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之乱?”
看到天幕叙述这段时期王位频繁更迭的混乱状况,商汤只觉头疼的厉害,这些后代子孙怎么这么能折腾?到底还能不能行了?
心中烦躁的同时,商汤隐约还感到非常不安,按他们这样继续折腾下去,不会很快就要亡国了吧?
商朝太戊时期,太戊抬头望着天幕,眉头皱成了一团。按照天幕的说法,从仲丁开始,连着九代商王因为继承制度乱成了一锅粥,导致内部权力争斗越来越激烈,所以只能靠迁都来稍稍缓和一下矛盾。
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好像每次迁都之后都没啥大用。商王朝还是该衰败衰败,根本没办法实现复兴。而且,这似乎所有混乱的源头还是从他儿子那里开始的。
不对,说不定在他当政的时候就已经留有隐患了。既然这样,那有些事情就得他亲自出马去解决了,太戊心中暗自思索。
另外,如果国势衰败的源头是因为继承制的原因,那么在这个方面自己是不是也能做点文章?为了商王朝能够持续兴盛,这王位继承制度是不是也能改改?就比如,只按照“父子相传”来,这样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太戊想着想着,便打定了主意。他准备在这之后就找大臣商量商量,并尽可能的找到可行之法。毕竟,王位继承这种事,牵扯极大,一不小心,这整个王朝就得提前走上“九世之乱”了。
明朝,看到天幕说到那“九世之乱”,朱元璋只觉愈发的不屑了,作为坚决支持嫡长子继承制的他,对于那什么兄终弟及简直嗤之以鼻。
有些事就不能给他们希望,一旦这样做了,那他们就越会得寸进尺,进而去抢夺那些本就不属于他们位置,也就是皇位。
他的下一任继承人只会是他的标儿,不会有其他人,哪怕是他的亲儿子,在他的标儿面前也只能靠边站,他就是这样的态度,没得商量!
清朝,康熙回忆起这些年自己的那几个儿子,为了争抢太子之位,简直是花样百出,手段用尽,这可把他烦得够呛。现在再看天幕讲的这“九世之乱”,他心里突然就有了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唐朝,李世民对于皇位继承的看法,当然也是支持嫡长子继承制的,但由于自己的上位并非那么光彩,所以,对于天幕所说的这些他并不想发表什么意见,毕竟,他总不能打自己脸吧?
〔阳甲是“九世之乱”的最后一位商王。在阳甲当政时期,商王朝依旧未从国势衰败的低谷中走出。而此时周边异族见中原势弱,纷纷入侵,并多次与商王朝爆发战争,至此,原本就陷入低谷中的商王朝再度衰败。曾有记载说,商王阳甲在位期间还发动过一次西征,至于征伐的对象却是语焉不详。不过想来,以当时的商朝国力,想来结果不会太好。〕
〔阳甲在卜辞中是合文之形,有人释读为象甲、羊甲、虎甲、兔甲,总之都与野兽有关,如果释读正确,那大致说明,这阳甲还是一位热爱狩猎的商王。不知道为什么,有了前车之鉴后,UP总觉得那些爱好狩猎的君王往往都是属于昏君那一类型的,就比如,太康,后羿等,哈哈!〕
爱好狩猎的君王们,呵呵,这并不好笑,另外,他们可不认为自己就是昏君。
〔阳甲在位约四年,去世后,他的弟弟旬继位,也就是商王盘庚。自成汤灭夏以来,盘庚是第二十任商王,在他刚继位时,商王朝“奋九世之余烈”之后,留下给盘庚的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奋九世之余烈?”嬴政听到这句话,差点没绷住,脸部肌肉都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没有那九个商王瞎折腾,商王朝哪能衰败至此?当然,这从某种角度来看,似乎还真是“奋九世之余烈”!当然,这跟他大秦的“奋六世之余烈”可千万别来沾边,两者之间压根就不是一个档次。
〔不过,盘庚是一位很有抱负和能力的君王,为了改变当时商王朝腐朽衰败的局面,他决定再一次迁都。可大多数贵族由于习惯了贪图安逸,不愿搬迁,甚至鼓动平民起来反对迁都,一时间,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又是迁都?”商汤皱了皱眉,说实话,经过前面几次频繁迁都依旧未能扭转王朝衰败的局势来看,这迁都的效果显然并不太好。如今再次迁都,还是在这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他有些不大看好。
不过,天幕既然说他是一位有抱负有能力的商王,那想必此次迁都是成功了的,就是不知道迁都之后,是否扭转了商王朝衰败的颓势,使其再次兴盛?不由得,商汤对这位名叫盘庚的后世子孙莫名有了点期待。
〔盘庚迁都的想法,众多平民几乎很难跟他共情,毕竟,由于先前“九世之乱”时期频繁迁都,既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还使得他们总是背井离乡,如今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结果盘庚又要迁都,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再加上贵族们在他们之间的煽风点火,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就不愿舍弃新家园的平民们,更加对盘庚的政令表示不满了,几乎没人愿意搬迁。〕
〔贵族们舍不得自己的良田豪宅,担心换到一个新地方以后就不能支持自己继续过奢靡的生活,再者,新地方自然就会有新的权贵跟地主来跟他们抢权、抢财富,甚至还可能挤兑掉他们原本的尊贵地位,如此种种,他们对于迁都的排斥无疑是最剧烈的。〕
“哼,看来这些商王们还真是杀的少了。”
汉朝,刘彻对天幕提到的那些贵族可真是瞧不上眼,甚至极其反感且厌恶!在他眼里,凡是敢妨碍自己推行政令的贵族大臣,他一概不待见。要是火气上来了,他都想直接把对方给咔嚓了,省得他们在那儿瞎嚷嚷。
秦朝,嬴政也皱起了眉头。像他这样说一不二的皇帝,那些王公大臣要是敢对他的宏伟事业说三道四,甚至唆使黔首给他使绊子、拖后腿,他恐怕当场就得把这些人满门抄斩,杀鸡儆猴!
商朝,商汤轻叹口气,他早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平民不愿搬迁他能理解,但那些贵族们,哼哼,他能不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一群自私自利的家伙,若非他本身足够强大,不然也免不得处处受到这些人的限制,这果然还得靠自身实力强大才能说话做事都硬气啊!
〔对面所有人的怨声载道,盘庚并没有选择就此妥协,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迁都的决心。由于商民一直都敬畏先祖,迷信鬼神,所以,他利用占卜祭祀的方法,将历代的先王,以及上天都拉来给他做舆论导向,并告诉所有人他之所以选择迁都,是因为受到了先王跟上天的指示,一切都为了让自己的子民生活的更好,你们可都要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啊!〕
〔这一招非常有效,在神秘力量的驱使下,民众们也逐渐接受了迁都的提议。盘庚见方法有效,于是又召集众贵族们,几番威逼利诱之下,众贵族最终同意了盘庚迁都的提议。〕
〔王公贵族们虽然心里依旧还有些不太愿意,但感受到盘庚对于迁都的态度非常坚决,于是也就没人再敢再提出什么异议了。见民众与贵族们都被自己说服,盘庚轻松一口气的同时,行动也是雷厉风行,经过多方调节,迁都之事最终得以顺利进行。〕
看到天幕画面里,盘庚率领商民顺利渡过黄河的壮观景象,商汤原本一直紧绷的神经在得到舒缓的同时,心中对这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后世子孙难免多了几分赞扬之意。
这才应该是他商汤的后人啊!前面那些混账都是些什么玩意?真是一点都不让他这个老祖宗省心的。
明朝,朱棣看到这一幕,突然就联想到了自己,毕竟,因为各种原因,他对于迁都北京可是早就有了想法,而每次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那些大臣们都极力阻拦,这让他感觉非常心累且厌烦。这样一对比,他几乎瞬间就明白了几千年前的商王盘庚在提议迁都时,内心是何等的感受了。
〔关于新的王都,盘庚选择迁到殷,也就是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所以迁都到殷,这也是盘庚经过精心选择的结果。殷这个地方在黄河以北,洹水之滨,最适用于控制四方,尤其是防御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方国。从政治上来说,迁都到殷,距离旧都较远,可以削弱王公贵族在旧都发展起来的势力,缓和内部矛盾。从经济上来说,避开水涝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盘庚的选择是正确的,往后两百多年时间里,商朝都没有再迁过都城,而这也是我们将商王朝称作殷商的由来。〕
商汤看到这,眼睛都是明亮明亮的,对于盘庚,他显然愈发的赞赏了。
商朝盘庚时期,已经坐稳王位的盘庚看到天幕将他的意图透露出来,也没在意,毕竟,到了现在,哪怕他们再如何表示不满,也不可能再掀起任何的风浪了。
〔当然,盘庚最初将都城迁到殷后,那些贵族们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整体满腹牢骚,于是又生起了煽动商民作乱的心思,在他们的一番操作下,民怨四起。盘庚知道后,非常生气,他明白,如果不把这些问题给彻底解决,无法将暴动的商民给安抚下来,那到时候迟早会让前来恭贺的诸侯国产生异心,进而威胁商王朝的统治。〕
〔于是某一天,在一次极为隆重的祭祀典礼上,盘庚用龟甲占卜,结果显示吉兆。借着这个机会,盘庚十分严肃地告诫了王室贵族,重申迁都乃是先王、是上天的旨意。只有迁都到殷,才能远离水患,安邦免灾,实现王朝复兴。经过盘庚这一顿训话,各王室贵族最终打消了迁都回去的想法了。〕
〔解决这个大麻烦后,商朝政权也逐渐从“九世之乱”的混乱局面中稳定下来。盘庚推行“去奢行简”的作风,改良王朝内部风气,削减赋税,恢复祖宗礼法,行商汤之政。在各种政策的施行下,商朝开始逐步恢复往日的繁荣。〕
“不错,这盘庚果然是个有能力的好孩子。”商汤抚掌笑道!
〔说到盘庚迁殷,这里UP就不得不提上个世纪的一次伟大考古发现。〕
嗯?考古是什么意思?考察他们这些古人吗?
万朝的古人们对于神女突然说出的这段话感到非常疑惑。
“考古?”不知道为什么,曹操总觉得这个词跟他多少有些许联系,所以,到底是什么呢?曹老板也觉得好奇了。
〔在上个世纪,由于夏商历史资料的匮乏,导致有很多学者认为,夏商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一切都是司马迁杜撰出来的。然而,随着殷墟遗址的发现,商王朝的存在也被彻底证实。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商王朝的认知和了解基本来自于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我们知道,史书记载一般有其片面性甚至是主观性,因此,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让我们对于那个处于几千年前的神秘王朝多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了解和认知。〕
汉朝,司马迁看到后世人居然质疑他关于商王朝的记载,心中顿感非常不满,他辛辛苦苦搜集资料,好不容易编撰成功,虽然资料是少了点,但也不至于直接给予否定吧?这把他的心血当什么了?
不过,天幕既然说到夏商史料匮乏,关于这点,他倒是没想过反驳,毕竟,夏商时代距离他也有上千年了,经过这么久的时代更迭,到了他这个时代,能搜集的相关史料极其有限,这完全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经过天幕这一透露,那他是不是能够在《殷本纪》的内容里多补充一点呢?
想到这,司马迁赶紧拿好毛笔,竹简摊开,开始对天幕里随时可能透露的相关史料进行抄写。
“司马迁?”
汉朝,刘彻听到这个名字,神情一怔,旋即将目光看向此时正满脸惊诧的司马谈身上,轻笑着问道:“爱卿啊!这天幕说的司马迁你可知他是谁啊?”
“回陛下,这司马迁,乃是臣的犬子。”司马谈见刘彻朝自己问话,赶忙上前一步,恭声道!
“呵呵,那真是巧了,既然这天幕屡次提及你儿子司马迁,想必有其过人之处,这样吧,改天你将他带来,朕要亲自考验他。”刘彻挥手,笑道!
“谢陛下厚爱!”司马谈闻言,脸上顿时一喜,直接谢恩。
自己儿子这可是青史留名了啊,作为他老子,想必也能在后世博一个好名声,哈哈!
看到司马谈一脸笑容的退下,殿内众大臣皆对他羡慕的牙痒痒,这老家伙怎么会这么好运?