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们似乎低估了日寇的实力,却高估了美式装备的效用。受限于运输渠道,那些投入的资金仅仅换来了装备水平较低的武器。除了机枪和60迫击炮,就连75毫米炮也数量稀少。
更何况,一部分资金还被用于支付飞虎队的费用、维持教练团的日常开销,甚至不惜花费在奢侈的黄油、红酒等招待用品上。
因此,尽管名义上整编了四十多个师,但实际战斗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其中,还有二十个师被部署在滇省,以防日寇从后方偷袭。
然而,令果脯始料未及的是,已经处于劣势的脚盆鸡竟孤注一掷,集结了六十万大军,几乎倾尽全国之力,发动了所谓的“一号攻势”。
湘豫桂会战让中央军的老底彻底暴露无遗。这场战役持续了整整八个月,也是对国民政府的一次严峻考验。有些部队多年未经历战火,曾经的雄心壮志已被现实的算计所取代。
内部的消耗远远超过了外界的战争损失。众多善战之士被闲置一旁,甚至遭受内部调查。正是这场战役,让“优势在我”的论调被彻底抛弃。因为现实已经证明,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对手抗衡。
如此一来,果脯再次陷入了窘境,而根据地则把握住了这个黄金时机,迅速崛起。他们精心调配兵力,一步步侵蚀着,敌军的领地,破坏交通线。
对占领区的伪军展开思想教育,同时召开公审大会,对罪恶深重之人依法严惩,对那些因生活所迫,而误入歧途的人,则给予收编的机会。一时间,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壮大。
别看丁伟运来的援助物资,表面上只够装备三个师,但那可是去除了,坦克火炮的花旗陆战师,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极大地提升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战斗力。
有了这些精良的武器,战士们自然敢于,挑战更艰巨的任务。根据总部的战略部署,对伪军以击溃为主,对日寇则以歼灭为目标。这样的方针既有效地,扩充了部队规模,又确保了武器的充足缴获。
被分配到鲁中军分区的孔捷,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他的部队规模扩大了三倍,武器装备也颇为不错,在实战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军区首长多次对孔捷提出表扬,并将其部队视为军区的主力军。
相比之下,李云龙和丁伟在晋西北的战斗,则显得更为谨慎。日寇采取了龟缩战术,依托城墙和铁路固守重要城市,而放弃了周边的县城和小镇,这使得大批伪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攻击阳泉的战斗中,部队发现了火力不足的短板。如果不是丁伟的战车,及时加入战斗,伤亡人数将会更加惨重。
因此,全军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战车战术、步坦协同、步炮协同,以及城市巷战等方面,力求在未来的战斗中,取得更好的战果。
丁伟对战争局势的判断,使他意识到城市巷战和攻坚,将会成为重要的战斗形式。凭借着对战局的理解,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经验。
他坚信脚盆鸡的败亡,只是时间问题,而八路军最终必定,会攻占大城市。然而,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的打法,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丁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城市作战技巧的钻研之中。
不仅如此,丁伟还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和情报。其中,那些由红区西洋记者带来的,关于东线战事的报道更是让他如获至宝。
这些珍贵的信息,为他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启示。帮助他不断完善,自己对于城市作战的理论体系。
与此同时,李云龙同样专注于战术研究。他对步炮协同战术情有独钟,并认为这一战术在野外战场中,将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按照他的设想,如果能充分发挥,段鹏所率领的侦察营的优势。迅速突破敌军防线,并深入敌阵。然后利用先进的无线电设备,及时准确地向后方炮兵部队,报告敌军阵地的坐标和相关参数。
这样一来,炮兵部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精准打击,为己方部队创造有利条件。紧接着,大部队再趁势发起全面进攻,必然能够取得一场摧枯拉朽般的辉煌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