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319章 兵工厂制造能力提升,迫击炮炮弹量产

第319章 兵工厂制造能力提升,迫击炮炮弹量产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一颗颗逐渐成型的弹壳,心中充满了期待:“多一颗子弹,独立团的战士们在战场上就多一分保障,就能多消灭几个敌人!”

    接下来是弹头的加工,金属材料被切削成特定的形状,再经过高温处理,增加其硬度和强度。然后,弹头被精确地安装到弹壳上,通过压装工艺,使其紧密结合。

    在装弹环节,定量的火药被小心地装入弹壳内,然后再将弹头和弹壳进行最后的组装和检验。每一颗子弹都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其性能可靠,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新学徒小王一边认真地看着操作流程,一边在心里默默想着:“这些子弹就是我们的力量,有了它们,我们就不怕敌人的疯狂进攻!”

    有了这条新生产线的加入,黄崖洞兵工厂生产子弹的数量和效率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从之前每月仅能生产 10 万发子弹,如今有望大幅度提升到 25 万发了,并且解决了三八大盖步枪、歪把子机枪的子弹补充。

    这样喜人的成果,不仅能够充分满足独立团官兵对子弹的需求,同时还有多余的子弹可以提供给 386 旅,包括新一团在内的友军。

    当陈大旅长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到黄崖洞兵工厂参观一番。然而,为了不影响兵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陈振华婉言拒绝了他。

    但陈振华也向陈大旅长承诺,同意三个月之后邀请他到黄崖洞兵工厂进行考察。至于手榴弹的生产,每月一千枚的手榴弹生产线一直在持续运作。

    然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人员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人员招募中,黄崖洞兵工厂的广大指战员们在陈振华的指示下,有意考虑了一些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经验丰富的匠人。

    这些匠人的加入,为生产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技术。他们凭借着多年的手艺,对手榴弹的制作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制作手榴弹的过程中,从原材料的选择到火药的装填,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首先,要挑选优质的铸铁,经过铸造形成手榴弹的外壳。

    然后,精确地调配火药,并小心地装填到手榴弹内部。最后,安装引信和保险装置,确保手榴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老技术人员老张在帮忙搬运手榴弹原材料时,心中满是感慨:“咱们多造一颗手榴弹,就能让敌人多一份忌惮,就能为胜利多添一份希望!”

    在这些匠人的努力下,兵工厂生产子弹和手榴弹的数量不断增加,效率也在逐步提高。但陈振华清楚,这还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他还打算将来再招聘一批妇救会的妇女,让她们也参与到枪支弹药的制作中来。毕竟女同志往往更加心细,能够在一些精细的环节发挥出独特的优势。

    相信在陈振华的努力和全体兵工厂人员的共同奋斗下,黄崖洞兵工厂一定能够为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武器装备,为战争的胜利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兵工厂的发展进程中,陈振华始终全力以赴,为提升战斗力而不懈努力。当然,陈振华对于生产 70 毫米、75 毫米,乃至 81 毫米榴弹、81 毫米迫击炮炮弹的生产线规划,与黄崖洞兵工厂的厂长进行了深入且细致的沟通。

    要知道,这些炮弹的生产并非易事,所需的原材料众多,且要求严格,生产线原本在工厂就已存在一定基础,无需大规模新增,关键在于将制造线精心搭建起来,并保障充足的原料供应,如此才能顺利开展生产。

    这些炮弹最主要的原料,除了至关重要的火药之外,大量优质的钢铁更是不可或缺。钢铁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到炮弹的性能和产量。

    至于炮壳,陈振华凭借其先见之明,原本就储备了相当数量的铜制炮壳。通过持续不断且有条不紊的缴获流程,这些炮壳早已顺利交付至黄崖洞兵工厂,为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制造大量的弹头和弹药,在这一环节中,原材料的获取成为了关键。

    陈振华深知,弹药的充足供应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早在他将小鬼子的第三舰队舰船收入囊中时,在其神秘的空间里便惊喜地发现了大量弹药。

    尽管那些弹药因种种原因受潮,但经过精心的重新晾晒和细致的整理,依然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艺,将那些弹药迅速整理出来,为前线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完全没有质疑陈振华从哪里搞来的这些,当然甘作良也知道保密的措施,所以只做不问,这是黄崖洞最大的保密要求。

    而且运输也是在陈振华的要求下,牛振兴更是如此,只管运输出的物品,运输进的物品从不记录,即便是运输出的物品,也在上交给周卫国之后,彻底毁灭所有的痕迹。

    可如今,制造弹头所需的钢材却出现了短缺。这一难题并未让陈振华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他的目光投向了同浦路,正太路,乃至平汉路上的火车钢轨。

    那些铁路线,原本是小鬼子从冀省往晋省和鄂省、豫省运输炮弹和物资装备的重要通道,如今却成为了陈振华获取钢材的目标。

    陈振华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多次巧妙地行动,收获了大量钢轨并将其存入空间。在关键时刻,他借助精心安排的缴获方式,将这些宝贵的钢铁制品顺利运输到黄崖洞兵工厂,为子弹头的制造提供了关键的原材料。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提升钢材的加工能力,陈振华从太原兵工场所获得的小型高炉也早早地运输到了这里。同时,兵工厂自身原有的某些小高炉,也在陈振华的统筹安排下,迅速运至黄崖洞兵工厂。

    有了这些小高炉的助力,虽然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炼钢工作,但对于钢材的精加工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极大地提高了钢材的质量和利用率,使得制造炮弹的速度大幅提升,原材料的供应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就这样,在陈振华和黄崖洞兵工厂厂长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努力下,历经多天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不仅成功地将 70 毫米、75 毫米、81 毫米的炮弹生产线搭建完毕,而且小高炉也顺利建造完成。

    这一系列的成就为黄崖洞兵工厂的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即将迅速启动炮弹的大规模制造,为前线的战斗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火炮弹药的支持。

    至于煤炭方面,陈振华同样做了周全的考虑。山西本就是闻名遐迩的煤炭大省,在晋城、阳泉,还有临汾等地,都分布着大量的露天煤矿。为了满足黄崖洞兵工厂先期的煤炭使用需求,陈振华未雨绸缪,悄然准备了一批优质煤炭。

    同时,他心怀长远规划,期望在未来能够成功打下阳泉、晋城或者临汾的那些露天煤矿,从而更稳定、更充足地满足黄崖洞兵工厂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为兵工厂的持续高效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在黄崖洞兵工厂,整理受潮弹药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首先,兵工厂的工作人员会将受潮的弹药集中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区域。他们会搭建专门的晾晒场地,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来处理大量的弹药。

    然后,根据弹药的类型和受潮程度进行分类。对于轻微受潮的弹药,会选择在阳光较为温和的时候进行晾晒,避免高温对弹药性能造成不良影响。而对于受潮较为严重的弹药,则会采取更加谨慎的处理方式。

    在晾晒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不断地翻动弹药,以保证每一颗弹药都能均匀地接受阳光和通风,从而有效地去除潮气。

    同时,他们会密切监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晾晒条件处于适宜的范围。

    在晾晒完成后,还会对弹药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通过专业的设备和方法,检测弹药的性能是否恢复正常,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经过检测确认性能合格的弹药,会进行分类存放,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整个整理受潮弹药的过程,都在严格的安全规范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在精心的安排之下,黄崖洞兵工厂展现出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高效的运作效率。率先成功生产出来的是 81 毫米的迫击炮炮弹。

    要知道,迫击炮炮弹的生产之所以能够相对迅速地推进,是因为其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简单,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现成弹药可供借鉴和利用。这为黄崖洞兵工厂的初期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第一枚 81 毫米的迫击炮炮弹成功下线时,陈振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成果的取得,意味着迫击炮在战场上的运用将更加得心应手,为独立团的战斗力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