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
二、玄宗出逃
在甲午日,也就是十二日这天,长安城内已经显露出不祥的征兆,朝廷官员大多未到朝堂,这表明了事态的严重性。玄宗登上勤政楼宣布将亲自领兵征讨叛军,然而由于局势已经非常危急,人们对于这样的宣言并不抱有希望。随后,玄宗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并秘密下令准备逃亡所需的一切,包括调动军队以及筹备物资,所有行动都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次日,即乙未日,十三日清晨,玄宗带着少数皇族成员、大臣以及禁军悄悄地离开了皇宫,从延秋门出走。这一举动是如此突然,以至于许多留在宫外的皇室成员都没有来得及跟随。玄宗的这一行为反映了当时形势的严峻程度,也显示出了他对于自身安全的担忧。
途中,当队伍路过存放国家财富的左藏库时,杨国忠建议焚毁这些财物,以免落入叛军之手。但是玄宗却以百姓的利益为先,拒绝了这一提议,表现出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然而,这一决定并未能阻止随后发生的混乱。
随着玄宗的离开,长安城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当其他官员到达朝堂时,发现宫内已空无一人,宫外则是一片混乱,人们开始涌入皇宫和贵族的住宅,抢夺财物。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唐朝的一个转折点,也显示了当时社会秩序的崩溃。
最终,崔光远和边令诚采取措施试图恢复秩序,并且崔光远甚至派遣其子与叛军接触,而边令诚则将皇宫的控制权交给了安禄山
三、仓皇失措
唐玄宗一行在仓皇逃难中,经过便桥时,杨国忠为了安全起见,下令烧毁桥梁。玄宗得知后,深感痛心,认为此举会断绝无辜百姓的生路,于是留下内侍监高力士灭火,自己则继续前行。他派宦官王洛卿先行通知沿途郡县准备接待,然而抵达咸阳县望贤宫时,却发现王洛卿与咸阳县令都已弃职逃跑,宦官征召官吏与民众也无人响应。
时至中午,玄宗尚未进食,杨国忠亲自出钱买来胡饼献上。随后,百姓们也纷纷献上粗饭和麦豆,皇孙们更是争抢着用手抓取食物,很快便一扫而光,却仍未吃饱。玄宗感激之余,按价付给百姓金钱,并亲自慰劳。此情此景,令在场众人无不感动落泪,玄宗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时,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者向玄宗进言,指责朝廷过去对安禄山的阴谋视而不见,甚至杀害告密者,导致安禄山得以成功反叛。他怀念宋璟为相时的清明政治,并批评当下朝廷大臣阿谀奉承,导致陛下闭目塞听。郭从谨的肺腑之言让玄宗深感自责,但后悔已晚。玄宗安慰了郭从谨后,让他离去。
不久,管理膳食的官员送来饭菜,玄宗先赏赐给随从官吏,自己才进食。随后,玄宗命令士卒分散寻找食物,约定时间集合继续前进。半夜时分,他们抵达金城县,发现县令和百姓虽逃,但食物和器物尚在,士卒得以果腹。此时,跟随玄宗的官吏也有不少逃跑,宦官内侍监袁思艺也趁机逃走。驿站中灯火全无,人们不顾身份贵贱,相互枕藉而睡。
王思礼从潼关赶来,告知玄宗哥舒翰被俘的消息。玄宗随即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命他即刻上任,收拢散兵,准备东征平叛。
四、禁军兵变
随着皇帝一行人的行程,由于叛军的不断逼近以及沿途的混乱,导致随行的军民疲惫不堪,粮食短缺,人心浮动。在这种情况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杨国忠是国家动荡的根源,决定采取行动。他试图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说服太子李亨支持他的行动,但太子并未明确表态。
当吐蕃使节向杨国忠讨要粮食时,引起了士兵们的不满。他们认为杨国忠与胡人勾结,引发了对杨国忠的攻击。杨国忠在试图逃跑的过程中被杀,其尸体遭到肢解,并被悬挂在马嵬驿的门外示众。接着,杨国忠的儿子和其他家人也被杀害。
此时,韦见素在混乱中受伤,但因其身份而未被进一步伤害。士兵们随后包围了玄宗所在的驿站,要求处理杨贵妃。唐玄宗最初不愿意牺牲杨贵妃,但在高力士以及韦谔的劝说下,最终下令将杨贵妃处死。杨贵妃被带到佛堂,由高力士执行了死刑。
之后,陈玄礼等人检查了杨贵妃的尸体后,向玄宗表示效忠,并稳定了军心。玄宗也借此机会安抚了士兵,并准备继续前行。
五、影响
安禄山叛乱爆发后,唐玄宗带领皇室成员及部分大臣向西南方向逃亡,意图避乱。途中遭遇马嵬之变,使得原本就处于危机中的朝廷更加动荡不安。在这场变故中,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太子李亨是主谋,但是陈玄礼等人要求处死杨贵妃的行为,显然得到了太子的默认或默许。这一事件无疑加深了玄宗对局势的绝望感,并加剧了他对继承人是否忠诚的疑虑。
在马嵬之变后,玄宗与李亨在马嵬驿分道扬镳,玄宗选择南下前往相对安全的四川,而李亨则决定北上,试图重整旗鼓,组织力量抵抗叛军。这一决策反映了玄宗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无力扭转战局,而李亨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恢复朝廷的权威。
不久之后,在北方的灵武,李亨宣布即位,成为唐肃宗,并改元为“至德”。他尊称玄宗为太上皇,这标志着唐朝权力中心的正式转移。唐肃宗即位后,积极组织抗叛力量,并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平定了安史之乱,虽然战争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它也为后来唐朝的复兴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