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9年,西南蛮发生动荡,唐将张审素率军大破西南蛮,拔昆明及盐城,杀死与被俘约万人。
同年,张守珪、贾师顺二人合击吐蕃,大破之。
公元731年,宦官势力愈发壮大,其中宦官高力士深得李隆基信赖,如:各地奏报,先呈给高力士,再上奏李隆基,若是小事,高力士可直接处理,不用上奏。】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深感无力:“李隆基!你给宦官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前朝那么多宦官乱政的例子,你不知道吗?”
长孙皇后:“李隆基不信外戚、不信子女、不信大臣、只能选择宦官助自己。”
魏征:“此时的他已有怠政之意。”
【公元732年,李隆基扩大了幽州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包括卫、相、洺、贝、冀、魏、深、赵、恒、定、邢、德、博、棣、营、莫等十六州及安东都护府,旨在集中力量抵御契丹和突厥。】
汉高祖时期
刘邦:“李隆基搞出那么多军政在手的节度使,只要有一个节度使包藏祸心,他迟早得遭老罪。”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李隆基,你最好能保证你任命的节度使不会拥兵自重,绝对全都忠于大唐,不然,大唐将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年,张守珪收胡人安禄山为义子。
公元733年,唐朝派遣武艺之弟门艺前往幽州征兵,以讨伐勃海大武艺,同时命令金思兰回新罗发兵攻打武艺的南境,然大雪覆盖道路,导致士兵死亡过半,无功而返。
公元734年,秦州发生强烈地震,四千多名官吏和民众不幸遇难,李隆基命左丞相萧嵩负责赈济和抚恤灾民。
同年,李林甫凭借圆滑狡诈的性格,深结宦官及妃嫔家,因此对李隆基的动向了如指掌,由于经常顺着李隆基说话,逐渐进入李隆基的视野。
同年,张守珪大破契丹兵,张守珪在幽州斩杀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并将其首级传递回朝廷。
公元735年,李隆基将杨玉环赐给自己和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做正妻,即册立杨玉环为寿王正妃。】
汉高祖时期
刘邦:“臣子对皇帝的行踪了如指掌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汉武帝时期
刘彻意味深长:“唐朝和异族相处得还挺融洽,又是嫁公主、又是唐朝将领收胡人为义子。”
卫青:“唐朝对异族的态度似乎有些宽容。”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疑惑:“唐将张守珪收安禄山为义子、唐朝的寿王娶妻明明都是些小事,光幕为何要介绍此等小事?”
长孙无忌像是想到了什么:“陛下,您还记得光幕先前提到过的’安史之乱’吗?”
李世民经他这么一提醒,也想起了“安史之乱”,喃喃:“安禄山?’安史之乱’?安禄山会是祸乱大唐的源头吗?”
长孙皇后:“光幕没有介绍太子娶妻,却介绍王爷娶妻,难道是有什么深意吗?还是说这位叫杨玉环的女子有特别之处?”
【公元736年,安禄山讨伐奚、契丹的过程因轻敌冒进而大败,张守珪欲杀之却因惜其骁勇,乃改执送京师。
同年,张九龄观安禄山有反相,建议李隆基杀了他,以绝后患,李隆基却惜其才能,赦免其死罪,同时,李隆基还为安禄山的同乡史卒干赐名思明,即后来的史思明。】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那种不安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中的’安’和’史’会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吗?”
开元年间
李隆基自欺欺人道:“不会的、不会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只是恰好姓安和史,’安史之乱’跟他们二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对,就是没有关系。”
如果祸乱大唐的两个罪魁祸首是安禄山和史思明,那他李隆基就是残害大唐的罪人,他死后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所以他只能在心里不断祈祷他提拔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不是发动叛乱的逆贼。
张守珪也在祈祷自己的义子安禄山不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不然他张守珪就是大唐引狼入室的罪人之一。
安禄山和史思明感觉脖子凉飕飕的,内心感叹:天气这么快就转凉了啊!回去多加点衣服应该就不冷了吧。
【公元737年,张守珪再破契丹于捺禄山。
同年,崔希逸发兵自凉州南入吐蕃二千余里,袭破吐蕃于青海西,斩首二千余级。
同年,武惠妃召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与薛锈入宫,说是宫禁有盗贼。
三兄弟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披甲入宫时,武惠妃和杨洄却对李隆基说三兄弟兵变,已经杀入宫内,李隆基大怒,立刻将三兄弟及薛锈逮捕。
随后,李隆基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与光王李琚一起废为庶人,不久后,李隆基于同一日将他们赐死于城东驿,薛锈被赐死于蓝田。】
汉高祖时期
刘邦惊讶:“李隆基是个狠人呐!一日杀三子!”
萧何:“关键是太子也因被人诬告而死,储君可是国本,李隆基杀了太子李瑛,朝堂必会起风波。”
唐太宗时期
长孙皇后作为一个母亲,最见不到亲人相残,所以当她看到李隆基一日杀三子的举动后,心痛到难以呼吸:“虎毒不食子啊,李隆基怎能这么残忍?”
李世民心里也不好受,但还是抱着长孙皇后,宽慰道:“没事的,那是历史上的大唐,与我们现在的大唐无关。”
魏征:“偏听偏信,轻易杀太子,唉!当时的大唐政治还清明吗?”
唐高宗时期
李治不理解:在危机四伏、明争暗斗的残酷斗争中、朕的曾孙李瑛、李瑶、李琚怎么会那么单纯?你们好歹是唐朝宗室啊,你们不知道唐朝的皇室斗争比其他朝代激烈吗?
开元年间
李隆基不想承认自己昏庸,只能归罪于武惠妃和杨洄,勃然大怒:“武惠妃!杨洄!朕如此信任你们,未来的你们却诬陷并挑拨天家父子关系,来人!将武惠妃、杨洄及他们的家族斩首!”
武惠妃哭得梨花带雨:“陛下!您不能这么对妾身啊!妾身知错。”
杨洄:“陛下饶命啊!
李隆基任凭二人求饶,依旧无动于衷。
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冷眼旁观,他们兄弟三人只叹未来的自己太过愚蠢,才会遭了武惠妃、杨洄的算计,同时,他们也谢谢光幕提醒自己身处皇家时,必须对任何人保持警惕之心。
这一时空、武惠妃、杨洄等人卒。
【同年,李隆基下令招募壮丁充当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幕兵由“长从宿卫”到“飞骑”,再到边军,可见募兵制已渐代府兵制。
同年,武惠妃卒,宋璟卒。
公元738年,吐蕃侵犯河西,唐将崔希逸成功击破敌军,唐将杜希望攻占吐蕃新城,并设立威戎军驻守。
公元740年,张九龄卒。
公元741年,吐蕃军队四十万人进犯安人军,唐将臧希液率领五千士兵击败了吐蕃。
同年,李隆基趁突厥内乱,派遣将领孙老奴招抚回纥、葛逻禄和拔悉密等部落。
同年,善于巴结权贵的安禄山被任命为营州都督和平卢军使,同时担任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的经略使。
同年,吐蕃攻陷了达仕县,并夺取了唐朝的石堡城。
公元742年,李隆基改元天宝。
同年,为了抵御周边少数族的侵扰,李隆基在沿边各地陆续设置了十节度、经略使。
募兵戍边使边防节镇将领的权力增大,形成了唐朝内轻外重的局面。
同年,妒贤嫉能的宰相李林甫常排除异己,对人表面友好,背后却进谗言陷之,所以世人谓其ot口有蜜,腹有剑”。
同年,唐将皇甫惟明大破吐蕃大岭军,又破青海道莽布支营三万余众,斩获五千余。唐将王倕亦大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
公元744年,平卢节度使安禄山被李隆基任命为范阳节度使。
同年,李隆基先令儿媳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号太真,随后纳杨玉环入宫。
公元745年,李隆基册封杨太真为贵妃,杨氏家一时间鸡犬升天。】
汉高祖时期
刘邦震惊:“公公纳儿媳为妃?这这这!李隆基这么会玩吗?”
萧何:“李隆基的爷爷李治不也立他父亲的武才人为皇后,李隆基可能觉得既然儿子霸占老爹的嫔妃没问题,那他纳儿媳为妃应该也没有问题。”
东汉末年
曹魏阵营中
曹操本来最近为头痛所困扰、看到李隆基的这番操作后,瞬间感觉头不是那么痛了:人妻?而且还是儿媳,这位名叫杨玉环的美人一定风韵十足吧,若我和她身处同一时代,我必精心养之。
蜀汉阵营中
刘备:“我本以为曹孟德好人妻已经够让人难以理解了,没想到曹操和李唐皇室一比,反而显得很正常。“
唐太宗时期
魏征情绪激动:“有悖人伦啊!有违伦理啊!此举不是让天下人看皇家的笑话吗?天子应当时刻恪守礼节,天下百姓才会做一个遵守仁德信义,尊崇忠诚礼法的人,国家才会繁荣安定。”
长孙皇后实在不理解李隆基的做法,大唐女子多得是,貌美者肯定也有,李隆基会为什么不顾人伦纳儿媳为妃?
唐高宗时期
李治:朕当初立武氏为皇后,喜爱她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朕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打压猖獗的世家。李隆基,你纳儿媳为妃又是为了什么呢?
天宝年间
寿王李瑁内心苦涩:我怕是最窝囊的王爷吧,连自家妻子都护不住,我自己也得战战兢兢地活着。
【同年,皇甫惟明率兵与吐蕃战于石堡城,为吐蕃所败,副将褚琍战死。
公元747年,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继任御史大夫,
同年,四十多岁的安禄山认二十多岁的贵妃杨玉环为母。】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嘲讽:“安禄山为了能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竟能委屈自己到这种地步,可真是甘愿受辱啊。”
【公元750年,李隆基赐安禄山东平郡王爵。
公元751年,安禄山出任河东节度使。至此,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且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公元752年,李林甫死,杨玉环之兄杨国忠拜相。
同年,李隆基任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为范阳太守,卢龙军使。
公元754年,唐代人口数到达了最盛时期,共有五千二百八十八万零四百八十八人。
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史称“安史之乱”。】
汉高祖时期
刘邦:“果然,拥有军政大权的节度使中,有人终究抵不住权力的诱惑。”
汉武帝时期
刘彻:“如此重用胡人,现在遭反噬了吧。”
唐朝
李世民、李治、李隆基三人悬着的心终于死了,紧绷着的神经像是被人用重锤敲打,剧痛无比。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安禄山就算拥有大唐三镇的兵力,应该也无法和拥有整个大唐的李隆基相提并论,那安史之乱是如何持续近八年的?”
长孙皇后猜测道:“晚年的李隆基要么和明朝的朱允炆一样要么不会用人,要么他频频下达错误指令。”
开元年间
李隆基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他感觉有无形的巴掌在狠狠地反复拍打他的脸,他又哭又笑:“哈哈哈!朕是大唐的罪人,未来的朕亲手提拔了大唐的叛贼!哈哈哈!“
这一时空,安禄山和史思明及其家族卒,张守珪被贬为庶民。
【同年,由于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唐将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只得奉命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自然是缺乏战斗经验且没有经过训练的市井子弟。
同年,叛军攻入洛阳,退守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随即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在这紧要关头,李隆基却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临阵处斩封常清、高仙芝二人。】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临阵斩将乃兵家大忌,我大唐危矣!”
长孙无忌:“安禄山能这么快攻陷洛阳,说明从范阳到洛阳的各城守军要么安逸太久,敌不过叛军,要么直接选择了投降。”
李靖:“潼关一旦陷落,国都长安将被叛军包围。”
【封常清、高仙芝死后,李隆基派重病的哥舒翰率军20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同年,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叛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
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李隆基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郡、洛阳。
哥舒翰立即上书李隆基,说这是叛军的诱敌之计,且叛军劳师远征,不得民心,待叛军日渐衰颓,再攻打叛军便可不战而擒叛军。
与此同时,唐将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
因此他们二人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李隆基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
李隆基轻信没啥作战经验的杨国忠的谗言,对身经百战的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良策置之不理,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潼关迎战。】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被李隆基的决定气哭了:“逆子!你这不是在催哥舒翰出战,你这是在要我大唐子民的命啊,你要是当不了皇帝,你退位让贤啊!”
长孙无忌、李靖、李绩等大臣:“哥舒翰等人要无故丧命了吧。”
唐高宗时期
李治:“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三人任意一人坚守潼关不出,时间久了,叛军要么溃散,要么后撤。”
薛仁贵:“可现在,潼关必失守,对唐朝有利的局面瞬间急转直下。”
李治:“昏君偏听偏信,奸臣当道,难怪席卷整个大唐的安史之乱能持续近八年。”
【皇命不可违,哥舒翰只得被迫率军出潼关迎战敌军,结果自然是唐军损失惨重,近20万唐军,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
不久,哥舒翰等将领因不降叛军,被吐蕃将领火拔归仁绑在马肚子上,献与安禄山。】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痛惜:“近二十万大唐子民啊,就因李隆基的昏庸而白白丢命,李隆基!你死不足惜,你还我大唐子民,你是大唐的千古罪人!怎么没有叛军把你弄死!”
李靖:“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三位将军可惜了,他们没有死于厮杀的战场,却死于小人之手。”
天宝年间
李隆基急忙取消了对封常清、高仙芝二位将领的处决,同时令人杀了杨国忠和监督封常清等人的宦官。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回长安后,百官皆各自逃命,上朝者寥寥无几。
李隆基表面上下制书要亲征安禄山,派人托言给剑南节度大使颍王璬,说自己将要赴镇,令本道设储侍;暗地里却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集六军,厚加赏赐,并挑选闲厩马九百余匹,为逃跑做准备。
当外界以为李隆基要御驾亲征时,李隆基却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被李隆基的做法气得浑身颤抖不止,不可置信道:“他就这么弃长安百姓而逃了?”
长孙皇后、长孙无忌、李靖、李绩、房玄龄、魏征等人只能用无声的沉默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因为他们也不愿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