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期间,明军与元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略决战,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元朝统治的终结,也宣告了明朝的正式建立。朱元璋自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反元,历经多年征战,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随后称吴王,开始构建江南政权,并逐步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地方割据势力,为北伐元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北伐元朝的重大决策,朱元璋十分谨慎,广泛征求将领们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议快速挺进,直接攻击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然而,朱元璋认为这样的计划过于冒险。考虑到元朝在中原及西北地区仍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且大都城墙坚固,如果贸然进攻,可能会因为粮食供应不足或敌方增援部队的到来而陷入困境。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更为稳健的策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这一系列行动旨在削弱元朝的防御体系,逐步蚕食其领土,最终形成对大都的包围态势。
按照这一战略,明军首先顺利攻占了山东,切断了元朝北方与南方的联系。接着,明军挥师河南,进一步削弱了元朝的防御力量。夺取潼关之后,明军控制了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为后续向西推进奠定了基础。至此,元朝的军事防线已被严重破坏,大都成为了一座孤立无援的城市。
二、攻取河南、山东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正式宣布北伐,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从淮河出发,目标直指中原。为了确保北伐的成功,朱元璋在出兵前做了周密的准备。他特别告诫将士们,军队所到之处,严禁烧杀抢掠,以赢得民心。同时,朱元璋还发布了檄文,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一口号极大地激发了汉族各阶层人民的民族情感,为北伐赢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
北伐的第一阶段目标是攻取山东、河南并占据潼关。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迅速展开了军事行动。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从江淮地区出发,沿淮河向北推进。由于朱元璋的精心准备和明军的纪律严明,沿途的民众纷纷响应,为明军提供了大量的补给和支持。明军进展顺利,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攻下了山东全境。山东的攻克,不仅使元廷失去了重要的屏障,也为明军后续的北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略态势。
紧接着,徐达挥军西进,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由济宁溯黄河而上,直取汴梁(今开封);另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今商丘)进攻许州(今许昌)。与此同时,朱元璋命令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地的兵马北上攻打南阳,以策应北伐主力的行动。明军攻势凌厉,元军难以抵挡。在短短的时间内,明军接连攻克了汴梁、洛阳以及嵩县、陕县、淮阳、临汝等重要州县。特别是潼关的不战而降,使明军完全控制了通往关中的要道,进一步巩固了北伐的战略优势。
三、攻取河北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随着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顺利完成,明军已经攻占了山东、河南,并控制了潼关,元朝大都(今北京)的防御体系被严重削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进一步推进北伐,朱元璋亲自前往汴梁(今开封),听取前线将领的汇报,并讨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在汴梁,朱元璋详细了解了前线的军事情况,听取了徐达、常遇春等将领的意见。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朱元璋认为,元朝大都已经失去了外围的重要屏障,外援也被切断,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因此,他决定乘胜追击,迅速攻取河北,进而直捣大都。
六月初,徐达接到朱元璋的命令,开始调集河南各路兵马,向河阴(今武陟西南)集结。同时,各卫的粮船从济宁起航,确保后勤供应充足。七月二十九日,徐达又遵照朱元璋的指示,命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的部队在东昌(今聊城)集结,准备与河南各军会师北进。
在这一阶段,徐达根据前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他认为,临清地理位置优越,可以作为北伐大军的前进基地,从这里可以直接威胁大都,迫使元朝放弃抵抗。
四、攻占大都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从河南中滦(今封丘西南)渡过黄河,沿御河(今卫河)向北挺进。这一行动标志着明军对大都的最后攻势正式拉开序幕。明军的北进路线经过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直指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闰七月初二日,明军从汴梁(今河南开封)出发,一路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了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广平(今均属河北)等地。闰七月十一日,明军抵达临清(今属山东),徐达下令集结在东昌的部队前来会合。为了确保后勤供应,徐达命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确保水陆两路并进。闰七月十五日,明军水陆两路齐头并进,继续向北推进。
明军的推进速度极快,沿途几乎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闰七月初二十日,明军攻克长芦(今河北沧州)和青州(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二十三日到达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明军在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击败元军,继续向大都逼近。此时,元朝的防御体系已经土崩瓦解,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入大都。明军抵达齐化门(今北京朝阳门)后,徐达命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处决了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虏了六位元朝王子。为了保护大都的文物和财产,徐达下令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安排士兵守卫。他还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确保居民各安其业。同时,徐达派遣将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防止元军残余势力反扑,并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巩固城防。
攻克大都后,北方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元顺帝的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失去了统一的领导,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后,立即指示徐达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继续扩大战果,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巩固明朝在北方的统治。
五、攻取山西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在成功攻占大都后,立即着手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为了巩固北方的统治,他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留守北平府(今北京),确保后方的安全。同时,朱元璋命令徐达和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为了配合这一行动,朱元璋还命冯胜和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北上,策应徐达的主力部队。
徐达和常遇春率军从大都出发,迅速向山西进发。山西地势险要,元军在此设有重兵把守,特别是大同、太原等重镇,都是元军的重要据点。明军的进攻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但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和严密的组织,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开始对山西的进攻。徐达和常遇春率主力部队从北平出发,沿太行山麓向西推进,目标直指太原。同时,冯胜和汤和的部队从河南渡河北上,向山西南部发起进攻,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明军的进攻策略非常明确,先攻取太原,再逐步推进,最终平定整个山西。
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终于在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攻克了大同。大同的失陷对元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削弱了他们在山西的防御力量,也为明军进一步向西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徐达继续挥军南下,逐一攻克了太原、汾阳、平阳等重要城市,山西全境基本被明军控制。
山西的平定不仅巩固了明军在北方的统治,也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此时,盘踞在陕甘地区的元军将领李思齐、张思道等人仍拥有十余万兵力。为了彻底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徐达在平定山西后,迅速转向陕甘地区。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派常遇春和冯胜渡河向陕进发。明军的进攻非常迅猛,迅速攻克了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即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庆阳等重镇。元军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节节败退,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到了十二月,明军在兰州击溃了扩廓帖木儿的反攻,彻底消灭了这一地区的元军势力。
与此同时,徐达分兵三路,分别向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发起进攻。元将扩廓帖木儿在明军的多路围攻下,被迫败逃甘肃,山西全境归明。
六、统一西北
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继续推进北伐战略,目标是彻底平定西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此时,盘踞在陕甘地区的元军将领李思齐、张思道等人仍然拥有十余万兵力,构成了对明军的威胁。徐达在平定山西后,迅速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北伐战略任务。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军进入陕西,迅速攻克了西安和凤翔。元将李思齐见形势不利,率部十万逃往临洮(今属甘肃)。朱元璋得知消息后,致书招降李思齐。右副将军冯胜随即率军前往临洮,李思齐在明军的强大压力下,最终选择投降。五月,徐达乘胜追击,率军攻克了平凉和延安。这些城市的失陷,进一步削弱了元军在陕甘地区的防御力量,使其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
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在兰州(今属甘肃)东被明军歼灭。这一胜利不仅消灭了元军在西北的主要力量,也为明军进一步推进扫清了障碍。六月,常遇春率部回师北平(今北京),并在回师途中攻克了上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再次北逃至应昌(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上都的失陷,使元朝在北方的统治更加摇摇欲坠。
八月,徐达率军攻克庆阳,斩杀了元将张良臣,彻底控制了陕西全境。庆阳的失陷,标志着元朝在陕西的势力被彻底清除。洪武二年(1369年),北元残余势力多次袭扰原州、泾州、大同等地区,但均被明军击退。这些袭扰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并未改变明军在西北地区的主导地位。
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驾崩,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改元宣光。朱元璋鉴于扩廓帖木儿频繁袭扰西北,决定彻底解决这一威胁。他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将军,分路出击。明军先后攻克了定西(今属甘肃)、兴和(今河北张北)、应昌等地,大败扩廓帖木儿所部,俘虏了元郯王及平章以下将士86万余人。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被迫北逃,彻底失去了在中原的立足之地。
邓愈率部自临洮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并安抚了吐蕃地区。河州以西的朵甘、乌斯藏诸部纷纷归附明朝,进一步巩固了明军在西北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