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之阿宁的日常 > 第6章 桃花簪

第6章 桃花簪

    吃过朝食,明柏和明杨两兄弟去后山拾柴了,刘浩和刘景两兄弟也去老童生那识字了,婆母陈氏则说道:“我去赶绣活了。早点回来。”李氏便把辰儿交给大嫂秦氏照看。然后带着阿宁上镇去了。

    一路上,阿宁蹦蹦跳跳,兴奋不已。阿宁问道:“娘亲,镇上是不是有很多好玩的呀?”李氏微笑着回答:“镇上是比村里热闹些,有很多小摊子,可以看看。”

    到了云娘绣铺,李氏对绣铺掌柜说道:“云娘,这是我家阿宁绣的36条手帕和11个荷包。”云娘看了看说:“虽手法稚嫩,但绣工不错。一条绣帕8文钱,一个荷包20文,一共508文。”

    李氏则买了一匹浅色细棉布,4尺深色粗棉布,3尺浅黄色细棉布,3尺桃红色细棉布。粗棉布10文一尺,细棉布16文一尺,一匹浅色细棉布640文。共花了776文。

    从绣铺出来后,阿宁拉着李氏的手,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适合送给舅娘的礼物。她们走过一个个小摊子,阿宁的眼睛不停地扫视着各种物品。突然,阿宁的目光被一个摆满首饰的小摊子吸引住了。

    阿宁拉着李氏来到小摊子前,仔细地看着每一件首饰。她拿起一个镶着彩色珠子的发钗,看了看又放下,心里想着:这个太花哨了,舅娘可能不喜欢,舅娘应该是个朴素的人。接着,她又拿起一个银镯子,摇了摇头说:“这个太贵了,我买不起。”李氏在一旁微笑着看着阿宁认真挑选礼物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觉得阿宁长大了,懂事了。

    最后,阿宁的目光落在了一个雕有桃花的木簪上。她轻轻地拿起木簪,仔细地端详着,眼中满是喜爱。阿宁心想:这个木簪好漂亮啊,桃花也寓意着美好,舅娘肯定会喜欢的。阿宁对李氏说:“娘亲,我想买这个雕有桃花的木簪送给未来舅娘。你看,这桃花多漂亮呀,舅娘肯定会喜欢的。”李氏温柔地看着阿宁,说道:“阿宁真懂事,那便买下来吧。”阿宁花了50文买下木簪。李氏看着阿宁,心里很是欣慰。

    在镇上又买了2个馒头后,李氏和阿宁一边走一边吃着并开心地聊着。阿宁说道:“娘亲,这5个月的绣品卖的钱,一半交公中,一半留给自己,买了木簪50文,我还剩204文呢。娘亲,这钱要不要交给您呀?”李氏摸了摸阿宁的头,温柔地拒绝道:“不用啦,你自己留着吧。以后要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可以自己买。”阿宁开心地笑了,说道:“谢谢娘亲。”最终,阿宁的空间里多了204个铜板,这也是她的第一桶金。

    次日,李氏在用过朝食之后,便带着昨日购置的那些布匹,朝着王家村的王桂花家匆匆而去。阿宁呢,依旧如同往常那样,一边专注地刺绣,一边精心照看着弟弟刘辰和堂妹刘安安。

    阿宁心中暗自思忖着:舅舅马上就要成亲了,仅仅一个木簪的话,实在是太过单调。还是再绣个荷包吧,到时候一同送去。这般想着,她又琢磨着也应该给外婆绣个荷包。于是,她手上刺绣的速度不知不觉间加快了许多。

    一旁的陈婆子看着自个孙女那不停忙碌的小手,眼中满是笑意。

    时光飞逝,不觉间就到了舅舅成亲的日子。一大早,一家人就去借了村长家的牛车,带着精心准备的礼品,晃晃悠悠地朝着王家村赶去。到达之后,阿宁满脸喜色地送上自己的祝福和用心准备的礼物。舅娘王秀看着阿宁递过来的礼物,心中甚是欣慰,说道:“阿宁啊,你可真是个贴心的孩子,这礼物舅娘很喜欢。”阿宁有些羞涩地笑了笑,说道:“舅娘,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祝舅舅和舅娘百年好合。”此时,王桂花也没想到在儿子大喜的日子自己也能收到礼物,感动得眼眶微红,直夸阿宁懂事,绣活也好,“阿宁啊,你这孩子太懂事了,这荷包绣得可真漂亮。”阿宁连忙说道:“外婆喜欢就好。”

    饭桌上,大家兴致高昂,欢声笑语不断。一位村民捋着胡子,笑着说道:“嘿,这李家小子可真是有福气哟!娶了这么清秀能干的媳妇。瞧瞧这新媳妇,那模样俊得哟,就像画里走出来的人儿。”另一位村民也点头附和道:“可不是嘛!这新娘秀儿啊,那真是没得挑。听说还有一把做饭的好手艺呢,以后李家小子可有口福喽。”旁边的一位大娘接着话茬:“哎呀呀,这新媳妇看着就贤惠,以后肯定能把家里操持得妥妥当当。”…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满是对新人的赞美与祝福。整个席间都弥漫着喜悦的氛围,最终,这美好的一天在这浓浓的喜悦中缓缓度过。

    刘浩两兄弟在老童生那学了两年后,这天傍晚,老童生来到了陈婆子家。

    陈婆子满脸热情地将老童生迎进屋内,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今日前来,可是有啥要紧之事呀?”老童生捋着胡须,微笑着说道:“老嫂子啊,你家刘景那孩子,着实有些天赋。我这肚子里的学问,怕是已经教不了他更多了。我寻思着,为了孩子的以后着想,可以考虑把他送到镇上王秀才那里去继续求学。”

    陈婆子一听,脸上顿时露出惊喜之色,连连说道:“哎呀,先生您这么说,可真是让我高兴坏了。”

    老童生又与陈婆子闲聊了几句后,便起身告辞回去了。老童生走后,陈婆子心中感慨万分,暗暗想着:“老头子啊,看见没,咱孙子出息了。”

    第二天吃过朝食后,陈婆子说起了昨晚老童生来家一事。刘明柏听后,微微皱起眉头,说道:“娘,王秀才那每年要 5 两束脩费呢,我这心里既为孩子有能耐感到激动,可又心疼这费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