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二十三岁忆 > 第100章 或许一辈子就是农民了

第100章 或许一辈子就是农民了

    中午阳光不错,李牧站在自家房后看着一年前才移栽的杏树。云南的春天来得早,年后就可以看到早熟的杏花和桃花开放,杏树上含苞待放的花朵,没有绿叶衬托,一样显得如此的充满生机。

    年后在家的时间愈发短暂,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这段时间一过,李牧在家的时间也只有半个月,在这半个月他还有不少事情需要帮着家里做。

    过年期间,连续的太空放晴,天气都很不错,父亲决定趁着这样大好的天气将家里的地给翻出来。看着父亲从储物间拉出犁地机,加上柴油、换上新的机油,清洗油烟孔、将整个机器保养了一遍。

    由于父亲的仔细“照顾”,这台机器已经用了不少年,都没有出现故障。

    记得小学的时候,母亲还在家里务农,没有出去打工,家里是有养一头牛,家里的地都是靠这头牛来犁的。李牧放假期间还经常去割草喂牛,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牛格外听父亲的话,就是不跟李牧亲近。

    后来,李牧上了初三,母亲也开始外出打工,没有空照顾家里的猪猪牛牛了,父亲只好将这头牛卖掉。李牧放假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还难过了几天。

    牛卖了之后,家里买了一台微型犁地机,虽然没有牛方便,哪里的山地都能去的,但也足够完成家里大多数的犁地任务。

    自从换了犁地机后,李牧每次犁地都是和父亲一起的。犁地机是手扶式的,需要人力控制方向和掉头,所以一天下来,人也是相当的累。

    “轰隆隆~隆~隆”被高大树林遮住的山坳里,这是李牧家的一块地,他正在掌控着机器犁地,黄土飞扬在他的眼镜上覆盖上了一层灰尘,手臂被犁地机的动力震的有了残影。

    虽然这地收成不佳,但父亲也不打算荒废,想着随便种下一些玉米,至于收成如何就看“天意”了。

    休息间隙,抹了抹额头的汗珠,一口气喝掉半瓶的凉白开,坐在树林荫下,父亲和李牧谈起这块地的来源。那个时候,粮食产量不高,父亲刚刚结婚,从爷爷那里分到的土地很少。为了更好地生活,父亲独自一人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山坳里开垦出了这么一块地。

    开山破土,披荆斩棘,李牧没有经历过父亲的艰辛,但这对父亲的人生历史来说,也算是一件大事。

    前后花了5天时间,李牧帮父亲把家里的地犁完,也不用担心自己不在父亲过于辛苦了。

    ……

    天气回暖,又到了母亲一年一度的育苗工作。她是村里的育苗“专家”,总是能育出很好的蔬菜、烟草、水果苗子。

    自李牧有记忆起,母亲就在做这样的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是做一些红薯、包菜、辣椒、茄子这些常见的蔬菜,用的还是传统的播散育苗法。将留好的种子,撒在整好的地里,用松树的落叶盖住,再做一个简单的大棚。再到后来,使用营养袋育苗,苗的根系有了更好的营养和保护,成活率更高,产量也更高了。

    再到现在,母亲借鉴了烟草的飘盘育苗方法,采用了水-土-温棚育苗方法。随着良种理念的普及,她也少自己留种,开始购买优良种子。除此之外,西瓜苗、人参果这些水果随着时代发展开始普及,这些也成为母亲的育苗对象。

    母亲花这么多精力育苗,自家肯定是不需要这么多的。春天,大家都开始种地的时候,她每到街天就会将自己的苗子拿到街上去卖。

    靠着优良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各类的蔬菜花果苗子,这三个月的时间,母亲能赚到不少钱,基本上可以维持李牧家庭一年的日常开支。

    去年的人参果和苦瓜苗格外好卖,今年李牧帮着选了不少苦瓜种子,加上去年哥哥从人参果基地挑回来的树苗,今年应该可以小赚一笔。

    “人参果,用种子种出来的苗不好,成活率不高,生长也不好。我现在用的是去年果树的树干剪成小段,插在育苗盘的土里。这些人参果去年长得很好,结的果子很大很多,应该是很不错的秧苗。”听着母亲认真地讲述着自己的育苗经验,李牧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他非常喜欢和母亲一起上街卖秧苗,因为到了下午一两点的时候,她总是会给上李牧一两块钱去买上一个蛋卷或者冰棍。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五毛钱的蛋卷和冰棍可是李牧心心念念的美食。

    最初卖秧苗,是需要靠着人力放到背篓里背到街上去卖的。记得有一次,李牧背着半盘的秧苗在走山路的摔了一跤,把秧苗摔得东倒西歪,虽然母亲没有怪他,但他还是难过许久,好在后面没有受伤的秧苗全部卖完,才让他心情好了不少。

    后来父亲买了三轮车,李牧上了初中,这个时候李牧就不怎么喜欢上街了,也很少和母亲去卖秧苗了。

    回想起来,父亲和母亲虽然都是农民,保持着农民的拓荒精神和质朴的品质,但却从来不愿意局限在那块土地上。儿时,母亲选择抛头露面卖秧苗,高中时父亲选择收废品,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只想把生活过得更好一些。或许家庭出身、生活环境、知识局限了他们,但他们从不缺少努力改善生活的动力。

    李牧大学选择农学,或多或少是受到他们的影响,自己热爱这片土地,也该为他们做出点什么。

    尽管吃尽农民辛苦的父母反对李牧的选择,不愿意他走自己的老路,但从李牧考上大学,选择农业的那一天起,李牧就知道自己或许一辈子就做农业了。

    新时代,关注前沿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目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或许可以为农业找到不一样的出路。

    新时代的农民,应该有着这样的意识,为这个目标做出努力。新农人不仅是新的农业技术、新的经营思维,更在于给农民新的定义。

    在李牧眼中,农民不该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应该是一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