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贞观合伙人 > 第1016章 李二微服私访记(二十四)

第1016章 李二微服私访记(二十四)

    “这些有什么关系吗?”李丰田没有想通。

    “那我换个说法。请问客官,两个同样饿肚子的人,在面对分饼的时候,如何不会产生矛盾?”问雪先生举起了例子。

    李丰田想了想,回道:“结果无非就是,要么两人都不够吃,都继续饿着;要么就是都得到了足够的饼,都吃饱了;要么就是一家吃饱,一家没……我明白了!”

    问雪先生笑道:“《六韬》有云,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前汉越杂居在一起,彼此都过的差不多,你穷我也穷,所以自然不会有这些问题,现在好不容易迎来了机遇,所以,人人都想着过上好日子,尤其是当越人看见汉人做的活计他们也能做,自然也想着赚钱改善生活。”

    “但是《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也,这也是问题节症所在!我福州发展不如广州,广州生意活计遍地都是,活都干不完,人都不够用,就如同分饼一样,所有人完全都可以吃的饱饱的,甚至饼多的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吃,所以,自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但是福州却是处在尴尬之地,饼虽然不至于没有,但是仅仅只能满足一人吃饱,所以,这才有了问题。”

    “原来如此!问雪先生用分饼作喻,浅入深出的解释了这个问题,现在在下也是豁然开朗!”一直没说话的李二,也是感叹了一句。

    “既然问雪先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那么是否有解法?”李丰田也来了兴趣。

    “老夫根据两地的考察以及对于当地的了解,认为有上中下三计可解此问题。”

    “请先生赐教!”

    “先说下计,下计就是像现在的府台这样,继续保持现在微妙的平衡,以不变应万变,静待时局变化。”

    李丰田皱眉问道:“就这么什么都不做,就能解决问题?”

    “没错,老夫认为,其实问题的本质,还是福州的发展落后于广州,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随着广州的发展,终究会逐步的辐射到福州一带,尤其是泉州,据说乃是当今定海伯指定优先发展的地方,所以,在大的局势之下,福州早晚也会随着这股风气迎来更大的发展。”

    “这发展起来了,生意多了,活计多了,汉人也好,越人也罢,都有了充足的生计,也就自然的不会无聊去争抢了。但是,按照目前的速度来看,老夫认为,最快也得五年之后,才能出现这个结果。”

    “原来是这么回事!”经过问雪先生一解释,李丰田也理清了其中的关键。

    “那中策呢?”李丰田继续问道。

    “中策就是需要官方出面,汉人也好,越人也罢,先暂时迁徙一部分到外地务工,干活的人少了,自然问题也就解决了,只不过,故土难离,又没有到生死之际,越人更是不愿意远离大山,所以,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是一旦可以促成,也是迅速的可以解决问题的。”

    “嗯,策是好策,但是实施的难度的确更大一些。那上策呢?”

    “自古以来,生财无非就是开源或者节流,目前节流是不可能的,那就剩下开源了。老夫在去广州的时候,发现广州之所以成为货贸的集散地,一方面固然是朝廷的重点发展,一方面自身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东西。”

    “听说在离广州不远的儋州和崖州一带,现在已经开始大规模的种植竹蔗和发展制糖技术,这些成品的糖,转运到广州进行集中的售卖,使得这几年原先不怎么值钱的竹蔗也是水涨船高。”

    “但是老夫却是对此有些不服气,那广州一带产竹蔗,可实际上我福州这边一点都不比那边差!而且,不光竹蔗,山越人的山中,还有着不少特产,只可惜因为一些原因无法成规模的贩卖。”

    “如果说可以的话,将这些山越人组织起来,集中种植一些,就比如荔枝,每年都有许多无法销售而浪费,老夫不免心痛,哪怕是用来制糖也好啊!”

    问雪先生的忿忿不平顿时也点醒了李丰田。

    之前计划的时候,关于水果这一块,目光仅仅是放在了岭南这一块。

    可是实际上,东南沿海一带的条件不次于岭南,它们纬度差不多,降水也充沛,完全可以成为第二个水果种植基地啊!

    李丰田将这件事记在心上。

    “只可惜唉,到了这个层面上的事情,就不是老夫一介平民能参与的了。当然,老夫曾经也跟知县和府台说过,但是可能是出于稳妥吧,老夫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而是用了目前最稳妥的办法处理汉越问题。”

    这一点上,李丰田深有体会。

    无论是哪里,多数人当官都是以稳妥为主。

    尤其是有了更稳妥的选择之后。

    官场上想要做事,并不是有个想法,有个决心就行的,还要面临许多问题。

    就好比这件事上,想要发展本地新兴产业,首先就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能否让这些山越人心甘情愿的在山中大面积开垦种植经济作物?

    如果人的问题解决不了,那后面的事情就不要做了。

    即便人的事情解决了,技术哪里来?产出怎么加工运送?商路是否打通?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一年的收成烂在地里,那么你做的事情不光无功,反而有过了。

    不管你初心如何,结果做成这样,就要面临各种清算。

    前提是这还是没有来自官场上的阻碍。

    明明不做事,稀里糊涂的就可以混个良的评价,做了一番事,累死累活不说,考核还是劣,又有几人会担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做事呢?

    除非上面有个更大的伞可以保护一下,否则,一旦没做好,这官也就当到头了。

    尤其是这种虽说不至于是开创先河的举动,但是将要面临的挑战也是许多的事情。

    而且还涉及到了少数民族的问题。

    抛开事实不谈,你不做还好,这一做了,民族矛盾反而更多了,那么,出问题不找你找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