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老祖宗们,请看视频! > 第43 章 唐朝289年历史(八)

第43 章 唐朝289年历史(八)

    【公元756年,李隆基一行人途经马嵬驿时,太子李亨策划了马嵬兵变,杨国忠及其子杨暄、韩国夫人被乱军所杀,杨贵妃被缢死。

    此后,李隆基和李亨分道扬镳,李隆基逃往属地避难,李亨则逃往灵武避难。】

    汉高祖时期

    刘邦幸灾乐祸:“李唐宗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丢了李家’传统’的上位方式啊。”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无可奈何道:“兵变就兵变吧,李亨,你一定要支棱起来啊,尽快消灭叛军。”

    【同年,安禄山带领叛军占领长安。

    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公元757年,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山,李亨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

    同年,李亨派其子李俶、唐将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等人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

    同时,李亨还与回纥相约“攻克长安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汉高祖时期

    刘邦乐了:“叛军和唐军两边都在上演’父慈子孝’啊。”

    汉武帝时期

    刘彻:“真有意思,大唐叛军里有异族、大唐官军里也有异族,我大汉就不可能让异族插手大汉内部的事务。”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自责不已:“我大唐竟沦落到向外族借兵来灭唐朝内部的叛军,还要牺牲大唐女子,是我大唐对不起大唐的百姓啊。”

    至德二年

    李必:“陛下,先直捣叛军老巢吧,随后唐军便可轻而易举地收复两京。”

    李亨:“那就依先生所言。”

    这一时空,李亨能否快速平定安史之乱,便看他有没有胆略了。

    【同年,李亨听信宦官李辅国、张良娣二人的谗言,赐死自己的第三子李倓。】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已经不对李亨抱有任何希望了:“叛军和唐朝高层都不是啥好东西,唐军能不能快速除掉叛军恐怕在李亨心里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互相比烂吧,看谁烂得过谁。”

    魏征:“大唐百姓无缘无故成了国家上层领导者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唐肃宗时期

    建宁王李倓内心苦笑:原是我高估了自己在父皇心中的地位,父皇信宦官不信我,罢了,以后,我不再同父皇说李辅国的罪过就是了,保命要紧。

    【同年,唐军收复长安,回纥军欲按李亨的约定劫掠长安,李俶对回纥叶护说,刚收复长安就大肆抢掠的话,洛阳叛军必死守,到时便难以攻克洛阳。

    于是,回纥太子叶护答应等帮唐军收复洛阳后再抢掠。

    同年,唐军击败洛阳叛军,安庆绪逃跑。

    回纥兵大掠,李俶害怕,唐朝以罗锦万匹贿赂回纥兵,回纥兵才停止劫掠洛阳。

    公元758年,李亨立李俶为皇太子,更其名为豫。李亨立张良娣为皇后,张皇后多有干预朝政,李亨纵容。】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不解:“李亨这么窝囊吗?连个女人都震慑不住,还让其干涉朝政?我大唐要一蹶不振了吧。”

    唐高宗时期

    李治:“未来的朕让皇后干政后,酿成的悲剧还不能让后世子孙警醒吗?皇后干政应当作为大唐的禁忌!”

    【公元759年,史思明于魏州自称大圣燕王。】

    明太祖时期

    朱元璋逮着朱棣阴阳怪气道:“唐有叛将史思明自称燕王,明有咱封的燕王靖难。”

    朱棣干笑两声:“哈哈。”

    【同年,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李亨却为了防范武将而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监军。

    鱼朝恩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始终得不到统一的,正确的指挥,带来的结果是贻误战机,唐军被叛军打得大败,六十万唐军溃散而不可收拾。

    此战让史思明得以借机扩充势力,与唐王朝争夺天下,增加了平叛的困难。

    同年,史思明谋杀安庆绪,将安庆绪的兵马占为己有,随后留其子史朝义守相州,自己率兵回范阳。

    同年,史思明于范阳自称大燕皇帝。】

    秦始皇时期

    嬴政有些无语:“后世的皇帝这么不值钱吗?汉有袁术称帝,唐有安禄山、史思明相继称帝,你们有资格称帝吗?”

    嬴政很想问问后世历朝历代那些能力不足却厚着脸皮称帝的人:是谁给你们的自信,让你们觉得自己配得上皇帝的称号?你们称帝时不会因德不配位而感到羞愧吗?

    汉高祖时期

    刘邦:“等着看吧,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不会老实的,他未来必弑父。”

    汉光武帝时期

    刘秀感叹:“难怪大唐的安史之乱能持续近八年,全是因为大唐皇帝只想着控制权力,而不认真果敢地消灭叛军啊!”

    刘庄:“要不是人心向唐,唐朝叛军第一次攻进长安时,唐朝就已经覆灭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像是看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有些疯魔道:”哈哈哈哈哈!六十万大军不设统帅!哈哈哈哈哈!六十万大军交给一个没有根,不知兵的宦官来调配!哈哈哈哈!唐军作战时竟有如此儿戏的一面,哈哈哈哈……”

    长孙皇后忙帮李世民顺气,安慰道:“二郎,你要冷静,大唐还需要你,那是历史上的大唐所发生的事儿。”

    李世民逐渐冷静下来,眼泪不争气地从眼角滑落:“观音婢,我大唐明明不用死那么多人的,大唐将士明明不用毫无意义地牺牲的。可是,我大唐皇帝昏庸无道,我大唐皇帝辜负了大唐将士的忠心。”

    李靖、李绩、尉迟恭、秦琼、程知节等人:还好我们遇到的是英明神武的天子。

    同时,李靖等人替李隆基及李隆基之后的唐朝将领感到心累和心寒:苦了你们了,皇帝不信任你们,还要被宦官压制,甚至是随时可能因宦官的诬陷而含冤而死。

    【同年,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全推到郭子仪身上,李亨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让李光弼做平叛将领。

    同年,史思明留子史朝义守范阳,自己亲率大军南下,很快便攻陷了洛阳,】

    唐肃宗时期

    李亨理亏、心虚、愧疚、不敢去看郭子仪。随即,李亨又觉得是鱼朝恩搬弄是非、妖言惑众,自己才没有看清鱼朝恩的小人之心。

    李亨理直气壮:“阉人鱼朝恩搬唇弄舌,来人,将其拖下去斩首示众。”

    鱼朝恩内心:主人让狗咬人,是狗的错呗,明明是你李亨不放心武将掌兵权。

    在这一时空,鱼朝恩卒。

    【公元761年,奴刺(羌族别支)与党项入寇宝鸡,烧大散关,并南侵凤州,杀刺史萧拽,大掠而去,凤翔节度使李鼎追击,但败之。

    同年,李亨听信鱼朝恩的谗言,逼李光弼出兵收复洛阳,李光弼不得已出兵。

    李光弼想于邙山依险而布阵,鱼朝恩却坚决布阵与平原,结果便是唐军被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军资器械尽弃之。】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被气得直跺脚,恨不得亲手撕了鱼朝恩:“哼!只要有鱼朝恩这个宦官在,李亨换再多将领,唐军都会败。”

    【同年,史思明被史朝义的部将所杀,史朝义即皇帝位,叛军内部开始互相残杀。

    同年,李亨加开府仪同三司李辅国为兵部尚书,让其掌管禁军。

    同年,李亨病重,不理朝政,即命皇太子李豫监国。

    公元762年,78岁的唐玄宗驾崩,张皇后(即张良娣)无子,害怕李豫功高难制,于是暗中召越王李系至宫中,李豫因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的保护得以脱险。

    同年,李系、张皇后等人被软禁,52岁的唐肃宗驾崩。

    同年,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公元763年,史朝义终究敌不过人心向唐的唐朝将士,自缢而亡,安史之乱终。】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唐军能取得安史之乱的胜利,跟唐朝皇帝及大多数高级官员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因为大唐百姓和大唐将士心中有大唐啊!”

    长孙皇后:“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若唐朝没有出现拯救大唐局面的中兴之主,大唐只能一步步走向灭亡。”

    长孙无忌:“宦官李辅国竟然能官至兵部尚书,那可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职位啊。”

    李靖:“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被削弱,李辅国就算是兵部尚书,恐怕也难调动各节度使手中的兵马。”

    【同年,李亨采纳仆固怀恩的建议,以史朝义降将薛蒿为相、卫、邢、洺、贝、磁六州之地的节度使、以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辖魏、博、德,沧、瀛五州之地,让李怀仙仍为故地幽州、卢龙节度使,任命为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统辖恒、定、易、赵、深、冀六州之地。

    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三人及其继承者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赋税,唐廷也拿他们没办法。

    李豫的这一决策,直接开唐代藩镇割据称雄的先河。】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有些看不懂李豫的迷之操作:“用叛贼养出的恶狗看护叛贼曾经的基业,李豫,你颅有疾否?”

    唐代宗时期

    李豫:朕如此厚待安史降将,他们也是人,应该懂感恩,应该没有理由反抗朝廷吧?

    【因唐朝忙着消除内忧而无暇顾及外患,吐蕃趁机蚕食唐朝所统辖的西域地区,数年间,西北兰州、廓州、河州、鄯州、洮州、岷州、秦州、成州、渭州等数十州相继沦没。

    同年,吐蕃完全占领河西、陇右之地。从凤翔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吐蕃所有。】

    汉高祖时期

    刘邦:“李亨这是多没有安全感啊,竟不惜用史朝义降将节镇叛军的起兵地河北地区。”

    萧何:“从李亨用宦官监督平叛将领就可以看出,李亨除了宦官,谁也不信。”

    【同年九月,吐蕃军大举入寇,边将再三告急,宦官程元振却扣押战报不汇报给李豫。

    同年十月,投降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引导吐蕃军过邻州,寇掠奉天、武功,逼近京师,李豫派人出镇咸阳御敌,但为时已晚,李豫匆促逃离京城,到陕州避难。

    吐蕃占领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劫掠府库市里,纵兵焚闾舍,萧然一空。

    幸亏唐将郭子仪巧妙与敌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长安,李豫才于十二月返回长安。】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苦笑:“国都第二次陷落,大唐天子第二次弃长安百姓不顾,我大唐百姓多灾多难啊。”

    【公元764年,李豫立雍王李适为皇太子。

    同年,唐代的人口数为一千六百九十余万。也就是说,一场安史之乱让大唐约三千六百万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秦始皇时期

    嬴政:“我大秦总人口还没有安史之乱消耗的人口多,光幕虽然没有过多介绍安史之乱的细节,但光从这死去的人口数量便可得知,安史之乱的惨烈场景令人胆寒。”

    汉文帝时期

    刘恒:“这三千六百万人中有的人全家死亡,从此无血脉留存于世,有的妻子失去了丈夫,有的老人失去了唯一的儿子,有的孩子失去了父母。”

    汉武帝时期

    刘彻:“和李隆基比起来,朕应该不算穷兵黩武吧。”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眼泪哗啦啦地流:“我大唐约三千六百万子民的生命全因大唐皇帝的无能而丧命,而且这些人是死于盛世时期的大唐啊,朕、朕……”

    说着说着,李世民直接晕倒在长孙皇后怀里,孙思邈急忙为李世民施针。

    在孙思邈的诊治下,李世民缓缓醒了过来,孙思邈劝道:“陛下,今后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不然会气不顺,若陛下心口长期积压郁气,恐伤龙体。”

    李世民颓然地摆了摆手:“知道了。”

    【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声称李豫已经去世,再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数十万人来犯,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

    仆固怀恩得暴病死于军中后,郭子仪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上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

    唐朝

    不同时空,同一时刻,李隆基、李亨、李豫祖孙三人皆用星星眼盯着郭子仪看,内心狂喜:又能打又忠心的武将,妥妥的帝国柱石啊。

    不同时空的郭子仪被李隆基等祖孙三人盯得汗毛直竖:天子眼里的狂热是怎么回事?我也没听说过唐朝皇帝有断袖之癖啊,难道我以后除了想着怎么保命,还得考虑怎么守住自己的清白吗?

    郭子仪不知道的是、李隆基、李亨、李豫对他这个武将放下了大半的防范之心并决定今后重用他。

    【公元768年,吐蕃以十万余兵入寇灵武。吐蕃尚赞摩率二万兵入寇邻州,被邠宁节度使马璘击败。

    同年,朔方骑将白元光率军击吐蕃,唐军胜,不久,白元光又于灵武击败吐蕃。

    同年,吐蕃进犯灵州

    唐将李晟率领一千人日夜兼行,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吐蕃定秦堡城,焚烧其积蓄,生擒其堡帅将慕容谷种而还,迫使吐蕃解除灵州之围。】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朕的大唐还是有能征善战的武将的,就是不知道唐朝中后期的皇帝对他们有几分信任。”

    李靖:“李晟这孩子有勇有谋,我喜欢,也不知他是谁的子孙后代?”

    【公元775年,田承嗣教唆昭义镇将吏作乱,然后他以救援为名,出兵攻取相州,接着又暗杀了卫州刺史薛雄,趁机兼并其地。

    李豫发兵讨之,田承嗣见形势于己不利时,则上表谢罪,并请入朝,李豫赦免其罪。

    但不久,田承嗣又故伎重演,攻掠其他州县。

    公元776年,田承嗣助汴宋留后李灵曜作乱,朝廷下令讨伐,当李灵曜兵败,形势于田承嗣不利,他又上表谢罪,李豫又免其罪。】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愤恨道:“田承嗣不亏是安史叛将的狗,像主人。”

    长孙无忌不解:“李豫为何一再宽恕他的罪过?”

    房玄龄:“李豫应当是没有能力控制他吧。”

    【公元779年,54岁的唐代宗驾崩,皇太子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

    李适即位初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公元781年,李适为了加强皇权,发动削藩战争,利用藩镇打藩镇,激起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诸多节度使的不满。

    公元782年,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