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往事莫回头 > 那缕飘失的心殇(一)

那缕飘失的心殇(一)

    1

    岸边的芦苇又白了头,一阵风卷来,好似雪花飘飘。又似梨花纷纷。群山红绿相间,一片苍凉。

    香山湖的秋天,展示着北国江南的特色,描绘着淮南最美的画卷一角。仿佛,我又回到了江南的洛塘河岸……

    过了三日,天放晴了,我独自去了普济寺,经过香山湖时,朝霞、群山映在湖中,璀璨的湖面,煞让人难以睁开眼睛欣赏美景。

    到了寺庙,信奉佛教的人,首先学会的是——拜佛。

    但我却不信奉佛教,却喜欢去寺庙拜佛。而在那里,会给予一片宁静的天空,属于自我的恬适松弛的空间。是一颗属于经历岁月的苦难沧桑后、也是一颗驿动的心自我洗礼的过程,更是一番今生入梦轮回的静思……

    第一次去庙观,是十一岁时。大别山的白云山、马岗山岭下、白露河支流边的村子旁,是我读小学和初中时的熊河学校。那一次老师组织春游,就去了白云山顶。山顶上有个断壁残垣的寺庙——白云观。

    而七岁时就听爷爷讲,白云山寺观始建于南北朝,扩建于唐朝,观顶满是铝制琉璃瓦,太阳照射下,金光闪烁,辉煌灿烂无以比拟,当地百姓称为金顶。香火也是方圆百里极盛之地。日本兵来后,久攻不下,退余集迫击炮轰塌观顶。正在值勤的宋希廉部队两师长当场为国殉难。而从此后白云观荒废至今。

    越胡山水库,过金岗,观音洞,翻马岗山岭,至一天门村庄,过二天门,三天门,至评酒岗(草鞋印)老和尚平地,迎客万年松,唐王洞,上白云山顶。

    山顶上的白云观,是一座条石建筑的摇摇欲坠的凉亭,倒塌的正殿后高高的飞机导航塔,正殿的废址芳草凄凄,杂木丛生;条石是横七竖八,杂乱纵横。

    在正殿的大门正首,斜立着“万山之尊”的石刻,石刻的左下边碑文上书“云凝大师题”。而入正殿的条石亭台两侧,依旧醒目地保持着一幅对联——瀑布师真显 云凝祖德深

    也许吧,我揣测白云观的建庙者是云凝大师吧?或者是唐王李世民在此避难时,云凝有救驾之功,后唐王重建白云寺,重谢云凝时而立此碑文而传至今天吧?这种推测一直到现在我还深信不疑。而道观又变成寺庙,由寺庙变成道观,在历史的轮变中历经着风雨飘摇。

    那时正值暮春,满山的桐树花映衬着嫩翠的新绿,山涧沟壑的石板榴如雾纱在游动,阳光下的连绵群山一望无际,伴着翔鸟蝶舞蜂飞和同学老师们的光临,给这座久经荒凉的山顶带来空前的勃勃生机……

    想着那时听着长辈们讲,唐王避乱的传奇耳闻,后汉黄帝刘知远与李三娘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华夏儿女浴血奋战抵抗侵略的战争。看着这荒迹古观遗址,在萌动的传承文化的影子里萧然起敬,临别时,我深深地在“万山之尊”的石刻前,恭恭敬敬地弯下腰,首次以爷爷教导的方式,深深鞠了三次躬……

    后来渐渐地长大成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人生经历逐渐丰富,的书籍也越来越多。我去过许多寺庙,每次进入都希望能够得到一份内心的宁静,思考更多关于得失的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逐渐领悟到了那份平淡自然的禅心。

    这期间许多年没有机会去过白云观,一直到现在,去了怕见着那满是沧桑之地,充满着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和已故三姐酷爱如霞般马岗山岭的桐树花。

    人在佛门外,却有一颗无法撼动禅心,只怕在那心灵里深处脆弱的回忆,带来更多的荒凉,以及历史无法忘却的伤痕。

    就这样,有时去寺庙拜佛,求得是一份心灵的解脱释然。又是一份中年之后难得的净化——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走在寺庙外,是一份繁杂的世事牵跘,而入寺内,是一份隔离与尘世喧嚣的静养——

    引为平常心,是非俗家行。世间梦难醒,禅动静无声。寺庙的大门,在门里与门外之间,我久久于此地徘徊。

    清晨,古刹的钟声在深山中回旋,阳光穿过枝叶繁茂的枫梢,侧影着雨檐那智慧结晶的传奇斗拱,还有那清淡的馨香。

    今日站在香山普济寺的西院墙外,千年枫树在朝阳的照射之下,像火一样地在燃烧。我虔诚地静下心来,为佛带来一份从容、自在、宽怀、厚道、静谥时禅心——

    原来我拜的佛,是没有跨出自身的自我,至始至终,却没有一丝的念想、跳出那三界的凡心。在大自然的归宿里,叶落亦归根,恍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地狱之门---

    夜前无烛月为灯,庙中有仙佛充神。

    184

    从普济寺回来,去了李姐的饺子馆。李姐见是我,很远便迎了出来。

    “老弟,吃没?”李姐问。

    “还没呢姐。”

    “老肖,来双份大碗芹菜饺子。”李姐吩咐着,并给我倒了杯茶说,“姐也没吃。”

    “张睿哥有好转么?上午我去看看姐。”我询问着。

    “嗯,前天开始吃的香、睡的香。老弟这是什么中药,这么灵。我熬汤时还挺香的,邻居说满小区都闻到香味了。”

    “灵芝呀姐。”我回答着。

    “骗姐么?灵芝是红色的,老弟给的这么黄?”

    “姐,这种是木灵芝。是从柘木、桑树科的同种树上采摘的。古人叫黄灵芝,而今人叫桑黄。是安神、润肺、清肝、利肾的作用。虽见效慢,但效果好。所以用量翻倍了,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而且还排除体内垃圾的功效。对人体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都有一定的降低平衡作用。健康的人用于美肤、延年益寿。但服用灵芝水时,尽量减少或不吃辛辣、高矿物质食品……”

    我解释着,李姐听着。老肖已把饺子端来了。

    这时有一位二十几岁的小姑娘,牵着宠物狗正在店门口大小便。里面端饺子的服务员看见了说,“急时把狗牵走。不能在门口这么随意。影响不好小姑娘。”

    那小好娘嘴巴一撅就拉着手中的狗绳狗就走了。

    “你管的着吗?”并回头瞪了老肖与服务员一眼,“宝贝儿子,咱们走。”

    那是我第一次听见,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姑娘,管自己养的狗叫“宝贝儿子”。这份教养不禁嗤之以鼻。

    真垃圾!

    曾去过蓝天碧空的科尔沁大草原,也去过巍巍群山的雪域高原,也曾去过经济腾飞的东南沿海边城,几乎走遍了广袤的中华大地。无论走到哪座城市,在公共场所,在眼帘中的角落里,出现了不应该提醒的标语——”请不要大声喧哗”、”请不要随地吐痰”、”请排队……”、“请带走垃圾”、”请勿踩踏”、”请不要吸烟”……等等等不合时宜的警示标语。

    静思之下,我不禁想问一句,中国传承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连这些基本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我们的公民还要提醒吗?

    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一批不自觉遵守公德的人,说的难听点,就是有那么一些社会公德缺失的人!这就存在于社会公民的道德教育问题。这一现象也更取决于家教。 一个家庭好的家教,就能出现好的家风,随之也就出现了好的社会风气。

    昨天在新县百里越野赛举行过程中,有选手在过程中还叼着香烟。其一,对其他选手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其二,比赛是件严肃的事,行为过失严重,缺欠社会公德。其三,赛道在山区,禁止带火入山,林区极易引发火灾。我也是其中一名选手,赶到他时,立即劝说并制止了其行为。

    经济发展的社会,时代在前进,人与人经济与地位在日渐改变,很多贫与富不相交,官与民不相融司空见惯。社会公德在某些人心里漠视泯灭,人与人之间沟壑越来越深。这种原因形成,从八十年代至今,已经在某些民众意识之中根深蒂固。

    健全文明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种行为改变,就如同现今马路上行车主动礼让行人一样,中国经历了近四十年还没彻底改变,因产生了社会无数交通与社会问题才刚刚开始实施。更何况民众心中早已认知的各种抵触与戒心,以及基本早已腐蚀的社会公德及文明的社会行为规范呢?

    又如同公厕里贴的标语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又如公共的绿化与公共设施!

    ——请勿践踏!

    ——请爱护公共设施!

    等等许多这些基本的社会行为,为什么还需要警示呢?以身作则,不去妨碍与破坏社会的文明行为,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意识问题与社会公德的行为问题。

    在警示下还任行任素,毫无公德而言呢?说明了某些民众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存在的某些基本的认知,出现了思想上的偏差,也说明了目前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与教育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社会在发展,相信这些行为,会逐渐改变,成为民众真正文明行为的认知,会越来越好!

    《颜氏家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谚语古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在华夏传统的家教中,第一位就是”俢德为先”。

    在这么好的自然环境,畅行”绿色环保”的今天,青山绿水,碧空蓝天,百花在山间争艳,绿树在重披新装。然而清早去晨练,竟然发现一溪流旁垃圾随便倾倒,臭气熏天,并给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不也是同时给孩子也在做标榜吗?所以说个人行为准则,言传身教很重要。这就少了一份责任心,就是私人道德意识的缺失,而造成伤害社会。

    这就谈到,好的家教就有好的家风,好的家风就有好的社会风气,也就是拥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古话说的好啊!”养不教,父之过”!

    一个立身于社会中的人,要明辨是非,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言传不如身教。但是家庭中面对孩子,也要以身标榜,”有其父必有其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培养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环境很重要,也就是家教门风很重要。这也有利于下一代孩子的成长,也关系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有些孩子或大人,在公共环境下旅游玩耍过后,总在树木上、墙上留下”xx到此一游”……等。这就是公德上要有行为准则,什么事情可以做 ,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对公德的教育,父母训诫是一方面, 孩子的耳濡目染,也能取得到现实教育。

    有些家庭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外出打拼,孩子就丢在家中,形成社会上的留守儿童,不适当的环境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多处可见,这也影响着家庭的家风建设,也影响着家庭的和谐,同时也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形象。在此呼吁家长的取舍观念,不要为了经济而误了孩子的生活与教育。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自家的家训是从太爷处留下来的。只有三条:其一,有国才有家,国盛则民富。其二,以德处世,以孝治家,以勤养家,以俭持家。 其三,书香留世长,忠厚传家远。

    在日渐富足的经济社会,在家教之中,自己摔的跟头自己爬起来,让孩子健康成长,自我树立道德观、价值观,做事底线的把握尺度,优良的社会风尚与文明行为的认知,还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这里也同时呼吁社会制度的建设,更加完善与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