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318章 提升医术,修复大量火炮

第318章 提升医术,修复大量火炮

    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准确地选取穴位,施针时的力度和深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同时,他对中药的配方和运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根据伤员的不同病情,开出更具针对性的中药。

    随着战斗的频繁和激烈,重伤员的数量不断增加,手术成为了拯救生命的关键。陈振华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不断提升自己的手术水平。

    在手术台上,他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果断。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手中的手术刀仿佛成为了他与死神搏斗的武器。

    无论是处理复杂的伤口,还是修复受损的内脏,他都毫不退缩,凭借着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次次将伤员从死亡的边缘拉回。

    然而,陈振华也清楚地知道,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后续的康复和暗伤治疗同样重要。对于那些伤势严重、伤及五脏六腑的伤员,手术后的恢复过程漫长而艰难。

    陈振华积极向宋明德学习中医的康复疗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食疗等方法。他会根据每个伤员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为了确保伤员能够按时服药、进行针灸治疗和适当的锻炼,他亲自监督,不辞辛劳。

    在陈振华的心中,每一位伤员都是他的亲人,每一次治疗都是他的使命。他日夜牵挂着伤员们的病情,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恢复进展。

    他会在伤员情绪低落时,给予他们温暖的拥抱和鼓励的话语;会在伤员取得一点点康复进步时,为他们欢呼喝彩。他深知,这些伤员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而负伤,他们的健康和回归战场,是对敌人最有力的回击。

    在最近的几次战斗中,尽管出现了 近200多名伤员,但在陈振华的精心治疗和关怀下,大部分伤员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改善。

    那些曾经伤势严重的战士,在他的努力下,也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重新燃起了对生活和战斗的希望。

    陈振华相信,只要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就一定能够让更多的伤员早日康复,重返战场,为最终的胜利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一个阳光柔和的午后,陈振华来到宋明德的房间,虚心地请教中医治疗的知识。

    陈振华恭敬地说道:“宋老,我深知中医博大精深,还望您多多指点。”

    宋明德微笑着回应:“小陈啊,莫急,咱们慢慢来讲。”

    在针灸方面,宋明德详细地向陈振华传授了如何根据伤员的不同伤势和症状,准确选取穴位。他神情专注,边比划边说:

    “小陈,你看,像这种因外伤导致的疼痛,咱们可以选取足三里、合谷这些穴位。”

    陈振华认真地点头,不时提出疑问:“宋老,那施针的力度该如何把握呢?”宋明德耐心解答:“这力度啊,要根据伤员的体质和病情来定,一般以得气为度。”

    在中药调理方面,宋明德翻开一本泛黄的医书,指着上面的药方说道:

    “针对伤员伤口愈合,这几味药组成的方子有活血化瘀、生肌收口的功效。”

    陈振华凑近仔细观看,问道:“宋老,这药材的用量可有讲究?”宋明德回答:“那是自然,用量比例和搭配都极为关键,稍有偏差,效果就大不相同。”

    在食疗方面,宋明德语重心长地说:“小陈啊,食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于受伤后身体虚弱的伤员,像红枣、桂圆、乌鸡这些食物,能起到补气养血的作用。”

    陈振华若有所思地说:“原来如此,那清热解毒又该如何选择呢?”宋明德笑着说:“像绿豆、苦瓜、冬瓜等食物就很不错。”

    此外,宋明德还向陈振华传授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他拍着陈振华的肩膀说:

    “小陈,在治疗伤员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切不可孤立地看待病情。”

    陈振华坚定地说:“宋老,我记住了,一定学以致用。”

    在陈振华与宋明德、宋淑雅、宋淑芳以及其他医护人员的齐心协力之下,那些受伤的八路军战士伤势恢复得极为迅速。

    医院里,弥漫着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一间间病房中,受伤的战士们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有的战士面色苍白,伤口处缠着厚厚的绷带;有的战士则在沉睡中,眉头偶尔还会因疼痛而微微皱起。

    陈振华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他手中拿着药品和医疗器具,眼神专注而坚定。他仔细地查看每一位战士的伤势,不时轻声询问他们的感受。

    宋明德则在一旁,凭借着丰富的中医经验,为重伤员进行针灸治疗。他神情肃穆,手中的银针准确地扎入穴位,每一针都蕴含着他对伤员早日康复的期望。同时,他还精心调配着中药,那一味味草药在他的手中仿佛变成了神奇的灵丹妙药。

    宋淑雅和宋淑芳也一刻不停歇。宋淑雅轻柔地为战士们更换着敷料,动作熟练而小心,生怕弄疼了他们。她还不时轻声安慰着战士们,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

    宋淑芳则忙着为战士们准备营养丰富的饮食,他深知,良好的饮食对于伤员的恢复至关重要。

    其他医护人员也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协助手术,在手术台上紧张而有序地配合着;有的负责药品的管理和分发,确保每一种药品都能及时准确地用到伤员身上。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众多受伤战士的病情逐渐好转。原本虚弱的战士们渐渐有了精神,伤口也开始愈合。他们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期待着早日痊愈,重新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

    除了在独立团的诊所忙碌,陈振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黄崖洞兵工厂。

    在刚刚结束的下城堡战斗之后,陈振华又一次来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下城堡,也再次走进了黄崖洞兵工厂。

    现在的情况颇为严峻,掷弹筒和迫击炮,对于陈振华接下来的掷弹筒入排,迫击炮发展的阻碍更是严重。

    面对这样的困境,陈振华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行动起来,从自己的特殊空间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些损坏的掷弹筒以及迫击炮,然后投放到卡车上。

    然后他开着卡车,将一车的掷弹筒、迫击炮等的零部件,送到黄崖洞兵工厂,美名其曰的缴获了小鬼子的一个枪械维修工厂,此时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专注,仿佛这些破损的武器在他手中即将重焕生机。

    时间在紧张的修复工作中悄然流逝,几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在这几天里,陈振华、甘作良和那些技术工人,几乎是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修复工作中。

    终于,他们成功修复50 具掷弹筒和 20 具81毫米和52毫米的迫击炮。这一成果为炮兵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掷弹筒炮兵进入到排一级战斗序列的建设方面,起初,由于掷弹筒数量有限,50 具掷弹筒分配下去,大部分排只能勉强拥有一门掷弹筒,甚至都不够分一门。

    但随着陈振华修复工作的推进,当拥有100门掷弹筒时,情况有了极大的改善,至少50个步兵排能够配备两具掷弹筒,整体火力得到了急剧的提升。

    当然,陈振华的空间里其实还存放着接近300门的掷弹筒和100多门迫击炮,只是受限于当前的条件,无法一次性全部取出。他只能通过逐步缴获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将这些武器转移到独立团广大官兵的手中。

    在子弹生产方面,陈振华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他深知一条子弹生产线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决定再增添一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精心策划。在一次缴获的过程中,他动用卡车,不辞辛劳地拉来了一条从太原兵工厂拆除下来的子弹生产线。

    黄崖洞兵工厂的子弹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作响。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将原材料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一颗颗威力十足的子弹。

    首先,是弹壳的制造。优质的钢材被送入冲压机,经过精准的冲压,形成了初步的弹壳形状。然后,经过细致的打磨和修整,确保弹壳的尺寸和表面光滑度符合标准。

    一位年轻的新学徒小李,在一旁协助着那些老工人师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