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二十三岁忆 > 第108章 在秦岭大山里上课(三)

第108章 在秦岭大山里上课(三)

    在秦岭实践基地的第一个周末,同学们也并没有闲着,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

    一是将这几天学习的植物和拍摄到的照片进行整合,制作成植物介绍PPT,内含有植物的分类学特征。100种植物的介绍,看似不多,但要做好也是一项不小的工作。为更好地保证质量,李牧将小组作业分工下去,每个人负责10种,然后再由他最后总合在一起,然后再组织大家进行最后集体审阅。

    这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分工合作、职责到人,然后再集思广益、共同完成最后的错误检查工作,效率很高,质量也有保障,仅仅用了一天,李牧小组就完成了这项作业,是所有小组里面最快的。

    二是让大家到实践基地藏书馆学习秦岭植物学志和昆虫志、野生动物志,了解秦岭的各种动植物种类和分布。在书中,李牧了解到了原来自己一直叫的石蛙学名叫隆肛蛙,居然是三有动物;还有那天见到的蛇,确实是蝮蛇,学名菜花原矛头蝮,剧毒,想来都有些后怕。

    周六晚上组织了K歌活动,许多同学都有参与,李牧向来对唱歌不感兴趣,不去凑这个热闹。周天组织的篮球比赛李牧倒是很想参加,但他技术放到整个学院并不突出,这种虽然说是娱乐友谊比赛,不过也有一些竞争荣誉的玄机在其中的比赛,总是会被认真对待,他只能在场下喊喊加油。

    晚上的时间算是最为放松的了,没有课程,在这种山清水秀的实践基地,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打游戏。李牧还学会了一种叫升级的打牌方法,不过在王弦乐也参与进来后,他就很少参与了。

    第二周悄然而至,在这一周,一方面是昆虫学、土壤学的一些实践学习,由于还没有上过理论课程,所以内容会相对浅显一些。另一方面是植物学的操作性实践,植物标本的采集和样本的制作。

    土壤学实践最为无聊,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刨土”工具,在实践基地旁的一块相对平整的空地上,挖一个土坑,观察土层的结构。

    相较于土壤学实践,植物学中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在采集植物标本时,要尽可能保存整个植株的完整性,根、叶、茎、花、果缺一不可,特别是花和果实是鉴定植物的主要依据。采集的植株要具有代表性,是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健壮植物,避开生长异常、病态的植株。

    采集到标本后,可以采用多种制作方法,李牧学习的就是最常见的烘干固定法,将采集到的标本垫上草纸,压在标本夹固定烘干。

    标本植物完成后,需要给所采集的标本制作“身份证”,挂上标签,注明采集的时间、地点、采集人的姓名,并且注明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最后放到避光、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昆虫学实践与植物学一样,也需要学习标本的制作方法,老师主要讲解了针插法 。昆虫标本采集到后,使用昆虫针将昆虫固定,同时为更好展现昆虫的特征,需要对昆虫“化妆”,对固定昆虫展翅、整姿,然后烘干保存。

    周五,是“上山”的日子,今天在老师的带领下,会花一天的时间顺着教学栈道爬上实践基地背后大山上的高山草甸,在这一路上感受地形带来的气候的变化,秦岭生物多样性的魅力。

    清晨,天空下着小雨,站在山下往山上望去,云雾缭绕。昨晚一夜大雨,实践基地前的流水潺潺的小溪变得暴躁起来,裹挟着泥沙的山水在山涧的河道内奔腾。

    众人冒着小雨出发,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雨衣,沿着台阶不断往上。可以感受到气温逐渐降低,植被开始由阔叶林向针叶林过渡。

    攀爬了大约三个小时后,穿过一片灌木区域,视野变得开阔起来,草甸在李牧眼中逐渐露出真容。在这高山上的平原中,远处有一座突起的丘陵,这是李牧他们最终的目的地。

    脚踏着草地,跟着人群前进,草地上面的土壤有些松软,可以看到雨后因为土壤缺氧而钻出土壤呼吸的蚯蚓;可以看到雨水汇聚成的小水塘,里面还有被淹没的草儿;可以看到草被上被野生动物踏破显现出的土壤,上面的脚印和粪便可以推测有野猪和野马活动的痕迹。比较遗憾的是,一路上并没有遇到羚牛,没有上一届学长学姐们的幸运。

    到了目的地的山头,大家身心完全放松下来,在草甸上打闹。

    李牧深吸一口气,将湿润的清新吸入肺中、沁人心脾。他忍不住在草甸上纵情的奔跑,跑到山尖上对着朦胧大雾中的虚无之处大喊。

    “啊~啊……”

    李牧在这肆意中将心里的压抑排除。

    累了以后,不少人聚一起,拿出自己带的午餐,开始吃饭。李牧就着雨衣,席地而坐,乌江榨菜配馒头,一个鸡蛋,再来一盒牛奶,这个午餐就这样解决了。

    吃着午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那是校长。没有想到百忙之中,他还有空闲亲自爬上高山草甸。不久,一些同学开始聚在校长身边,他要在这里给大家上一节“大山里的农业实践课”。

    没有想到的是,好似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的小雨开始随着一阵寒风的刮过,变成了中雨。尽管身穿雨衣,打着雨伞,但这并没有阻挡飘零的雨点打在校长的脸上。

    校长站在雨中,也并不在意,开始讲述起他的农业学习之路,讲起他与农业结缘的故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校长农业之缘的真实写照;用科技改变农业,是他一生在践行的理念。

    “同学们,就像校歌里写的那样,你们是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我是前一辈的探索者,你们是继往开来的开拓者,学习农业的人应当脚踏实地,将论文研究,将青春热血谱写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

    “我和几个校领导一直跟随大家爬上高山草甸,我们没有大家年轻,所以爬得慢些,我也观察到,有些同学可能体力也不太好,爬山也有快有慢。其实这就像我们学习研究,有些人聪明,走得快些,早点到达山顶;有些人慢些,慢点到达目的地,这一路也会见到不一样的风景。”

    “那我们攀登上高山之后呢?我们还要意识到一山更比一山高,高处不胜寒,一如这高山草甸一般寂寥。高山草甸,难成大树,科学研究到精深处更是如此,我们要有勇气成为这高山草甸中的大树,不断向着更高处生长,有为研究领域开拓更高山峰的志向。”

    “……”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在大学里学到真本事,未来为祖国的农业添一份力”

    校长言辞恳切,字字珠玑,在这山野之中传道授业,别有一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