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功臣的子孙以“恩荫”的方式世代为官。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权,但也为后来的冗官现象埋下了伏笔。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的职官制度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机构重叠、无定员、无专职,导致许多官员无所事事,成为冗闲之辈;另一方面,官职名实之间悖离、混乱,官员往往在其位不谋其政,互相推诿扯皮。这种局面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还加剧了财政负担,使得北宋政府陷入了冗官冗政的困境。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官职之间的进阶多达三十七阶,且下属部门往往同时受到多个上级部门的管理,导致下属不知上级是谁,政令难以畅通。这种混乱的职官体系严重制约了北宋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使得国家机器难以高效运转。
在此背景下,宋神宗决定对北宋的职官制度进行一场彻底有效的改革,以减少冗官冗政的弊端,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这场改革发生在元丰年间,因此历史上称之为“元丰改制”。
二、改制内容:削弱宰相权力与恢复三省制
元丰改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颁布《寄禄格》,削弱宰相的权力;二是在恢复旧制的名义下,恢复唐代的三省制。
颁布《寄禄格》
《寄禄格》的颁布是元丰改制的重要一环。该制度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而设计的。在此之前,官员的升迁往往需要通过宰相的推荐和批准,这使得宰相在朝廷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而《寄禄格》的颁布则改变了这一局面,官员的升迁开始参照该制度进行,不再需要经过宰相的同意。这样一来,官员的品阶和俸禄标准就不再需要通过宰相来确定,从而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同时,《寄禄格》还使得官员的职务与职称相符合,减少了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通过明确官员的职责和权限,减少了官员之间职务界限不明、相互扯皮推诿的情况,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财政不必要的开支。
恢复三省制
在恢复旧制的名义下,元丰改制恢复了唐代的三省制。虽然宋朝建立时就有三省制,但徒有虚名,三省官员平时并不具体行使权力,只有在皇帝临时有事的情况下才通过宰相传达命令。而元丰改制后,将宰相的权力分割为左仆射和右仆射,分别负责门下省和中书省。同时,皇帝直接向三省官员发布命令,使得皇帝能够直接参与到朝政中,从而强化了皇帝个人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改革不仅使得三省官员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还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掌握朝政大权,避免了宰相权力过大的局面。同时,通过明确三省之间的职责和权限,减少了政令不畅、决策迟缓的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改制弊端:行政效率未提升与权力斗争加剧
尽管元丰改制在削弱宰相权力和恢复三省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行政效率并未得到显著提升,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这主要是由于在改制过程中,宋神宗并未充分征询王安石的意见,导致改革方案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同时,由于冗员和冗散机构的裁撤虽然节省了一定的开支,但也使得一些原本能够发挥作用的机构和官员被裁撤或合并,导致行政效率下降。
此外,元丰改制还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由于宰相的权力被削弱,一些原本依附于宰相的官员开始寻找新的靠山,形成了新的政治派系。这些派系之间的斗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政治资源,还使得朝廷内部的政治氛围变得紧张而复杂。
四、《寄禄格》的实施与影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该制度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后增至三十七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通过以阶易官的方式,《寄禄格》成为确定官员俸禄及升降品级的新标准。
《寄禄格》的实施对于元丰改制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官员的升迁和俸禄不再依赖于宰相的推荐和批准,而是根据官员的品阶和表现来确定。这一变化不仅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还使得官员的升迁更加公平和透明。同时,《 寄 禄 格》的实施也促进了官员之间的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汰,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然而,《 寄 禄 格 》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品阶的确定和升迁的标准相对复杂且繁琐,导致一些官员在升迁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同时,由于品阶与职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明确,导致一些官员在职务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寄 禄 格 》的实施效果。
五、改制看法与评价
对于元丰改制,南宋章如愚认为其建立了三省制度,明确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职责和权限,使得政柄悉归中书。同时,通过分班奏事的方式,使得各官员能够各得其职、互相考察。这一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丰改制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削弱宰相权力方面的成效。
然而,北宋吕公著和苏辙则对元丰改制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改制后行政效率并未得到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日生小事和事之方议者而言,由于需要经过三省审批和勘当程序导致决策过程变得繁琐而缓慢。这一批评揭示了元丰改制在行政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六、改制影响:加强中央集权与削弱宰相权力
元丰改制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使得官员居其位谋其政、有了定职定位,还裁撤了一些闲散部门和官员、打通了官员的升迁阶数、客观上减少了政府的开支并提高了行政效率。然而这只是元丰改制表面的效果。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在北宋中期以前,皇帝的权力并不是为所欲为的。它受到以宰相为首的各级官员的监督尤其是宰相的权力过大导致中央机构的三省都归宰相统领。这使得皇帝实际上并不能直接管理朝政。而元丰改制则通过削弱宰相的权力并恢复三省制的方式使得皇帝能够直接参与到朝政中并掌握了朝政大权。这一变化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控国家机器并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元丰改制的影响仅限于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重重阻碍效果甚微。同时改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如行政效率下降、权力斗争加剧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丰改制的实施效果和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