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送废物皇孙一顶白帽子 > 第65章 国策!

第65章 国策!

    丹苏看向脸色愈加难看的老朱,缓缓伸手。

    没有半点儿惯他的意思!

    允熥顺着他伸出的手指看向皇爷爷,而此时,丹苏的话语回荡在大殿中。

    “就像你皇爷爷一样,起兵造反!”

    “丹苏!”朱元璋猛地站起,胸口不住地起伏。

    “还请皇上安静坐下!不想听就别听了!”丹苏丝毫不给他面子,沉声道。

    靠!

    老朱真想拿起刀砍了这小子。

    但是——他打不过。

    老朱想走。

    但“造反”这两个字不停地在脑子中打转转。

    对大明未来的担忧,终究让这位铁血帝王冷静了下来。

    他冷哼一声,坐了回去,但还是想在言语上和丹苏碰一碰。

    “活不下去,为什么不报官呢?”

    “呵呵,皇上您造反的时候为什么不报官呢?”作为老朱克星的丹苏依然没打算让这位洪武大帝顺心。

    他越不顺心,才能越感受到“摊丁入亩”对大明的重要性。

    为了百姓,为了大明,你老朱被气一气算什么?

    老朱已经无话可说了,他还能说什么?

    这位不仅是御史杀手,同时还是怼王之王。

    下到大臣,上到皇帝,那是谁都敢怼啊!

    “你继续继续。”老朱不由得用手捂住眼睛,独自消化这些憋屈。

    丹苏缓了口气,道:“当然,还有别的情况,那就是百姓为了躲过沉重的朝廷赋税,主动将自己的田地贡献给当地的举人们。

    田地在他们名下,每年只需交比朝廷赋税更低的租粮。

    这就是举人老爷们富裕的原因,因为周围的普通百姓都会争先恐后地将土地献给他们。

    就这样,举人逐渐变成了地主阶级的一份子。”

    “但是,把自己的土地给了别人,这中间的不确定性也太大了吧?要是地主不把地给原来的百姓种,或是提高租金租粮怎么办?”允熥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问题。

    “哈哈,孺子可教也。”丹苏点点头,回答允熥的问题。

    “这就会导致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是历代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放下了手,聚精会神地看向丹苏。

    “是什么?”允熥问道。

    “土地兼并!”丹苏重重地说道。

    “他们通过各种阴险手段兼并土地,兼到最后——

    富者田连阡陌,而百姓却无立锥之地,焉能不反!

    但如果把丁税摊入田亩,田少者少交,田多者多交税,这种情况就能大大缓解。”

    “是啊,只要富人们多交,普通百姓的负担就能减轻,而且最重要的,每亩都要交税,大明不至于到最后无赋税可收啊!”允熥抓住了最大的盲点。

    历代的朝廷都试图减少土地兼并,就是因为富人几乎不交税,而穷苦百姓都刮不出油了,到了最后——财政枯竭。

    这一点在大明末期极为明显。

    永乐时全年税收能高达七千万两,到了崇祯时期,别说一千万了,五百万都收不上来!

    北有蒙古女真、内有天灾造反,各地官员贪污成风,朝廷中央发不出军饷。

    焉能不亡?

    “所以皇上,摊丁入亩势在必行!”丹苏的拳头重重地砸在桌子上,对沉默的朱元璋喊道。

    而朱元璋却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幽幽道。

    “这件国策,恐怕不好办吧?”

    当然不好办,所以让你来嘛!丹苏内心喊道。

    这项政策是原始空的清朝皇帝雍正实施的,他活着被人编排囚禁兄弟、喜欢皇嫂、害死皇帝、谋权篡位、私德败坏、擅杀大臣、培养秘密杀手组织等等瞎话。

    逼得他亲手写大义觉迷录去澄清,结果越描越黑。

    死后更是被一群文人给写进各种话本里当反派,风评两极分化。

    这就是得罪读书人的下场啊。

    “是啊,有了摊丁入亩,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富人的负担大大增加,尤其是那些有功名的人,被断了财路,说不定要编排您几句。”丹苏摸着下巴,给老朱分析道。

    呵呵,这就怕了?

    我还有一招士绅一体纳粮没说呢,那才是真要这群家伙命的!

    朱元璋想了很久,他看向床上的标儿,看向他一旁的允熥。

    又看向了眼前的丹苏,缓缓站起身。

    “哈哈,咱朱元璋这些年什么不敢干?咱从一个放牛娃做到皇帝,鄱阳湖战陈友谅、苏州擒张士诚、北上灭元、于紫金山顶建立大明,废宰相、弃中书、立内阁,那么多先例咱都开了。”

    “喜欢咱的不少,恨咱的人更多,但咱不在乎!”

    “为了给标儿,给咱的孙儿留下一个安安稳稳的锦绣山河,煌煌大明,咱朱元璋有何惧!”

    “为了天下平稳,为了百姓疾苦,这摊丁入亩,咱势在必行!”

    “就是得罪天下人,这条国策,也必须施行下去!”

    这一刻,朱元璋的身形无比伟岸。

    他是一个皇帝。

    大明之洪武大帝!

    自皇权建立至今,威力最盛者!

    在他的眼里,只有想不想,没有能不能!

    丹苏看着这个身影,一时有些恍惚。

    “丹苏,你赶紧将这摊丁入亩写个条陈,咱明日就宣布!”

    “皇上莫急。”丹苏轻声道。

    “臣这条国策,不能一下子实施出去。”

    即便是后世的雍正,也是先在几个省搞试点,然后一步步推向全国。

    这一上来就要碰所有人的蛋糕,扫盲运动还搞不搞了?

    “皇上,臣提出这条国策,是为了解放百姓,而解放百姓,也不是只有这一个方法。”

    “啊?”老朱见丹苏极其认真,刚燃起来的热血又降了温。

    “那你继续吧。”

    “好,臣继续。”丹苏接过允熥递过来的茶,抿了一口润润喉,继续道。

    “另一个办法,就是增加粮食的产量。”

    “增加产量?你说得轻巧。”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八辈农民,清楚地知道增加产量有多难。

    “皇上别着急,听微臣说。”

    “以松江府为例,每亩产稻米二石左右,好的时候三石,低的时候一石五。”

    “而小麦的产量,约为一石。”

    “百姓每年就为了这几石粮食,将自己捆死在田间地头,日夜劳作,可是得到的结果,只是堪堪果腹。”

    “要是碰上灾荒之年,就是全家挨饿,甚至——人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