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结果出来后,李牧的假期时间依旧很长,没有了太多顾虑,又回到农村的家,他整个人放松下来,大都是在躺平中度过的。每天,看看,打打游戏,上山下河,捞鱼摸虾,好似又回到了儿时那无忧无虑的时光。尽管不久他将踏入大学那个象牙塔,去见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但这里永远是他最眷恋的地方。
近3个月的时间虽然很长,不过也终将走到尽头,李牧快开学了。8月初,李牧领到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正式宣告踏入了大学的门槛。不久,大学的年级和班级群就组建起来,许多外向开朗的同学已经在群里和其他“网友”打成一片。
到了镇上赶集的日子,母亲和李牧决定去镇上买些必备的东西。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并不多,李牧决定行李这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到学校那边再买,毕竟自己离家太远,从西南到西北是个遥远的距离,带过去没有必要,太麻烦。衣服和鞋子之类的李牧也早早选好,他的嫂子在市里开服装店。李牧到哥哥家去玩的那段时间,嫂子和哥哥已经带着他将这些东西也准备好。现在李牧差的就只有一个新手机和行李箱,毕竟上一次换手机和行李箱已经是三年前刚上高中的时候。
来到卖手机的店里,其实可以选择的手机款式并不多,但主打也是一个价格实惠,有性价比,这是在这里经营手机店铺的店主共同的默契。
李牧在两个手机的选择间犯了难,现在放在他面前的有两部手机,一个价格2500元,一个价格1500元。一分钱一分货,价格2500元的比1500元的配置要高上一些,而且是最新的款式,这两部手机,李牧自然是更喜欢2500元那一个。
“你看,你要买哪一个,我看就买2500元这个吧,上大学了,买一个好一些的手机。”李牧的母亲似是看出了李牧的犹豫,开口说道。
“不要了,买这个1500元的吧,手机不需要那么好的,现在更新换代快,2500元再加一些都可以我过两年再换一个了。”李牧终于还是决定买1500元的OPPO手机。
对于这个决定,母亲没有再说什么,付了钱买下了1500元的手机,只是老板说了句“这孩子很懂事”之类的话,揭开了李牧心中所想。
1500元的手机也是够用了,虽然多1000元的更好一些,但那1000元父母也是要辛辛苦苦去挣来的。这个手机李牧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换,一直用到了大学毕业。
接下来,李牧逛了几家店,花了99元买了一个虽然有点丑但内容量很大的行李箱,这样大学开学前的所有东西也算是准备齐全了。
距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的时候,李牧已经买到了前往学校的票。这是他第一次使用手机APP在网上买火车票,他第一次意识到科技原来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小时候课本里的未来设想原来已经实现。
在12306界面看了许久,反复对比路程和价格,李牧发现自己没有直达的火车,最后只能选择中转。为了花费更低的价格,李牧最终选择需要两次中转才能到学校的火车票,贵阳和西安成了李牧的中转点。
……
“路上注意安全,到大学要好好学习,有什么问题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详细叮嘱着所有需要注意的事项,不放心地看着李牧离开了家门。
“放心的妈,我会照顾好自己的,我走了。”李牧挥了挥手,拉着行李箱踏上了大学未知的旅途。
李牧本来是想自己一个人去大学的,但父亲放心不下,要求送李牧到大学里。两人一路上都比较紧张,生怕错过时间,所以早早就出发了。李牧和父亲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对坐火车的流程也比较生疏,好在没有出什么差错,两人顺利坐上了第一段路途的火车。这段路途是从榕城到贵阳,路途不算远,再加上车厢里大多都是老乡,上车后李牧就感受到一种舒心的安全感。
下床后,通过在火车站里询问导引员,李牧顺利在贵阳站内中转,踏上第二段路程。这段路程需要耗时一整天,也就是24个小时。李牧第一次买票,对这个时间没有概念,为了便宜,就买了坐票。这个决定可累惨了李牧和父亲,车厢里就是一个难熬的时光。动车的车速并不快,一路走走停停,摇摇晃晃,这对睡眠浅的李牧可太难受了,加上坐票的姿势,晚上怎么也睡不着。
车厢里大概多是和李牧一样的人,有许多和李牧一样打扮的学生带着和父亲一样打扮的家长,这个组合占据了车厢的大多数。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车窗照射在李牧脸上,昏昏沉沉的他从睡梦中醒来,看着远处燃烧成一片红的天边,有半边太阳从地平线露出来头。李牧已经到达了西安的市区,不久他就到了他第二个中转站,西安。
由于时间还有2个小时才到最后一段的火车到来,李牧也不着急,带着父亲出了西安站,决定去外面找点吃的,在一家刀削面的店里,父亲和李牧第一次吃纯手工的北方面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有着他的道理的,美食也有着他的历史底蕴,北方的做面手艺有着天然的地域文化优势,这边刀削面果然名不虚传,好吃!比李牧在云南吃过的面都好吃。
吃完面,李牧和父亲再次进站,踏上了旅途的最后一段。早上十点,刚吃完早饭,李牧望着窗外的风景,脑海中想象着即将见面的大学的样子。远处广袤的平原里种着的是正处于拔节期的玉米,风吹过一望无际的绿色,形成滚动的波浪,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背井离乡,李牧没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也没有“大圣此去何处,踏破云霄,如果一去不还,那便一去不还”的破釜沉舟;有的只是“学一项技能傍身,安身立业除家贫”的平凡志向。
学习农业是李牧的选择,他知道从大学志愿填下的那一刻起,这一生已经和农业牵挂在一起,他希望自己在这里的四年一如那葱葱的玉米,尽管会经历酷热的夏天,也依旧生机勃勃,到得冬天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