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荒原上的传说 > 第119章 电网入户

第119章 电网入户

    小杨走遍了所有村,只有小街上的照明还算基本普及。

    很多村的夜晚是被煤油灯微弱的光芒所照亮。

    村民们鼻尖上常常挂着黑色的煤油烟渍。

    走夜路时,玻璃灯或马灯成了他们的依靠,这些简易的防风灯具,用薄薄的玻璃围住灯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那一点珍贵的光亮。

    而亮槁,这种用葵花干制成的简易火把,更是成为了村民们夜间出行的必备之物。煤油,这个在当时看来不可或缺的物资,每当赶集之日,总会被村民们成批采购,以备不时之需。

    小街上有了电后,各村都向往有电的日子。

    为了用上电,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栽电线杆、拉电线,历经数月的辛勤努力,电终于从水电站通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庄。

    然而,那时的电力设施简陋,木杆作为电线杆,铝线简单扭在一起,既不安全也不稳定。

    电线低矮,触电事故时有发生,高昂的电费也让许多家庭用不起电,最终还是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电带来的便利。

    虽然电拉通了,但也极不正常。因为是水电站,水大时容易把发电设备冲坏,所以水大时不敢发电。同时,水小时水不够也发不了电,一年只有半年电。

    后来,虽然电力设施有所改善,木杆子变得粗壮,电线从三根变成多根组合,但村民的用电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电力供应时断时续,三天两头停电成了常态。高昂的电费加上村民们对电的知识了解不足,使得触电事故依然频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村民对电又爱又怕,胆小的村民不愿轻易尝试使用,仍然在用燃油灯照明。

    小杨跑了多天,了解到村民用电困难和不愿意用电的实际情况后,就四处跑贷款改善线路。他还请王副书记协调把乡里的用电纳入标准用电规划,通过几个来月的努力,乡里的用电问题有了实质性进展,但要纳入标准用电并入用电网,乡里得交一笔入网费,且线路问题得按他们要求乡里自己解决。

    怎么办?

    小杨只好委屈自己去找小街上的几家大户有钱人,他们有些是做粮食生意,有些是开门店,有些是跑运输。

    说句心里话,他们也都不容易,他们因为有钱,是因为头脑清醒灵活,及时领会党的好政策,所以先行了一步。

    几家人也有政治意识的,他们见书记下榻到家,有些意外,也有些感动,听书记说明了来意,他们也不让书记失望,就提出了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很前卫,小杨不敢做主,就及时召开了党委会议研究决定。最终,为了解决全乡的用电困难,觉得可以尝试,待国家有新的政策后,再按新的政策执行。

    于是,几家大户联合组建了一个电力公司在乡里恍然成立,这也许是全红山县的第一家。

    乡里文件规定,缴纳给供电部门的费用由几家均摊,线路费用由几家承担,群众自行投劳,全乡所有用电均由几家联合管理,电缆在乡里的规定范围内执行。

    就这样,各村的水泥电线杆取代了昔日的木杆,标准电线整齐划一地铺设在空中,安全可靠的胶线将电力送进了每一户人家。

    因为电力供应稳定,电费合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作为日常照明,夜晚的村庄不再被黑暗笼罩,而是被温暖而明亮的灯光所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