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时分,汉中城东关的明记酒楼。
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老年妇人手持木棍和破碗在酒楼门口乞讨。
“赶紧走,赶紧走,大早上的还没开张呢你就来要饭,霉人得很”伙计老魏边说边把要饭的老妇人往别的地方赶。
“老魏,把昨天剩下的米饭给她打一碗,再去灶上拿两个刚蒸好的馍给她吧,这么大岁数了还出来要饭,怪可怜的。”看见老魏撵人,酒楼老板明义赶紧出来制止,并让老魏去给弄点吃的。
“谢谢老板,谢谢老板,老板好人有好报,祝老板长命百岁”
在老妇人千恩万谢声中,明义转身进了酒楼。
“明老板还真是个好心人,可是你救得了她一时,救的了她一世吗?现在到处都在打仗,每天都有许多人流落到汉中,你救的过来吗?”一个冷峻的声音在明义背后响起。
明义转过头去,看见东关教书的谢先生走了过来。
“谢先生里边座,我这就给你泡茶…”,明义一边笑着,一边把谢先生往里边请。谢先生是个教书匠,也是一个爱热闹的人,隔三差五和朋友们来明记酒楼小坐,是老熟人了。
“明老板是个好心人,刚才那个老太婆你救得了她一时,救的了她一世吗?现在到处都在打仗,每天都有许多人流落到汉中,每天都有好些人死去,你救的过来吗?”谢先生也不客气,进去后在柜台旁边坐下,把刚才的话又问了明义一遍。
“这口气可不像你谢先生说的话啊。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总不能看着她饿死吧……”,人太熟了,明义也不客气,笑着怼了过去。
“今天有个募捐,为了国家,你明义总得表示一下心意吧,”谢先生也不生气,满面笑容的对明义说到。
看见明义一脸迷糊,谢先生也就把他的来意告诉了明义。由于到处都在打仗,处于国家后方的汉中盆地反而成了天府之国,来自河南、河北和安徽、甘肃的大量难民涌入汉中,如何解决这些难民的生计成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不但关系到难民的生计,也关系到汉中本土百姓的生活和社会治安。最后,社会各界共同给政府提议施压,迫于压力,汉中专署把位于黎坪的近万亩土地划拨出来,专门用于安置各地来汉难民,预计可以安置五万人。现在已近冬天,灾民们急需过冬衣物和粮食以及开春所需籽种。为此,谢先生集合了一帮有识之士和社会贤达,准备集合汉中民间艺人成立汉调桄桄剧社,利用剧社在各地演出募捐,所得款物全部用于救灾救难和支援前线。
听了谢先生的话,明义看了看门口青石板路上日益增多的叫花子,半晌之后他告诉谢先生,明天一早自己会去筹款委员会。
明记酒楼是一座三间三层的木质小楼,一楼的明记烧坊和明记商号出售自己酿制的烧酒和茶叶、布匹、毛皮及杂货,二楼弄了三个包间和几个散座,主要给顾客提供米饭、酱肉、炒菜等家常菜肴,来来往往的都是喜好明家烧酒的老客户。只有白浪和红帮龙头王虎是例外,自从明德救了白浪以后,他每次来汉中都会光顾明记酒楼,所需茶叶等陕南特产也委托明义代为采买了。因为白浪和明德的关系,王虎也成了明义的朋友,一来二去的,茶叶和来自北方的毛皮与布匹也成了明义的主营业务了。知道谢先生募捐的目的,明义看了看门前的叫花子,拿出白浪带来的大哥亲笔信,明义轻声的说:“哥,你还好吗?爸妈都老了,明秀也长大了,你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第二天一早,明义去了位于南郑的桄桄剧社筹委会,郑重的在红纸装订的捐款花名册上写下:明义,捐款两千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