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董贼扶汉 > 第29章 朝堂争锋

第29章 朝堂争锋

    雒阳城南宫,崇德殿。

    雒阳城有南宫和北宫两座宫城。

    南宫是皇帝及群僚朝贺议政的地方。

    北宫是皇帝及妃嫔寝居的地方。

    崇德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地方。

    刘协继位后,通常实行“五日一朝”的制度。

    即每五天举行一次朝会,各级官员可以在这一天,将需要请示皇帝的事情上奏。

    崇德殿在晨曦中矗立着的,显得沉默而威严。

    金色的琉璃瓦闪耀着历史的沧桑,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仿佛一片片璀璨的龙鳞,散发着神秘而古老的气息。

    朱红色的宫墙高大而厚重,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守护着宫殿内的一切。

    宫墙之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龙凤呈祥、麒麟瑞兽,每一处纹路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宫殿的大门由沉重的铜铸而成,上面镶嵌着金色的铆钉,散发着金属的冷冽光芒。

    大门两侧,矗立着高大的石狮,张牙舞爪,威风凛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皇家的威严不可侵犯。

    “开朝……”

    卯正三刻,随着宦官的一声长吼,大朝会正式开启,文武百官陆续走进崇德殿。

    崇德殿的内部更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

    高高的天花板上,绘制着绚丽多彩的壁画,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宫廷生活。

    每一幅壁画,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大殿的地面由光滑的大理石铺就而成,上面镶嵌着金色的线条,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大殿的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的龙椅。

    龙椅由黄金打造而成,上面雕刻着九条栩栩如生的金龙,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帝刘协,穿着黑红相间的龙纹袍服,端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神色凝重。

    他的目光扫过下方的群臣,心中满是忧虑。

    如今的汉室,风雨飘摇,他这个天子,更像是一个被上天摆弄的傀儡。

    自从继位后,他便立志做一名中兴之主。

    不说震古烁今,起码也要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刘协的眸中闪过一丝寒光,因为他看到了董卓。

    身穿铠甲,扶着腰间佩剑,穿着鞋子,大步而来的董卓。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些行为,都是对皇权最大的挑衅!

    一连串大朝会的开始仪式后,董卓走到刘协的身旁。

    转身面对着下方众文武,首先发难道。

    “袁太傅,令侄袁术上表奏请以孙坚为破虏将军,且兼领豫州刺史,未获国家允准,便使其行破虏将军及豫州刺史之职事。”

    “太傅可知此事否?”

    太傅袁隗身形一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

    向刘协拜倒,惶恐道:“望国家赦罪,吾即令逆侄袁术返雒阳就缚伏罪!”

    刘协看到袁隗那颤巍巍地模样,刚想说些什么,却又停了下来。

    董卓冷笑了一下,又讽刺道。

    “袁术尚知上表奏请于国家,而汝之贤侄袁绍,竟不奏闻于朝,擅自领车骑将军之职,且使逃犯曹操代行奋武将军之事,更复大肆封授官职。”

    “观袁家此举,莫非要谋逆造反乎?”

    袁隗的冷汗瞬间就流了下来,额头不停地磕在宫殿的地板上。

    几下就磕破了额头,泣道:“臣罪该万死,臣教侄无方,望国家恕罪。”

    董卓转身看向刘协,拱手道。

    “国家,臣以为袁太傅乃三朝老臣,功绩卓著,劳苦功高,可令其戴罪立功,速召袁绍、袁术二人归朝伏罪。”

    刘协的眼神有些躲闪,不敢直视董卓,小心翼翼道:“可。”

    袁隗没想到董卓竟然能饶他一命,当即拜谢了刘协,起身后又对董卓躬身行礼道:“谢相国。”

    董卓点了点头,虚扶了一下袁隗。

    袁隗见此,又看向了刘协,最后只得垂头丧气地走回了原位。

    这时,司隶校尉宣璠出列道。

    “启奏国家,臣弹劾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三人。”

    “臣近日查知彼等大肆兼并土地,隐匿人口,且滥用职权!”

    “望国家明察,严惩此等不法行径,以正朝纲,安百姓之心。”

    “此等行为,严重损害国家之利益,破坏社会之公平,若不加以整治,恐致社稷不稳,民生哀怨。”

    “臣秉持忠义之心,冒死上奏,恳请陛下速作决断,还天下一个清明之治。”

    黄琬、杨彪、荀爽三人一愣,不可思议地看向宣璠。

    这些事大家都没少做,连宣璠也一直在做这些事情。

    怎么突然用这些事来弹劾他们?

    三人又看到董卓脸上那似有若无的笑容后,这才反应过来。

    原来是董卓使的手段,也不知道董卓接下来要用什么来交换。

    三人知道这些罪名虽然扳不倒他们,但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有的,否则又会被董卓拿来借题发挥。

    当即向刘协拜倒,请罪道:“臣有罪,请国家治罪。”

    刘协下意识地看向董卓,询问他的意见。

    董卓清了清嗓子,大声道。

    “国家,臣以为黄太尉、杨司徒、荀司空三人,虽存些微过错,然其平素协助陛下治理天下,功劳实不可没。”

    “臣建言,仅罚俸半年即可。”

    “此三人于朝堂之上,亦多有贡献,于诸多政务皆尽心尽力。今之过犯,或有疏忽所致,非其本心欲为恶也。”

    “且如今国家诸事繁杂,尚需仰仗其能。”

    “若重罚之,恐寒众臣之心,亦不利于朝政之稳定。”

    “故臣恳请国家,权衡利弊,从轻发落,以显国家之宽仁,亦能激励彼等日后更加勤勉奉公,为社稷再立功勋。”

    “望国家三思。”

    刘协松了一口气,点头道:“可。”

    三人拜谢过刘协后,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现在还不是掀桌子的时候。

    只得又一起向董卓致谢,然后回到队列中。

    董卓感觉气氛差不多了,捋了捋胡须,脸上露出一丝不可察觉的笑容,大声道。

    “讨虏中郎将董成破关东十三路反贼,功绩甚伟,不可泯没。”

    “臣荐其迁为讨虏将军。其于平叛之战,尽显卓越军事之才与英勇无畏之精神。”

    “其指挥若定,率军奋击,历艰难险阻,终克反贼,为社稷之稳定与安宁立下赫赫战功。”

    “如此功绩,理应获相应之奖赏与晋升,使其能于更高之位继续为国效力,为国家分忧。”

    “望国家恩准,以励众将士奋勇杀敌,保我大汉江山社稷。”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董卓的目的是这个。

    惊叹于董卓手段之余,都在心中暗骂。

    东汉时,将军不常设,只有战时才有可能设置,且不会设置过多。

    自己两个好侄儿带了个头,一连增加了几个将军,袁隗只得首先站出来,附和道:“臣附议。”

    黄琬、杨彪、荀爽三人也没办法。

    一是之前董卓帮他们说了话,二是现在大局已定。

    只得也站出来附和道:“臣附议。”

    刘协无奈,只得说道:“可。”

    下面便是一些大朝会常规的内容,完全在董卓的把控之下,在朝堂争锋中完胜!

    一直在观看和学习的董成直接惊呆了。

    董卓的手法虽然不是怎么高明,但却娴熟无比。

    他一直把持着大朝会的走向,名正言顺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他要达到董卓这样的手段,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大汉帝国史》:永汉二年,三月。大将军成由讨虏中郎将迁讨虏将军,朝中多有不服者,然成未几即以诸般行事,塞悠悠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