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神州纪事:五千年的风雨历程 > 第23章 方腊起义

第23章 方腊起义

    一、背景

    政和元年(1111年),东南深受朱勔(音同“勉”)花石纲之害,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众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

    青溪县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 酷 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深受剥削压迫之苦,方腊因此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点燃了起义之火。百姓愤怨,方腊趁百姓不满之机,暗中把贫困失业的人组织起来。

    二、宣布起义

    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下令停止花石纲的运输,并派遣童贯为江浙宣抚使,谭稹为两浙路制置使,试图缓解因搜刮奇花异石引发的社会不满。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有效缓解民间的愤怒情绪,尤其是在东南地区,长期的沉重赋税与官吏的横征暴敛,使得民众的生活愈发艰难。

    方腊出身于一个拥有漆园的家庭,对朝廷设立的造作局频繁压榨漆园资源感到极其不满。面对朝廷不断加重的剥削,方腊开始秘密集结那些生活贫困且无固定职业的人群,通过救济与结交的方式,逐渐赢得了这些人的信任和支持。在一个由方腊精心策划的宴会中,他对在场的年轻人发表了一番激昂的演讲,深刻揭露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以及官府的腐败行径,成功激发了在场者的共鸣与反抗意识。

    方腊利用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提出了起义的号召,认为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改变现状。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由于朝廷内部的腐败与对外政策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地方官员普遍贪婪无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方腊认为,一旦起义爆发,必然能够获得广泛的支持,进而迅速壮大队伍,控制江南地区,并最终推翻宋朝统治。

    同年十月九日,方腊以“得天符牒”为名,正式宣告起义。他带领农民起义军杀死了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根据地,迅速聚集了大量的贫苦农民。方腊自称圣公,建立了一个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目标的新政权,设置了一系列官职,并以不同颜色的头巾区分军阶。起义军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仅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就集结了数万人的队伍。

    十一月二十二日,方腊领导的起义军在青溪县息坑击败了宋军,消灭了两浙路常驻的五千官兵,取得了首次重大胜利。此后,起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了睦州及其下属的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地,并直逼杭州。杭州不仅是两浙路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花石纲的重要转运站,聚集了大量的官僚和富豪。方腊以“杀朱”为口号,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吸引了更多人的加入。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其影响力迅速蔓延至周边地区。处州的霍成富、陈箍桶等人纷纷响应,衢州的摩尼教徒也加入了起义的行列,使得方腊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到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六州五十二县,对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取得成绩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方腊领导的起义军成功攻入了杭州,这标志着起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杭州,起义军不仅消灭了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等重要官员,还迫使知州赵霆逃亡。长期积累的民怨在此刻爆发,杭州的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到起义中,捕杀官吏,甚至挖掘了权臣蔡京家族的坟墓,将其骸骨暴露在外,以此表达对腐败官僚的强烈不满。起义军的行动得到了广泛的农民支持,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加入起义的队伍。

    苏州的石生、湖州归安县的陆行儿、婺州兰溪县的朱言和吴邦、永康县的陈十四、处州缙云县的霍成富和陈箍桶等,都在各自地区领导农民加入起义。台州仙居县的吕师囊、越州剡县的裘日新(又称仇道人)、衢州的郑魔王等人,则领导当地的摩尼教秘密组织起兵响应。此外,湖、常、秀等州的农民也开始“结集徒众”,准备攻打附近的州县。起义军的旗帜和鼓声成为了希望的象征,各地农民纷纷前来投奔,参与起义的人数不断增加,“ 项 背 相望”。

    起义军的迅速崛起,严重威胁到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杭州不仅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还是花石纲的主要转运站,控制了这里意味着切断了朝廷重要的财政来源。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宋徽宗等人深感恐慌。为了平息民愤,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撤销苏、杭两地的造作局,停止花石纲的运输,并罢黜了负责花石纲的朱勔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试图以此来缓和起义军的斗志。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有效遏制起义的势头。为了彻底镇压起义,宋徽宗任命童贯为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为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的蕃、汉兵共十五万大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童贯和谭稹分别率军分两路行动,一路由王禀指挥,目标是杭州;另一路由刘镇率领,目标是歙州,计划在睦州会合,形成对起义军的合围之势。

    四、被俘遇害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领导的起义军在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后,开始面临宋朝的强大反扑。方腊派遣方七佛率军北伐,攻下了崇德县,并继续进围杭州东北的秀州(今浙江嘉兴),同时分兵进入湖州(今浙江吴兴)境内。然而,正当义军士气高涨之际,王禀率领的东路宋军从北方赶来,双方在秀州附近展开激战。方七佛的部队未能抵挡住宋军的攻势,九千多名义军战士在战斗中阵亡,方七佛被迫撤回杭州。这场失利使得杭州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屏障,形势开始变得不利。

    与此同时,方腊亲自率领主力南征,接连攻下了婺州(今浙江金华)和衢州(今属浙江)。义军的另一支部队则北上攻克了宣州宁国县(今安徽宁国西南),并进围广德军(今安徽广德)。据史书记载,义军在这段时间内先后攻下了六州五十多县,控制了今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起义军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好景不长。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军开始对杭州发起大规模围攻。义军在杭州城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粮草耗尽、外援断绝,最终被迫退出杭州。杭州的失守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起义形势急转直下。

    宣和三年(1121年)三月初,义军再次尝试进攻杭州,但未能成功。与此同时,宋军的攻势愈发猛烈,杨可世和刘镇部攻陷了歙州,王禀部则攻陷了睦州。义军在多条战线上遭受重创,战斗力急剧下降。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初二,衢州失守,义军将领郑魔王被俘。十七日,婺州也落入宋军之手。十九日,王禀部攻陷了青溪县。方腊带领剩余的义军退守帮源峒,这里是起义军最后的根据地。王禀、刘镇等各路宋军会合后,对帮源峒形成了层层包围。

    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对帮源峒发动了总攻。义军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因腹背受敌、兵力悬殊而惨败,七万多名义军战士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在战斗中力竭被俘,随后被押往汴京。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及其家人和主要将领在汴京被处决。

    五、结果

    方腊被俘后,义军各部继续转战浙东各地。童贯派郭仲荀、刘光世、姚平仲等领兵分路镇压。

    宣和三年(1121年)五月,台州仙居县义军由俞道安带领,从温州永嘉县楠溪攻占乐清县,义乌县义军据天仙峒,寿昌县义军据月溪峒,与宋军激战,天仙峒、月溪峒相继陷落。兰溪县灵山峒义军胡姓、祝姓二将与宋军刘光世部奋战,胡、祝等一千六百多人战死。越州剡县裘日新与宋军姚平仲部作殊死战,裘日新在桃源(今浙江新昌南明街道桃源村)战败牺牲。

    宣和三年(1121年)闰五月,宋军姚平仲部攻陷台州仙居境义军据点招贤(今浙江临海西)等四十多峒。方五相公、方七佛部义军接连失利。

    宣和三年(1121年)六月,仙居义军吕师囊转移至黄岩,宋军折可存部自三界镇追击。义军扼守断头山。宋军以轻兵从山后偷袭,义军战败,吕师囊等三十多名首领牺牲。

    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俞道安部义军从乐清攻打温州,战斗三十多天,不下,转入处州境。

    宣和三年(1121年)十月,俞道安在永康县山区被宋军包围,英勇战死。此后,义军余众在各地继续坚持战斗,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才完全被宋军镇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