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老祖宗们,请看视频! > 第44 章 唐朝289年历史(九)

第44 章 唐朝289年历史(九)

    【公元7年,唐被迫与吐蕃订立清水盟约,西自洮州、东到陇山西麓,包括大夏河、洮河、渭水上游、西汉水上游的大片农业地区归吐蕃所有,唐应吐蕃的要求,北从大漠,南至贺兰山,依自然地形划为边界线。】

    汉武帝时期

    刘彻:“和异族开战后就应该对他们造成毁灭性地打击,不然野心勃勃的异族随时会趁火打劫。”

    【同年,“泾原兵变”爆发,叛乱的泾原军占据长安后,拥立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太尉朱泚称秦(后改为汉)帝。】

    秦汉时期的皇帝们:小小叛贼安敢称秦/汉帝?简直是厚颜无耻!

    【李适被迫出逃,辗转奉天和梁州两地,幸得李泌、大将李晟、浑瑊等人进行平乱,大唐才没有崩溃。

    公元784年正月,李适下罪己诏,七月,回到长安。】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李适,你虽有心重振大唐昔日的光辉,但你属于是有心而力不足。”

    长孙皇后:“李隆基、李豫、李适皆丢失过长安。”

    唐高宗时期

    李治:“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实力时,做什么都是错的,包括皇帝。”

    【李适在经历数次变乱之后,开始委任亲信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多事姑息,晚年对淮西镇用兵失利,致使藩镇的势力日渐增强。

    李适在位时,曾根据宰相李泌的建议,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结大食,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公元805年,63岁的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李诵即位后,立即重用王叔文等推行改革,试图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影响。

    然而,李诵不仅改革失败,还在同年八月,被宦官胁迫,让位于皇太子李纯。

    李纯登基称帝后,是为唐宪宗。】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无奈扶额:“李诵这孩子也太天真、太单纯了吧,哪有人连皇位都没有坐稳就开始改革的,李适没有教李诵帝王心术吗?”

    长孙皇后:“自李隆基后起,唐朝皇帝基本只信任宦官,宦官的权力自然越来越大,他们尝道权力带来的甜头后,自然不愿做老实人。”

    李世民怒气冲天道:“他们现在敢逼迫皇帝禅让,以后是不是还敢决定皇帝的生死啊,这群奸佞小人是不是太不把我大唐皇帝放在眼里了?”

    唐高宗时期

    李治:“李诵啊李诵,傻孩子,你有宏图大志,朕很欣慰,但你得学会忍辱负重,宦官手中有军政大权,地方有不服大唐的割据势力,你应该找他们之间的平衡点,瞅准时机再悄无声息地解决他们,你大张旗鼓地改革,动了大多人的利益,他们只能将你换掉,找个听话的人做皇帝。”

    唐德宗时期

    李适:信任武将,武将造反,信任宦官,他们未来皆竟敢胁迫朕的儿子禅让,外戚也不可信,朕到底该怎么办?麻烦光幕给朕推荐比较可靠又能办实事的人吧。

    【公元806年,46岁的唐顺宗驾崩。

    李纯即位前期,立志中兴大唐,他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

    他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忠谠有才干、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

    如:反对宦官操纵朝政,力谏攻打淮西的宰相李吉甫,坚决主张讨刘辟,以法度整肃诸侯,铲平藩镇的宰相裴垍。

    运筹分化河北,不战收魏博,主张京西北神策军割隶当道节度使以防吐蕃的宰相李绛,坚决支持李纯讨淮西,亲自挂帅督战平淮西,在淮西决战阶段,废除监军制,兵权归将帅,并取得胜利的宰相裴度等。

    同时,李纯还任用一批敢于直谏的大臣。如反对宦官吐突承璀挂帅出征,主张国家征战责成将帅的白居易,纠劾不法,与中使抗争的元稹,谏止宪宗迎佛骨佞的韩愈等。

    裴垍为相时,唐廷采取措施,减轻江淮人民的赋税负担,李绛为相时,李绛在北边营田养兵,减轻财政开支。

    李纯早年的种种举措,使唐王朝出现了像贞观、开元那样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景象。

    然而,李纯在取得了一定成就后,便开始逐渐懈怠朝政,重用奸臣,使政治日见衰败,而他自己求仙问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

    唐太宗时期

    当看到李纯励精图治、重用贤臣,慢慢消除地方势力时,李世民那颗被李隆基等人伤透了的心仿佛有了些许安慰,他以为李纯在解决内忧后,会向外开疆拓土。

    但是现在,光幕告诉他李世民,人不能高兴得太早了,不然会更绝望。

    李世民十分不理解:“李纯,你不是懦弱无能的傀儡皇帝,你为什么要放纵自己变成昏君,你这是要做第二个李隆基啊。”

    长孙皇后:“长生不老药要是管用的话,秦始皇就不会死,李纯这孩子不是愚笨之人,为何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

    唐高宗时期

    李治又喜又悲:“大唐好不容易遇到了有魄力的帝王,没想到李纯在取得一点成就后就开始自甘堕落。”

    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有一种错觉,他感觉李纯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讽刺他李隆基,但李隆基宁愿是自己想多了。

    【公元818年,李纯下诏征求方士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药,皇甫博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能配制长生药的山人,于是,李纯派遣宦官至凤翔迎接佛骨。

    公元819年,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李纯看完韩愈的奏折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李纯才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秦始皇时期

    嬴政无语:“历史上的朕用生命告诉后世皇帝,长生药不可信,后世皇帝怎么偏不信邪。”

    唐太宗时期

    魏征吹胡子瞪眼:“荒缪!佛骨误民误国,宪宗陛下怎可带头供奉大谬不然的佛骨,这是要把大唐推向无可救药的深渊啊。”

    李世民看着魏征恨不得亲自去劝谏李纯的样子,心中感叹:魏征,也就朕能容你犀利的言语,要是你用对待朕的方式对待李纯,就算有人为你求情,李纯也要将你处以极刑。

    唐宪宗时期

    韩愈直言道:“陛下!秦皇求仙问药,不仅毫无意义,还空耗国力,汉武迷信巫蛊,不仅酿成惨不忍睹的冤案,还逼死了仁慈的储君,您真的不能信奉那荒唐的佛骨而懈怠朝政啊!”

    李纯心虚:“朕今后会有分寸的。“

    【同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李纯次子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李纯第三子李恒为皇太子。

    公元820年,43岁的唐宪宗暴毙,史书记载为“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

    随后,宦官梁守谦、王守澄等人立即拥立皇太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

    汉高祖时期

    刘邦:“李唐宗室讲究竞争上岗,说李纯的暴毙没有伴随着宫廷政变,朕是不信的。”

    唐高祖时期

    李世民内心担忧:阿耶亲自立我为太子,我的子孙后代应该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吧?

    唐宪宗前期

    李纯的脸色如同打翻的调色盘,曾有人劝谏过他,要提防宦官,但他没在意,因为,在他看来,宦官不过是仰仗主人才能活着的家奴。

    但是,光幕现在明晃晃地告诉他李纯,他未来很有可能死于他看不起的宦官,李纯感觉现在的自己脸臊的慌。

    从这一刻起,李纯决定不再寻长生不老药,他打算好好就医,他要悄无声息地逐渐削弱宦官的势力,同时,本就不喜爱太子李恒的他现在更是对李恒厌恶至极。

    【李恒即位后,对扶植自己登基的一干人等给予了不同的赏赐,特别是把生母郭贵妃册立为皇太后。

    同时,李恒对李纯的亲信和宠臣则分别处以杀罚贬斥,尤其是李纯最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皇次子李恽二人被李恒送上了黄泉路。

    26岁的李恒登基称帝后,没有勤政爱民,没有大展宏图,他纵情享乐,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毫无节制。

    公元822年,有一次,李恒和宦官内臣等打马球,玩得正嗨时,一名内官突然坠马,同遭到外物打击一样

    李恒十分恐慌,遂停下来到大殿休息,就在这一当口,他突然双脚不能履地,一阵头晕目眩,结果是中风,卧病在床。至此,宦官王守澄与宰相李逢吉掌控朝政。

    公元823年,李恒拜牛僧孺为相,推行消兵之策,此政策使被裁撤的兵士无以为生,导致了他们啸聚山林,唐朝社会动荡,使得唐宪宗李纯大力削藩的成果付之东流,外部藩镇割据日益加剧。

    同年,李恒和他父亲李纯一样迷上了金石之药。

    公元824年,30岁的唐穆宗驾崩,皇太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

    唐宪宗时期

    李纯现在严重怀疑他的长子李宁的逝世和未来自己的暴毙都是郭妃一手策划的。

    但是,郭妃是大唐功臣郭子仪的孙女,无论是在后宫,还是在朝堂上,郭妃都颇有威望,朝堂多数官员怕也是郭妃和其子李恒的靠山。

    李纯很想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换掉太子李恒而不会造成大唐的动荡。

    【登基后的李湛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李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第一天到中和殿击球,第二天转到飞龙院击球,第三天又在中和殿大摆宴筵,尽欢而罢,就连皇帝例行的早朝也不放在心上。

    有一天,群臣来到朝堂准备入阁议事,可是李湛一直到日上三竿还没有上朝,

    左拾遗刘栖楚对皇帝迟迟不上朝的做法极力劝谏,他头叩龙墀,血流不止。

    李湛感动归感动,但他就是不改,后来甚至发展为一个月也难得上朝两三次。

    为了使皇帝能够上朝理政,在地方上任职的李德裕进献《丹扆箴》六首,提出劝谏。

    李湛命令翰林学士韦处厚起草了一道诏书表扬了李德裕,但是他对自己的问题仍然无动于衷。

    公元826年,十八岁的唐敬宗死于宦官之手。】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怒气直冲天灵盖:“李恒!李湛!不肖子孙!你们要是想玩,就不要当皇帝!朕的大唐啊!”

    此刻,李世民很想把魏征送到李恒、李湛父子面前,让魏征毫无顾忌地逮着他们一顿输出。

    【同年,李恒次子李昂被宦官拥立为帝,是为唐文宗。

    公元827年,李昂放出宫女三千人,裁减宫廷教坊乐工、翰林伎师术士冗员一千二百七十人,放掉五坊豢养的鹰犬,停止进贡赤色绶带、雕镂器物以及金筐宝饰的床榻。】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李昂,好孩子!你要好好当皇帝啊,就算不能恢复大唐昔日荣光,朕也不会怪罪于你。”

    【同年,沧景之乱爆发,李昂发兵征讨,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兵败失地,被朝廷使节柏耆诛杀,传首京师长安。

    公元0年,李昂开始谋划诛杀令他深恶痛绝的宦官集团,他任用耿直忠厚,不结党营私的宋申锡为尚书左丞,随即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申锡位居宰相后,立即开始诛除宦官,任命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企图以京兆府兵诛杀宦官。

    但由于王璠走漏了消息,被宦官王守澄的门客郑注探听出来并告知了王守澄。

    公元1年,王守澄命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持状向李昂诬告,声称宋申锡欲与人望甚高的漳王李凑谋反,被蒙骗的李昂贬自己的弟弟李凑为巢县公,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他们二人于不久后先后忧愤而死。

    事后,李昂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但迫于宦官的压力无法为二人昭雪。】

    唐宪宗前期

    李纯:李恒、李湛父子二人不是啥好东西,但李恒的次子李昂,不对,现在应该叫李涵却是个好孩子。

    这一刻,李纯想活久一点,亲自扶养李昂长大,想立他为皇太孙,想为他扫清前方的障碍。

    但是,他李纯真的能如愿吗?

    唐文宗时期

    李昂愧疚地看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申锡,欲言又止。

    宋申锡真诚道:“陛下,您不用自责,臣未来能为大唐效忠而死是臣的荣幸,臣只恨未来的自己能力不足未能为陛下排忧解难。”

    李昂:“宋爱卿,吏部侍郎王璠好像有点不靠谱,我们另外找帮手吧。”

    宋申锡:“陛下,宦官的爪牙无处不在,您今后要万分注意自己的安危啊。”

    李昂:“你也是。”

    【第一次谋杀宦官失败后,李昂并没有灰心,他表面上迎合宦官,暗中却在寻找可靠人物助自己诛杀宦官。

    公元5年,李昂任郑注为工部尚书,任命出身于陇西李氏的李训为宰相,然郑注和李训既是王守澄引荐给李湛的,又是阴险狡诈、贪赃枉法之辈。

    随后,李昂采纳郑注等人的谋划,杀了曾经参与杀害唐宪宗李纯的宦官陈弘志

    随后,李湛又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卫军,以削弱王守澄的军权,接着,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权,下令王守澄饮毒酒自尽。

    同年,早朝于紫宸殿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李训等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看。

    李昂前至含元殿时,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员们先去观看,官员们回来后,奏称疑非真甘露。李昂乃再命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等带领宦官去察看。

    仇士良等宦官至左金吾仗院时,见到韩约后惊慌失措,又发现幕后埋伏了武装士兵,慌忙退出。

    仇士良等宦官退到含元殿后,迫使李昂乘软舆入内宫,李训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

    金吾卫士数十人和京兆府吏卒、御史台人约五百人登殿奋击,宦官死伤数十人。

    李昂见事情败露,随即叱责李训,宦官们将李训打倒在地上,抬着李昂进入宣政门,将门关闭,朝臣一时惊散。

    宦官挟持李昂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千余人。

    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被灭门。此事件被称为“甘露之变”。】

    汉高祖时期

    刘邦叹息:“李昂没有学到李世民发动宫廷政变的精髓啊。”

    萧何、张良等人:你要是把你看戏的表情收一收,我们或许会相信你是真的在为李昂惋惜。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无奈:这’甘露之变’看到朕真揪心,李昂的计划还是不够周密,竟让敌人轻易发现了己方的伏兵。

    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李昂,你应该多研读朕的事迹,朕觉得自己的政治手段还是够看的。

    唐文宗时期

    李昂内心琢磨:目前来看,朕只能相信宋申锡,唉!慢慢物色忠于大唐且可靠的人选吧。

    【“甘露之变”失败,李昂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专权,就连朝中宰相都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

    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犹如草芥。李昂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

    唐宪宗时期

    李纯心痛:我可怜的乖孙啊,是爷爷给宦官的权力太大,才让你受了这么多苦,不过,从今往后,爷爷尽量给你留一个政治清明的大唐。

    唐文宗后期

    两行清泪顺着李昂的眼角滑落,他的周围到处都是酒罐子、酒杯,他的内心酸涩不已:宦官专权,将大唐弄得乌烟瘴气,我李昂身为大唐皇帝却不能除奸安国,我愧对大唐的列祖列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