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秦氏(刘明柏之妻)满脸高兴地插话道:“当家的,咱景儿有出息那是好事,这费用虽高,可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呀。咱咬咬牙,也得把孩子送去。”
刘明柏思索片刻后说道:“好吧,为了儿子的以后打算,就送去王秀才那吧。浩儿就在老童生这再学一年。要是没那天赋也就算了,到时候在镇上找个跑腿的活计,也比在地里刨食轻松。”
刘明杨也点头附和道:“大哥说得有理,为了孩子,该花的得花。咱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陈婆子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使了,估计也就这两年还能做些绣活。往后的路就得靠你们了。”
刘明柏和刘明杨赶忙说道:“娘,您放心,我们会多去镇上找活干,一定能撑起这个家。”
秦氏和李氏也宽慰道:“婆母心善,一定会长命百岁的。婆母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如今也是该享享儿孙福了。”
陈婆子接着说:“阿宁那孩子天赋也高,估计再学个半年也能自己接绣活了。等安安 6 岁后,就让她跟着阿宁学。辰儿 7 岁后也送去老童生那启蒙,咱们老刘家的儿郎多少都要识些字,以后也能少吃点亏。”
众人沉默片刻,都在心里盘算着未来的日子。过了一会儿,有人打破沉默说道:“娘说得对,咱们得为孩子们的未来好好打算。孩子们有了出息,咱们这一大家子的日子也能过得更好。”
李氏(刘明杨之妻)也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是呀,咱这一大家子齐心协力,孩子们的未来肯定差不了。咱们做长辈的,就得为孩子们铺好路。”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
陈婆子说:“明天我要带着阿宁去镇上,一是准备送给王秀才的拜师礼,二是带着阿宁在云娘面前留个好印象。”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又聊了一会儿后,便各自去忙了。
这一年多以来,阿宁也卖了不少绣品。除去上交公中之外,还拿出了 900 文给两位堂哥买了两本千字文。如今,她还余下 134 文,再加上她空间里原有的 204文,共存了338 个铜板,也算是有了一笔小小的积蓄。而且,她的时长也攒到了 21 天 8 小时 27 分,白玉币也在不断增加到3336个,这让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次日,陈婆子一大早就带着阿宁往镇上赶去。一路上,陈婆子不断地叮嘱阿宁:“阿宁啊,等会儿到了云娘绣铺,可得懂礼数。咱把绣品交好,也给人家留个好印象。”阿宁乖巧地点点头,应道:“阿奶放心,我知道的。”
不一会儿,两人就来到了云娘绣铺。绣铺里琳琅满目,各种精美的绣品让人眼花缭乱。陈婆子带着阿宁走进绣铺,文绣娘立刻迎了上来。
“哟,陈婆子,您来了。云娘正等着您的绣品呢。”文绣娘热情地说道。
陈婆子笑着回应:“劳烦文绣娘通传一声。”
文绣娘赶紧去禀报云娘。不一会儿,云娘就从里间走了出来。云娘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气质优雅,穿着一身精致的衣裙。
“陈婆子,您可来了。我可是盼着您的绣品呢。”云娘微笑着说道。
陈婆子连忙拉过阿宁,介绍道:“云娘,这是我家阿宁。这孩子心灵手巧,绣活做得可好了。以后还得请您多指点指点。”
阿宁羞涩地行了个礼,轻声说道:“云娘好。”
云娘仔细打量了一下阿宁,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哟,原来这就是你家那孙女啊,前几次见过她来卖手帕,人乖巧也机灵。心想着谁家那么有福气呢。陈婆子啊,您家阿宁确实有天赋,以后好好培养,定能成大器。”
接着,陈婆子把带来的绣品交给云娘。云娘一一查看后,非常满意,连连夸赞:“陈婆子,您和阿宁的绣活真是越来越精湛了。这些绣品我全要了,价钱肯定公道。”
交完绣品,陈婆子和阿宁拿到了应得的报酬。陈婆子看着阿宁,欣慰地说道:“阿宁啊,你做得很好。咱现在去给你景哥准备拜师礼。”
两人来到镇上的集市,开始挑选拜师礼。陈婆子想着王秀才是个有学问的人,便决定买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她们来到一家文具店,店主热情地介绍着各种笔墨纸砚。
“老嫂子,您看看这套文房四宝,这毛笔是用最好的狼毫做的,墨也是上等的松烟墨,纸是洁白细腻的宣纸,砚台更是精致的端砚。送给王秀才当拜师礼,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店主滔滔不绝地说道。
陈婆子仔细看了看,确实很不错,但价格也不便宜。她犹豫了一下,转头看向阿宁:“阿宁,你觉得这套怎么样?”
阿宁认真地看了看,说道:“阿奶,这套文房四宝看着很好。景哥肯定会喜欢的,送给王秀才也很有面子。”
陈婆子咬咬牙,决定买下这套文房四宝。付完钱后,陈婆子和阿宁又买了一些糕点,准备一起送给王秀才。
忙活了大半天,陈婆子和阿宁终于把拜师礼准备好了。她们满心欢喜地踏上回家的路,期待着刘景在王秀才的教导下,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天,刘明柏带着刘景,提着精心准备的拜师礼,来到了镇上王秀才的私塾。私塾里书声琅琅,充满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刘明柏领着刘景,恭敬地将拜师礼呈给王秀才。王秀才看着眼前乖巧聪慧的刘景和那套精致的文房四宝及糕点,满意地点点头,收下了刘景这个学生。
刘明柏又仔细地叮嘱了刘景一番,便踏上了回家的路。下午,刘明柏回到家中,发现秦氏娘家来人了。原来,秦氏的娘亲老赵氏来找女儿借银子。老赵氏满脸愁容地说道:“闺女啊,你哥哥家的大儿子说亲,人是相看好了,可人家要六两银子。奈何你大侄子喜欢得紧,没办法,娘就只能过来找你借三两银子了。”
刘明柏心里清楚,这钱说是借出去,实际也就是给了。但毕竟是第一次岳母来借钱,也不好意思不借,索性也就同意了。老赵氏连连道谢,脸上的愁容也散去了几分。
待老赵氏要走的时候,秦氏追了出来,又偷偷塞了一两银子给老赵氏。老赵氏眼眶微红,紧紧握住秦氏的手,说道:“闺女,你在这好好的,娘就放心了。等你大侄子的亲事定了,一定来告诉你。”秦氏点点头,目送着老赵氏离去。
刘明柏看着秦氏的举动,心中虽有些无奈,但也理解秦氏对娘家的牵挂。他走到秦氏身边,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好了,别难过了。只要咱一家人好好的,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秦氏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靠在刘明柏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