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6章 乱世尾声

第6章 乱世尾声

    引言:乱世中的曙光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五代十国时期无疑是最为动荡和混乱的时期之一。然而,正是在这片烽火连天的乱世之中,孕育出了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希望之光。后汉与后周的兴替,以及最终北宋的建立,不仅标志着五代十国乱世的终结,更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历史进程,带您领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后汉的衰落与后周的崛起

    郭威的治国理念

    郭威,一个出身贫寒的武将,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后汉末年的乱世中崭露头角。他深知民间疾苦,执政后虚心纳谏,任用贤能,实施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措施。他停止了各地对珍贵食物和土特产的进贡,废除了正税之外的一些苛捐杂税,废除了后梁以来长期存在的“牛租”,并将民间牛皮一律官收的办法改变为按田亩多少分摊。此外,他还停废了营田制度,将田地、耕牛、农具等分给佃户,鼓励他们耕垦荒地,发展农田水利。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使得后周直接控制的人口在短短几年内增加了3万多户。

    后汉旧将的反抗

    然而,郭威的称帝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诓骗并杀害了后汉宗室刘赟,这一举动引起了后汉旧将的不满和反抗。刘知远之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得知郭威称帝后,立即自立为帝,建立北汉,并依仗辽国为援,伺机伐周。后汉旧将慕容彦超等也在地方发起叛乱,但都被郭威陆续平定。

    二、周世宗的文治武功

    高平之战的转折

    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由柴荣继位,即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初就面临了北汉和辽国的联合进攻。在众人主张稳重行事的情况下,柴荣毅然决然地亲征上党,并在泽州高平县南击溃了汉辽联军,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这一战不仅打击了北汉的嚣张气焰,更为柴荣的后续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与政治改革

    高平之战后,柴荣开始着手改革军事制度,整顿侍卫司,补充强健之士,扩建“殿前诸班”。在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赏罚严明,大臣犯罪同样法办。同时,他提倡节俭,力戒奢华,为后周树立了一股清新的政治风气。

    经济与民生的发展

    在经济方面,柴荣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 无 名 科 敛 。对来自西川、淮西和河东等处的流民,他一律分给荒闲田地作为永业。他还颁布逃户田地处理办法,鼓励农民垦殖逃户田。为了加强农业生产,他编制《均田图》颁发州镇长官,并派遣使臣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此外,他还下令在农作 毕 功 之后征收正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水利建设方面,他动员民众修理黄河中下游的堤岸,堵塞黄河决口;疏浚汴水等河流,使漕运畅通无阻。

    灭佛与铸钱

    显德二年(955年),柴荣下令废除寺院3万余所,将除了朝廷批准的僧尼以外的僧尼 括 还为编户,销毁铜佛像和民间铜器铸钱。这一举措虽然引起了佛教界的强烈反对,但却有效地解决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有利于商贸流通的发展。

    统一战争的初步胜利

    在稳定国内局势后,柴荣开始着手统一战争。他趁机击溃后蜀军,收取秦、凤、成、阶四州,使后蜀北部防线崩溃。同时,他还三次亲征南唐,最终击败南唐,逼迫李璟割让江北十四州、六十县。这些胜利不仅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还加强了对江南的军事优势。

    三、北宋的建立与十国的终结

    陈桥兵变与北宋建立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乘辽内部纷争之机率军北伐,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当他准备收复幽州时却突然患病去世。他的幼子柴宗训继位后不久就遭遇了陈桥兵变。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陈桥驿被禁军拥立为帝,回师开封后迫使柴宗训禅让,后周灭亡,五代结束。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他本人即宋太祖。

    十国的终结与统一中国的完成

    赵匡胤继位时,十国仍有后蜀、北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等割据势力存在。他采取谋臣赵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地区。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争,他先后并吞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到宋太宗赵炅即位后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钱俶等割据势力也相继纳土归顺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炅亲征攻灭北汉,标志着十国的终结和统一中国的完成。至此,唐末以来近百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于告一段落。

    结语

    郭威和柴荣作为后汉后周时期的两位杰出君主,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改革措施为后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匡胤作为北宋的开国皇帝,更是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他们共同书写了五代十国时期最为辉煌的历史篇章,成为了乱世终结者的光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