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之我要上豫中医 > 第57章 三大针法

第57章 三大针法

    就在众人还在回味那份青春的感觉的时候,大巴车猛地刹住,车内顿时一片混乱,惊呼声与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众人狼狈地从座位上爬起,个个一脸茫然与恼怒。

    “怎么回事啊?”有人忍不住大声问道。

    “快看外面!”一个女生大声说道。

    王御揉了揉被撞疼的肩膀,透过车窗向外看去,只见一个女人跪在大巴车前,头发凌乱,满脸泪痕,额头不断地磕在地上,发出令人揪心的声响。她的口中念叨着:“求求你们救救我儿子,救救我的儿子,求求你们了……”那声音带着绝望与哀求,穿透车窗直直地钻进众人心里。

    诗玲学姐皱了皱眉,率先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服,然后带着一众人员急忙下了车。她快步走到大妈身边,轻轻扶起她,眼神中满是关切:“大妈,您先别着急,起来慢慢说,到底怎么回事?”

    大妈颤抖着双手抓住诗玲学姐的胳膊,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泣不成声地说道:“我的儿子,快救救我的儿子,他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但是他……他,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位大妈的脸上顿时浮现了一抹恐惧,但更多是痛苦。

    “但是求求你们救救他,你们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也只有你们可以救他了……”

    诗玲学姐顺着大妈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了一间房子,外面还围着许多人,似乎在看什么。她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众人,冷静地说道:“大家别慌,我先去看看情况。你们先在外面等着,等我出来之后,看情况而定。”

    说完话后,她便搀扶着大妈,挤过人群,进入房子里。

    王御哩,他看着围着的人群和窃窃私语的众人,小心翼翼的走到人群后面,听着众人的话语。

    只见一位大爷说道“奇了怪了,这刘海平常好好的,怎么今天这么奇怪。”

    另一位大妈听到之后,看了他一眼,然后神秘兮兮的说道“你们不知道吧,这可是个重磅消息。”

    其余众人一听这情况,也是纷纷看过来,王御也是赶忙上前,想要听听里面有什么名堂。

    只见这位大妈左右看看,然后压低声音说道“刘海这是中邪了!”

    “什么?!”周围众人皆是大惊。

    “真的假的?”一个人提出来疑问。

    “当然是真的”这位大妈一看有人不相信,瞬间提起了精神。

    继续说到“就昨晚啊,我亲眼看到,他从墓地里出来,在进墓地之前他还是好好的,从里面出来后,他就疯疯癫癫了,还一会儿喊热,一会儿喊冷。那模样要多吓人有多吓人。”

    吃瓜的众人皆是倒吸一口凉气,一脸不可思议。

    “这么邪乎啊!”

    “那可不,那块墓地,听说当年是砍日本鬼子的地方,估计怨气不小啊。”

    ……

    王御满脸懵逼的听着众人的话语,虽然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但是身为一个穿越的人,中邪这事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都重生了,还有啥不可能。

    然后他悄悄的退出人群,对还在他胸口的霁月传音道“霁月,那个叫做刘海的男人真的是中邪了吗?”

    霁月听闻回应道“从中医角度来讲,他确实中邪了!”

    王御听闻有些无奈,在中医里,生病一般不都是正气不足,邪气入侵的结果嘛。

    就在他想反驳之际,他突然听见身后的人群一阵骚动,他连忙向后一看,发现诗玲学姐出来了,不过衣服有些乱,脸色也不太好。

    他看到这一幕,连忙上前,他身后的众人也是围了过来,问道“学姐,你没事吧。”

    诗玲看了众人一眼,面色有些凝重的说道“我没事,不过里面的病人,情况不容乐观。”

    随后诗玲扭头看向一旁还在懵逼着的李阳,问道“老师们还没有来吗?”

    李阳先是一愣,然后连忙打开手机看了看,随后开口说道“还没有,老师们还在和校方谈论问题,最快也要等到一个小时以后了。”

    诗玲摇了摇头,看向那座房子说道“不行,时间根本来不及,二十分钟左右,刘海可能就要……”

    众人一听皆是一惊,也是有些慌乱,她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众人,冷静地说道。

    “大家别慌,青协的先和我一起去看看情况。你们所传承的的鬼门十三针,灵龟八法还有子午流注针法,在这个时候应该还是非常有用的”

    “好的”青协会长王靖回应道。

    然后回头喊道“程晨还有苏戊,程喆,你们也一起吧”

    “好的!”

    “王御,你和我们一起,其他人在这儿等着,有需要再叫你们。”

    众人随着诗玲学姐踏入屋内,只觉一股阴森之气扑面而来。昏暗的光线中,刘海被粗绳紧紧捆绑在一张破旧的木椅上,他的身体剧烈地抽搐着,面部扭曲得不成人形,双眼圆睁,眼神中满是狂乱与恐惧,时而发出尖锐的嘶吼,仿佛正遭受着巨大的折磨。

    诗玲学姐深吸一口气,眉头紧锁的说道:“他的脉象虚实交错,混乱不堪,热象与寒象交替显现,是实热假寒与实寒假热并存之症,且体内阴阳二气严重失衡,寒邪热邪相互激荡,才致使他如此癫狂。”

    “而且他的心脉非常紊乱,心藏神,所以他的神识也是浑浊不堪,相当棘手。”

    王御在一旁仔细观察,发现刘海的皮肤呈现出诡异的青红相间之色,犹如被火焰与冰霜同时侵蚀。他的额头滚烫,汗水如豆大般滚落,可四肢却冰冷如铁,仿佛刚从冰窖中取出。

    众人相互看了看,深知此症棘手。然后王靖深吸一口气对众人,说道:“当务之急,需以针法调和阴阳,先稳住他的气息。”言罢,他从医包中取出银针,目光在刘海的穴位上快速游走,选定了关元、气海、大椎、三阴交等穴位。

    王靖手法娴熟地将银针刺入穴位,每一针都沉稳有力,然而,刘海的反应却极为强烈,身体扭动得更加厉害,口中发出痛苦的嚎叫。

    程晨,苏戊,程喆三人心中焦急,他(她)们思索片刻后,对王靖说道:“这种情况,只能用灵龟八法或者子午流注针法,来给他平衡阴阳了。”

    “而他的神识太过杂乱和薄弱,那就用鬼门十三针吧。”

    “不然,时间根本来不及了。”

    诗玲学姐也是微微点头,认可了他们的提议,众人迅速行动起来。

    程晨拿出工具准备施展灵龟八法。此刻正值晚上六点,按戊戌时来推算,确定了最先针刺的穴位为内关穴。

    他手法精准地将银针刺入,随后依次按照灵龟八法的针法顺序选取相应穴位行针,每一针都力求精准,试图借由这古老针法沟通人体奇经八脉,调节气血的周流,以平衡刘海体内混乱的阴阳二气。

    与此同时,苏戊则专注于子午流注针法,晚上六点,气血流注于肾经与心包经,他仔细推算着刘海体内气血在此时辰流经的经络,首刺涌泉穴。

    随后在对应的穴位上施针,或轻捻或重提,以引导气血归位,缓解那寒热交错的症状。针在穴位上,仿佛在与那肆虐的邪气进行着无声的较量。

    而程喆则手持银针,站在刘海身前,准备施展鬼门十三针来安定他的神识。他深吸一口气,平定自己的心神,口中默默念着针法的要诀。首先针刺人中穴,一针下去,刘海的嘶吼声似乎短暂地停顿了一下。接着,依次针刺少商、隐白等穴位,每一针都伴随着程喆的轻声念咒,那似乎是对针法力量的一种加持与引导。随着鬼门十三针的逐步推进,刘海眼中的狂乱之色渐渐有了一丝缓和,不再如之前那般癫狂。

    王御在一旁紧张地协助着众人,他时刻关注着刘海的反应,递上所需的银针,并用手帕轻轻擦拭着众人额头的汗珠。诗玲学姐则全神贯注地在一旁把脉,感受着刘海脉象的细微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屋内气氛凝重而紧张,众人都深知,这场与病魔的生死之战,已经进入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他们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将刘海从那阴阳错乱、神识混沌的深渊中拯救出来。

    随着鬼门十三针逐渐施针过半,刘海的挣扎幅度明显减小,呼吸也从急促紊乱变得较为平稳,虽然仍未完全清醒,但已不再如之前那般疯狂。程喆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眼神却依旧坚定,继续有条不紊地完成后续针法。

    此时,苏戊在子午流注针法的施针过程中,察觉到刘海肾经气血虽有缓缓归位之势,但仍有阻滞之处。他略作思考后,在原有的穴位基础上,又轻轻刺入复溜穴,以增强对肾经气血的推动作用,使体内阴阳的调和更趋顺畅。

    而程晨这边,灵龟八法的针法也在持续发挥着作用,公孙穴与后续穴位协同配合,仿佛在刘海体内构建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引导着奇经八脉的气血逐渐恢复有序的循环。他一边施针,一边轻声对众人说道:“目前情况稍有好转,但仍不可掉以轻心,还需持续观察各针法的效果。”

    王御时刻不敢松懈,不仅要留意银针的使用情况,还要照顾到众人的状态。他看到诗玲学姐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发现了脉象中的一些新变化。学姐轻声说道:“他的心脉虽较之前平稳了些,但仍有一丝邪气滞涩其中,恐怕还需在后续治疗中着重调理心脉,否则神识难以完全恢复清明。”

    众人听闻,心中更加谨慎。程喆加快了鬼门十三针收尾的速度,同时心中思索着如何在针法结束后,进一步稳固刘海的神识。苏戊则调整着子午流注针法的行针力度,力求彻底打通肾经气血的瘀滞。而程晨也在思考,是否要在灵龟八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辅助穴位,增强对心脉的调节作用,以配合整体治疗。屋内的气氛愈发凝重,这场与病魔的较量,已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节点,每一个细微的决策和操作,都关乎着刘海的生死安危与未来的康复。

    就在众人全神贯注于治疗时,突然,刘海原本趋于平静的身体猛地一震,口中发出一声凄厉的长嚎,那声音仿佛来自地狱深处,令人毛骨悚然。紧接着,他双眼圆睁,眼白上翻,原本已经缓和的气息又变得急促而紊乱,脸上的青红之色愈发浓烈,仿佛体内正邪之气再次陷入了一场更为惨烈的激战。

    诗玲学姐脸色骤变,急忙喊道:“不好,他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寒邪与热邪有反噬之势,大家先稳住针法,不要慌乱!”

    众人听闻,强抑住内心的惊恐,手上的动作更加谨慎。程喆深吸一口气,加大了鬼门十三针的捻针力度,口中的念咒声也愈发急促,试图以更强的针法力量压制刘海神识中的邪祟。

    苏戊则迅速改变子午流注针法的针刺角度,以引导气血避开邪盛之处,重新寻找平衡的突破口。程晨也在灵龟八法的穴位上巧妙地运用提插补泻手法,努力增强对奇经八脉的调控能力。

    王靖也是心急如焚,他一边指导着众人的针法,一边快速思索着应对之策。突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古籍中曾记载过一种类似病症的处理方法,需以艾灸辅助针法,借艾灸的温热之力驱散寒邪,同时又不会助长热邪之势。他赶忙向众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众人略一思索,纷纷点头同意。

    王靖让王御迅速找来艾灸盒和艾条,接过后,点燃放置在刘海的神阙、关元等穴位附近。袅袅青烟升起,温热的气息缓缓渗透进刘海的体内。起初,刘海的身体抗拒般地剧烈颤抖,但随着艾灸的持续作用,他的颤抖逐渐减弱,脸上的神色也慢慢有了些许变化。

    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刘海的气息再次趋于平稳,体内的阴阳二气似乎重新找到了平衡的支点。然而,众人明白,这场与病魔的战斗还远未结束,他们必须坚守阵地,持续观察刘海的变化,直到他彻底脱离危险,恢复神志清醒。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艾灸与三针法协同作用下,刘海的状况逐渐稳定。他的呼吸变得均匀绵长,脸上的青红之色渐渐褪去,代之以些许疲惫的苍白。双眼缓缓闭上,不再有疯狂与恐惧,身体也不再挣扎扭动,仿佛陷入了沉睡。

    诗玲学姐长舒一口气,轻轻搭在刘海脉搏上,良久,脸上露出欣慰之色:“脉象渐趋平和,阴阳二气已初步归位,他应该暂无大碍了。”众人听闻,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疲惫之感涌上心头。

    诗玲望着平静的刘海,心中满是感慨:“这病症如此凶险,今日若不是大家齐心协力,运用所学针法,后果不堪设想。

    王御也是练练点头,回应道“中医博大精深,今日也算深刻领悟到了。”

    随后,众人简单整理了一番,等待着老师和校方人员的到来。待他们赶到时,看到已被控制住的局面,纷纷对学生们的临危不惧和精湛医术表示赞许。

    然后随车的几位国医大师,轮番给刘海把脉,得出结论,刘海的疾病已基本控制住了,但是,由于针法的刺激作用太强,再加上他本身的阴阳二气过于虚弱,所以刘海刘海仍需进一步调养以固本培元。

    其中一位国医大师李霖沉吟片刻后说道:“此子当下需以温和之药徐徐调理。当用黄芪、党参各十五克,以健脾益气,补其后天之本;配熟地黄、山茱萸各十二克,滋补肾阴肾阳;再添枸杞、当归各十克,以养肝血而助气血互生;佐以少量肉桂、干姜各三克,可温阳散寒而不过于燥热,防其寒邪复聚;并加茯苓、白术各九克,以助脾之运化,使诸药补而不滞。”

    另一位大师李冉菲点头补充道:“可将此药方先以三碗水煎至一碗半,早晚分服,连服七日,观其效果再行调整。同时,饮食上需忌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有营养之品,如山药粥、枸杞红枣汤等,以助药力。”

    随后,一位擅长针灸推拿的大师屈莉洁,观察了片刻,取出一根细针,轻轻刺入刘海的百会穴,稍加捻转后,又在神门穴施了一针,以安神定志,助其神识完全清醒。片刻后,刘海缓缓睁开双眼,眼神中仍有一丝迷茫与疲惫,但已不见先前的狂乱。

    国医大师们又叮嘱刘海及其家人,日后需注意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与情绪过激,可适当进行如太极拳之类的温和运动,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众人聆听着大师们的教诲,皆深感中医之精妙与深奥,而刘海一家则对众人千恩万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场风波,终在中医智慧与众人努力之下,渐渐平息,只留下一段关于中医神奇疗效的佳话,在众人心中久久回荡。

    而经历了这场生死救援的众人,深知自身责任之重,也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定要在中医之路上不断探索钻研,用所学拯救更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大巴车再次启动,带着这群心怀使命的年轻人缓缓驶离,只留下那间见证了奇迹的屋子渐渐消失在暮色之中。

    在车上,几位国医大师也给诗玲等人上了一课,

    李霖老先生说道:“针法一道,犹如御兵之术,需审时度势,洞察入微。施针之前,务必全面考量病人之体质、病症深浅、气血盈亏。如刘海这般阴阳二气大亏者,针法虽可救急,但不可过度强攻。应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为要旨,先取温和穴位以引导气血归经,再视病情渐进施为。”

    李冉菲女士接着说:“就拿灵龟八法而言,不可机械照搬,需结合当下时辰与病人气血流注之实际。若气血衰微,应适当减少强刺激穴位,或于施针前后辅以艾灸、推拿等法,以助气血生化。子午流注针法亦是如此,要精准判断气血盛衰与穴位开合时机,且施针时手法轻重缓急需灵活调控,不可一味追求针法之奇巧,而忽视病人根本。”

    屈莉洁女士则指向程喆说道:“鬼门十三针旨在安神定志、驱邪扶正,然于体弱之人,施针之后,当及时以药物或食疗补养气血,填补针法耗损。否则,虽暂时平定神识,却易使身体元气大伤,后续恢复艰难。诸般针法,皆应相辅相成,与中药调理、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融为一体,方为中医治病救人之大道。”

    诗玲等人虚心聆听,如醍醐灌顶,纷纷点头领悟。大师们见状,面露欣慰之色,又勉励众人道:“中医之路漫漫,需勤勉好学,博采众长,日后临证施治,方能得心应手,救死扶伤。”众人皆铭记于心,深知此次经历不仅是一场救治,更是难得的求学问道之旅,为他们今后在中医领域的探索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