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二十三岁忆 > 第107章 在秦岭大山里上课(二)

第107章 在秦岭大山里上课(二)

    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李牧也是累了,才到10点就忍不住睡着了,一夜的虫鸣蛙声都没有给他的睡眠带来困扰。

    农学院主要课程是植物学和气候学,两门课程在两周的时间里穿插在一起,让大家不至于产生疲劳和厌烦的感觉。

    首先进行的是为期三天的植物学教学实践,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同学们会跟着老师到山林里现场学习各种植物的特征,辨识各种各类的植物。

    带教的老师刚好是农学一班上植物学时的老师,同学们都比较熟悉,加上老师的和蔼性格,让整个学习的气氛显得放松和活跃,大家都踊跃地和老师沟通,请教各种植物的名称和分类学依据。

    “同学们,往这里看,这株植物是红豆杉,松杉纲、红豆杉科,红豆杉属,常绿乔木,叶条形,交叉对生,雌雄异株,是世界上公认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老师指着一株和杉树叶子很像的植物说道。

    “老师为什么没有看到它红色的果实。”一位同学提出了疑问。

    “那当然是还没有结果呀,如果结果了,特征就明显了,大家很容易辨识。”老师笑着解释。

    没有想到刚进山不久就遇到这么珍稀的野生植物,瞬间提起了大家的兴趣。

    “老师,老师,这是什么植物,你看它的叶子还分为两层呢。”班里的一个女孩站在一棵植物下问道。

    “这是七叶一枝花,百合科重楼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地下有膨大根状茎,叶基生。花单生或聚集成各式各样的花序,花两性,辐射对称,蒴果。在民间也叫重楼,刚才你说有两层就很形象了,这也是一种中药材,在云南贵州等地已经实现人工种植。”老师回答道。

    “老师,老师……”

    “这是……”

    “老师,老师……”

    “这是……”

    植物学老师对各种植物了如指掌,认真的回答每位同学的问题,同时将各植物分类学特征讲解出来。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看似植物就由这些组织器官构成,但其中又变化非常,就好似在分类学上,香蕉这么高大居然是草本植物,竹子居然也是一棵草;土豆和红薯是不同的变态茎和变态根。深入其中,让人头疼又让人着迷,忍不住探索其中更多的奥秘,揭开更多常识下不为人知的面纱。

    除了认识植物,每个小组一路上还要采集共10种植物标本,拍照记录100种植物的植物学分类科属和基本特征。带着任务,每个小组一路上都在不断记录和采集标本。

    深入大山,李牧一直比较谨慎,保持着对未知的敬畏,采集标本或者拍照时都小心观察,这种小心并没有白费,就在一株榛子树下,他看到了一条蛇。这条蛇是草绿色,与环境融为一体,隐藏得很好,他大声提醒周围同学:“大家小心,这里有一条蛇,看特征是一条有毒的蝮蛇,大家小心。”

    听到李牧的警告,一些同学赶紧跑开,而一些同学则好奇地聚了过来,保持着一定距离观察,不时掏出手机拍照。

    秦岭山脉绵延数千里,不愧是中国的动植物宝库,三天里各种动植物让李牧大开眼界。

    到了第四天,植物学的学习暂时放下,进入气候学的学习。气候学的老师是一个中年男子,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在这片大山中研究学习,足迹遍布秦岭。

    站在小溪边,老师就开始了授课:“同学们,我们这门课是气候学,理论大家都学过,那有谁说说,气候形成的原因。”

    “气压带”

    “大气环流”

    “洋流”

    同学们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想法。

    “嗯,很好,同学们基本都说对了,其实无论由热量带影响形成的气压带,大气环流还是洋流,总结在一起都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带来的影响,这是人类无法轻易改变的。”

    “除此之外,气候还受到地形、人为因素的影响。尽管在同纬度,海岛、沙漠、高原气候也各有差异。秦岭就是一条天然的分界线,夏天阻挡了暖湿气流北上,冬天阻挡干冷气流南下,造就了秦岭独特的气候特征。”

    “还有人为因素,这是近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的因素,臭氧层空洞、土地沙漠化,城市热岛效应都是比较有特征的人为影响环境的因素。”

    “我们中华文明,一直以来都相信人定胜天,也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老师开场就为大家讲解了他关于气候的一些观点,随后才开始向大家介绍各种气候测量仪器,讲解使用测量方法,进行了整整一天的各种测定工作。

    第二天,同学们将温湿度仪安装好后,聚在一起聊天。

    “老师,我昨天采集水样的时候看到河里有许多鱼,棕灰色的,那是什么鱼。”林西山问道。

    “你看到可能是多鳞铲颌鱼,俗称石口鱼,栖息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水流中,也有可能是秦岭细鳞鲑的幼鱼,没有图片我不敢确定。”老师也很严谨,只是说出自己的推测,毕竟也没亲眼见到。

    “那老师,我们现在去河里抓鱼吧,现场看看不就知道了。”一位同学提议道。

    “是呀,老师,我们去河里抓鱼吧。”这个提议瞬间得到同学们的呼应。

    “好,那我们就去河边抓鱼,但要注意不能伤害鱼和破坏栖息地,有些可能是重点保护动物,螃蟹抓到还是可以带回宿舍的。”

    师叮嘱交代完成后就带领大家下河了。说是河,其实就是一条小溪,同学们在溪流上搜寻着“猎物”。

    “嘿,哪里跑!”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李牧视野里,这不就是小时候经常抓的石蛙吗。

    李牧卷起裤脚就进入溪流中,在泥沙中一把抓住了它,旁边的人迅速围拢过来观察。

    “嘿,我网到了两条小鱼。”

    “我抓到了一只螃蟹。”

    “……”

    大家的声音在各处响起,真正体会到了一次上山下河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