,必须博览群书,知识面丰富,才华出众。要不然,你可能看到了错误的地方,也不会意识到那是错误。

    其次,这人还得名满天下,做出的解释纠正,能够让天下人信服。

    就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的版本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从字面意思上,“好逑”和“好求”都能解释得通啊。

    那怎么办?

    所以这就需要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同时又名满天下令人信服的人,来做出解释,纠正。

    能担得起这份责任的人,必是名满天下众望所归之人。

    卢植蔡邕皆是这个小组里的人,他们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校订“四书五经”之中的错误纰漏,并把纠正好之后的“版本”,刻在石碑之上。

    这样,即使其他人有传抄错误的地方,也可以来石碑这里,参照对比“正版”是怎么写的。

    这就是后来的《熹平石经》,也可以说是东汉朝廷发布的官方正版“四书五经”版本。

    卢植在一旁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刘备则是恭恭敬敬侍立于侧。

    就在这时,从太学里走出来一位身着蜀锦袍头戴束发冠脚蹬羔皮靴的青年,他和刘备对视一下,双方均是一愣。两人虽是初见,却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下沛国曹操,字孟德,敢问兄台如何称呼?”

    锦袍青年对着刘备拱了拱手,算作行礼。

    他并不知道刘备比自己小,还是小了6岁。但是在不知道对方年龄的情况下,先称“兄台”,是一种比较礼貌的做法。

    “在下涿郡刘备,字玄德,久闻曹兄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不同!”

    刘备也客气的回了一礼,至于曹操的名头,他也是进了京城之后才听说。

    毕竟他是从洛阳北门进城的,而曹操恰好是北部尉。所以进城不久,他就听到很多人谈论“曹县尉”,进而听说了曹操不畏强权处死蹇硕叔父的事。

    此事在当时闹得动静极大。史称“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上了好多天热搜!”

    二人互相客套一番,彼此问了问对方的年岁,才知曹操大了刘备6岁,当是“大哥”。

    随后又是一番兄长弟短的客气,自然也包括“家师卢植字子幹”“家师蔡邕字伯喈”这样自报门户撑场面的话。毕竟,蔡邕和卢植二人,均是名满天下的名士。

    这一来,关系更近了。

    彼此的师父都是天下名士,又是在一起奉旨校书的同事,二人之间,顿时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眼看天色将晚,曹操便约刘备前往自己的洛阳北部尉府衙歇息。

    刘备本欲推脱,架不住曹操盛情难却。

    况且他从幽州远道而来,在曹操的北部尉县衙休息也是安全。

    于是,刘备在向卢植告辞之后,便随曹操回了北部尉县衙。

    一路上,二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从洛阳城南一路聊到洛阳城北,到了北部尉县衙,曹操吩咐下属弄了一桌酒菜,两人又秉烛夜谈把酒言欢,直聊到下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