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往事莫回头 > 谁玩心思不吃亏(六)

谁玩心思不吃亏(六)

    当年,若不是欧阳妹为了逃避感情去了英国……

    花谢花飞花满天,香消潢水有谁怜。如今尔已天堂去,何奈多情何奈虔。

    人生相逢即是缘,但这是我一生纠心的孽缘啊!

    151

    那年清明,回村后,村里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吃完饭之后,魏叔寻我,说把我二十年前,由责任田改建的鱼塘,由政府财政出资重建,这当然是好事,我满口应承了下来,但提到修环村路铺水泥路时,要占我鱼塘的一部分面积。便说了当年利佬寻问我修路的路线,如今也是这样实施的。修路靠南侧河沿的地方、西南侧拐角可以占用,鱼塘东南角占用一些,是为了出行方便,但东侧与北侧不能占用,东侧修出村至村里的环行路,所占的地方,按原来的出村道路直接东扩,理应占用二、三队集体的鱼塘,我的鱼塘依原来的石岸重新砌好。魏叔当即表示赞同。当魏叔提及占用无费用,说田地是集体的,集体修路占用是没有赔付的,但我为了村子旧貌换新颜,这修路工程,是国家为了改善民生造福众人的,我默然同意。当时没有询问魏叔,这是出自何处的政策法规,更没有与魏叔理论赔偿问题。

    我到了县城,一个星期之后,上午又回到熊河时,鱼塘的南侧,西南侧、东南角按道路需求占用了,让我意外的、东侧却无端占用了2米多宽,而靠鱼塘东侧相邻的地方,是二、三生产队集体的鱼塘,多年已经荒废,这一次同样重修,村里不占公共的地方,却占用我私人分配承包的地方,让我很生气。所占的土地,没有赔付,我还欣然同意,是不是我太好说话的原故,以至于一占再占。

    我便叫停了东侧的工程,而工程负责人拒绝停工,说是村委魏叔的安排。我便寻了铁棒,把占用东侧所砌的两米石岸掀了。并怒斥工程人员“这虽是改善民生的工程,但要想修,必须按我开始与村委魏叔所商定的模式修砌,即使占用,即使没有赔付,也要找我商量,在不告诉我的情况下,强行占用耕地修,肯定不行。”

    工程人员见状,便打电话通知了魏叔,魏叔当时正在镇政府开会。那日东侧的田岸上,所修出村的道路便停工了。因为孩子上学需要接送,我当天下午两点钟便回到了县城。

    当天下午,憨爷、豹爷、小七、涛哥、怀哥、靓哥等都打来了电话,询问此事并寻求解决。

    我的责任鱼塘东侧,是二、三队出村的道路,不占他们集体空置地方,却占我的地方,让我很生气,但现在都是二、三生产队的成员打电话,寻求解决问题,这不是扯蛋么,是不是这几年我负债了,还有些威慑的弦外之音,并说不就占些地方么,我现在困难了,还需要这些人资助。

    论人是常情,言语有贵贱。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难道真是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我这次真要看看这筵中酒,杯杯都敬有钱人,还是敬我这负债人。

    逐渐挂断了他们当“说客”的电话。我突然明悟了一句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如何真心都负人。

    直至第三日,利佬的到来,才让我心里放下那种“说客”的不爽。

    “都是为了村子的建设,大家都退一步。把工程建好,也是造福乡里,不仅个人受益,社会都受益。咱俩交往这些年,你我不是也时刻想着,村子旧貌换新颜。天天思虑着,开发乡村旅游的想法。”

    那时利佬在京九路开了一家饭店,当夜,由魏叔带着建设工程的老板买单,在利佬的小饭店吃饭,说按我的意思修这段出村道路,并表示了歉意。当夜,在利佬的主持之下,我喝下了这杯中酒,咽下了这傲骨气。

    一场修路的小风波,就这样被利佬这位“说客”,三言两语解决了,并让魏叔圆了场面。

    古语说“杀人诛心、息事感人”。利佬做事的方式很到位的,我心里由衷地佩服,重新审视了他的过往,也是一位做事执着的人。

    那一年,村子在魏叔领导下,施行美丽乡村的建设,缺乏了高瞻远瞩的思维,只是效仿邻乡,工程人员与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办。没有突破性思维模式,更没有关注网络,国家各省市各地方,对美丽乡村理念的认知各有不同,对国家提出全域旅游的政策,没有先知先觉地意念思维。当村中道路与鱼塘初步修好,而施行汉潢古道老街与古村落的修建时,因村民的意见不统一、不协调而搁置、放弃,让资金转至他处,让第二年吕书记实施全域旅游政策时,而失去了首批“九镇十八湾”投资建设的机会。

    152

    谁不说俺家乡美!

    苏东坡诗曰——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今诗曰《赞家乡》——白云深涧出,曦岭悍鹰骎。绿水青山曲,雄关古道吟。

    用行动寻觅雄关古寨,用五官感受红色基因,用思维探索革命传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体验中感悟生活,研学乡村旅游文化业,让家乡青山绿水更美!

    这是我游历了浙江安吉县、海宁市、杭州市、桐乡市、宁波市、金华市、婺源市、嘉兴市、海盐县、嘉兴市、嘉善县、平湖市等,留下了对家乡的许诺。

    当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在家乡开始建设,我的足迹,已踏遍新县的山山水水,已翻阅了许多关于新县文史的记载,还特意购买了市面上不常见的清代康熙麻城县志、商城县志、嘉靖光山县志等书,为了探寻武汉抗战的血腥日寇侵华历史、与中国军人的光荣使命,我多年前在黄石市购买了《武汉抗战》一书。我通过各地的旅行与探寻,深深知晓,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除了醉人的风景,淳朴的民风,完善的生活、娱乐设施之外,还要有厚重的文化传承。而处在汉潢古道上的熊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红色文化更是一面厚重的旗帜。也是鄂豫皖红色革命的燎原地之一。更是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渊源地。

    展播老家故事,阐述家国情怀,传承革命精神,宣扬红城文化。遂镌写此文——《八月桂花遍地开》开自大别山的熊河塆。

    从农村迁至县城,不管是在虹桥消暑,还是在博物馆广场休闲,或是漫步在公园,还是大型公益演出,都能听见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是本地民歌唱法,曲调优美动听,亲切可人!

    大家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七八个一对,十几或二十几一排,有的拉手风琴,有的拉二胡,还有吹小号的,电子琴也搬出来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说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和我们家族还有些渊源呢!

    先祖(爷爷的爷爷)是清朝光绪约贡,曾在武昌府任职一年,后因身体欠安而辞官回乡,在自己家中开馆教书。先祖为人正直,礼义有加。在社会场面上一直保持中立,不参与国共两党政事,私底下却坚决支持和宣传马列主义。在光山县四周威望极高。那时历届光山县长都会前来拜会。

    照爷爷的讲述,一次光山县长请先祖讲学,当时是骑马而去的。先祖因讲学不知马脱缰绳而乱牧,当时逢三月麦苗长势正旺,当时百姓识得是先祖坐骑,自守各户田边而送迎马匹回家,马匹未伤一毛一发。现民间仍有人传此佳话。光山县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先祖也受高敬亭主席相邀前往。

    先祖办学馆教书三十余载,学生遍布光山县四周无数。我爷爷也在先祖身边读书十二年。彭颂臣、潘智武皆是先祖学生。王霁初和红军的一个团长也是先祖学生,听爷爷讲王霁初是大地主的儿子,在先祖处上学时还多交了一份学费,对其名讳印象很深。王霁初为人聪慧勤快,深得先祖喜爱。他比我爷爷年龄稍大些,一起在学馆上学。王霁初比爷爷早一年参加了红军。

    一九二九年春,在鄂豫皖红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稳固苏维埃政权,两营长奉命剿匪,在熊河驻军攻打高山寨和打鼓寨。为了尽快结束战斗,红军首长向先祖了解民俗人文地理。先祖言道,高山寨虽地势平坦,但对百姓平和,攻克有难度,而打鼓寨彭颂臣不得民心,欺压百姓,虽地势险要,但三日必破。其中高山寨寨主陈老七也是先祖学生。后来果不其所然,佃女徐凤英放火烧了打鼓寨,彭姓族人捉绑彭颂臣于寨门迎接军队,而高山寨月余后大炮轰破山门才攻克。

    后来彭颂臣公判枪杀于熊河后河坪。

    红军首长高敬亭来我家作客,正值金秋八月,庭院古老金桂飘香,先祖言道,“八月桂花遍地香,什么风把首长吹来了!”

    听爷爷讲,当时桂花树和现在的一样粗大,不知是多少年的古树了。匪患解除后,百姓人人手挽红布,家家挂红灯笼庆祝胜利。

    至于后来,高敬亭带爷爷(熊太交)也去参加了红军,任六连文书,在湖北境内战斗中因耳朵震伤、眼睛被熏伤而退役,在国民党清共时,因光山县军政长官是潘智武(先祖学生),爷爷才幸免于难,也传袭了我们现在一家族人。后来日本人来了,炮轰了后山的烽燧台与熊河古建筑,也包括先祖桂花树西侧雅致的木雕书楼。先祖因战乱而亡,死时不知所踪,爷爷三兄弟在后山为其埋了衣冠冢。我为先祖离奇而沧桑一生感到骄傲与痛心。

    我一直喜好读书看报听新闻,前些日子看资料讲此歌是王霁初先生根据《八段锦》本地民歌所作,不免想起已故爷爷的讲述,参红军回来以后,回到家在熊河开了杂货店谋生,并娶了奶奶(沙窝南湾梅姓姑娘),从我记事起就过着寡言少语的低调日子。

    但王霁初不知道与此事是不是巧合?引发了我的好奇。

    但家中庭院古桂每年逢中秋左右,依旧十里飘香!那香味清香扑鼻,神清心怡,别有一番特別。每逢花开,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回老家的树下闻上几个小时,抛开世间烦心事,入定心神万物清!

    据县誌和史料记载,一九二九年王霁初根据本地民歌《八段锦》填词写歌后,很快传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一年夏三十二军师长漆德玮奉调中央苏区江西后,此歌又传唱开来。一九三二年鄂豫皖转移至川陕根据地后,这样就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这其中经过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润色与传唱,日臻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九六四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为主唱歌曲。从那以后就家喻户晓了!

    关于《八段锦》,实为明末清初光州“南曲第一人”苏昆生所传,新县的民歌亦与此人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在小时候时曾听爷字辈的人配锣鼓敲打“三番”调时唱过“小小鲤鱼压红腮呀,上江游到下江来……”歌曲是民间情歌小调,同《十绣》、《十爱嫂》、《小大哥》、《小奴家》差不多,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喜庆事时,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大别山沙窝镇民间娱乐的一种方式,到如今也只有七十岁以上有民间才艺的老者会唱和会打那种锣鼓了。

    (熊太交参红军所属番号与领导名单红四军三十一师三团二营六连,师长漆德玮,团长高敬亭,营长林量成,连长胡贵贤,指导员为何忠仁。职位为六连文书。)根据百度查阅,漆德玮为一九二九年为三十二师代师长,至一九三零年后为三十二军师长,而爷爷的笔记中,记录一九二九年漆德玮为三十一军师长,证实其当时身兼多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