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在耽州时,就领教过小朱的手段。
太子爷对军队的管理之严格,比老朱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今亲自下令,整饬十八卫军纪,如果完不成任务,他绝对会依军规整治,绝不会像老朱那样,多多少少还顾及一点兄弟情义。
给了诸将那么多好处,这要是不能令小朱满意,肯定不会姑息。
于是,汤和亲自主抓,从江南诸卫开始,全面开始严查。
这边正在如火如荼的整饬军队。
另一边,距离秋收还有个把月。
各地纷纷发来奏报,大明所有州府,粮价开始持续飙升。
而且是直线往上拉升的那种。
大米从一开始的每升5文,上升到每升10文。
粗粮升的更严重,从2文一下就拉升到6文。
应天府内,米价更是飙升到20文;粗粮飚升到12文。
老朱立刻下旨,各地官仓,开仓售米,以平抑粮价。
粮价很快平抑到米价8文,粗粮5文的水平。
应天府也降到10文,6文。
但粮价持续在这个价位,仅仅23天。
原以为,马上秋收了,只要秋粮一下来,粮价就会企稳。
然而,黄河却迎来百年一遇的秋汛。
此时的黄河走向,从汴梁到徐州再由淮河入海。
从蒙元时期,就一直秉持着,宁向南决堤,决不能向北决堤的策略。
向南过水面积少,泄洪渠道多,流不多远就汇入淮河。
一旦向北决堤,不但会冲毁运河,整个河北山东,将会有巨大的平原区,被洪水夷为平地。
而这一回,偏偏却是向北决堤,无数农田被洪水冲毁。
来自河北的八百里加急,一道接一道的传到老朱的御案前。
老朱紧急召开机要处会议。
小朱也被拉过来,身为海军总司令,兼商部尚书,只因太子身份,只有在旁边站着听的份。
老朱一脸的严峻:“都说说看,该如何处置?”
刘伯温:“臣以为,当紧急从周边调集粮食,进行赈灾,另外,从五城兵马司,抽调部分兵力,驻守灾区附近,严防止灾民生变。”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滕毅:“陛下,户部刚刚收到河北山东两地清吏司奏报,那边洪水过水面积相当严重,无数粮田尽毁,今秋怕是十之八九都要绝收,此事还需早做准备才是,以免酿成大祸。”
“嗯,咱也收到消息了,户部,其它地区,今秋税粮如何了?”
滕毅:“陛下,今年各地,普遍年头不好,粮食到了收成最差的一年,”
“湖广、两广地区,皆有洪涝灾害发生,粮食大面积减产,”
“自打粮食抽穗以来,许多有经验者,便能估算出今年的粮食收成,”
“正因如此,今年粮价陡然飞涨,这一个月来,”
“官仓又在大量出售粮食,用以平抑粮价,”
“据户部上下官吏仔细核算,今年收上来的税粮,怕是仅够维持军卒使用,”
“哪怕对外发动一次战征,也会捉襟见肘,是以臣建议,可适当加税。”
老朱:“伯温怎么看?”
“臣以为,此时加税,虽然许多官绅也要纳粮,可毕竟还未全部普及,从官绅手中纳的粮食极其有限,本来粮价就已居高不下,一旦加税,只会加重百姓负担,于使民不聊生,是以,臣反对加税。”
滕毅:“那么国库存粮该如何解决?”
小朱实在听不下去了。
只能说,可能古代治理灾害,一直都是这样。
只想着灾后事宜,从不去想抢险救灾的问题。
忍不住轻咳了一声。
老朱:“太子怎么看?”
“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先处理灾区事宜,”
“至于税粮的事情,那是救灾过后的事情了,”
“请问,洪水现在消退了没有?”
“如果没有,朝廷是否应该派兵前去抢险救灾?”
“是否应该争取时间,把灾区百姓,尽可能多的转移到安全地区;”
“如果已经消退,灾民该如何安置?”
“大灾过后必有大疫,当地衙门,是否组织了专门的防疫队伍,专门用于应对此类事件?”
滕毅:“殿下,此乃天灾,非人力所能与之抗衡也。”
以这年月的交通条件,即使现在洪水没有退,把圣旨传达到当地,再调兵过去抢险,等人到了,洪水早就过去个屁滴。
现在所能做的,只有为将来提前设计。
“敢问诸位臣公,我大明是否以民为本?”
“陛下爱民如子,臣等也皆为百姓之衣食父母,自然是以民为本。”
小朱:
“既然诸位臣公,都自诩为百姓父母,学的又是君子之道,”
“常言道,水火无情人有情,有些事情本可以做的更好,本可以避免过多损失,”
“是以父皇,儿臣建议,往后由中书省牵头,联合六部,”
“以及各地府州县,组成应急指挥小组,”
“由首相负责监督,各地知府挂帅,提前组建应急小组,提前演练抢险事宜,”
“凡遇灾情,无论任何灾害,由知府负责指挥抢险工作,并且与政绩挂钩,”
“如一次性造成死亡人数超过30以上者,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外,知府也须承担责任,需降职处理;”
“另外,附近驻防的将士,必须无条件加入到抢险工作中,拒不执行者,撤职查办!”
这小逼崽子,又用道德绑架的方式,使人没办法反对。
老朱:“如何?”
刘伯温:“殿下仁者圣心,臣等拍马莫及,臣附议。”
“臣等附议。”
老朱:“那么这件事,就由伯温去操持一下,往后就按照太子刚刚所说这样去做。”
“诺。”
“关于灾民赈灾一事,太子还有何补充的?”
“父皇,如今海盗已灭,是时候把渔民迁回沿海了,并且,儿臣从倭奴国带回的2000万两赔偿银,还有父皇许诺的,由朝廷另行补偿的1000万两补偿银,是时候该到位了。”
滕毅:“殿下,这与赈灾有何关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民需要家园安家,灾民需要粮食糊口,”
“是以,可用这三千万两银子,在沿海划出一片区域,用于兴建新城,”
“这样一来,便无需朝廷提供赈灾粮,”
“谁承包的基建项目,就由谁来为劳工提供粮食;此之为,以工代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