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望处即是天堂 > 第25章 李熙墨与苏瑾微(地方)

第25章 李熙墨与苏瑾微(地方)

    地址大全

    月华桥

    古代著名彝族女土司奢香开辟修建的“水西十桥”之一。月华桥位于城关镇贯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桥”。始建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顺治十八年(1661)整修。东西向,跨贯城河。三孔石拱桥,长18米许,宽47米,主孔净跨157米,矢高约10米。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贵州宣慰使霭翠去世后,年方20的奢香按照习俗,接替了丈夫的职位。可贵州都指挥使马烨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被人们称为马阎王。他不仅对彝族群众采取镇压手段,而且对彝族地方政权也极尽挑衅之能事。一次,马烨在召见奢香时,不以礼相待,编造了一个理由,把奢香的上衣脱掉然后鞭打她,企图把奢香及其部众激反,从而出兵镇压,实行改土归流。马烨的暴虐行径激怒了彝族群众,他们聚集在奢香的府第前,愿意帮助她和马烨对抗。此时形势非常紧张,可谓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马烨的政治阴谋即将得逞。但奢香远见卓识,识破了马烨的政治阴谋,强压胸中怒火,从民族团结和睦的大局出发,反对以武力对抗,以免发生战乱。她晓以大义,竭尽全力劝说彝族群众顾全大局,从而制止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经过商议,奢香决定采取“赴诉京师”告御状的办法来对付和惩治马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奢香赴南京城,直接向皇帝告御状。明太祖朱元璋知悉详情后对奢香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大为赞赏,然后问奢香,若处理马晔后她何以为报?奢香表示愿开山凿石,开辟驿道。明太祖随即召见马烨,治了他的罪。奢香回黔后,大力宣扬朝廷威德,立即组织人力修筑驿道,开辟龙场九驿,修建水西十桥,先后沟通了川、滇、黔3省交通。奢香一生主持修建了许多石拱桥,其中蜈蚣桥、朵尼桥、西溪桥,至今仍在使用中。

    黔西朵尼桥的来历着实令人心动。阿乍朵尼本是奢香随身女侍,因奉命修桥而以身殉职。相传奢香当初开辟龙场九驿时,将建桥之事交与基层土官勺俄。勺俄克扣钱粮,甚至残害民工,致使进度缓慢。奢香深入建桥工地,倾听工匠哭诉,当即拿下勺俄,并令女侍阿乍朵尼接管其事。朵尼带领工匠,不分白天黑夜,开山采石建桥。由于劳累过度,多次口吐鲜血。奢香得知朵尼犯病,带领众官看望。还未到建桥工地,就听到一片哭声:朵尼累死了。奢香怀抱朵尼遗体,缓步走在桥上,举行“踩桥”仪式。当她和宣慰司众官员走到桥中时,沉痛宣布:“朵尼为建桥献身,这桥就叫‘朵尼桥’吧!”

    位于今黔西、大方间的西溪桥,始称“勤善桥”。洪武年间,奢香官邸设于九层衙门。其地高寒,隆冬时节,大雪封山,交通极为不便,于是便在地势较低的西溪河畔修建行宫。九层衙门与西溪行宫间需建一座桥。在桥建成后举行的“踩桥”仪式上,奢香发问:“叫什么桥好呢?”宣慰司的高官慕魁扯事回答说:“宣慰苴摩(指奢香)执掌贵州宣慰司以来,勤政于民,善扶于众,百姓安居乐业,叫‘勤善桥’最好。”桥建成后,为水西一景,人称“溪桥断雪”。

    奢香修桥铺路,备受世人称赞。民间甚至将一座与她有关的石拱桥命名为“奢香桥”。桥横跨织金城内贯城河(古称卜牛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奢香来到彝族聚居的比喇(今织金)视察,得知卜牛河东岸的“以马”家支与西岸的“纳虎”家支积怨颇深,互相仇杀了20多年。奢香召见双方首领,令其停止械斗,并歃血为盟,永世修好。为沟通两岸往来,双方调集能工巧匠,在卜牛河上建桥,并起名“奢香桥”。到了清代,奢香后裔整修桥梁、驿道,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对奢香桥重加修葺。竣工之夜,皓月当空,月华如水,故又称为“月华桥”。

    这些古桥的修建不仅密切了贵州和明朝中央的关系,而且为开发西南的土地资源和发展西南的经济文化打开了通路。除此之外,奢香还在贵阳等地开办学校,发展了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多次派遣包括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安弟在内的一些彝族上层青年子弟赴京入太学学习,并大力传播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有力地促进了贵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回龙潭

    是典型的溶洞地质结构中出现的天然水泉,位于贵州织金县。织金县城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大小井泉潭溏就有80余处,是贵州省有名的泉城,也是是贵州西线旅游黄金线路之一。在这些潭溏井泉中,较为有名的有双堰溏、回方井、冒沙井、猪巴巴龙潭、瓦窑龙潭、黄泥龙潭等,而水量最充沛、名气最大的当数回龙潭。

    无论春夏秋冬,潭水终年下泻入河,银花飞溅,轰鸣不息。就连大旱之年,潭水仍很充沛。因此,古人谓之回龙涌瀑。

    1963年秋,文化名人郭沫若为回龙潭题写潭名,留下了名人题写名泉的千秋佳话。为纪念郭老题写回龙潭名40周年,前不久,织金县建设局、旅游局和自来水公司将郭沫若题名手迹刻碑立于潭边,供游客参观。

    回龙潭已是织金县城数万居民主要的饮用水源。为保证潭水不被污染,该县已将潭边的豆腐作坊及住户搬走,并在周围砌上围墙。

    回龙潭位于县城东南角上水关左侧,长50米、宽21米、深5米多,潭水面积100余平方米,高出河面4米。潭水清澈见底。由于水质优良,冰凉甘爽,有专家称可与著名的杭州虎跑泉媲美。故游客路径潭边,都要掬之畅饮,品尝其味。当地居民称之为“圣水宝地”。

    2008年10月6日上午10点左右,回龙潭水位突然下降 [1] ,水中出现一巨大漩涡,几分钟内潭水尽失,干涸见底。同时,距此不远的一口百年古井也同样干涸。但当地其它水潭和水井则没有出现问题。据当地地方志记载,200年前的清朝时期也出现过潭水干涸现象,但何时恢复不得而知。

    此次断水原因,专家认为乃是运送潭水的地下溶洞“天然管道”坍塌所致,同时观察发现同等量的潭水也从其他水潭冒出。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当地建筑工地施工所致,或污染含水层等原因。

    2008年10月13日中午,回龙潭水位回升 [2] ,几个小时后恢复了五六十厘米。但估计此次很难完全恢复。

    织金平远古镇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平远古镇 [1] ,简称“织金平远古镇”或“平远古镇”,因织金古称“平远”而得名。作为织金古城的组成部分,平远古镇与织金古城无缝连接,依托“宝桢故里,洞天织金”的人文历史,以“荷叶莲城,烟雨古镇”的文化定位,在地方建筑特色、民族风情与灵山秀水中寻找灵感,通过再现历史、返朴归真的视角呈现。

    历史沿革织金平远古镇位于贵州省中西部,毕节市南部,织金县东部,北纬2667度,东经10578度。在本地东靠五指山峰林,南接赤望高速,西揽双潭对镜,北连鱼山。古镇东邻贵阳,西通成都,南达昆明、南宁,北上重庆,是黔、滇、川、渝、桂旅游线的重要节点,在贵州省十大旅游新地标中名列第二。

    历史

    1、织金在新、旧石器时代即有原始人居住,史书称僚、濮、普。僚又称獠、鸠僚、革僚、葛僚、犵佬等,即仡佬族;濮又称卜,即今之布依族。

    2、织金,夏属“梁州江外之南域”,商、周属鬼方,春秋战国时北部属夜郎国,南部为牂牁国,中部为仡佬蛮王巴瑞部落世居,汉史统称“南夷”。秦二十六年把瑞后裔羁縻建汉阳县,史称羁縻王,至南朝齐、梁结束。

    3、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置普宁州(辖今织金县南部及普定县);龙朔三年(663年),比楼(亦称毗那)内附;总章三年(670年),以其地置禄州、汤望州;天宝元年(742年)置晖州(《旧唐书》称“腪州”),皆羁縻州;会昌(841-846年)中,封普里渠率为“滇王”,旋改“普宁郡王”。

    4、五代战乱时期,比楼后裔主色东征矩州(今贵阳),在石人山创石人部落,史称“罗氏”;至五代末,则额窃号“罗氏鬼主”,史称“罗氏鬼国”。

    5、乾德五年(967年),宋太祖赵匡胤封罗氏鬼国君长普贵(仆夜)为矩州(贵州)刺史,原比楼部史称毗那国,据《桂海虞衡志·蛮马》:“蛮马出西南诸蕃,多自毗那,自杞等国来。”

    6、元十七年(1280年)九月,罗氏鬼国亡,改为顺元路,置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年),为磨玻、雷波、高桥、市北洞等处长官司。

    7、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置贵州卫,改顺元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洪武六年(1373年),改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毗那为水西13则溪中的陇胯、的都、朵里、阿架4则溪,隶属贵州宣慰司使亲辖。

    8、《明史》称“织金”,据《方舆纪要》载:“天启三年(1623年),黔抚王三善逼大方,安邦彦窜入织金,既而三善为贼所诱,邦彦遂复炽。”崇祯九年(1636),在凤凰山侧建比喇(毗那)石城。

    9、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吴三桂平水西;四年,改土归流,置比喇军事大镇;五年(1666年)以比喇地建平远府,属贵西道,道台驻平阳城(即平远府城,今县城);二十三年(1684年)正月,改府为州,改镇为协,先属威宁,后属大定。

    10、民国二年(1913年),平远州改为平远县,属贵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元月十二日,沿用明代之“织金”,平远县改织金县。

    景点:

    1、文化遗迹:平远古镇内有罕见的大岩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中国河姆渡文化遗址、半坡文化遗址处于相同时期。一九八五年六月贵州省博物馆馆刊创刊号第7页有《贵州旧石器地点简录》一文,其中《织金大岩洞》载:“位于织金城郊1公里的金钟卜地(非现今金钟扑地,与鱼山相邻——录者注),E105度44分,N26度41分左右。1977年4月,由省博物馆曹泽田与县文化馆杜世忠调查发现。1978年1月曹汝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森水复查并试掘。所获材料有石制品数十件,张森水将其归入旧石器时代晚期。”充分说明了这里古老而悠久的文明历史。

    2、古老方国:中国夏朝以前,平远古镇所在地东山一带,就居住着贵州最古老的土著名族——仡佬族,其首领名把瑞,也称巴瑞,史称把瑞王、蛮王,他所创建的方国就定都于现在的织金东山,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与辉煌。这也是贵州关于最早土著民族的唯一历史记载。

    3、土著文化:仡老族分打铁仡佬、剪发仡佬、锅圈仡佬、披袍仡佬、打牙仡佬,织金拥有大多数仡佬种类,其中,打铁仡佬即居住在东山一带,他们不仅继承了原始先民的砂陶工艺,还发展了青铜、铁器制作技术。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彝族东山部落王子若差向赵匡胤朝贡,被授以武职。这里的砂锅,史称平远锅,当年远销贵阳、安顺、四川等地,发展至今已名扬海外。

    4、历史名景:平远古镇区域,有双潭对镜、东寺晚钟、鱼山、三潭滚月、隆兴寺、穿洞流云、吕祖仙踪、三石连标、金钟扑地、神龙蛰影、海螺朝天、玉屏展彩、砂陶老街、古驿道等历史景点散落其间。

    织金36桥

    流云桥,归园桥,玄真桥,烟雨桥,丁公桥,凝香桥,

    凉浆桥,文曲桥,夫子桥,宾兴桥,猫猫桥,东升桥,

    卷云桥,烟霞桥,仙踪桥,玉潭桥,映月桥,弄月桥,

    三师桥,流芳桥,德政桥,文昌桥,永安桥,遇龙桥,

    平远桥,千度桥,枕善桥,世隐桥,天枢桥,天璇桥,

    天玑桥,天权桥,玉衡桥,开阳桥,瑶光桥,来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