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18章 永乐城之战

第18章 永乐城之战

    命给事中徐禧、鄜延路兵马都总管种谔继续攻夏。

    然而,西夏并未坐以待毙。当宋军在夏、银、宥三州界筑永乐城(又名银川寨,今陕西米脂县西)屯兵戍守时,西夏王深感威胁,遂遣军三十万前往攻取。这场战役的序幕,就此拉开。

    二、筑城之争:徐禧的冒险与种谔的反对

    (一)徐禧的筑城计划

    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提出在横山修筑城墙,以俯瞰平夏。朝廷遂命徐禧与李舜举前往探察筑城事宜。徐禧等人到达延州后,蕃汉十余支军队共率领八万人,民夫运粮的人数更是倍之。在徐禧的主导下,他们决定修筑永乐城。

    徐禧认为,银州虽然占据明堂川、无定河的交汇之处,但旧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没,西北边又被天堑阻隔,不如永乐的形势险厄。他计划修筑永乐城,并同时修筑六个堡寨,以巩固边防。于是,永乐城在十四日内迅速建成。

    (二)种谔的反对与种谔的贬职

    然而,种谔对此计划持强烈反对意见。他认为永乐城距银州故城不远,三面绝崖而无水泉,筑城必然失败。但徐禧却怒斥种谔,甚至奏请神宗将其贬职。神宗最终下诏,将种谔降授文州刺史,并命其守延州。种谔由此心生怨怼,为后来的战事埋下了伏笔。

    三、西夏来袭:永乐城的悲壮抗争

    (一)西夏的三十万大军

    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曲珍忙报知徐禧等,但徐禧却轻敌冒进,认为这正是立功取富贵的好时机。他率领大军前往援救永乐城,却未料到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决战。

    (二)宋军的困境与徐禧的固执

    夏兵二十万屯驻在泾原的边北,听闻修筑了永乐城后前来侵犯。宋军将士均面带惧色,大将高永享更是直言城池小、人又少、还没有水,不可守。但徐禧却认为他动摇军心,想杀了他。最终,高永享被送到了鄜延路的监狱中。

    夏军渡永定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曲珍在水滨列阵对敌,与西夏军交战不利。他报告徐禧说现在众人的斗志已动摇,不能战斗,战必败。但徐禧却固执地认为大将遇敌不战先自退是耻辱的,坚持要战。

    (三)永乐城的陷落

    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永乐城中缺水,“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沈括领兵至无定河川欲分兵救永乐城及应接粮道,却被贼兵所隔不得前。他上奏说已转战往绥德城照应诸寨,实则永乐城已陷入孤绝之境。

    鄜延路总管种谔因怨恨徐禧竟未能及时予以援救。徐禧则怀两个烧饼往来巡城亲以矢石击贼困则枕士兵大腿假寐士皆扶疮忍渴以拒贼。但夏军攻击愈发急迫他们知道沈括退保绥德永乐孤绝于是更加猛烈地攻城。

    高永能对李稷说新城长时间被雨水泡土质疏松不如尽出金帛招募死士突围而出。但徐禧却不听并责骂曲珍说:“曲侯已败军又欲弃城耶!”他的固执最终导致了永乐城的陷落。

    四、悲壮的结局:徐禧等人的牺牲与北宋的震痛

    (一)永乐城的陷落与徐禧等人的死难

    夏军围城多日后派遣使者叫城上的人求和。徐禧知道势必不能战胜乃遣吕文惠应之。但敌帅却让他回去并要曲珍来谈。徐禧认为曲珍总领军政不可去而景思谊自己请求出使。敌帅见思谊说如果归还兰会、米脂就立即解围而去。但思谊却表示这是朝廷才能决定的不是他等边臣可以自作主张的。于是夏军囚禁了他。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新建城墙浸水后被夏军擂垮。宋军饥疲不能拒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李舜举、高永能死难李稷为乱兵所杀。只有曲珍、王湛、李浦、吕整裸跣逃脱。舜举将死撕裂衣襟草奏道:“臣死无所恨惟愿官家勿轻此敌。”李稷也草奏云:“臣千苦万苦也!”他们的牺牲无疑为北宋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震痛。

    (二)北宋朝廷的震惊与反思

    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这场战役的失败对北宋朝廷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不仅失去了大片土地和士兵更失去了对西夏的军事优势。史称灵武之役的这场战役成为了北宋历史上的一大耻辱。

    北宋朝廷开始反思这场战役的失败原因。他们认识到徐禧的轻敌冒进和固执己见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他们也意识到种谔的怨恨和未能及时援救也加剧了战局的恶化。这些反思为北宋后来的边防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五、结语:永乐城之战的深远影响

    永乐城之战是北宋与西夏争端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它不仅导致了北宋大片土地和士兵的丧失更让北宋朝廷深刻认识到了边防的重要性。这场战役的失败成为了北宋历史上的一大耻辱但也为后来的边防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永乐城之战的悲壮抗争和徐禧等人的牺牲无疑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忠诚和勇敢的精神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楷模。同时这场战役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以及和平的珍贵和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