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留下的是一位年仅七岁的幼子——恭帝柴宗训。由于新君年幼,国家的政治局面变得极为不稳定,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周显德七年(即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个令整个朝廷震惊的消息传来:北方的辽国与北汉结盟,准备对后周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入侵。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主政的符太后显得手足无措。她缺乏处理此类危机的经验和能力,面对辽汉联军的威胁,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符太后不得不向宰相范质寻求帮助。范质深知,此时此刻,唯有找到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大将,方能化解这场危机。在他的心中,赵匡胤无疑是最佳的人选。赵匡胤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谋过人,在军中的威望极高,是当时最有可能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将领。
然而,当范质向赵匡胤提出请求时,赵匡胤却以“兵少将寡”为由拒绝出战。这一举动并非出于畏惧,而是赵匡胤深谙政治的复杂性。他明白,在这样一个权力真空的时期,任何举动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赵匡胤的拒绝实际上是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以便能够以更加稳固的地位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面对赵匡胤的拒绝,范质没有放弃。他清楚地认识到,若想解决当前的危机,就必须给予赵匡胤足够的权力。于是,范质向符太后提议,授予赵匡胤最高军事指挥权,允许他调动全国的兵马。
二、经过
公元960年2月2日,正值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大军离开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向北进发,以应对辽汉联军的入侵。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东京城内突然传开了一个谣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尽管这个谣言的来源不明,但它迅速在京城内外传播开来,引发了不小的恐慌。朝中文武百官对此感到极度不安,纷纷猜测事态的发展。赵匡胤虽然不在朝中,但他对东京城内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事实上,这个谣言很可能是赵匡胤精心策划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制造朝廷的混乱,同时确保他的军队完全听命于他。
赵匡胤深知皇帝的心理,害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因此他们对任何可能的威胁都非常敏感。早在周世宗在位时,赵匡胤就曾利用类似的策略,使得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从而自己接任了这一重要职位。这一次,他再次使用了同样的手法,目的就是为了掌控局势,为自己的夺权铺平道路。
到达陈桥驿后,赵匡胤的亲信们开始在军中散布言论,称“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这些言论迅速点燃了将士们的不满情绪。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他的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指示士兵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齐声高呼“万岁”,正式拥立他为皇帝。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赵匡胤表现出一副被迫的样子,他对将士们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将士们一致表示“惟命是听”。
随后,赵匡胤当众宣布了几项重要的命令: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将受到严惩,甚至面临灭族的危险。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遵从命令。赵匡胤随即率兵变的队伍返回开封。
回到开封后,赵匡胤得到了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支持。这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知兵变成功后立即打开城门迎接。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试图组织抵抗,但在匆忙之间未能召集足够的军队,最终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三、结果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陈桥兵变的成功使得他几乎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后周的都城。这次兵变不仅迅速而高效,而且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抵抗,充分展示了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赵匡胤率军返回开封后,首先确保了城内的稳定。他命令士兵不得惊扰百姓,不得侵犯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侵掠朝市府库。这些命令迅速传达给全军,确保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民众的安全感。与此同时,赵匡胤的亲信们也在城内积极活动,争取更多官员和将领的支持。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朝廷中的威望极高,许多官员和将领对他的行动持观望态度,甚至暗中支持。
回到开封后,赵匡胤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的地位。他首先召见了后周的文武百官,宣布自己已经得到了将士们的拥立,要求他们承认新的政权。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压力和军队的控制,大多数官员选择了顺从。其中,一些关键人物如石守信、王审琦等,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他们在关键时刻给予了赵匡胤坚定的支持。
接下来,赵匡胤派人前往皇宫,要求恭帝柴宗训禅位。此时的柴宗训年仅七岁,根本无力反抗。符太后也意识到大势已去,无法阻止赵匡胤的夺权行动。在赵匡胤的逼迫下,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后周政权正式结束。赵匡胤降柴宗训为郑王,将其安置在宫中,以示优待。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如此顺利地夺取政权,除了他个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外,还离不开他长期以来在军中的威望和人脉。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赵匡胤就已经是朝廷的重要将领,担任殿前都点检,掌握着大量的军事资源。此外,赵匡胤还善于笼络人心,与许多将领和官员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获得广泛的支持。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赵匡胤选择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