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奇幻人生之大明第二帝国 > 第 165 章 说多了都是泪

第 165 章 说多了都是泪

    京营又名三大营,即五军营、神机营和三千营。三大营建成初期,战斗力颇强,曾跟随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

    五军营由精锐骑兵和步兵组成;神机营则是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最后一个三千营是由三千蒙古骑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支全骑兵的部队。皇帝出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多是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

    明英宗时期,三大营于土木堡之变中几乎全军覆没。及至景泰帝登基,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的编制进行改革,他选十万精锐分十营团练,以备战时之用,称十团营。在其后的数十年间,京营的编制和名字改来改去,立了又废,废了又立。直到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1550年,嘉靖皇帝恢复京营三大营旧制,唯一不同的是神机营改名为神枢营。

    据史书记载,崇祯二年,崇祯皇帝派兵部尚书李邦华整顿京营。京营中原本就有占役和虚冒等弊端,占役就是士兵为各将领服劳役,虚冒就是部队没有这个人,诸将及勋贵等以自家的家仆冒充,然后每月领取一份厚饷。

    到了京营后,经过一番细致的清查,李邦华共收回了占役士兵一万多人,清理虚冒一千多人。另外,在清查过程中,李邦华还发现京营十多万人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弱病残。为了加强京营的战斗力,李邦华亲自考试,只录取年轻力壮者,其余老弱皆被辞退。

    经过李邦华的一番整顿,京营中很少有随便充数的士兵了。除此之外,李邦华还整顿了京营的马匹和后勤供应等等,使得京营具备了一定的战斗力。

    整顿京营刘学没有如历史中那样用李邦华,而是用了名不见经传的周遇吉,以及英国公世子张之极。交待给二人整顿京营的任务后,刘学叮嘱周遇吉,选拔兵员一定要铁面无私,不管是谁,只要不符合标准,一律不准录用。整顿京营得到的兵员将会是麒麟军团的第一批兵员,而周遇吉这个未来的麒麟军团军团长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士兵都是一群弱鸡的,所以不用刘学叮嘱,周遇吉已经做好了得罪人的准备。

    由于是越很多级提拔,所以周遇吉在工作中非常的卖力,他先是清理占役一事。占役都是各级将官让自己的部下帮着自己去干活,而这其中尤以勋贵为甚。对付勋贵,周遇吉使用的方法既简单又粗暴,他把刘学派去保护他的一百锦衣卫分成一个个十人小队,然后派这些小队去占役的勋贵家要人。

    大明的勋贵在建国初期都是在一个锅里吃过饭的,大多都是称兄道弟的关系,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勋贵之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勋贵们仗着祖上的荣光不把名不见经传的周遇吉放在眼里,对他发布的命令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对上锦衣卫,他们可就硬气不起来了。

    不敢硬杠锦衣卫,又见不到藏在军营不露面的周遇吉,勋贵们只好去找张之极了。

    “贤侄,这件事无论如何你得帮帮我,你说我容易吗?你说周遇吉把我家你那弟弟赶出军营,你让他去干什么?他什么都不会,离开军营就只能去要饭了。我说贤侄,你就忍心看着你那弟弟去大街上要饭吗?”勋贵们的爵位只能传承给一个儿子,一般都是传给大儿子。然而勋贵们哪一个不是三妻四妾的,家里可不只有一个儿子。大儿子继承爵位了,后面的儿子们便没有事情可做了,思来想去,军队出身且大多在军队挂职的勋贵们便一股脑的把儿子们塞进军队,让他们熬一熬资历,然后好混个前途。

    看着面前一张张期盼的脸,张之极说了一番难处后,说道:“各位世叔世伯世兄,咱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既然你们都这样说了,小侄就把这事应下了。只是你们都知道,这事小侄只是个陪衬,最后做决定的还是那周遇吉,所以……”

    张之极面带难色的搓了搓手指,对于这个姿势大家都是心中明了的,虽然很不情愿,但是为了自己孩子的前程,他们只好说道:“贤侄,咱们绝不让贤侄难做,需要多少银子,你说个数。”

    见众人如此上道,张之极心中暗喜,他不动声色的伸出一根手指,说道:“一人一千两。”

    “什么,这么多?贤侄,能不能少点?你也知道,文秉在军中领的军饷总共也不过百两,一千两,这……”成国公朱纯臣腆着脸说道。

    “对对对,贤侄,能不能少点?”朱纯臣说完后,其余众人附和道。

    “各位世叔世伯,这是周将军定下的数,要不你们跟他去商量一下?”留住一个名额收费一千两,这是刘学定的,他告诉周遇吉后,周遇吉转告给了张之极,只是周遇吉没有说这是刘学定下的标准。

    见张之极如此说,众人知道这个银子的事情恐怕是难以商量了,于是他们只好认了。“贤侄,你看这银子……”

    “各位叔伯什么时候把银子交到贤侄这里,我就什么时候拿着名单去找周将军。”张之极说道。

    很快,十几万两银子就摆在了刘学跟前。当然,由于新币的发行和取缔银两的流通,摆在刘学面前的自然不是真正的银子,而是十几万银币的支票。

    银子交上去后,周遇吉果然没有再为难在京营任职的勋贵子弟,他的精力从一开始就放在了选拔士兵的事情上。改编就是裁汰老弱,挑选合格的士兵,因为周遇吉本身就在京营任职,对于京营中谁有真本事,谁是草包他心里是有数的。

    挑选出来的士兵被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由五名将军收纳这些挑选出来的士兵,他们分别是廖辉、孙应元、黄得功、于高磊和从关宁军调来的何可纲。

    五名师长中廖辉和何可纲都是出自关宁军,不同的是廖辉更早依附刘学,而何可纲则是新调来的。刘学之所以把何可纲纳入皇家陆军的行列,是因为他的“不发一言,含笑而死”,足可见其忠义。

    孙应元和黄得功跟周遇吉一样,原本就是京营中比较有名的将领,而且实力证明二人确实是有将才的,黄得功后来甚至成为南明“江北四镇”之一。

    于高磊原本是京营中一个小小的百户官,带着麾下士兵进入信王府成为信王的护卫。在日常与刘学的接触中,于高磊和沈炼一样渐渐被刘学所折服,然后效忠于他。于高磊本是一百户,用他做麒麟军团的一个师长可能有些小材大用,但刘学手下太缺人才了,所以也只能将就一下了。

    新兵训练是和挑选士兵一起进行的,刘学派了一百名近卫军充当教官,每凑够一千名士兵便开始一波训练。等禁军和上直卫进入京营接受改编时,上万名士兵已经接受了一个多月的训练,即将结束新兵训练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消息突然从京营内传播了起来。消息说皇帝有意要把训练完成的京营派到辽西去锻炼一番,以增强京营的战斗力。

    这个消息一经传开,勋贵们又慌了,他们把子弟送进京营是去混资历,混前途的,可不是让他们去打仗的。让勋贵子弟们到辽西去和建奴玩命,开什么国际玩笑呢?

    消息传开后不久,那些刚花了上千银元好不容易把子弟留在京营的勋贵们傻眼了。尼玛啊,早知道会这样当初就不花钱让家里的孩子留在京营了。后悔归后悔,但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的,虽说进入京营的都是不能继承自己爵位的儿子,但那也是儿子啊。

    “贤侄,嘿嘿,世叔又来找你了。”还是成国公朱纯臣,还是一副贱兮兮的表情。面对众多的勋贵,张之极笑脸相迎,然后他伸出一根手指说道:“这次周遇吉涨价了,想离开京营可以,一万银元。”

    “什么?一万银元?他周遇吉怎么不去抢?”听完张之极的报价后,勋贵们脸上的肉抽搐了几下。尼玛真黑啊,这简直是黑到家了。

    “高吗?世叔,文秉的命还不值一万银元吗?”张之极反问道。

    一万银元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对于这些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勋贵们来说却也算不上很多,所以尽管很不情愿,但最后大部分人还是交了钱的。

    有交钱的,就有不交钱的,当然不交钱的并不是说家里拿不出这些钱,而是他们的子弟有骨气,或者说比较自大,觉得自己当兵就是为了杀敌立功。以前他们没机会上战场也就罢了,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了,怎么会退出京营呢?

    对于这些执拗的孩子,勋贵们也有些无奈,最后经过一番争执,大多想要留下的勋贵子弟都如愿以偿了。

    留下的毕竟是少数,所以这一次刘学又赚到了上百万的银元。

    钱是好东西,做许多事情都是离不开钱的,就比如现在,刘学想要成立大明的研究院就需要大量的金钱来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推动社会进步,是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刘学能在现代和大明两个世界之间自由穿梭,他可以把现代社会的技术拿到大明来用,事实也是如此,他从现代弄来了大量超越大明科技水平的东西。说白了,拥有了刘学的大明就和现代的某些非洲国家一样,他们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各种现代化的武器和设备,但受限于本国的科技水平,这些国家却无法生产甚至是修理这些高科技设备和武器。

    目前来说,除了火柴和水泥这样不需要太多技术的东西能在大明就地制造,像汽车、发电机等物则无法在大明生产。刘学并没有推动大明科学技术发展的想法,他建研究院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研究并量产一些他想要的东西。比如后装纸壳弹步枪和栓动步枪。

    在刘学制定的军队计划里,近卫军装备AK74步枪,御林军装备AK47步枪,皇家军队和大明国防军将装备栓动步枪。除了这些正规军外,刘学还打算效仿蒙古人组建仆从军,而后装纸壳弹步枪则是刘学打算装备给仆从军的制式步枪。

    AK74和AK47两款步枪可以从现代买,但是栓动步枪和后装纸壳弹步枪在现代也没有生产了,所以只能靠明朝这边自己造。

    “臣徐光启、孙元化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懋德殿里,从遥远的上海县长途跋涉而来的徐光启和他的弟子孙元化双双给刘学行礼。

    徐光启是明末的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农艺师,妥妥的一个技术男,刘学觉得他是研究院当之无愧的领头人。而且,徐光启信奉天主教,与许多西方来大明的传教士都认识,这个时代来大明的传教士大多身怀各种技术,是研究院不错的研究员人选。

    “徐爱卿,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徐光启刚要下跪,刘学便大步走过去搀扶住了对方的胳膊,没有让徐光启跪下去。

    “爱卿年事已高,且又长途跋涉而来,如今未得休息便被朕召进宫,还请爱卿不要怪朕才好。”刘学松开徐光启的胳膊,然后朝旁边的王承恩说道:“给徐爱卿搬个沙发过来。”

    懋德殿还是那个懋德殿,但室内的一些东西已经被刘学替换掉了,就比如他把檀木椅子换成了沙发。徐光启生于1562年,算上去到今天虚岁已经是66岁了,在这个年代,那是妥妥的一老人了,老人就应该被善待。

    “陛下,君是君,臣是臣,君主召见,即便只余一口气臣也是要见驾的,这是礼。我华夏数千年历史,最看重的便是这一个礼字,陛下……”沙发搬来后,徐光启没有第一时间坐下,而是说起了君君臣臣的那一套理论。

    “徐爱卿,朕命令你坐下。”刘学不想听徐光启即将开始的长篇大论,于是他笑脸变冷脸,用严厉的口气命令徐光启坐下。

    “臣遵旨。”果然,刘学用出皇帝命令大臣的口吻后,徐光启欣慰的坐下了。

    “咦?”沙发是软的,徐光启坐下后,整个屁股就陷进了沙发里,他发出一声惊讶的声音,“这椅子,这椅子怎么是软的?”

    “徐爱卿,这叫沙发,爱卿觉得如何?”刘学走到沙发一边,用手拍了拍沙发的靠背说道。

    “适合老人,不过坐久了容易让人产生享乐的思想,所以,陛下,请给臣换一锦墩即可,与陛下对话,臣不宜坐此等享乐之物,不雅且无礼。”一边说着,徐光启从沙发上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