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老祖宗们,请看视频! > 第39 章 千古谋圣张良

第39 章 千古谋圣张良

    几日后,新视频出现:

    【张良、张子房,作为刺杀过秦始皇的普通刺客,本是韩国的落魄贵族,却能逆袭成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说的就是他、萧何和韩信。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处处小心谨慎,晚年也曾锒铛入狱过,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功勋卓著,也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却能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谋略功成身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千古谋圣”张良进为帝王师,退为逍遥侯的人生之路吧。】

    汉高祖时期

    刘邦内心腹诽:吾所做之事皆是为了大汉江山的稳定,皇帝如果没了有戒心,那离死也就不远了。

    萧何:不用再提醒我晚年因一时疏忽而锒铛入狱,人嘛,总有懈怠的时候。

    韩信:我现在啥也没有了,也不知道陛下能不能容我安然无恙地度过一生。

    张良:千古谋圣吗?我这也算是名留青史了吧。不过,我一向清楚自己的定位,打天下时可尽情为主子出谋划策,守天下时,尽量当个吉祥物便好,不可再过度指手画脚朝政。

    【张良出身贵族,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其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

    可惜,秦灭六国时,第一个遭殃的就是韩国,张良从家世显赫一下子变成了没落贵族。

    不久,张良的弟弟又逝世了,于是,张良散尽家财,只为求得一刺客为自己报国仇家恨。

    可惜,张良没成功。

    报仇失败后的张良从此过上了东躲西藏的日子。

    一日,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被一老头拦住去路,老头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傲慢地让张良帮他捡。

    张良虽气,但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还是帮老头把鞋捡了起来。

    老头又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继续忍着脾气,帮老头穿好鞋。

    老头见张良这么上道,便约张良五日后的早上再到桥头相会。

    张良虽不解但照做,五日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

    老头故意提前到并指责张良违约,让他五日后再来。

    第二次,张良又晚于老头而到。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老头满意,送给他一本书,老头留言,十年后必天下大乱,而张良可凭此书做帝王师,兴国安邦。

    待老人离去后,张良低头一看,此书竟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

    咱就是说,张良的这段经历,妥妥男主的标配。】

    秦始皇时期

    嬴政满脸问号:“张良得《太公兵法》的经历这么戏剧性吗?”

    【公元前209年,矢志抗秦但势单力薄的张良在去抱大腿的路上遇见了一见如故的刘邦。

    张良同刘邦讲《太公兵法》时,刘邦基本不扫兴,张良看出刘邦是个天命不凡的人,于是果断放弃原先欲抱的大腿并跟着刘邦混。

    满腹经纶、深明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张良应该就是以他的慧眼看出了刘邦就是自己想要的明主,所以才选择跟从刘邦吧。】

    秦始皇时期

    嬴政:“张良倒是挺会藏,朕派出去的人到现在都没有发现他的丝毫踪迹。千古谋圣吗?可惜,注定不能为我所用。”

    刘季:此生怕是遇不到我未来的智囊张良了吧。

    【公元前207年,刘邦按照楚怀王“谁先入关进咸阳,谁便可以立而为王”的决定和项羽分兵进秦咸阳。

    刘邦军队抵达南阳郡后,遭到了南阳郡守的固守抵抗,刘邦见久攻南阳郡的宛城不下,有些心急如焚,打算绕开宛城继续西进。

    张良急忙劝阻刘邦,不能绕开宛城,否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险境。

    刘邦听从,立即更换旗帜,率兵趁夜间抄小路悄悄返回。拂晓时分,刘邦的军队已把宛城重重围住。

    接着,刘邦又采纳了谋士陈恢的意见,以攻心之术,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轻取了宛城。

    南阳郡的其它城池见太守已降,纷纷起而效之,望风而降。至此,刘邦兵威大振,亦解除了自己西进的后顾之忧。

    刘邦军抵达易守难攻,通往秦都咸阳最后一道关隘的咽喉要塞峣关后,刘邦恐项羽先一步入关中,于是打算亲率所部没有多少作战经验的两万余众跟身经百战的秦兵硬碰硬。

    张良劝阻并建议刘邦智取,他让刘邦先在峣关的四周山间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再用金钱劝诱曾是屠夫儿子的峣关守将。

    刘邦依计行事,峣关守将果然见利献关投降,张良清楚峣关守将虽降,但秦兵不是真心服从刘邦。

    于是,张良建议刘邦趁镇守峣关的秦兵松懈之际消灭他们,刘邦听从,秦兵大败,弃关退守蓝田。】

    秦始皇时期

    嬴政脸黑:“张良绝对有私心,他是在趁机报复灭韩的秦兵。”

    扶苏痛惜:“若不是胡亥和赵高肆意残害我大秦的忠良,历史上的大秦怎会沦落到让一个屠夫之子镇守最重要的要道峣关?”

    【刘邦军进入咸阳后,基本都是市井小民出身的人哪里见过富丽堂皇的咸阳宫、美女和奇珍异宝。

    诸多人都沉浸在梦幻的场景中,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但没能说服急于享乐的刘邦。

    在这关键时刻,张良用“不义之秦”、“助桀为虐”等字眼刺激着刘邦的神经,使近乎沉醉的刘邦逐渐清醒。】

    秦始皇时期

    嬴政:朕本想再看看若朕不计较张良刺杀过自己,张良是否愿意为大秦效力,现在看来,朕既无法用张良的家人威胁他,张良又那么痛恨大秦,让他心甘情愿地为大秦做事是不可能了。

    之前,他嬴政之所以敢用项羽,就是因为项羽既有在乎的人,项羽本身也不是言而无信且好面子的人。

    至于刘季这个不确定因素,嬴政打算等自己死前,先想办法除掉他。

    嬴政明白,让扶苏和刘季玩心眼子,扶苏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他只能自己驾崩前尽量为扶苏除掉不稳定因素。

    【于是,刘邦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于霸上,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随后,刘邦还采纳张良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民措施,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民心,还为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公元前206年,刘邦兵封函谷关,意在阻挡项羽并称关中王,引得项羽震怒,项羽欲与刘邦决一死战,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是好友,在项羽发动战争前劝张良逃离。

    张良则趁机利用项伯让其在项羽面前说刘邦的好话,扭转了剑拔弩张的气氛,避免了势力薄弱的刘邦军和项羽军的正面交锋。

    随后,张良建议刘邦赴鸿门宴,瓦解项羽的警惕心。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借机杀刘邦,与张良交好的项伯看出破绽,拔剑对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刘邦。

    张良知道,此时若不让刘邦尽快脱身,刘邦很有可能凶多吉少。

    随后,张良让樊哙进营帐吸引项羽的注意力,直肠子的樊哙进到营帐中后,厉声陈述刘邦的劳苦功高和忠义,并斥责项羽疑心太重。

    项羽先前想违背楚怀王的约定,打算用武力和刘邦争关中,本就不占理,现在又被樊哙当面一顿指责,内心早动摇了对刘邦的杀念。

    酒过三巡后,刘邦见情势已渐好转,便借口入厕,招呼樊哙出帐,张良随之而出。

    三人商量对策,决定由樊哙保护刘邦赶快脱身,张良留下来应付局面。

    就这样,张良巧妙地帮刘邦化解了鸿门宴的危机。】

    汉高祖时期

    刘邦:鸿门宴那次虽然没有战场上的兵戎争锋,但也惊心动魄。战场上,人基本能清楚地看见刺向自己的武器,而酒宴上,我若不及时脱身,范增定会想方设法地弄死我,无形的剑远比有形的剑更伤人。

    【后来,张良将刘邦给自己的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好话,使刘邦成功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不久,张良建议刘邦烧毁全部栈道,一则防备他人袭击的同时消除项羽的猜忌,二则可以趁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刘邦听从。

    后来,积蓄一定力量的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项羽知道后,想攻打刘邦,张良对此早有预料,于是他写信称刘邦只是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关中地区,并成功把项羽的注意力转向了齐国。

    不久,项羽于彭城杀死了韩王成,破灭了张良复国的最后幻梦,也彻底把张良这个顶级谋士推给了刘邦。】

    某个历史位面上快要死去的韩王成:项羽你个无能小儿!是张良献计刘邦,让你吃了大亏,你暂时动不了刘邦就拿我撒气,是吧?你杀我时,我人都傻了,总感觉莫名其妙,我寻思啥时候得罪你了,现在我明白了,但已晚了,谁有我命苦?

    【公元前205年,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反而得意忘形,整日置酒宴会。

    结果是,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的三万精兵打得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刘邦的本部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许多曾投靠刘邦的诸侯王又转投项羽。

    刘邦被项羽恐怖的战斗力打出了心理阴影,可谓是惊魂未定,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刘邦此刻已有退缩之意,他想摆烂了,让别人爱咋咋地吧。

    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张良匠心独运,下邑划谋,他让刘邦用好与项羽有嫌隙的猛将英布、不满项羽分封不公的彭越、独挡一面的汉将韩信。

    刘邦依计行事,策反九江王英,拉拢彭越,重用韩信并让其开辟北方战场。

    公元前204年,楚军兵围刘邦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

    在这危机时刻,刘邦询问御敌之策,谋士郦食其建议行分封,刘邦也有此打算。

    外出归来的张良知道此事后,向刘邦仔细地分析了分封的危害性,刘邦及时止损,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更是为之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不少麻烦和阻力。

    后来,打下北方大片地区的韩信向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刘邦要“假齐王”。

    刘邦怒不可遏,大骂韩信,却能在张良和陈平的提醒下迅速转换态度,直接让韩信当真齐王,成功稳住了韩信。】

    汉高祖时期

    刘邦:幸亏吾当时反应快,如果不小心把韩信逼成了对手,我可就遭老罪喽!项羽已经让吾有些难以招架,再来个敌对的韩信,吾的大汉将遥遥无期啊。

    【公元前203年,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汉将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

    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没得办法,送回了曾被他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并和刘邦讲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

    张良和陈平看出楚军有穷途末路之象,建议刘邦追击楚军,不要放虎归山。

    刘邦听从,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刘邦军追击楚军至固陵,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

    刘邦躲在固陵的壁垒中,询问张良,韩信、彭越为何不来救援他们

    张良给刘邦分析原因,韩信、彭越二人不来支援刘邦,是因为刘邦虽封他们二人为王,但没有划固定的地盘给他们二人。

    刘邦听完张良的分析,随即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给梁王彭越。

    两个月后,韩信、彭越果然派兵来援。

    公元前202年,最终在英布、彭越、韩信这三支主要军事力量的帮助下,刘邦彻底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汉朝建立后,关于国都的选址,刘邦也是在张良的分析和劝说下才决定定都关中。

    后来,刘邦大封包括张良在内的多位功臣,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功不休。

    刘邦感念张良功高,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只要了与刘邦初相识的那块留地,张良也因此被称为留侯。

    随后,张良建议刘邦先封赏与刘邦自己有过节的雍齿,刘邦照做后,那些有功亦有过的人见刘邦都能封雍齿为什邡侯,悬着的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张良此举就是为了纠正刘邦循私行赏的弊端,从而缓和内部矛盾,避免可能的动乱给初定的王朝带来危机。

    随着刘邦皇位的逐步稳定,张良逐渐降低自己在政坛的存在感,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后来,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见亲”的遗训。

    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易储危机,刘邦想废掉羸弱且不类己的皇太子刘盈,改立自己宠爱的刘如意为新太子。

    吕后为保住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遂命自己的兄长吕释之挟持张良,逼迫张良献计保住刘盈的储君之位。

    张良只得献计让刘盈恭敬且谦卑地请高风亮节的“商山四皓”出山。

    后来,刘邦问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于是打消了易太子的念头。

    之后,体弱多疾的张良直接自请告退,修身养性。

    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秦始皇时期

    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张良感叹:“这便是我的一生吗?那还挺好!不过现在,我估计是没有机会做历史上的千古谋圣了吧。”

    汉高祖时期

    刘邦内心:盈儿未来竟能请出“商山四皓”?可惜的是,他做皇帝还是有些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