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老祖宗们,请看视频! > 第26 章 “大明战神”李景隆

第26 章 “大明战神”李景隆

    几日后,新视频出现:

    【他是“大明第一战神”,是朱棣靖难过程中的“天使投资人”,是朱棣靖难成功的“第一功臣”,是助朱棣登上皇位的“首席功臣”。他就是号称“金牌演员”的李景隆。】

    楚悼王时期

    吴起:“我在魏国任职时,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我所创建的魏武卒所向披靡,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我在楚国任职时,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楚国军队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曾一度大败魏国。我可为战神乎?”

    秦昭襄王时期

    白起:“我领军于伊阙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我一生攻城七十余座,从无败绩,更是于长平重创赵国主力,坑杀赵卒四十万,我可当得起战神之名否?”

    秦始皇时期

    嬴政:“王翦老将军为朕的大秦一生征战无数,也算是大秦的一代战神吧。”

    汉高祖时期

    韩信:“想当初我连揍六国,为大汉打下大半江山,李景隆竟然被称之为战神,我倒要看看你的军事实力到底如何。”

    汉武帝时期

    刘彻:“卫青、去病二人将匈奴打得抱头鼠窜,他们不仅是我大汉的战神,就算放眼整个华夏历史,在无数名将中也能名列前茅吧。”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朕的大唐名将众多,朕自己也可堪称一代名将,若有战神排名,朕的大唐不知有多少人上榜?”

    明太祖时期

    说李景隆是“大明第一战神时,朱元璋笑了,当光幕说李景隆是朱棣靖难的“第一功臣”时,朱元璋龇着的大牙瞬间收回去了,说朱元璋川剧变脸也不为过。

    徐达、李善长、傅友德、汤和本想祝贺李文忠有个战神儿子,但“朱棣靖难”四个字让他们打消了想法。

    于是,整个奉天殿都弥漫着一股微妙的气氛,他们很想知道燕王朱棣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李文忠总感觉光幕上夸李景隆的每一个词都暗含贬义,他感觉自己的一世英名今天就要毁在自己儿子手里了。

    李文忠默默给自己洗脑:没事的,九江从小就酷爱读兵书,研习兵法谋略,未来能成为“大明第一战神”,应该是名副其实,他未来帮朱棣登上皇位应该也是迫不得已。

    明成祖时期

    朱高煦“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哈哈哈!后世人真有意思,称李景隆那废物草包为’大明第一战神’,如果李景隆都配称为战神的话,那华夏历史上的统帅、名将、猛将们在后世人眼中是什么样呢?”

    【朱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最该感谢的人不是姚广孝,也不是朱高煦,而是他的表侄李景隆,李景隆绝对是一个被低估的人。

    如果没有他的四次帮助,朱棣靖难能否成功,还得另当别论。

    其实朱棣最初的对手,是曾屡立战功,却时年六十五的老将耿炳文,他善守不善攻,吃了一次败仗后,就转攻为守,与朱棣所率领的燕军僵持不下。

    就在朱棣为此头疼之时,“大明战神”李景隆登场了,当时能够替代耿炳文的二代将领中,除了李景隆之外,还有徐达的长子徐辉祖。

    可建文帝朱允炆手下的两大“卧龙凤雏”齐泰和黄子澄却认为徐辉祖是朱棣的小舅子,担心他徇私舞弊,所以就推荐了和朱棣仅是表叔侄关系的李景隆。

    在大军出发之前,作为表弟的朱允炆还为他的表哥李景隆举办了帝王任命将帅时非常隆重的“捧毂推轮”之礼,同时赐“便宜行事”之权。

    就这样,李景隆带着朱允炆的信任和期待,一路调兵遣将,来到了前线接替老将耿炳文的位置,率领五十万大军向他的表叔朱棣发动进攻。】

    汉高祖时期

    韩信:“只是败了一次,就临阵换帅,真的靠谱吗?”

    明太祖时期

    蓝玉小声嘀咕:“建文时期,朝中已无将可用吗?为什么会派年过花甲的耿炳文去对付燕军?”

    【然而朱棣却丝毫不把李景隆放在眼里,并对手下一众将领说:“我这个表侄从小在安乐窝里长大,缺乏勇气和谋略,还骄傲自大,现在朝廷将全部身家托付于他,无异于自己坑自己。”

    于是,朱棣将自己的大本营北平交给了妻子徐氏和长子朱高炽来守,而他自己则亲率精锐部队先攻打永平,再奔袭大宁,丝毫不把北平以南的李景隆放在心上。

    但让朱棣没想到的是,李景隆竟深谙兵法之道,立刻上演了一出围魏救赵,亲率大军围困朱棣的大本营北平,攻打北平九门。

    彼时正值十月,北平地带又有霜雪,南军粮草不足,李景隆求胜心切。

    但李景隆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又令兵将火焚城门,燕军汲水扑救,不能得破,转命火炮打城,云梯攻城,地穴入城,皆未得逞。

    一日,瞿能领子瞿郁、瞿陶率千骑、借云梯,趁张掖门守军不备,虎威神勇,奋勇登城,杀声震天,燕军不可敌。

    可就在瞿能父子等人即将攻下张掖门时,李景隆却飞马传报瞿能父子等人,令其孤军勿入,以防暗算,待明日率大队人马一齐杀入

    原因是李景隆觉得瞿能父子既然只率千骑就能登城,说明北平城危,来日他率大军亦能攻破北平城。

    至此,南军错过了绝好的破城机会,使守城的朱棣长子朱高炽得到了喘息。

    朱高炽命人连夜往城墙上灌水,时正天寒,滴水成冰,一夜寒风,已成冰城。

    次日,李景隆亲率大军至张掖门时,城墙已光滑如油,无法容足,只得罢兵。

    十一月,朱棣回师北平,大败南将陈晖所部,而后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会战。

    朱棣率精骑为先锋,左右冲击,连破南军七座营寨,燕将张玉也列阵进击,直抵北平城下。

    北平城中守军也鼓噪杀出,南军大败。

    而李景隆更是在瞿能父子的保护才得以脱险,南军所带的物资皆被燕军缴获。

    十二月,李景隆败退至德州,李景隆虽然败了,但未受到朱允炆的任何处罚,于是,他整顿军队,准备等来年开春再北上攻燕。】

    吴起、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陈庆之、岳飞等人一脸问号:就这?后世人对战神二字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就李景隆这领兵作战的水平也配称“大明第一战神”?那我们可不敢苟同。

    此刻,不同时空,历朝历代的一些文臣武将才明白:“大明第一战神”是后世人的促狭词。

    汉景帝时期

    刘启:“明朝的燕王朱棣竟是以藩王之身坐上了皇位?看来朕得更加小心诸侯王作乱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看样子朱棣是以藩王身份从北平起兵造反,但他却赢了坐拥整个大明王朝的朱允炆。”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光幕不说老四因何造反?”

    徐达、蓝玉、傅友德等人拍了拍胸口:还好还好,幸亏刚才没有恭维李文忠,不然此时怕是有些尴尬。

    李文忠哀嚎:“军纪不严,在南军不适应北方气候时冒然攻城,妒忌贪功,李景隆真是我的儿子吗?”

    李善长拍了拍李文忠的肩膀:“李将军当心怒火攻心,切莫气坏了身子,回去揍令郎一顿撒气吧。”

    李文忠:“李大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儿子要是无能,你不气?哼!”

    【1400年,朱棣攻打大同。李景隆率军援救,兵出紫荆关,却因燕军早已回师,无功而返。

    朱允炆认为李景隆用兵不顺,是因权柄太轻,便授以“专征伐”之权,赏赐黄钺弓矢。】

    汉高祖时期

    韩信:“朱允炆对他的表哥李景隆可真好,出师不利不但不罚还给予嘉奖。”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气笑了:“未来的朱允炆和李景隆的关系可真好啊。”

    李文忠汗颜,他觉得等视频看完之后就可以回去给儿子松松筋骨了。

    【同年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师北上,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会兵真定,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谋攻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

    而燕军却只有十余万精锐与之抗衡。

    燕军自苏家桥循河而进,遭到南将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

    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千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南军甚众。

    这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军背后,实施前后夹击。朱棣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皆被瞿能所获。

    就当燕军畏惧南军的攻势时,突然旋风骤起,吹折了李景隆的将旗,燕军遂乘机以精骑突出重围,绕其后方顺风纵火,挥师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南将平安为燕将朱能所败。

    南军溃散,死伤10余万人。燕师追至月样桥,再败其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

    李景隆只得抛弃全部辎重率余众逃往济南。】

    汉高祖时期

    韩信:“朱棣的军事实力应该不如项羽,十万对六十万本必输无疑,可天助朱棣,朱棣不占人和,却占天时地利。”

    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想起了昆阳之战:“想当初朕用两万对战王莽的四十余万时,也是遇上大风大雨,不过遭殃的是王莽的新军。”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白沟河之战,老四军队明明已经损失惨重,可老天却帮老四,难道老四真是天命所归?”

    徐达、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看向小朱棣:这孩子身上有天命?

    【消息传回南京,朱允炆终于不再相信李景隆,于是将其诏回南京。

    李景隆前后使南军损失数十万,使得朝廷攻守形势逆转,朝廷再难组建大规模征讨军,然朱允炆却并没有治罪于李景隆。

    作为李景隆的举荐者黄子澄惭愧不已,和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纷纷上疏请求诛杀李景隆,朱允炆一概不听。】

    光幕前,历朝历代因征战失利而受到处罚的将领流下了羡慕口水:做朱允炆的表哥真好,永远不用担心被皇帝杀,朱允炆乃一代仁君啊!

    汉高祖时期

    刘邦正在喝酒,看到这,直接将嘴里的酒喷了出来,险些被酒水呛到:“吾没有看错吧,李景隆损兵折将如此严重,朱允炆都舍不得杀他?”

    萧何、陈平、张良、韩信等人也是感到不可思议:“这都能安然无恙地活下来?”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朱允炆怎会如此厚重李景隆,只因他们是亲戚?那朱允炆不适合做皇帝,须知做皇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被任何感情所左右。”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和朱标双双怀疑人生,陷入沉思。

    朱元璋:这就是我晚年选出来的继承人?

    朱标:这就是我儿子?允炆已经仁慈过头了啊。

    小朱棣高呼:“就算大哥未来病逝了,皇太孙不应该是雄英吗?为什么会是允炆?”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众皇子及文武百官听完小朱棣的话后也都反应了过来,之前他们光顾注意未来的曹国公李景隆和燕王朱棣了,竟没有发现光幕在一直在说朱允炆。

    马皇后:“就算标儿未来不幸病逝,皇位也应该是嫡长孙雄英的,为何是允炆未来当了皇帝,难道雄英也……”

    “英年早逝”四个字,马皇后怎么也说不出口。

    朱标劝道:“娘,您别难过,儿会照顾好雄英的。”

    【公元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京师南京。

    方孝孺为了提振士气,再次提出杀掉李景隆,可朱允炆非但没有答应,还派李景隆等人前往燕军营地请和,想要划江而治,朱棣拒绝。】

    嬴政、刘邦、刘秀、李世民、赵匡胤等皇帝此时的表情犹如地铁老人看手机:做皇帝能天真到朱允炆这个份上,也算独一份了吧,划江而治?朱棣可是在造反诶,他的目标已经很明确了,他想做大明江山的皇帝啊。

    汉高祖时期

    刘邦:“吾本以为盈儿已经算是单纯,有点傻气的皇帝了,可是现在跟朱允炆一对比,盈儿还够看。有了朱允炆做对比,盈儿也不是那么不堪了。“

    吕雉知道刘邦虽这样说话,但他没有改变选刘恒为继承人的想法。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咱晚年是不是眼瞎了,怎会选出如此单纯的继承人?”

    朱标:“朱允炆单纯到不像一个皇家出生的孩子。”

    徐达、李善长等臣子:现在看来,朱允炆未来就算坐拥整个大明江山,就他这天真的性格,输给燕王朱棣一点也不奇怪。

    【不久后,朱棣率领燕军至南京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

    此时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此刻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怒:“朱允炆是不是被他的表哥李景隆下蛊了?朱允炆对李景隆的信任程度已经深入骨髓,无可救药。“

    李文忠内心慌张:陛下应该不会怪罪于我吧?

    评论区:

    {其实朱允炆跟朱棣干耗着,朱允炆也是耗得起的,毕竟朱棣的粮草供应远不如朱允炆。}

    {而且老将耿炳文并非军事草包,朱元璋打天下时,耿炳文虽比不上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名将,但他也曾多次奋勇杀敌。}

    {身经百战的老将耿炳文和只操练过几次军队的小将李景隆,朱允炆果断选择了表哥李景隆。}

    {徐辉祖也不差,如果朱允炆全面支持他北伐燕军,朱棣的胜算将会变得渺茫。}

    {相比于李景隆,徐辉祖在洪武朝时可是实打实有作战经验的。}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李景隆一开始就没有全力以赴。}

    {毕竟朱棣登基后,李景隆可是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

    {可惜,李景隆风光不久后就遭到官员的弹劾,被朱棣剥夺爵位,抄没其家产,全家人也被幽禁。}

    汉高祖时期

    刘邦:“如果李景隆是墙头草,那么朱棣作为皇帝就更留不得李景隆。”

    明太祖时期

    李文忠请罪:“陛下,臣教子无方,请陛下责罚。”

    朱元璋:“景隆这孩子这辈子就待在家里吃喝玩乐吧。”

    李文忠:“谢陛下。”

    从此,李景隆无法获得一官半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